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现状及提升路径

2024-04-27 10:37唐乐
华章 2024年3期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提升路径

[摘 要]文章介紹了安徽省肥西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总结肥西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模式运行中的工作经验,并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的提升路径,旨在为其他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图书馆总分馆制;提升路径

2021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意见》和《省文化厅新闻出版广电局体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关于印发〈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文办〔2018〕27号)要求,总分馆制被认为是公共图书馆实现普遍均等无差别服务的有效途径[1],肥西县为充分发挥基层图书馆的服务功能,在整合基层公共图书和阅读资源,发挥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分馆)、村(社区)在全县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有作用,构建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具有肥西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图书馆总分馆服务体系。

一、肥西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基本情况

肥西县图书馆体系按照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图书分馆—村级农家书屋和城市社区阅读空间的组织结构,形成馆、站、村级联动,已初步形成了以肥西县图书馆为总馆,以13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馆为分馆,以16家阅读空间(书吧)、251家农家书屋为基层服务点的三级服务网络。这是一个完整紧密的图书馆结构,出资建设者一元、管理者一体、管理运行高度统一协调[2]。

(一)肥西县图书馆(总馆)的基本情况

肥西县图书馆始建于1979年,为国家二级图书馆,主馆舍面积1800平方米,对外开放8个服务窗口,全年免费开放。征订报刊200多种,文献总藏量约63万册(其中电子书籍40万册)。年图书外借18万册次,年举办阅读推广活动达100场以上,有“西图游”“全民阅读、书香肥西”等品牌活动,年服务读者11万人次。

肥西县图书馆为总分馆制的核心,利用县级馆的优势,提供图书配送和流转,联合活动和培训为补充,县图书馆负责全县的图书借阅业务系统与服务平台的搭建、管理和维护,总馆发挥了规范化与标准化的作用,总分馆制为分馆提供了丰富的资源[3],肥西县图书馆每年对每个乡镇图书分馆流转500本书,每个农家书屋年更新图书60本,开展5次10场业务培训,联合开展12场活动。

(二)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分馆(二级分馆)的基本情况

截至2023年7月31日,肥西县统一建设了13家乡镇图书分馆,建筑面积13014平方米,其中图书阅览室面积为1875平方米,电子图书阅览室面积为669平方米,拥有电脑164台,藏书88500册,年开展读书类活动135场次,年活动经费为29000元,图书分馆拥有工作人员55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18人。

(三)农家书屋和阅读空间(基层服务点)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肥西县积极推进城市阅读空间建设,阅读空间分布在全县各乡镇人口聚集区域,方便群众阅读,阅读空间按照建筑面积不低于100平方米,有5000册出版物、年度常态化阅读活动不少于12场次。截至目前,已建成16个城市阅读空间,已建成的城市阅读空间总藏书量约11万册,年服务近30万人次,满足县内不同人群的阅读需要,为推进“书香肥西”建设做出了贡献。

251个农家书屋分布全县基层,农家书屋按照面积均不少于20平方米,配备1名兼职书屋管理员,每个农家书屋配备不少于图书2000册左右,报纸期刊不少于10种,书柜6个、报刊架2个、门牌一块、管理制度牌3项。每个农家书屋每年举办各类阅读活动4场。

二、肥西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度的运行保障

(一)政策制度保障

“十四五”规划对图书馆事业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指出应提供覆盖城乡的全域服务,打造充满活力的总分馆体系[4]。结合肥西县实际情况,肥西县先后出台了制定《肥西县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实施方案》《关于推进2023年度全县“15分钟阅读圈”城市阅读空间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和方案,对图书馆的总分馆组织机构、组织规范、阅读空间(书吧)、农家书屋建设运营等方面做了详细规定,所有乡镇分馆悬挂县图书馆分馆标识牌和图书馆分馆制度牌,这些文件、方案和制度也成为推进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建设运行的重要依据。

(二)人才队伍保障

基层文化工作人员是最为贴切居民的文化工作人员,不仅是提供设施设备支持居民文化活动的开展,必要时还要起专业指导作用[5]。县图书馆在编人员为8人,本科及以上学历100%,其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2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3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人;为了提高肥西县图书馆服务水平,县图书馆2016年招聘了1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学历为本科,专业为图书情报专业,2018年招聘2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两人均为研究生学历,1人为图书情报专业,1人为历史学,为了提升乡镇文化站图书分馆馆员素养,肥西县在2016年经过笔试、面试等环节,招聘12名具有(专)本科学历、成绩优秀、热爱基层文化和图书馆事业的乡镇文化(图书)管理员,在12个乡镇文化站图书馆分馆服务,在251个农家书屋招聘251名农家书屋管理员,肥西县阅读空间目前共计64名员工,年龄都在40周岁以下,其中58人为大专及以上学历。肥西县初步建立了一支年轻、有学历、有活力的图书人才队伍。

(三)运行经费保障

一是充分利用文化惠民工程的资金,肥西县每年下拨105万元经费用于公共场馆免费开放,其中图书馆20万元、每个乡镇文化站5万元,保障了城乡百姓的阅读需求。二是根据建设城市阅读空间的需求,县文旅局申请共300万元公开招标第三方运营城市阅读空间,在居民聚集区域建设城市阅读空间。三是农家书屋专项经费。每个农家书屋每年专项经费2000元,其中1200元用来采购图书,400元用来运营数字农家书屋系统,400元用于开展各项读书活动。

三、肥西縣县级总分馆制建设运转特色

(一)推动社会参与,提升服务效能

合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补充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不足,社会力量依法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逐渐形成投入多元、参与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良好局面。实行县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外包服务,能够提升县图书馆、图书分馆运营能力,肥西县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引入市场化运营,肥西县文化和旅游局每年投入49.6万元用于图书馆服务外包。2023年,严店镇、上派镇分别完成文化站(图书馆分馆)转型升级工作(服务外包)。2023年,完成三河镇、花岗镇、柿树岗乡综合文化站转型升级。已转型升级的文化站(图书馆分馆),要求第三方购买更新图书,1年开展不少于10场的阅读活动。

(二)加大资金投入,提高软件水平

公益性是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显著特点,政府财政的支持往往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肥西县加大图书配送力度,提高图书分馆藏书量,2023年,肥西县采购15060册图书,利用省级以上财政资金30.12万元,为251个农家书屋更新图书,2023年,肥西县地方财政拿出资金100万元,采购3万册图书,为5个已建成的阅读空间每家更新6000册图书。

(三)加大分馆建设,提高硬件水平

新建基层服务点和“智慧书屋”,提升图书分馆覆盖率,2023年肥西县新建(改建)11个城市阅读空间,要求每个阅读空间面积不能低于100平方米,藏书量不少于6000册,年开展活动不少于12场,年服务群众不少于2万人次。2023年,新建2个“智慧书屋”,配备数字化阅读设备,提高了图书分馆数量和数字化水平。

四、肥西县图书馆总分馆模式下的困难和不足

肥西县图书馆总分馆制有利于图书流转、推动全民阅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肥西县总分馆制运营过程中,仍面临总分馆发展不均衡、人员流失和不足、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等问题,亟待加以研究解决。

(一)县图书馆硬件设施相对陈旧

肥西县图书馆为老馆,硬件设施老旧,不能满足肥西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比较一下合肥地区其他县,肥西县图书馆是二级馆(肥东、长丰是一级馆),肥西县图书馆对周围群众吸引力不强,总馆对分馆的数字信息支持力度不够,业务指导能力不足,图书配送数量不多。

(二)现有的乡镇分馆、基层服务点发展不均衡

在“县有馆(公共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的建设模式下,县级公共图书馆总馆主要负责县城公共文化服务投送,由于受服务半径的影响,县城的公共图书馆向乡镇和村级的服务随着距离增加越来越弱。目前,在肥西县乡镇和村级,主要的图书服务主体是各乡镇图书分馆和阅读空间、农家书屋。在实际工作中,乡镇图书分馆和农家书屋又依赖于所在乡镇综合文化站来开展工作,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投入和实力全靠乡镇财政支撑,以至于乡镇图书分馆和基层服务点发展的不均衡性更加凸显。经济实力发达镇桃花镇文化站图书馆分馆面积300平方米,藏书13000余册,拥有图书馆分馆独立的电子阅览室,拥有4台电脑,工作人员5人,并且拥有2个900平方米以上的阅读空间,藏书3万册,桃花镇每年投入60万元经费用于阅读空间和文化站图书馆分馆运营维护。而经济薄弱的高店镇文化站拥有工作人员3名,图书馆分馆面积约50平方米,藏书5000余册,电脑一台,无专职的图书馆分馆工作人员,高店镇图书馆分馆基础设施不足,图书人才储备严重缺乏。这些都说明了图书馆分馆发展不均衡。

(三)总分馆人员的流失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肥西县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运行以来,为保障专业技术人员的稳定性,2016年以来,肥西县为招聘的3名专业技术人员落实事业单位编制,为12个乡镇图书分馆安排12名图书管理员,伴随着个人职业发展和婚育年龄的到来,最初招聘到县图书馆的3名专业技术人员有1人通过省考,流动到其他岗位,12名乡镇图书分馆管理员已有8人离开工作岗位,因为受编制和财政的制约,空缺的乡镇图书分馆管理员迟迟无法招聘,只能由乡镇文化站长或其他人员兼任。

(四)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

科学有效的考核体制是县级图书分馆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保障。在制度设计层面,乡镇分馆、基层服务点是县图书馆总馆的业务派出机构,需要接受总馆的日常业务考核,但由于人事、财政的制约,分馆、基层服务点的人、财、物的管理隶属乡镇,文化站长首先要完成的是上级党政机关的各项政府目标考核。因此县图书馆的总分馆制之下,对图书馆的业务考核、对乡镇约束力不够。

五、提升路径

(一)发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

县区、乡镇(街道)的一级政府是发展基层图书馆和总分馆制的责任主体,各级政府应该重视基层公共图书馆和图书馆总分馆制的发展,县级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合理制定相关图书馆和总分馆制的政府目标考核,细化目标考核内容。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辖区的人口结构、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实际情况,制定包含图书馆和总分馆制的年度考核细则,并纳入各级政府的年底目标考核。

(二)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在坚持政府主导,大力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县级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和运行过程,促进社会力量的多元化参与是弥补总分馆制资源、人手短缺的有效方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联盟、公益性组织、志愿者团队参与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活动开展、图书馆流转等。在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加强规范管理,合作流程公开,适时调整薄弱项目,加强优势合作。

(三)推进向数字服务模式转型

将智能化的平台设计、技术理念、服务模式应用到中心图书馆和各县区图书馆,有利于构建覆盖全社会、高质量均衡发展的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总分馆服务网络[6]。在做好传统服务的基础上,加强数字技术应用,利用总馆县级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的优势,大力推进数字图书馆建设,构建一站式数字化平台,整合文献信息,提供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将数字资源引流到基层图书分馆、阅读空间、农家书屋,增强分馆和服务点对县馆的信息黏性,推进总分馆制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型。

(四)建立人才引导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图书馆建设人才引导与保障机制。统筹谋划、全面加强,通过全县统一招聘录用、人才引进、一事一议等方式,引进高质量图书馆人才。同时,健全人才配套制度,解决人才待遇问题,确保引进人才在县城落地生根,为基层文化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结束语

以肥西县图书馆为代表的县级图书馆,在基层总分馆模式下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仍存在乡镇分馆、基层服务点发展不均衡、人员的流失和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缺乏相应的考核机制等问题。下一步通过发挥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推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完善数字服务模式转型等方式,进一步促进当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均等化发展,探索新型发展模式,实现县级公共图书馆在总分馆模式下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哲彦.地方立法视角下的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制度设计[J].图书馆建设,2021(6):61-69.

[2]陈冀宏;王自洋.新时期公共图书馆总分馆制高度效能化发展:制度与业务设计的双驱动[J].图书馆,2020(9):28-34.

[3]陆和建,姜丰伟.社区图书馆学[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

[4]李星光.盐田区图书馆“智慧+”总分馆服务体系建设实践研究[J].图书与情报,2021(1):26-31+37.

[5]柯平,宫平,魏艳霞.我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研究评述[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24(2):10-17.

[6]王世伟.深化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的若干问题:再论人工智能与图书馆更新[J].图书与情报,2020(3):93-103.

作者简介:唐乐(1987— ),男,汉族,安徽肥西人,肥西县图书馆,助理馆员,硕士。

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与总分馆制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与阅读推广。

猜你喜欢
县级图书馆提升路径
县级图书馆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分析
县级图书馆促“农家书屋”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与继续推进策略分析
县级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探索
县级图书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搭建高效的劳动就业教育平台提升就业管理水平
试论当代大学教师文化素养及路径提升
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县级图书馆发展研究探讨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探讨提升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