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别姬》:从小说到电影的变奏

2024-04-27 16:45陈霞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霸王别姬

摘 要:《霸王别姬》作为我国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以其曲折的情节和深厚的情感而著名,这部由小说改编来的电影,在情节和情感上却与原著小说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不过这些不同非但没有降低原著的水平,反而将主角程蝶衣的极致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首先研究了《霸王别姬》小说和电影中的不同之处,通过情节、人物形象和结局等多种不同之处的分析,阐释了小说到电影中的主题延续与演变,而后分析了《霸王别姬》小说改编的原因,进而分析了这种改编所带来的效果。目的在于为解读这部电影,解读小说改编类题材电影提供参考。

关键词:《霸王别姬》;电影艺术;小说改编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03

小说改编题材是电影艺术中的常青树,相比起原创剧本,小说改编题材有着先天的优势,不但有完整的故事线和丰富的人物形象,而且有着原著小说的粉丝基础,能够给电影带来更大的商业空间。但是小说改编成电影过程中的变与不变就成了一个矛盾点,无论是完全忠实原著还是大刀阔斧地改编原著,都会引来负面评价,而《霸王别姬》的电影改编却凭借着其对小说原著内涵的把控和适当地改动,收获了一致好评,将原著提高到了新的地位。

一、《霸王别姬》小说原著与电影的不同之处

(一)情节设计不同

《霸王别姬》的小说原著和电影在情节的组织和表现方式上有所不同。电影更加强调节奏感和冲突性,通过画面和剪辑等手段将情节推向高潮,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生动。而小说则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情节相对较为细致。另外,两者在情节的删减和改动上也存在差异。电影为了适应节奏和时长,删减了一些次要角色和情节,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戏剧性的冲突,使得故事更加紧凑和引人入胜。而小说则更加注重细节和背景的描写,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变化。比如,小说原著中,小豆子等人从公公府出来后,在胡同里发现了一个女婴,她已经奄奄一息。小豆子恳求师父收养这个女婴,但师父却以戏班无法养活女娃为由,拒绝了他的请求。这件事成为蝶衣的一个心结,他甚至认为自己后来遭遇的一些困境是因为没有救女婴而得到的报应。在小说中,小四只是戏班里的一个学徒,她一直伺候着蝶衣,并一心想要成为名角。然而,她最终却霸占了蝶衣的位置。在电影中,从张公公那压抑的府邸走出来,小豆子仿佛从梦魇中挣脱。巷子里,一个婴孩的啼哭穿透寂静,触动他内心深藏的“母性”。那是一种对弱小生命的本能怜悯和保护欲。他瞬间被这哭声牵引,目光落在师父身上,眼中带着恳求。师父深深看了他一眼,或许是出于对这孩子遭受磨难的同情,或许是想要弥补对徒弟的某些亏欠,他竟然应允下来。于是,这个孩子被带回了戏班,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她就是后来的小四,那个在一步步夺去蝶衣虞姬之位的孩子[1]。

(二)人物形象不同

由于小说和电影在篇幅上的差异,小说有着近乎无限的叙事空间,而电影只有几个小时的表现时长,所以小说中人物形象更为复杂多元,而电影中则更加聚焦于主角形象。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和内心独白,塑造了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形象,包括小豆子、段小楼、菊仙、小四等。这些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命运都得到了深入的挖掘和呈现,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多元。而在电影中,由于时长和表现方式的限制,主要聚焦于主角程蝶衣和段小楼的命运和情感纠葛,其他人物的形象相对较为简化。再加上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刻畫更加细腻,而电影则更加注重情节的冲突和戏剧性。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深入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如程蝶衣的性别认同、段小楼的矛盾心理等。这些描绘使得人物性格更加鲜明,也更加真实可信。而在电影中,由于电影节奏的限制,更多地强调了情节的冲突和戏剧性,一些细腻的情感变化和人性的深度刻画被简化或忽略。例如,菊仙的人物形象,在小说中,菊仙多次明里暗里暗示程蝶衣段小楼想要的是正常的婚恋关系,是娶妻生子,而程蝶衣终归是男人,和菊仙有着天壤之别,经常与蝶衣有争风吃醋的嫌疑,而在电影中,菊仙却从始至终没有与蝶衣争风吃醋的行为,只是在小楼被日本人带走,生死未卜之际,与蝶衣面对面谈了一场属于“女人”之间的交易。可惜,蝶衣营救师哥的心是真的,菊仙提出的条件也是恳切的,但小楼被释放出来的时候,却首先选择了菊仙,因为那才是他的妻[2]。

(三)故事结局不同

《霸王别姬》电影和小说在故事的结局上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小说原著的结尾,年过半百的程蝶衣与段小楼在香港这个繁华都市重逢。两人谈起往事,段小楼的话语间透露出一丝深沉,他坦言自己其实很早就明白了程蝶衣的心意,只是两人都选择了回避。程蝶衣听后,内心再也无法自欺欺人。他意识到,他们之间的情感始终未得到应有的回应。

最终,两人决定再次登上舞台,再唱了一出《霸王别姬》,他们精心打扮,穿上华丽的戏服,深情地演绎着这一经典剧目。在舞台上,他们的歌声和舞姿再次展现出无与伦比的魅力。然而,这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合作,从此之后,两人各奔东西,再也没有相见。

而在电影的结局中,程蝶衣历经种种磨难和波折,终于与段小楼在熟悉的剧院重逢。两人深情地注视着彼此,似乎回到了那个纯真的少年时代。他们再次登台,演绎了一出感人至深的《霸王别姬》。随着剧情的推进,程蝶衣效仿虞姬的决绝,挥剑自刎,为这一出经典的剧目画上了一个悲剧的结局。这一幕让在场的观众无不动容,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浓重的悲壮色彩[3]。

二、主题的延续与演变

(一)爱情与命运的冲突

在小说和电影中,爱情与命运的冲突无疑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主题。这种冲突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情感纠葛,它还涉及外部环境对个体命运的巨大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寻找自己的道路。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情节转折,深入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和挣扎。读者可以跟随主角的视角,感受到他们在爱情与命运之间的抉择和挣扎。小说中的描写非常详尽,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每个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电影则更多地运用了视觉手段来强化这种冲突给观众带来的冲击。导演通过独特的镜头运用和画面构图,以及紧张的剪辑节奏,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紧凑,人物情感更加鲜明。例如,电影中有一个场景是程蝶衣与段小楼在舞台上表演《霸王别姬》时,突然间舞台上的布景坍塌,象征着两人命运的转折。这一幕通过紧张的音乐和快速切换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两人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纠葛,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爱情与命运的冲突。

(二)历史背景的呈现

小说和电影《霸王别姬》都设定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涵盖了清末、民国和改革开放等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人物的命运受到了历史的巨大影响,他们的选择和行动往往被历史的车轮所左右。

电影在保留小说中的历史背景的同时,更加注重通过视觉和听觉手段来突出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命运感。为了还原历史原貌,电影中的布景、服装和道具都经过精心设计和选择。例如,在表现清末时期的场景时,电影制作团队力求还原那个时代的建筑、街道和市井风情。服装上,角色的穿着也与那个时代相符,从华丽的官服到普通百姓的布衣,都经过精心挑选。此外,电影还运用了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与故事情节相互交织。这些影像资料包括老照片、新闻片段、纪录片等,为观众呈现出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历史画卷。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的历史背景和命运的无常[4]。

在听觉方面,电影通过配乐和音效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物的命运感。音乐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例如,当表现民国时期的场景时,电影采用了具有那个时代特色的音乐和乐器,如京胡、琵琶等,为整个场景增添了浓郁的历史氛围。在音效方面,电影也力求还原历史原声,如马蹄声、叫卖声等,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

三、《霸王别姬》小说改编的原因分析

(一)媒介差异

小说和电影虽然都是讲故事的艺术形式,但它们的表现手法和受众需求有着明显的差异。小说侧重文字表达,通过文字叙事来呈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小说作者可以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和叙述,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情节的细节和复杂性。而电影则侧重视听表现,通过画面、音效和表演的直观呈现来讲述故事。电影的视听效果可以给观众带来更加震撼和真实的感受,通过画面的构图、光影效果、音效和配乐等手段,强化故事的情感和氛围。

因此,在将小说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需要对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编。这不仅是为了适应电影的视听表现形式,也是为了满足电影受众的需求。电影需要更加紧凑、生动和直观的叙事方式,同时也要考虑到观众的接受度和审美需求。在改编过程中,导演、编剧和演员等创作人员需要深入理解原著的精神内涵,同时结合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受众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5]。

(二)叙事方式差异

小说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按照时间顺序逐步展开故事情节,通过细节描写和心理分析来刻画人物形象。这种叙事方式注重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渐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相比之下,电影的叙事方式更加灵活多变,可以通过各种视听手段来强化情感和突出重点。电影可以采用闪回、跳剪等非线性叙事手法,打破时间顺序,以更加自由的方式呈现故事情节。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带来更加震撼和独特的观影体验。例如,上文提到的,电影《霸王别姬》中有一个情节是程蝶衣与段小楼在舞台上表演《霸王别姬》时,突然间舞台上的布景坍塌,象征着两人命运的转折。这一幕通过紧张的音乐和快速切换的镜头,让观众感受到两人内心的波动和情感的纠葛,从而更深入地感受到爱情与命运的冲突。这种叙事方式在小说中是无法实现的,但在电影中却能够通过视听手段来强化情感和突出重点,让观众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三)受众差异

由于小说和电影的受众群体不同,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接受度也存在差异。小说读者往往更加注重情节的复杂性和人物心理的深度挖掘,而电影观众则更加注重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音效的震撼力。因此,在改编过程中,编剧需要考虑到受众的接受度,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编,以适应不同受众的审美需求。例如,在小说中,主角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情感纠葛非常复杂,涉及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但是,在电影改编中,为了更好地适应电影的视听表现形式和观众的接受度,导演和编剧对情感纠葛的情节进行了简化或删减。同时,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和情感表达,电影更加注重画面和音效的表现,如通过美丽的画面、动人的音乐和感人的表演来展现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6]。

四、《霸王别姬》小说改编电影的效果

(一)强化情感表达

电影通过影像和表演等手段,为观众呈现出了小说中的情感世界,使情感的表达更加直观和生动。与小说相比,电影能够更加深入地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历程。

首先,电影通过镜头的运用来呈现角色的情感状态。导演通过运用不同的镜头语言,如特写、推拉镜头、跟镜头等,来捕捉角色的微妙表情和动作,从而展现其内心的情感变化。例如,在电影《霸王别姬》中,导演通过特写镜头展现了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其次,演员的表演也是电影情感表达的重要手段。演员通过细腻的表演,将角色的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更加感同身受地体验角色的情感历程。例如,在电影中,张丰毅和张国荣的表演非常出色,他们通过细腻的表演将程蝶衣和段小楼之间的情感纠葛表现得非常真实,让观众仿佛置身于故事之中。

(二)人物關系的深化

为了更好地呈现人物关系,电影通过增加新的情节和场景,进一步丰富了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动机。这些新增的情节和场景不仅有助于观众更加全面地了解角色的背景和成长经历,还可以通过细节描写来刻画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例如,在电影中,导演增加了程蝶衣与小四的冲突和和解的情节,展现了两人之间复杂的人物关系。通过这些情节,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程蝶衣和小四的性格特点和成长背景,以及他们之间的情感纠葛和恩怨情仇。这样的情节设计不仅丰富了故事内容,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两人之间的情感变化和人物关系的深化。

五、结束语

《霸王别姬》从小说改编为电影,从原本的名不见经传变成享誉国内外的知名作品,电影的改编功不可没。导演通过对小说原著中一些情节、人物和结尾进行改编,让电影情节更加曲折,人物形象更加立体生动,结尾更加悲情,这无疑展现了时代背景等因素,也让电影的表现效果更进一步,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为中国影坛贡献出一部伟大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一舒.自我的蝶衣vs超我的虞姬——论《霸王别姬》小说与电影中程蝶衣主导人格的差异[J].戏剧之家,2022(29):140-142.

[2]甘敏诗.论电影《霸王别姬》对原著小说的改编[J].戏剧之家,2020(18):100-102.

[3]尹雪.李碧华经典小说电影改编的主题对比探究[D].温州大学,2019.

[4]孙浩洋.论析李碧华小说的电影改编[J].艺术教育,2019(01):130-131.

[5]喻淏源.从小说到电影——《霸王别姬》叙事中的“不变”[J].大众文艺,2016(16):198.

[6]喻淏源,彭在钦.从文字到影像——电影《霸王别姬》叙事的改变[J].现代交际,2016(16):59-60.

作者简介:陈霞(1990-),女,新疆石河子人,讲师,从事电影批评、电影通识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霸王别姬
论电影艺术中的数字技术应用
全球化纪录片的中国之路
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创新
电影《霸王别姬》中的道具家具研究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霸王别姬:在流变中书写性别
浅析“十七年电影”中文学改编对电影艺术发展的意义
聚焦《霸王别姬》的电影形态与格局艺术
电影和戏剧的互文性初步研究
当我们谈论精神分裂题材电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