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功能的价值呈现与实践路向

2024-04-28 10:24赵雪黄逸超郑甲平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新时代

赵雪 黄逸超 郑甲平

摘    要: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必须回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吁求,以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为根基,培育具有自由独立、躬身尚行之中华美学精神的时代新人。“劳动创造美”表现为主体自由精神的“物化开显”与客体有用之物的“属人之性”。新时代思政课承载着生命美、生态美、社会美与人类美的价值意义,而劳动美学理论赋能新时代思政课培育“身心和谐完整人”“道德高尚社会人”“数字虚拟劳动人”的美育实践路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22-05

一、引言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与战略定位,将“劳动”置于治国理政的战略谋划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强国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獻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高喊出奋斗成就梦想的时代最强音,渲染出“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浓厚氛围,营造出劳动最美的崇高风尚。这为当代中国以更为独立自由、崇高豁达的审美精神追求谱写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提出了根本性的价值遵循与发展方向。这意味着,新时代思政课要发挥“劳动创造美”的主阵地作用,引领当代青年深谙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的价值要义,使当代青年在宏阔的历史空间、广阔的劳动空间中通过实践成长为具有崇尚自由之独立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时代新人,厚植劳动奋斗的价值底色,擘画劳动成就梦想的理想光谱。

二、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的核心要义

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从“美的起源”与“美的表现”2个方面指出了美源于劳动的科学论断,在人类宏阔的历史坐标中揭示出劳动美关涉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存在论意蕴。

(一)劳动创造美

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始终将人类对美的价值追求内嵌于人类丰富感性的劳动实践过程中,认为劳动实践在宏阔的时间场域与空间场域中不断滋养人、发展人,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劳动创造美”。马克思早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Okonomisch-philosophische Manus-

kripte aus dem Jahre 1844)中所提出的“劳动创造美”的观点,在T. H.摩尔根(T. H. Morgan)关于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不断地被证实,进而科学地揭示了美的根源在于感性的、对象化的物质劳动,其在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中表现为不同的样态,含义有二:一方面,劳动本身就是美,它与懒惰贪婪相敌对;另一方面,劳动创造美的事物。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The Part

Played by Labour in the Transition from Ape to Man)一文中详尽地阐释出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能否运用劳动工具,并且指出劳动工具及劳动分工的复杂程度与人类发展的复杂程度具有内在一致性。而美作为人的本源性需求,其变化发展与人类劳动的变迁也具有内在一致性。可以说,人类对于美的本源性需求必须通过对象化的劳动实践才能得以满足。事实上,人类社会就是在美的需求不断被满足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各类精彩纷呈的不同文明、彰显出不同民族的精神气质。

(二)劳动美在主体自由精神的“物化开显”

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始终将人类积极主动的自由创造作为劳动美的核心要义。一方面,人的类本质在于自由自觉地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类积极自由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得以超越外在必然性约束,超脱物化藩篱与异化境遇,进而实现自由发展的根本途径。人与动物的类本质区别就体现为人类追求自由的内在精神建构,通过改造自然、变革世界的对象化活动开显出来。当人类积极主动地运用自身的肉体组织器官与情感意愿等心智机能共同“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他使自身的自然中蕴藏着的潜力发挥出来,并且使这种力的活动受他自己控制”[2],这个过程既是人类克服现实障碍、创造无限可能的外在实践过程,更体现出人类主体突破局限、创造历史的自由精神。可以说“人的自由本质恰恰体现于突破有限劳动的无限创新进程中”[3]。另一方面,人类需要的无限多样性决定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实践过程具有多样性与长期复杂性。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认为人之自由的类本质具体表现为“现实的人”丰富多样的、具体感性的对象化活动。这就意味着各民族国家因不同的国情世情,实现自由的实践道路不尽相同,实现自由的水平层次也不尽相同,但却无一例外地体现出自由成为各民族国家共同的价值追求。

(三)劳动美在客体有用之物的“属人之性”

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理论认为人类自主创造的实践活动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换言之,人类社会的形态更迭也是人类自主创造、积极作为、创制文明的历史进程。事实上,正是人类发明创造出各类劳动成果以更好地应对各类风险挑战、提升生产能力水平、拓展生存发展空间、调整变革社会关系才有了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不断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言:“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4]可见,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劳动工具的发明创新与人类自我的成长壮大具有内在一致性。人类劳动实践所创造出的一切劳动成果只有能够满足人类丰富多元的具体需要才能呈现出文明的价值底色。可以说,拓展人类发展空间、发挥并实现人类的多元潜能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的审美诉求。只有在劳动满足人类多元需求的立场中,才能切实领悟马克思主义劳动解放理论的全球视野与人类关切,才能真正领悟马克思主义赞颂推崇人类劳动创造的文明意义。

马克思以“美的劳动”代表人类劳动的本质特性,由此根本更新了美学原理。美的劳动观念依托现实生产方式的历史辩证运动,区别于之前哲学家的空想社会主义与代表资产阶级的浪漫主义美学,从而成为科学社会主义扬弃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异化劳动)的价值理想,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美学观点,并因此使美学在辩证唯物史观的价值观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因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不能仅仅被视为一个流派,更是迄今无法逾越的现代哲学美学“制高点”。

三、价值呈現:劳动美学理论赋能思政课美育功能的意义承载

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的理论视域中,劳动美是“现实的个人”在具体丰富的生活实践场域中趋向人类自由价值的生命展开,彰显出“现实的个人”建构自身理想世界的崇高向往与内在动力。新时代思政课挖掘明德成人的美育向度,必须基于劳动创造所具有的主体性意义,才能真正使思政课所具有的成人达己、丰盈精神、净化灵魂的审美意义得到充分彰显。

(一)劳动美关切生命美,培育青年学生身心和谐的生命健康观

生命健康观倡导人类以自然朴素的生活方式,始终坚持“大健康”的生命健康理念,全方位地预防关照身体与心理的健康状况,主动预防、积极防范各类疾病或意外风险,维持乐观开朗、豁达包容的积极心态,最终实现身心和谐、健康积极的生活状态[5]。在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的理论视域中,健康不仅意味着人类肉体器官组织的正常运行,更意味着展现生产生活更多可能性的强大自然力,同时也意味着“劳动的生命”因突破生存局限、趋向完满的超越意义而彰显出自由精神的审美愉悦与文明底色。身体健康是人的本质状态。生命在健康的本质状态中“就有更多的事要做”[6],就能够在劳动实践中不断发展人的力量,展现人的身体美,磨炼人的心智性格,展现人的心灵美,获得自我创造与突破的审美体验。因此,劳动超越主体占有“感性产品”所获得的片面享受,赋予了主体追问终极价值、获得审美体验、守望生命意义的全部生存场域。可见,身心协同、全面发展是主体“劳动享受”、获得审美愉悦的全部内涵所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人的本质在于人之身体与心灵的完整性,并对自己“全面本质”的“真正占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了解英法两国工人的钻研精神、求知欲望、道德毅力和对自己发展的孜孜不倦的追求,才能想象这个运动的合乎人道的崇高境界”[7]290。基于此而开展的思政课不仅要引导青年学生明确劳动是形塑人之躯体肌肉力量美的实践途径,更要引导人之意识精神的“创造天赋”在既定社会的时空场域中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二)劳动美关注生态美,培育青年学生万物共生的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观是人类在宏阔的社会历史空间中就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积极的价值判断。其内蕴着人类与自然万物之间达成的一种物我交融、浑然天成、和谐共生的有机关联。这种有机关联从生命伦理的高度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调整为“天地并生,万物为一”的平衡状态,实现人与自然生命交融、和谐共生的和合之美。这不仅彰显出自然化育万物的好生之德,更展现出生态伦理的文明新高度。因此,从“人化自然”的劳动视角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须要明确劳动主体的生态伦理责任。人类在客观的对象化活动中可以充分感知自然化育万物的不朽之功,认识到人与自然生命相连、血脉相依,认识到人类劳动必须自觉承担起保护完整多样的生物种类与稳定自然生态秩序的道德义务。“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361,才能守住生态安全的边界和底线,才能形成人与自然共荣共生、良性互动的和谐交往格局。基于此,新时代思政课需要突出强调“生态思维”,致力于培育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道德义务与伦理责任,引导青年学生“按照美的尺度”结成“审美共同体”,求真向善,以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的科学态度治理自然、保护自然,形成生态之美与生命之美相互确证、彼此映照、和谐共在的治理新格局。

(三)劳动美关涉社会美,培育青年学生情理交感的社会交往观

社会交往观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突出强调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秉持的平等交往观,与“有意义的他者”进行健康积极、井然有序的社会交往,并在这种和谐有序的相互交往中不断形成情感充盈、理性自觉的自我认知。“社会化的人类”在异质性空间中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凝聚公共价值,根据人类共同生活的美德或价值观念合理地、合乎目的地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在公共价值的认同与遵守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确证人类感性活动所内蕴着的生存智慧与审美追求,实现人类自由个性充分展现与共同体生活秩序井然的辩证统一,进而达成个体与共同体有序交往、共同成长,实现个体与共同体的和谐交融,进入“审美形式与社会内容相统一的共产主义”[9]。在那里,“交往、联合以及仍然以交往为目的的叙谈,对他们来说是充分的;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坚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精神之光”[7]232。这样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个体与他者彼此敞开、相互承认、缔结生命共通感、实现情理交融的交往过程。基于此,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将积极健康的正向社会关系吸纳进来,引导个体时刻关心爱护他者,与他者一同体验“生命最真实的存在”,建构青年学生“大我”责任的伦理认知与豁达包容的生存境遇。

(四)劳动美关怀人类美,培育青年学生胸怀天下的世界历史观

“世界历史观是指人们对全球化进程中人类的普遍交往实践所持有的根本观点与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5]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始终坚持在“劳动诞生世界历史”与“世界历史在劳动中发展进步”的辩证统一关系中动态地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10]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的社会发展进步史正是一部人类劳动组织样态的进化史。人类出于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断革新劳动生产工具、发现科学知识、建构更加合理的社会秩序,在社会文明更迭变迁的世界历史进程中逐渐实现普遍的人类解放,获得共同体生活的本真状态。因此,只有“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8]426,才能领悟人类劳动文明养成的教育意义,才能在日趋融为一体的全球生产生活整体性发展中获得开放包容的全球视野及胸怀天下的伦理责任。“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8]425因此,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引导青年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时观大势、谋大局、抓大事,在休戚与共、滚滚向前的世界历史潮流中,以胸怀天下的开放格局将“小我”之发展融入时代之所需的大潮之中[11]。

四、多维展开:劳动美学理论赋能思政课的美育实践

“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就是号召做一个美的人。”[12]12德美相融、美德互彰。思政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天然地内蕴着“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的美育使命。而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则赋予了思政课“以劳动为媒”践行美育使命的全新思路,赋能思政课培育“身心和谐完整人”“道德高尚社会人”“数字虚拟劳动人”的美育实践路向。

(一)思政课锚定“身心和谐完整人”的美育目标

思政课旨在培育具有强壮体魄、健全智识的时代新人,其关涉的是“何为人”“成为何人”的终极追问。正是这种终极追问使得思政课具有追求无限的崇高向上之美。它表现为主体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参与践行思政课美育价值的精神体现,是主体对自我完善发展提升之本源性诉求的精神觉醒与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始终将人的本质的“全面占有”归结为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始终明确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必须调动器官肌肉力量等“肉身组织”与意愿情感、愿望动机等“内在精神”,共同致力于美好生活的价值创造。因此,思政课的美育价值必须始终在“身心和谐”的劳动视域中重新审视“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换言之,身体与心灵的和谐统一是衡量和判定思政课是否具有“美”的价值标尺,而自主自觉的劳动则是实现思政课美育价值的根本途径。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只有劳动的汗水与长满老茧的双手才能浸润升华心灵,才能让人体贴关心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不断求索追问“何为生活”“为何生活”“如何生活”的价值问题,进而获得生命本质的精神觉解与力量充盈。“真正的人,是具有和谐的、多方面精神生活的人。”[12]2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始终立足劳动,破除长期以来“理性人”“经济人”“技术人”的单向度规定,基于“现实的人”的内在需求,以“劳动为媒”,启蒙觉醒人的自我认知,发展人的内在潜力,激发人的生命动力,调动人的审美觉知,使得生命在主动创造的劳动过程中实现人之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完整,真正实现劳动释放、提升并拥有“全面感觉”的审美追求。

(二)思政课展开“道德高尚社会人”的多重美育路向

直面培育勇立时代潮头、勇担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思政课的历史使命。这意味着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现实的人”的社会性本质,始终秉持“以劳制文、以劳造美、以劳立人”的审美价值追求,致力于自我个体与社会共同体的和谐交往与共同发展,发挥思政课成人达己、兼济天下的美育功能,积极引导青年学生在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自我与世界的宏阔时空中体悟人之自由独立精神的审美境界,切实获得自我之美成就生态之美、人类之美与世界之美的审美情感体验。具体而言,新时代思政课需要从劳动理论、劳动精神、劳动文化、劳动实践的多重场域中综合巩固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认知、审美意志、审美情感与审美行为,引导青年学生在显性劳动美与隐性劳动美的辩证统一中体验创造,成就高尚的道德理想之美。因此,一要明确“他者关怀”的劳动伦理是奠基审美境界的认知前提和基础。思政课需要深耕“何为劳动”“为何劳动”“如何劳动”的理论根基,从理论层面讲透劳动伦理的主体意义与道德义务,从形式层面讲活“社会劳动”的核心要义,明确“作为智慧和美的基础的劳动”与“作为对未来产生责任感的劳动”之间的内在逻辑[12]31,从而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将“为他者负责”的劳动伦理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方式。二要强调“淡泊明志”的劳动精神是强化审美意志的核心和关键。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境遇中以志存高远的格局、淡泊豁达的胸怀审视自我的生命成长与人格养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超越个人功利的崇高信仰。“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13]只有淡泊的情智与高远的志气才可以跳脱“小我”的利益藩篱,获得“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与行稳致远的坚毅,才能够与时代同频、与人民共情、与家国共振,自觉主动地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镌刻在家国民族的历史丰碑之上,涵育中华民族实现复兴伟业的审美理想与审美趣味。三要突出“诗意话语”的劳动文化是营造审美情感的必要中介。“文艺是最好的交流方式。”[14]新时代思政课要运用诗意话语体系厚植中华民族的劳动文化,采撷诗歌散文、照片音乐、小说电影等文艺素材,诗意化地营造优美的审美意境,把握青年学生内心深处的节奏体验与情感律动,引导青年学生体会劳动崇高、创造伟大的审美意趣,启发青年学生领悟中华民族劳动文化的“善美”境界,从而将“劳动美”的价值信仰全方位地融入到青年学生的生活世界与心灵世界之中。四要强化“德心融通”的劳動行为是审美人格养成的必要环节。“审美是一种具体活动,是人掌握世界的一种实践方式。”[15]新时代思政课只有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思维方式,将德之美善与青年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生产劳动相结合,共享身边人的劳动模范风貌、营造共商身边事的劳动氛围、自觉践行共建身边景的劳动行为[16],才能将“劳动美”从“被动感知”转变为“主动自觉”,在“身体力行”的劳动实践中充分调动审美感官,强化审美认知,丰富审美体验。

(三)思政课延展“数字虚拟劳动人”的美育空间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升级迭代,人类社会化生存的文明场域从实体空间日渐转向虚拟空间,虚实相融的数字劳动成为人类社会进阶数字文明时代的生存基底。这意味着新时代思政课必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挥“劳动美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在数字虚拟空间中延展“以劳化人、以劳育美”的审美功能,以“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劳动最崇高、劳动最美丽”的时代新风塑造数字虚拟空间中的美好精神家园。具体来说,一方面,新时代思政课要积极利用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技术等数字科技,“活化”劳动文化景观,在大禹治水、夸父追日、重走长征路、重温长津湖等“二次元”空间中营造沉浸体验式的审美情境,调动青年学生的全部身体感官,引领其全身心地体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精神,感悟舍身忘死、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坚定拼搏进取、再建新功的理想信念,在数字劳动美的虚拟场景中经历“情冶耳目—情浸心脾—情悦神志”的审美进阶。另一方面,新时代思政课要开展数字技能型的劳动实践活动,结合青年学生的实际需要,探索以劳动美育为抓手,践行创客思维,引导青年学生利用大数据、虚拟仿真、数字智媒等现实虚拟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蕴藏的劳动文化中“活化”案例、“传播”故事,用心植入劳动美,用情共鸣劳动美,用行动践履劳动美,不断探索建立数字虚拟思政课温润人心、丰盈精神、启迪智慧的劳动美育传播体系。

五、结束语

新时代思政课必须积极回应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契合、彼此融合的文化生命体中拓展时代新人的培育路向。将马克思主义劳动美学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创生,其理论基底与价值旨归为新时代思政课守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德心养成之根,创新中华劳动文化审美人格养成之魂,为切实实现新时代思政课的美育功能提供了智慧源泉与实践路向。

参考文献:

[1]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45.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

[3]  尤西林.马克思“美的规律”思想与审美本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6):5-14.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72.

[5]  韩升,赵雪.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向:以马克思身体思想为基点的考察[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13-20.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75.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  高雪.马克思历史科学视域中的审美政治[J].哲学动态,2021(10):45-52.

[10]  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  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15:3-4.

[11]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  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05-11(2).

[12]  苏霍姆林斯基 B. A..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蔡汀,  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13]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  报,2015-10-15(2).

[1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  文出版社,2017:315.

[15]  武东生,张然.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功能的生成逻  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1(8):39-43.

[16]  刘叶,张丽.新财经背景下“劳动教育”课程教学改  革研究:基于河北省H高校347名大学生的现状  调查[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78(2):  26-29.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08-30                                                          修回日期:2023-10-18

作者簡介:赵雪,女,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黄逸超,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郑甲平,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专项一般项目“‘深度教学理念创新思政课高阶教学模式研究”(21JDSK017);河北省青年拔尖人才项目“共同富裕的正义伦理价值研究——基于马克思正义论研究的理论视角”(BJS2023016);2023年河北金融学院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教改专项“‘劳动美学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课‘一体两翼三柱四环教学模式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例”(2023TML03)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美育新时代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美育教师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