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巧用思维导图的多重意义

2024-04-27 12:34杨腊清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导图可视化历史

杨腊清

面对统编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存在内容多,知识点碎片化,课程紧张等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给出了诸如运用主题教学、问题教学、深度教学、结构—联系教学、整合式教学、项目化教学、跨学科教学、大單元教学等诸多教学建议。这些建议实际上都是以学科素养为导向,指向学科思维深度的教学模式。很多教师都在尝试使用以上方法进行教学,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忽视其思维可视化的问题,即缺少能够体现思维逻辑推理演绎的留痕。对此,笔者认为适时的设计与教学思路相契合的思维导图不仅能够实现思维的可视化,而且还能将学科素养科学落地、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一、命题缘由——问渠那得清如许

思维导图是20世纪60年代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东尼·博赞针对线性笔记的缺点所发明的思维工具,是一种“以可视化图像为基础的放射思考模式”。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通过使用图形、关键词和色彩等,实现思维的可视化,知识的结构化,情境的图像化,师生的交互化。思维导图既是教师引导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也是信息传输与交互的一种有效载体,更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重要工具。国内最早提出思维可视化的学者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刘濯源。他对思维可视化下了定义,认为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路径、结构、方法及策略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思维可视化的典型工具有思维导图、概念图和思维地图。思维可视化可以使历史概念明晰化,历史线索清晰化,历史学习深入化,历史教学交互化,历史素养落地化。因此,思考如何让历史思维实现可视化是一线教师不能回避的重要课题。

教师在进行大单元教学、主题教学、问题教学、跨学科教学、整合式教学的实践中可以尝试使用思维导图来构建知识体系,实现思维的可视化,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地。

另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高中历史学习的评价应以课程目标为依据,以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为着眼点,将评价贯穿于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即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适时的设计思维导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二、小试牛刀——百花齐放春满园

示例一 主题式教学下的思维导图设计

王爱云在《主题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中认为:主题教学是需要有中心思想来明确教学目标并统领全部教学内容,这个中心思想就是教学主题。在有机整合思维方式主导下,基于历史主题的教学就是历史主题式教学,它是一种指向思维深度的教学方式。因此,我们在制作教学主题式思维导图时一定要围绕所确立的教学主题来构建知识之间的联系,演绎思维的逻辑推理。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第9课。该课一共有四个子目,分别为: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边防危机与财政危机、王安石变法、南宋的偏安。王小甫在《创新与再造》一书中指出:对于晚唐五代历史经验的总结,使宋代统治集团深刻地认识到制度和道义是一个政权赖以维系的两大支柱。所以和前代相比,宋代各项政治制度体现出来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一切以“防弊”为中心。因此,我们在处理该课时可以将教学主题确立为“两宋以防弊为中心的制度构建”。教材第一子目强化集权体现了以防弊为中心的制度设计,过度防弊之下产生了新的弊端也就是第二子目的内容边防和财政危机,即防弊之弊。面对防弊之弊,需要采取解决措施,于是又有了第三子目王安石变法,即解决防弊之弊。王安石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北宋灭亡的同时南宋建立,接着便是第四子目南宋偏安。厘清了教学主题和四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思维导图的制作也就水到渠成,具体情况如图1:

通过制作思维导图,不仅突出了“防弊为中心”的教学主题,而且课程知识也实现了结构化,逻辑思维推理呈现出可视化,契合了新课改的理念。

示例二 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思维导图设计

统编版历史教科书虽然内容多,但由于其知识点之间有一定的前因后果联系,所以可以将琐碎知识整合到一定知识系统中,以单元建构为载体,在单元主题概念和任务的驱动下,转变和优化学生学习过程及思维方式,即进行大单元教学。大单元教学也是当前对新教材所采取的教学模式之一,其实质也是基于思维深度的教学,如何制作思维导图将大单元教学实现思维可视化,笔者将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为例来进行演绎。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高中统编版教材关于该部分的编写与初中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初中采用了一个独立的单元来进行编写,而高中课本则将其与隋唐部分合并在同一个单元进行编写。为何初高中编写体例有如此大的差异?魏晋南北朝与隋唐之间究竟有何关系?魏晋南北朝在历史上究竟有何地位?不思考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无法解决统编教科书知识碎片化、内容多、课时紧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对第二单元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解读。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共有四课书,分别为: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第6课“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本单元的课标要求是: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和隋唐王朝的鼎盛局面,认识这一时期制度演进、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发展等新成就。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发展脉络,围绕“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这几个词并结合课标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不难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南方经济的开发,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开明的民族政策,统治者的励精图治,魏晋隋唐时期思想文化的繁荣,对外开放的思想等都是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原因。而隋唐盛世局面的出现,隋唐文化繁荣的表现,民族关系的融洽,商品经济的发展等则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的具体表现。具体到三国两晋南北朝,虽然这是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皇权大衰落时期,正如阎步克教授所说是一个“波谷”。可“波谷”中有局部的统一,短暂的统一,有民族的融合,有制度的创新,有皇权的回升。这些因素从大历史观的角度来看对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魏晋波谷中也孕育着波峰,三国两晋南北朝可谓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

基于上述分析,在处理第二单元时可以围绕“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这一单元主线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将课本内容打散并重新组合,形成严密的教學结构,下图思维导图便是第二单元大单元教学理念设计的体现。

从图2中不难看出,科学的、形式多样的思维导图设计不仅能体现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还能体现学科思维的可视化、形象化、直观化。另外,面对学生必然会发生的知识遗忘、思维遗忘等,通过设计思维导图,调动学生手脑结合,强化视觉刺激也不失为减少遗忘的有效方式。

示例三 基于大概念教学的思维导图

大概念是推动历史课程内容结构化的“催化剂”,是概括与串联学科内容,进而促进历史知识理性化、思维层次不断叠加的课程组织“锚点”。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友东教授认为:大概念转向的目的,是更重视历史深度思维能力的逐步发展,促进学生历史认识论或历史深度思维的发展,从而塑造世界观的形成。因此,大概念教学也不失为基于思维深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

《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一、二单元都是介绍古代世界。关于这部分的内容,教材主要处理两个问题,即文明的多元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可将“文明”作为古代世界的大概念。其中,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古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该部分主要有人类文明的产生以及古代文明多元的特点两个子目构成。其课标要求为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结合课本内容及课标要求,笔者围绕“文明”这一大概念,从其含义解释的复杂性,多元性以及文明要素说的共性与个性出发,引出古国其文明具有共性与个性。其中共性主要包含两方面,时空方面和文明起源方面,课本第一子目部分基本就在处理该问题。而个性也就是文明的多元性,属于课本第二子目正文的内容。文明多元性形成的原因是本课的难点,需要教师补充史料和图片,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基于以上分析与思考,笔者围绕“文明”这一大概念进行教学设计,其思路如下图思维导图所示

正如图3所示,基于大概念的思维导图设计既有利于开阔学生历史学习的视野,也有助于树立大历史观,把握历史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的思辨性。

三、一箭双雕——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适时的设计思维导图也能一定程度上体现教、学、评价。在师生磨合以及思维培养的初期,思维导图的设计与制作由教师带领学生结合教学内容和进度一步一步逐一完成。这样的操作不仅能使师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相互适应,形成学习共同体,而且能为学生日后独立自主制作思维导图做好引领与示范作用。随着师生默契度提升以及学生思维能力初显,思维导图制作的时间可以安排在教师完成教学内容之后,请个别学生上台画思维导图演绎呈现该课的教学思路,逻辑思维,其余学生则在课本相应地方完成,形成教学笔记。以这样的时间节点由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这样有利于教师清晰的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定意义上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当然,受限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外作业布置学生绘制与教学内容匹配的思维导图,教师进行检查。检查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推理,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以及核心素养的落实情况实际上都可以一目了然。如若存在问题,教师则可在下一节课前用PPT呈现自己设计的思维导图,围绕该思维导图,带领学生重温逻辑推理过程,帮助学生改进完善其所设计的思维导图。

总之,基于思维深度的适时的思维导图设计与制作既是反映教材内容和思维推理演绎的镜子,也是学生学习历史要点,加深历史记忆的浓缩引导图,更是对主题式教学、项目化教学、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等诸多教学理念的回应器以及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助推器和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手段。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重视思维导图的制作,将教学板书思维导图化,体现思维可视化的同时也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猜你喜欢
导图可视化历史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烃思维导图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借思维导图算24点
角的再认识思维导图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新历史
第6章 一次函数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