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质量的“五个维度”

2024-04-28 10:24杜红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评价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评价问题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也是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主题之一。针对新时代以来,即过去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研究现状,文章提出要从“高度”“深度”“效度”“广度”和“温度”5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深入研究,以“五个维度”作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质量的着力点。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五个维度”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13-04

一、引言

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是当前思政课课程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而突出的问题。由于高校思政课课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显得至关重要。评价结果一方面必须要准确反映当前思政课的现实状况,另一方面要体现出评价的引领和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模式是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首要环节和重要保证。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研究现状

本研究采用2款主流的知识图谱软件即CiteSpace和VOSviewer[1],综合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回溯了新时代以来,即过去10年间(2012—2022年)国内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研究现状发现,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主要基于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对象3个维度,聚焦于7大热点研究主题(表1)。本研究通过对Cite-

Space和VOSviewer二者运行的结果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表明7大研究主题的聚类结构较为显著,其热点词汇和发展趋势等均具有一致性。

从评价内容维度看,学者主要关注传统的课堂教学质量与实践课教学质量的评价[2-6]。鉴于高校思政课的主战场在课堂,很多学者直接将思政课的评价问题定位为思政课的教学评价,并从宏观与微观2个视角讨论思政课教学评价的特殊性,而实践教学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提出后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大量文献讨论了实践课评价的理念、原则与思路,并提出了一些指标体系或操作量表。随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领域内的新发展、新动向,在评价内容维度上有学者还关注到一些新的具体问题,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信息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7-11]。

从评价方法维度看,建构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一直都是思政课评价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相关的定性研究居多,定量研究或实证研究较少[12-14]。在内容上又可以具体分为基础理论研究与评价体系建构。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的是思政课评价的意义,特别是其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方面的双重作用,同时,学者也从现代教育理论出发,探讨了多种教育评价模式,并尝试将其运用于思政课的评价中,如高频关键词“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CIPP[Context Evaluation(背景评价)、 Input Evalua-tion(输入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过程评价)、 ProductEvaluation(结果评价)]模式”等所反映的研究内容。这些研究的典型特征是将思政课的评价置于课程评价的大背景之下,运用现代教育评价理论来进行指导。在评价体系建构方面,不同学者在不同评价理论指导下,从不同角度建构了多样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管理、教师考核、学生学习等维度,但还缺乏相应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验证。

从评价对象维度看,热点主题集中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2个维度上。思政课教师一方面作为评价的主体发挥作用,一方面作为评价的客体被评价。从研究重点来看,人们更关注教师的考核评价[15-16],如当前教师评价的多元化已经取得广泛共识。学生维度除了关注学生的学习评价外,又可以根据学生的来源不同进行区别研究[17-18],如学者的首要关注对象是普通高校学生,其次是高职院校学生,而针对研究生思政课学习效果的评价研究则非常少。从评价对象的专业来看,医学生思政课学习评价关注度最高,“医学生”排在这一聚类高频关键词的前列,而针对其他专业(如体育专业、艺术专业)的研究非常匮乏,尚未形成聚类。

总体来讲,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相比過去取得了明显进步,其知识网络的聚类结果和前沿热点均比较突出,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视角和问题域。学者围绕评价的概念、特点、意义、原则、理论依据、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模式等方面展开了众多研究,基本建构起了“为何评”“谁来评”“评什么”“怎样评”的“四维”研究框架。

三、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质量的“五个维度”

虽然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整体上还处于发展期,热点作者和研究机构不够突出,主流期刊的发文量也与热门领域差距较大,在理论完备性和实践应用性上也都比较欠缺,亟须学者和社会各界给予更多的关注。对于未来的深化研究而言,可以从“高度”“深度”“效度”“广度”和“温度”5个方面推进高校思政课评价问题的深入研究,将“五个维度”作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质量的着力点。

(一)有高度——把控评价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9]。因此,把控好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根本方向,才能正确引导思政课的建设方向,更好发挥思政课的育人目标。

首先,高校思政课的评价要把控好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向。高校思政课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的核心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否坚持了这一根本方向成为课程评价的首要尺度,任何偏离马克思主义立场、淡化或弱化意识形态功能的倾向都应该进行严格的纠偏与改正,利用评价的“指挥棒”功能引导思政课的健康发展。

其次,高校思政课的评价要把控好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从课程性质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一个课程群,包括不同学段、不同类别、不同特征的几门思政课程;从课程主体来看,高校思政课包括教师和学生;从课程外延来看,高校思政课包括组织管理、学科建设、教研教改等内容。高校思政课各个维度的评价都必须遵循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思想,将是否符合教育评价改革的根本方向作为思政课评价的重要标准,在具体的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中均不能违背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价值导向[20]。

(二)有深度——夯实理论根基,促进“四个评价”落地生根

高校思政课的评价必须根植于教育评价的深厚理论根基。从文献分析中可以发现,多数学者是从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出发,借用不同的概念或模式来指导思政课的评价,但尚没有哪一个评价理论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在经历了前“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的大发展后(教育测量—目标描述—价值判断—建构发展)[21],教育评价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努力在“事实判断”与“价值导向”2个维度之间寻求新的张力平衡。然而,学者较少关注这些教育评价基础理论的变化发展,而是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使用“基于目标的评价”与“目标游离的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量的评价”与“质的评价”等概念,呈现的结果就是,仿佛已经在思政课的评价理念与评价理论上取得了广泛共识,但实际上,核心理念与认知相差甚远,从而导致实践应用层面的千差万别。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了“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即“四个评价”的总体方略,从内容、方法、过程与结果4个方面引领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19]。然而,“结果”与“过程”如何协调、增值评价如何实施、综合评价如何兼容、各评价如何衔接等问题,均需要深入的理论探究。因此,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必须努力提升理论深度,深刻把握“四个评价”的本质要求,避免掉进各类教育評价的陷阱中。对基础性问题的回应,是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应然之路,如高校思政课的一切都可以被评价吗?哪些内容可以被评价?哪些内容不能评价?哪些内容应该被评价?哪些内容不应该被评价?哪些内容能够被评价?哪些内容不能够被评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涉及对教育评价基础理论的回应,需要学者在未来的研究中给予充分的重视,也只有基础理论根基不断夯实,才能最终使“四个评价”落地生根。

(三)有效度——加强实证研究,推进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

目前,高校思政课的评价研究在各个维度上都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来支撑研究结论。从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来看,虽然不少学者提出了各类权重指标,但大都停留在经验总结层面,缺乏严格的理论论证与应用检验。从实践教学的评价方法来看,不少学者提出了开卷考试、演讲、社会调查报告、口试等不同方案,但没有提供实证案例分析。从思政课教师的考核评价来看,不少学者介绍了各自高校采取的多元化评价方案,但缺乏横向与纵向的比较数据来对评价方案进行检验。从学生的学习评价来看,诸多评价方法也仅停留在定性研究和经验总结层面,严格的定量研究和质性分析非常有限。因此,在未来的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中,学者应当充分重视研究的“效度”和“信度”问题,增强研究结果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在评价原理中,效度一般指评价的有效性与准确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按照评价方法的原理,其可以分为结构效度、内容效度、同时效度和预测效果[22]31。不同教育评价理念对不同效度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一般以内容效度为中心,即强调评价方法是否能够准确表征评价对象的范围和程度,其是结构效度典型化和具体化的表现。信度一般是指评价的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也就是无论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实施都能保持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在教育评价理论中,效度和信度的检验是主流操作流程,但是在高校思政课的评价方法研究上,还未引起重视。同时,质性分析也并不等于定性分析,其有着严格的研究规范,如重视自下而上的分析资料、重视研究关系、重视解释性理解等[23]。针对高校思政课的特殊性,其科学的评价方法理应建立在定量研究与质性分析的基础上,2种方法互相结合方能提升研究的质量。

(四)有广度——拓展评价范围,加强课内课外融合评价

高校思政课评价研究的中心议题是课程评价,其他维度都以课程评价为中心,在与其相关联、向其集中的基础上进行[22]81。从课程的范围来看,课堂内和课堂外是2个主要的阵地。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课堂内(课堂教学)和课堂外(实践教学)大多数时候都是割裂的,其评价也没有纳入统一的框架中。从教育受众的角度来看,这种割裂显然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时,对思政课整体建设而言也存在一定影响。科学的系统评价才能更好地指引思政课建设的方向,正如人们普遍意识到的“课程的评价与课程的改进是相关联的同一项工作”[22]82,要解决其评价体系的割裂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必须要打造一体化的思政课程体系,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起来。也就是说,思政课的评价一体化问题其实质是思政课教学的一体化问题。鉴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显著不同,该研究具有一定难度,但是综合现有情况,“大思政课”这一概念是打破割裂的一大突破口。

“大思政课”的首要特征就是将传统的思政课与社会现实有机结合起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不仅是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融合起来,更是以广阔的社会视野和历史眼光引领全新的思政课建设,从其内容来讲,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维度:一是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结合;二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三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四是大资源大平台的建设。“大思政课”应与大评价观相适应,即根据“大思政课”的建设情况相应拓展评价范围,优化评价方法,以发挥课程评价的引导、调控和改进作用。因此,如何科学、合理、有效地评价“大思政课”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

(五)有温度——明确评价主体,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力作用

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高校思政课的评价不是一堆冰冷的数据,而是有血有肉的情感寄托与殷切期盼。高校应当以课程的核心主体——教师和学生为中心,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评价体系。从教师的成长发展来看,科学客观的评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工作的一种判断与认可,也是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一种指正与引导,应该突出教师作为“人”的生动本质,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内生动力。然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均使用同一套评价方案和指标体系对全校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师采取统一评价,以便于量化、比较和监督。其弊端在于一方面,思政课教师的异质性无法体现出来。思政课教师承担的不仅是传授知识,还有思想培育的重要责任,与专业课教师具有显著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思政课教师其授课风格、性格特征、处事方法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能简单地将各类评价数据与“人”画上等号,也不能简单地将本就不够完善的评价结果与教师的绩效考核、评奖评优等直接挂钩,而要在评价中更多地体现出人文关杯[24]。

从学生的成长成才来看,评价课程的质量最终要落到学生的“获得感”上来。不管是学生作为评价主体参与课程评价,还是学生作为评价对象被测量和评估,评价的最终导向都是提升其学习效果,增加“获得感”。因此,在评价中,高校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类别、不同背景、不同阶段、不同性格等诸多因素,绝不能抹杀学生的异质性,将冰冷的数据等同于一个个鲜活的个体。目前,研究的难点正在于如何构建科学有效的思政课学习评价体系,这也是研究的重点,因为最终的课程评价必须回归到学生,发挥学生和教师的主力作用,以评价促改革,以评价促成长。

四、结束语

高校思政课的课程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科学的评价体系与模式不仅可以衡量思政课的教育教学效果,评估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与道德品质,还可以为后续课程修订、方法改革、教育预测等提供指导。从“高度”“深度”“效度”“广度”和“温度”5个方面全面推进高校思政课评价的整体质量,能够更好地发挥思政课评价工作的诊断、预测、导向等作用,有利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刘则渊,陈悦,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2.

[2]  王恩江,李俊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有效性评价原则及维度构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91-94.

[3]  佘双好.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3):14-18.

[4]  赵志业,赵延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提升的逻辑理路与方法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22(5):61-68.

[5]  李邢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机制构建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7(1):67-70.

[6]  周蕴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高教探索,2013(6):140-143.

[7]  王惠.重构与困惑:混合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 课中的实施与评估[J].现代教育科学,2017(7):43-52.

[8]  姜玉梅.在MOOC和“翻转课堂”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72(4):49-52.

[9]  陈大文,姜彦杨.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一体化路径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12):96-100.

[10]  劉博.对体验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评价与反  思[J].教育探索,2012(4):44-46.

[11]  张彦.“大思政课”需要“大评价观”[J].思想政治教  育研究,2022,38(2):1-6.

[12]  解泽奇,王瑞超.论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程质量评  价体系建设[J].学理论,2014(12):213-214.

[13]  王占可.构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多元评价体  系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6(4):65-69.

[14]  权麟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评价研  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78-189.

[15]  魏崇辉,徐梦萍.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理论基点、  现实困境与构建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1,39  (4):113-116.

[16]  施俊.高校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的优化路径[J].学  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8):41-43.

[17]  朱延河,王涛,李帆,等.课程思政在机能实验教学  中的评价分析与改革探讨:基于西安交通大学医  学部医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J].医学教育研  究与实践,2020,28(4):652-656.

[18]  张耀荣.高校思政课学生学业考核评价的问题意识  与考核策略[J].教育观察,2018,7(19):32-35;70.

[19]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  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1).

[20]  邓卓明,卢景昆.评价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四个  维度[J].中国高等教育,2016(13/14):68-70.

[21]  肖映胜,张耀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评  价新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27(6):6.

[22]  田中耕治.教育评价[M].高峡,田辉,项纯,译.北  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  陈向明.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  出版社,2001:13.

[24]  梁曼.“五育并举”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  系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  (9):89-92.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09-24                                                          修回日期:2023-10-18

作者简介:杜红,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巴渝学者青年学者计划(YS2022033);重庆市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szkzy2021003);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思政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评价体系研究”(21SKSZ019)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高校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