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视域下高中古典诗歌任务群教学内容的构建

2024-04-27 14:12张静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3期
关键词:荷花诗词意象

张静

学习任务群教学要求教师整合学习内容、学习情境、学习方法、学习活动等,突出教学的整体性和结构化,让学生在完成结构化的任务活动中,逐渐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学习内容的恰当整合是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基础,也是检验一个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标准。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的18个学习任务群,参照“学习任务群1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5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14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这几个学习任务群相关的目标内容,结合古典诗歌的文体特点、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高中古典诗歌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的构建主要有以下几种路径:

一、基于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下,按照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根据诗歌的文体特点,以恰当的整合依据,整合相关的诗歌及其它体裁的作品,形成高中古典诗歌任务群教学内容

(一)以题材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同类题材在不同诗人笔下所呈现的主题和所用的手法各异,通过整合,能看到同种题材的诗歌在主题和手法上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写作手法、风格特点,达到“读一首诗,知一类诗”的效果,给学生提供学习诗歌的框架,帮助学生建立新旧诗歌的联系。

如:《诗经》中有许多反映爱情生活与体验的诗歌,这些爱情诗大都采用比兴的手法,把充沛的情感和自然物紧密结合,这些自然物就成为爱情意象,这些意象来源于现实生活,跟诗中的人物密切关联,符合所表达的爱情主题,展示了先民的思想感情、周朝的文化习俗、人与自然的和谐交融,具有丰富独特的审美价值。《诗经》有四首爱情诗被选进初、高中统编教材,在初中学习了《关雎》《蒹葭》的基础上,到高中学习《氓》《静女》时,整合课内这四首及课外的《溱洧》《月出》《野有蔓草》《木瓜》《桃夭》等爱情诗,以赏析爱情意象为突破口,把握诗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感受古代先民对美好爱情婚姻的追求,并合作探究爱情意象,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而找到阅读爱情诗的途径。

(二)以意象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意象是构成诗歌意境的基础,把握意象的组合,能再现诗歌的意境,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把握住意象,便能掌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意象作为理解古典诗歌的突破口。

如:以荷花为依据整合诗歌资源,不同时代的诗词中都有荷花的意象,但它的意蕴有一定的变化,探究荷花这个典型意象深远丰富的内涵,认识荷花意象的典型性和传承性。以荷花为整合点,整合《涉江采芙蓉》《诗经·陈风·泽陂》《诗经·郑风·山有扶苏》《江南》《采莲曲二首》(其二)《南湖晚秋》《感白莲花》《乐府三首》(其一),分析荷花和人的关系、荷花所抒发的情感、荷花的比喻义和象征义,充分挖掘荷花丰富的内涵意蕴,让学生全面认识荷花这个意象,从而阅读更多有荷花的诗歌,也能找到鉴赏诗歌的一种途径——通过掌握一个典型意象鉴赏多篇诗歌,对诗歌意象有相对系统的把握,形成立体的知识体系。

(三)以艺术手法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艺术手法是诗人创作时运用的具体手法,能拓展诗歌的艺术空间、传达出无限的神韵,引人遐思的方法。诗歌教学不仅要带领学生领会诗词内容情感,还要探索诗词艺术效果产生的原因,赏析艺术手法能探索诗词艺术效果产生的原因。

如:以虚实手法为依据,整合高中教材中运用虚实手法的诗词及高考试卷中运用虚实结合手法的诗歌,让学生掌握判斷虚实结合的标准,理解虚实结合的作用,通过课内熟悉的诗词总结规律和方法,再延伸到课外,掌握虚实结合的辨析方法及艺术效果。

(四)以风格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感情基调、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在一些诗歌中总有相似性,对风格进行整合,符合文学史对诗歌流派分类的传统;从诗歌教学的角度看,整合风格相近的诗歌,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促进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把握风格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思想情感、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方面的问题。

如:豪放派风格的代表辛弃疾的壮词都展示出悲慨的情怀、激昂的斗志、赤诚的丹心。整合《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和《把栏杆拍遍》,便于学生建立词人和词作之间的联系,更好地探究辛弃疾的英雄情怀,理解广泛意义上的“英雄”。并探究典故的内涵,以及用典的作用、原因等,以便清晰地掌握用典手法,更好地理解辛弃疾的英雄情怀在词中的委婉表达。婉约派风格的代表李清照和李煜,两人的身份、性别、所处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的不同,所以两位词人表情达意的方式有差别,所写的内容也不同。以“愁”为切入点,整合《虞美人》与《声声慢》,品味两位词人表情达意的差别。

(五)以代表性诗人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同一位诗人在不同人生阶段、不同生活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其创作风格或稳定或变化,聚焦于同一诗人,能更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人和其诗,有助于学生建构诗歌鉴赏的模块意识。

如:苏轼的黄州词专题研读。《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六首词的创作背景相同,词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就是苏轼自己,但是所展现的形象特征略有不同。通过学习,让学生不仅更好地理解六首词的思想内容,而且清晰把握苏轼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境界;再借助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这两部评传,深入地挖掘苏轼的思想根源,提升学生的思想认识,丰富写作素材积累,激发写作欲望,从读到写找到一条捷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以语言为依据整合诗歌教学内容

诗词是用优美的形象、精练的语言、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音调组成的乐章,诗歌还有悖常理的语言,苏轼有言“反常合道,无理而妙”,这些反常的语言往往使诗歌别有一种魅力。

如:古典诗歌在语言表达上常有违背常情常理的现象,《上邪》中“夏雨雪”“山无棱”,《氓》“子无良媒”“将子无怒”,《归园田居》“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等;有的甚至相互矛盾,《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整合《氓》《离骚》《采薇》《孔雀东南飞》《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等经典诗歌,探究“无理”的语言,体会这些诗句所蕴含的深厚独特的情感。

二、基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下,按照诗歌阅读鉴赏和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在主题、形象等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可以结合时代的思想、文化、艺术等来赏析诗歌,可把诗歌和节日、节气、音乐、绘画等进行整合,挖掘共同主题、形象的文化内涵等。

如:诗画有机结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王维把诗与画通过诗歌创作融合在一起。整合王维的诗歌《竹里馆》和图画《江干雪霁图卷》(局部),通过“文字——畫面”的相互转换,鼓励学生想象、鉴赏、创作,进一步体会诗画艺术的不同,同时明白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多种呈现方式和载体,而且不同形式的文化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如:中国的音乐和文学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唐代的音乐诗对音乐的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是后人透视唐代社会状况和诗歌特点的一个主要窗口。以《琵琶行》为主体篇目,整合《筝》《夜筝》《李凭箜篌引》等,体验古人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诗歌意蕴,感悟唐诗中音乐描写的艺术魅力,带领学生认识音乐艺术在大唐繁荣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三、基于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下,按照诗歌阅读鉴赏和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以一个诗人、词人为主线,整合其代表性诗词和传记类著作,诗词评论鉴赏类文章。学生阅读面相对狭窄,对大多数作家的了解也较粗浅,阅读诗人传记或文艺评论,能让学生对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有全面的认识,从而对诗歌的鉴赏起到辅助作用,有益于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如:在进行苏轼词教学时,以“诗中的人物形象”为整合点,整合林语堂《苏东坡传》和余秋雨《苏东坡突围》,让学生阅读这两本书,比较林语堂和余秋雨对苏轼的态度,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及思想变化,更好地赏析苏轼的诗文。在进行杜甫诗的教学时,以“眼泪”为整合点,整合《春望》《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其一)和《登岳阳楼》,冯至的诗歌及《杜甫传》,深入领会杜甫的爱国情怀及抒情方式。

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任务群下,按照诗歌阅读鉴赏和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要求,对诗歌和传记类著作、诗词评论鉴赏类著作、研究诗人或诗歌的学术论文等进行整合,探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内容,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变迁,进行专题或项目学习

如:酒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很多诗人、诗歌都和酒密切相关,陶渊明就是其中代表,他的一生都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他的许多作品都抒发了对酒的眷恋,整合《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饮酒诗二十首》等诗文,收集整理关于中国酒文化的资料,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陶渊明诗文中的复杂情感,并理解中国文人的饮酒情结和饮酒文化。

构建古典诗歌学习任务群教学内容有很多方式和路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打破原有的诗词课程内容的设置模式,选择和诗歌有关联的四种学习任务群,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任务,整合诗歌教学的内容,构建不同学习课程。在“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任务群下,以新课标推荐的背诵篇目为主,根据诗歌主要的赏析点,整合课内外的诗歌作为教学内容。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下,根据诗歌的主要要素,整合诗歌和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教学内容。在“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下,以诗人为主线,整合其代表性诗文和相关传记类、评论类作品作为教学内容。这样的构建方式和路径,增加了课程学习的选择性,能深入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境界和人格品性,实现理解作品和知人论世共生,培养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理解能力,让学生找到自主阅读诗歌的方法,养成自觉阅读诗歌的习惯,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

猜你喜欢
荷花诗词意象
抚远意象等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Learning and the Implications for EFL Teaching
荷花
荷花
夏天的荷花
诗词之页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