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高校音乐美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024-04-27 01:15丁静
艺术大观 2024年5期
关键词:美育音乐

摘 要:美育教育是指,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让人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美育教育的定义分“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美育教育专指“艺术教育”,其一般定义为“美感教育”“审美观和美育素养教育”等;广义的美育教育是指“将美学原则渗透到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笔者认为,广义的美育教育概念更加准确。

关键词:师范类高校;音乐;美育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4)05-0-03

一、美育教育的前提和意义

(一)美学与美育教育的关系

美育教育的前提是以美学理论作指导,美学属于哲学门类,我们先不在这里讨论。就美学对于美育教育的影响而言,没有美学思想做前提的美育教育,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教学活动。因为在很多哲学家的论著中,提到有关美学问题基本是建构在对人类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性活动研究基础上展开的。审美欣赏和审美创意均属于美育教育范畴。由此,美育教育也是美学理论的一种实践形态。

美学自诞生之日,可以就说没有非常清晰和稳定的学科内涵,这种不稳定让美学专业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可以融入和体现在很多学科。很多人认为,美育教育就是综合艺术教育,但事实上具有美学思想的美育教育可以融入各种各样的学科教学。如果没有美学思想做支撑,单一地强调美育教育,并强行融入艺术以外的学科进行美育教育,这种教学过程就如沙堆上建塔——缺乏基础,也就是在教学内容方面没有连接的基础。但这一点又说明美学思想的开放性,让美学思想具有很强的“自由性”,因为任何學科都可以结合自身学科特点而找到学科美学特点。美学思想是所有学科在进行专业范畴研究时,不可规避的一个共识。有了这个前提,结合专业知识展开美育教育就是有的放矢的教学行动了[1]。

(二)艺术教育对于美育教育的意义

黑格尔说: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的。判断艺术是否美的问题,需要人类的感性认知。人有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理性,一个是感性。提升感性认知最好的途径就是学习艺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感性认知积累越丰富,成年后抽象逻辑思维和宏观把控能力越强。感性意识丰富与否,与艺术学习有着密切关系。感性认知是片面的、个体的、外在的。感性认知就是精美的画面,或者优美的舞姿,或者美妙的嗓音,还有朗朗上口的旋律,这些都会给欣赏主体第一时间留下深刻印象。这种通过感官听觉和观看所产生的“美”或“不美”的判断,就是感性认知,还有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的感性认知。

艺术是培养感性认知最有效的途径。艺术欣赏的过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建立在艺术审美基础上的教育,对人心灵具有引领的作用,让人在艺术世界里得到精神的洗礼。席勒说:“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

一个人通过艺术学习,了解自然万物、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在这个自我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完整的审美意识,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的审美观点和美学思想。每个人因其自身的学习和认知能力而异,艺术学习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审美意识也不尽相同。但是通过艺术学习,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和美学观点后,人会把自我的美学观点带到生活、工作当中,并把这种美学思想在生活和工作中不自觉地体现出来,并对其产生各种影响,所以艺术学习是美育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最具有大众认可度的一种教学途径[2]。

(三)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和悠久的美育教育

古代思想家重视诗礼乐,他们认为通过美好积极的诗礼乐可以培养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乐则指让感官愉快,与伦理性的感官情感相联系,意思就是音乐可以打动人心,让听音乐的人感到快乐。同时,听音乐还可以凝聚人心,进而整合社会力量。

我国从春秋时期就逐步形成了礼乐并重的教育体制,并且还是一个以艺术和美作为教育主导思想的国家。所以我国的美育教育历史悠久,尤其音乐教育在美育教育中所占地位极高。

二、美学思想在师范类高校美育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在中小学阶段开设美育课程是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体现;在大学阶段开设是健全大学生人格,丰富学生精神世界的体现,但是美育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是差强人意的。可能有人会强调教材问题,有人会说课程设置问题,有人会强调环境的问题等,甚至还有人认为美育教育等同于艺术教育。就笔者个人多年从事高校美育类音乐欣赏课程教学经验而言,问题应该还是在师范类高校美育教学思想方面。

首先,美育课程是一个类别课程名称,课程针对非艺术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并不是专指某个艺术类课程。美育课程是五育并举当中的一个教育任务和教育目标,美育课程类别中设置很多的艺术课程。所有课程都是要让学生感受到美、体验到美、欣赏到美,从而培养学生美的意识、美的理想和美的品格。

其次,师范院校的教学任务和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教师,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输送专业人才。美育课程是与学生的专业课相配合的,培养大学生既要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又要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艺术修养和高尚品质,尤其是师范院校的学生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任,他们更应具备在进入中小学进行富有人文情怀的教育工作的能力。所以师范类院校的美育课程既要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还要努力做到与其他学科衔接,让学生从美育课程中体验和感受到艺术美。因此,美育课程中要引导学生挖掘自己本专业所存在的美和美学思想。通过美育课程中的艺术课程形成学生自己的艺术审美观,提升艺术审美,拓宽艺术视野,进而培养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创新和创作能力[3]。

在明确了课程概念和师范院校的教学目标后,笔者以自己教授的西方音乐欣赏课程为例,来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师范院校的美育课程要挖掘音乐作品的美学思想。西方音乐欣赏课程基本延续西方音乐发展脉络展开讲述。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都有优秀的音乐作品问世,通过介绍西方音乐作品,也可以找一些有共同特点的中国作品介绍给学生,但是任何作品和作曲家的介绍都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太过于专业的知识既不能引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更不能达到美育教学的目标。

(1)明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以欧洲古典音乐艺术欣赏课为例,这门课程在很多高校都有开设。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对于作品、作曲家和创作背景等知识也都有详细介绍和讲解,但大家基本就停留在不同时期音乐风格、不同作品所代表的创作风格特点等内容上,忽略了真正要关注的美育课程下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美育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非艺术生,教学目标是通过艺术课程学习健全学生的人格、提升学生的思想品格,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等。先明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效果就会发生很大变化。

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结果,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美学思想作为支撑。在以“真善美”为核心的音乐欣赏课中,教学内容就像一串精心串联的珠链,从开始到结束都围绕一个明确的中心,这个中心通过介绍音乐作品和作曲家,向学生既展示了音乐的美,还将作品和作曲家的创作理念与音乐美学的“真善美”理念相结合。比如,学习和赏析浪漫主义时期肖邦的音乐作品,教师在介绍了肖邦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代表性作品之后,就要讲明肖邦的创作美学思想是对祖国和民族音乐的热爱,这种美学思想也是激发肖邦在钢琴演奏和创作上进行创新的动力。再如,作品《春节序曲》,作曲人凭借着对在延安时的生活体验,还有对中国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创作完成这一人们家喻户晓的作品。这首作品的美学思想也是爱国情怀。教师挖掘作品背后的创作美学思想,不仅让学生看到了作品深层次的美学内涵,也让音乐欣赏体现了美育教育有关于“美”的教育[4]。

(2)音乐欣赏课程教学内容不能仅限于欣赏音乐。师范类高校的音乐欣赏课程也可以扩展到芭蕾舞配乐、红色电影音乐配乐、配乐诗朗诵等多种形式。只要有音乐存在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考虑介绍给学生。美育教学体系下的音乐欣赏课程在内容上不需要过于专业化。激发学生对于音乐艺术的喜爱和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学生在大量而形式多样的艺术欣赏中,才能逐渐形成健康的自我审美意识,学生才可以判别美与丑、良善和邪恶、无私和自私等思想意识和行为意识。所以音乐欣赏课也要尽可能多地囊括其他的一些艺术形式,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与音乐相关的艺术形式,以培养和完善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

在音乐欣赏课中,教师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领会和感受作品的美。教师可以制作部分红色音乐作品,如《春节序曲》主旋律、《黄河大合唱》的典型主题,以及电影《上甘岭》配乐《一条大河》等,引导学生参与学唱这些作品,亲身体验作品中民族音乐之美,并通过这些作品深刻感悟祖国的优秀艺术遗产与坚毅的历史精神。通过学唱这些优秀音乐作品片段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2.音乐欣赏课程要符合时代要求,展示时代美感。美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从艺术课程学习中感受和领悟到美,更要感受到国家日新月异的发展和以生态保护为前提的经济发展,音乐欣赏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和放松。美育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通过音乐艺术拓展对自然和世界的认知;从音乐家的坚定追求中悟到对真我的探索;在民族音乐作品中体会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深厚情感。因此,音乐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审美的培养。

3.音乐欣赏课程中要体现出积极向上的内容,因为现在的大学生面临学业和就压压力。许多学生可能会因为关注个人的得失而产生心理焦虑。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应通过讲解音乐作品的积极思想和分享作曲家的奋斗故事,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不惧困难的顽强精神,以及对家国的责任感。同时,音乐课程要根植于现实生活。音乐欣赏课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旨在通过艺术的魅力来美育人,但其内容还要尽可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应精心选择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自然与生活之美。

4.借助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丰富美育教学内容  当前是一个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音乐欣赏课程也应结合网络上的音乐、视频等资源进一步扩充课后欣赏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通过网络认识并体验更多不同形式的美,进而让学生形成自我审美意识。音乐欣赏课程是高校美育的一部分,目前课程内容依旧由任课教师个人掌控,而且上课时长和内容都有限制,仅靠课堂讲述内容是不足以帮助学生形成较全面的审美意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他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再学习。另外,网络上有很多古典音乐、中国音乐作品等,尤其有些网站还可以下载这些音像资料。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建立音乐欣赏资源库,然后把这些音像资料推送给学生,以拓展学生艺术欣赏的形式和内容,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进而配合课堂教学内容更好地完成美育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静婧.美育视野下基础音乐教育的跨界与融合——以福建省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20(08):41-43.

[2]侯霍玉.从现象学美学探微美育的内涵与向度[J].新美域,2022(04):112-114.

[3]王福阳.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是与不是——辨析当前学校美育的几个模糊认识[J].学术评论,2016(06):54-60.

[4]劉爽,毛荣.试谈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以孔子乐舞观为例[J].戏剧之家,2021(23):56-57.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院“十三五”规划项目2020年度一般课题“互联网+带给师范类高校美育教学改革的契机”(立项号:GS【2020】GHB4681)。

作者简介:丁静(1975-),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从事西方音乐史、大提琴表演与教学研究。

猜你喜欢
美育音乐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奇妙的“自然音乐”
以美育人 以美培元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音乐从哪里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音乐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