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靺鞨—渤海研究的交流、互动与新思
——第二届“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纪要

2024-04-28 01:21郭美玲王孝华金智媛
北方文物 2024年1期
关键词:城址遗存渤海

郭美玲 王孝华 金智媛

(1.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2.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2023年11月7—8日,第二届“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召开。本次论坛由黑龙江大学、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承办。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宋玉彬教授主持开幕式,黑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君明、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张云鹏、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研究员А.Л.伊夫里耶夫、黑龙江省文物博物馆学会理事长李陈奇分别致辞。

来自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下文简称“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俄罗斯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及古代史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60多名学者出席本次会议。会议期间,中俄学者就靺鞨—渤海历史与考古相关议题开展研讨,其中16位学者进行主题发言,与会学者在交流、互动中拓展学术新思。

一、考古新材料的呈现

陈寅恪曾言:“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全新的考古发现是推动学术研究的重要源泉。在本次论坛上,中俄学者将近年来田野考古工作中获取的新材料悉数呈现。按照遗存性质可分为城址、村落址、墓葬三类,扼要介绍如下。

城址方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苗诗钰介绍了磨盘村山城近年考古工作情况,包括地理位置、研究简史及遗存状况。山城遗存可分早、晚两期,不同时期的遗存反映出对山城的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方面的差异①。磨盘村山城的考古发现不仅引发了学界对渤海“旧国”的全新探索,而且填补了国内东夏国考古的空白。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Н.А.克柳耶夫介绍了科克沙罗夫卡1号城址城内的一号建筑台基,重点介绍了该台基上由7座联排式房址组成的大型院落址,测年表明其年代为9世纪末至11世纪初,出土的陶器呈现出诸多渤海文化因素。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И.В.别洛娃介绍了斯塔罗列琴斯克城址的考古发现,该城址位于滨海边疆区十月区绥芬河左岸,平面近三角形,南部残存城墙和瓮城,东北部以河流为界,未发现城墙。南城墙由土石夯筑而成,城内道路、灰坑、窖穴等遗迹,朝向一致,表明内部空间有严格的布局。整体看,该城址城墙的构筑方式与西古城、八连城相似,遗存特点与克拉斯基诺城址具有较多的一致性,亦属渤海时期。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Я.Е.安祖利斯介绍了滨海地区西部的靺鞨遗址,遗存以城址为主,目前已发现20余处,诸古城的年代可溯至5世纪末到6世纪初。其中,不乏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包含30余座房址的大型城址;在小型城址中,探明的房址约为8—10座,发掘者认为这可能体现聚落的层级差异。俄罗斯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С.В.科瓦连科向与会学者介绍了1995、2000年度对格罗杰科夫城址进行调查的成果。该城位于黑龙江左岸、结雅河东南22千米处,平原城,平面近圆形,三面筑墙,一面临河。城内可划为三部分,中部比东北部和西南部小得多,东南城墙上有4个马面。城址遗存包含靺鞨文化特洛伊茨基类型,为靺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座新的城址实例。

村落址方面。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Е.В.阿斯塔申科娃介绍了杏山村落址2019—2022年度考古发掘新收获,此村落址位于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区,近年发掘了遗址东南部,目前已经清理出3个建筑层位:第一建筑层位分布着3号房址;第二建筑层位分布着1号房址和冶铁区;第三建筑层位分布着2号房址。遗址中出土了大量轮制陶器、瓦构件(指压纹板瓦、筒瓦、瓦当)。Е.В.阿斯塔申科娃认为,杏山村落址出土的瓦作构件类遗物标本属于杏山寺庙址遗物的再利用,两者均属于渤海时期遗存。

墓葬方面。俄罗斯阿穆尔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心Д.П.沃尔科夫披露了帕尔季赞斯克3号遗址2023年的考古发掘情况,该遗址位于犹太自治州斯米多维奇区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边界的通古斯卡河右岸的洪泛区,本年度清理了134座墓葬、25个附属遗迹、15个灰坑和10条灰沟,此考古发现有助于推动9—13世纪阿穆尔河中游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

二、学术研究与互动

除考古新发现之外,与会学者报告了基于文献和考古材料而开展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文献与考古融合交叉研究。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系宋玉彬对大钦茂“宪象中国制度”进行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的双重考察。基于史料线索,作为从“渤海郡王”到“渤海国王”的过渡者,大钦茂不仅提升了其个人在唐册封体制内的政治地位,而且使其治下的忽汗州由唐的羁縻州升级为藩属国,引领渤海政权正式步入了渤海国时代。基于考古发现,大钦茂执政时期留存的物质文明印记,不仅是认知渤海政权“宪象中国制度”的实证线索,也是追溯渤海国被誉为“海东盛国”的前提条件②。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系郭美玲对贞孝公主墓进行考察,学术认知主要围绕墓葬形制、壁画图像信息展开。一方面,综合墓葬形制、人骨和墓志看,此墓最初是为贞孝公主丈夫营建的,贞孝公主入葬时,通过增加墓道台阶级数等改建措施提高了墓葬的规格。另一方面,通过对壁画的图像学研究可知,无论是乐伎的乐器组合,还是武士的武器配备,抑或是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都折射出明显的唐文化信息。这座墓葬营建时为大钦茂执政时期,由此,考古发现成为阐释渤海政权“求写唐礼” “宪象中国”制度的生动实例。此外,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冯恩学、高铷婧做了题为《靺鞨西逐夫余达北疆》的报告,在文献匮乏的情况下,通过对相关遗存的辨识,尝试从中识别出勿吉西逐夫余的考古学证据。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梁玉多考察了渤海国所设立的“押靺鞨使”③,指出这一职官的设立并不能说明渤海国的主体民族不是靺鞨族,建立渤海国的粟末靺鞨人当然清楚并承认自己是靺鞨族,只是因为粟末靺鞨人在渤海建国后的发展速度快于其他靺鞨部族,差异渐大,不能用相同的方式管理,遂设置了管理落后的靺鞨其他部族的机构和官员④。齐齐哈尔大学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李秀莲考订了《宁安县志》所记 “勿汗州兼三王大都督”印的历史信息,补充说明“忽汗州都督” “勿汗州大都督”辖域的变化,试论证“兼三王”之所指。靺鞨—渤海考古研究属于历史时期考古,基于此,考古与历史的结合是基本的方法论,无论是个案研究还是综合研究,都需要遵守考古材料与文献的互证、互补的原则。

其二,跨国研究视域下的学术互动。一般情况下,学者往往针对本国的遗存开展研究。本次论坛上出现的一大亮点是中国学者著文考察俄罗斯境内的渤海遗存,突破了只谈本国遗存的局限。一如,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考古学系梁会丽研究了科克沙罗夫卡遗址出土的塔形陶器,此类塔形陶器口小底大,呈圆台体,中空,上下贯通,口部外侈呈喇叭状,类似的器物也见于克拉斯基诺城址、渤海上京城、永安遗址,该类塔形陶器目前仅见于渤海时期的遗址中,梁会丽认为,其可能源自唐的塔式罐。二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筱筠开展的俄罗斯滨海边疆区渤海城址的年代学考察,在充分占有、全面汇总考古材料的基础上,借助考古类型学研究手段,界定了滨海地区渤海城址年代学的辨识标准。以此为基础分别考察了滨海地区早、中、晚三期渤海城址类遗存的阶段性特点;同时在行政建制的宏观视角下,透过遗存表象解读滨海地区渤海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

其三,考古与民族学视野的融合阐释。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Е.И.格尔曼通过考察戈尔巴特卡城址的居民生产、生活遗存,进而对家庭经济开展研究,重建渤海居民的生存保障体系。最后得出结论,该城址居民从事农业,兼事渔猎与采集,以获得生存所需的食物和非食物资源,这种经济活动需要进行严格的时间规划以及家庭成员明确的职责划分。远东民族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А.Л.伊夫里耶夫系统梳理了滨海边疆区中世纪遗址出土的古钱币,他发现滨海边疆区的靺鞨、渤海遗址内的钱币类型单一,以开元通宝为主,这种情况或许表明当时货币流通程度不高。上述研究弥补了考古遗存与复原家庭经济、社会生活之间的缺环,是靺鞨—渤海研究中亟需关注和推进的方向。

主题报告结束,随即开展了学术沙龙,在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宋玉彬教授主持下,中俄学者展开热烈讨论与交流,学术灵感与思想火花在这次学术会议中孕育迸发。会议期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北方文物》作为东北亚地区研究靺鞨—渤海历史与考古的重要学术平台⑤受到了俄罗斯学者的一致肯定,参会学者讨论了作者与刊物平台之间的关系问题。《北方文物》副主编王孝华谈到,作者与期刊共同努力应该是一个双向奔赴、共同成就的过程,作者打造优秀论文,期刊优化办刊理念与方法,提升展示平台,二者密不可分。《北方文物》会坚守初心,加强中俄靺鞨—渤海研究的交流与合作,扩大学术影响力,期待作者能创造出更多优秀的研究论文,携手共进让靺鞨—渤海研究这一学术领域绽放光芒。参会人员期待通过召开作者与编辑见面会增加更多的交流机会,实现作者与刊物良性互动。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魏影院长主持闭幕式,她对会议主办方、协办方、参会学者及会议工作人员表达了感谢,希望中俄学者加深友谊,加强学术交流与沟通,期冀在第三届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再相聚!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教授、黑龙江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刘晓东做大会总结。他归纳总结了六点内容:1.考古新材料的发表和研究,是本次会议的一个突出亮点,例如,磨盘村山城等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近年渤海考古发现中的热点课题,渤海研究的新进展新突破,离不开新材料的发现与研究;2.俄罗斯学者与中国学者多关注本国境内的渤海遗存,但梁会丽、杨筱筠作为中国学者,此次则是就俄罗斯境内的渤海遗存进行专题研究,这是一个突破点,今后值得进一步提倡;3.个案专项研究,俄罗斯学者Е.И.格尔曼对戈尔巴特卡城址家庭经济的研究,是一个亮点,目前我们对考古遗存中家庭经济的研究,对社会基层组织的研究,还是弱项;4.文献史料研究中新观点的提出,中国学者梁玉多、李秀莲的发言,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学术研究就是要各抒己见,尤其是学术会议;5.考古材料与文献结合,俄罗斯学者А.Л.伊夫里耶夫的发言,对古钱币的发现,对遗址年代的确认,都很深入,中国学者的发言也是这样,特别是宋玉彬对大钦茂“宪象中国制度的考察”,文献材料是大钦茂时期的,考古材料也是大钦茂时期的,这种对接或咬合,非常精准,郭美玲的发言,不仅进一步揭露贞孝公主墓两次埋葬中墓葬形制的变化,而且通过墓葬壁画内容等方面的研讨,进一步研讨了该墓规制等问题,高铷靖的发言,选题别开生面,颇具前瞻性;6.讨论交流非常充分,无论是会上,还是会下,大家一直在交流与对话,学术气氛非常浓厚。

三、回望与新思

第二届“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层论坛”取得圆满成功,收获颇丰。中俄学者经过两天的热烈研讨与思想交流,澄清问题,凝聚共识,互通有无,展望未来,奠定未来合作研究的新方向。我们通过这次论坛的国际学术交流,受到启迪,对未来靺鞨—渤海历史与考古研究产生如下思考。

首先,借鉴俄国学界的经验和理念,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靺鞨—渤海研究的进展和突破离不开考古新材料,渤海历史遗存广泛分布在中、俄、朝等国,研究者要对渤海国有全面的学术认识,就不能只局限于一国的遗存,更应开拓视野,加强国际合作,互通有无,系统全面地掌握渤海考古资料及相关最新的学术信息。此外,俄罗斯利用物质遗存重建社会生活的研究理念和具体实践、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开展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尝试都值得我们借鉴。

其次,将类型学嫁接于物质材料上,尝试构建年代学序列。中国学者发挥类型学、年代学等传统优势,对俄罗斯靺鞨—渤海考古材料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有机整合中俄两国考古研究的方法与材料。然而缘于发掘理念和方式的差异,层位学难以用于解释俄罗斯考古材料,可兹开展的是类型学研究,通过开展俄罗斯境内出土器物的类型学研究能够助推相关遗存年代学序列的建立,进而推动靺鞨—渤海考古研究的全面深入。

最后,注重考古国际交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消除国际学术交流中的文化语言障碍。本次论坛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缺少考古复合型人才。面对学习能力和学术背景各异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培养手段,设定不同的培养目标,侧重点突出⑥。虽然中国学界积极与俄罗斯学界建立联系,但仍存在俄语人才严重匮乏的问题,这极大影响了学术交流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国内开展“考古+俄语”人才培养模式至关重要,引导其学以致用,在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中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注 释:

①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保护中心:《吉林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遗址2019年调查与发掘》,《考古》2023年第1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大城市学院、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文物保护中心:《吉林图们市磨盘村山城遗址2021年北区发掘简报》,《北方文物》2023年第1期。

② 宋玉彬、矫蕙羽:《震(振)国、渤海国、海东盛国、东丹国——渤海文明的产生、发展与湮没》,《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23年第1期。

③ 渤海“押靺鞨使”问题,其他学者做过相关阐释,渤海对周边部族设置了监管押领机构,唐廷州府节度长官可兼领边州军镇长官之职,渤海宪象唐制,边疆州府长官亦可兼领“押靺鞨使”一职,详见王孝华、刘晓东:《渤海德里府、德理镇与边州军镇设防问题考》,《中州学刊》2022年第7期。

④ 梁玉多:《渤海国设“押靺鞨使”原因小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年第5期。

⑤ 田索菲、王孝华、阴美琳:《〈北方文物〉1981—2000年渤海史研究论文述要》,《北方文物》2021年第3期;阴美琳、王孝华、田索菲:《〈北方文物〉2001—2020年刊载渤海史研究论文述要》,《北方文物》2021年第4期。

⑥ 薛振华、任瑞波:《张忠培的考古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理念研究》,《北方文物》2023年第5期。

猜你喜欢
城址遗存渤海
渤海大学作品精选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烈焰”,在渤海边燃烧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辽代“斡鲁朵”内的渤海人移民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
浙江安吉汉代土墩遗存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