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及改进路径

2024-04-28 10:24韩毅初李欣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5期
关键词:课程价值数字素养高校

韩毅初 李欣

摘    要:建设和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须要剖析其内在价值,并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价值基础,丰富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然而,目前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仍然存在课程内容融入不够、课程地位认识不足、课程实施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为消解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困境,文章提出增强课程意识、丰富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实施的改进路径。

关键词:数字素养;高校;课程价值;融入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05-0027-04

一、引言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以满足数字时代的人才需求,进一步完善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以及保障机制。2022年11月,教育部发布了《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旨在扎实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完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国内高校早已开展数字素养教育。数字素养教育的载体是数字素养课程和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2],而数字素养教育实施的关键在于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能否有效贯通于高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环节之中,从而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数字素养人才。

二、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价值意蕴

学界对数字素养内涵的认识日益清晰,为建设和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提供了可能和判断依据。但是,建设和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首先须要剖析其内在价值。

(一)价值基础

新时代教育改革和教育理论创新要做到“九个坚

持”,高校更要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数字化时代的迅猛发展和技术创新对高等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建设和实施更应该结合社会变革和技术发展的客观现实。同时,随着教育数字化的转型升级,数字素养也日益成为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应具备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因此,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和实施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价值基础,丰富数字素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促进数字素养教育逐渐渗透到学科教育之中,从而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以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需求。

(二)价值主体

高校数字素養融入式课程面向3个主体,即教师、学生和高校。第一,教师应主动转变数字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数字教育教学技术和方法。教师数字素养是指教师适当利用数字技术获取、加工、使用、管理和评价数字信息和资源,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1]。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数字素养和数字教育技能,才能帮助和引导大学生学习和应用数字技术,并为培养大学生数字素养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为高校教师提供了将传统教育内容、方式与数字素养、技术相融合的可能。第二,大学生只有具备数字素养,才能自主地获取、分析和创造信息,并运用数字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最大程度地扩展现有专业技术知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不仅是一种理念的创新,更是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的有益探索,通过数字技术赋能专业学习,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质量。第三,高校通过课程设置、教学管理和评价等手段,推进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此同时,通过创新课程设置与教学实践,营造适宜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三)价值目标

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是指将数字技术和信息素养融入到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中。从个体层面,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旨在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信息伦理意识、就业竞争力、社交与合作能力、跨学科综合能力、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个人表达与展示能力、社会适应力,尤其是通过将数字素养培养与专业能力培养融为一体,尽可能地培养大学生的复合型竞争力;从高校层面,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促进高校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改变高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的现象,从而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促进高校数字资源高效利用,有效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从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层面,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推进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进程。教育强国呼唤强国教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需要高校培养更多勇担重任的时代新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密切关联,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将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的发展动能。

三、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现实困境

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促进大学生数字素养提升和社会经济发展,进而能够改进专业课程的育人效能。然而,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在实践中仍然面临着课程内容融入不够、课程地位认识不足及课程实施资源匮乏等现实困境。

(一)课程内容融入不够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缺乏“新陈代谢”的课程建设机制和相对固化的课程内容组织形式,不仅容易加剧传统课程内容的滞后性与社会发展对个体数字素养要求的趋前性之间的矛盾,还容易导致课程内容“臃肿”、学生负担错位等问题。高校各专业制定或修订培养方案往往忽视了课程的融合性及数字素养培养的渗透性,甚至将数字素养相关课程视为附加课程,降低了学生对数字素养的重视程度,更降低了课程的数字素养融入度和育人效果,具体表现如下。第一,高校数字素养课程开设不足。部分高校对数字素养课程的开设未予以高度重视,将数字素养课程理解为信息检索类课程,虽然将其编制到了各专业培养方案中,但是存在着对数字素养课程的教学内容不明确、教学大纲不够具体、缺少权威的教材,以及课程经费不够充裕等客观问题。第二,高校数字素养教育与专业课、公共课的融合不足。首先,部分高校课程内容设置以专业知识传授与技术培养为主,缺少数字素养内容的培养,更忽视了数字素养与专业能力的协同发展,同时片面追求课程内容的专业化,忽视了课程内容的时代先进性;其次,受到课时的限制,专业课、公共课只在部分课程的大纲内容和教学方法中体现数字素养的字样,但是实践教学环节仍然以完成常规教学内容为主,忽视了数字素养内容的拓展与融合,进一步加大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实施困境,导致数字素养教育与专业课、公共课的融合呈现浅表化。第三,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内容更新不够及时。数字素养不仅包括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而且包括网络环境下的读写能力,如网上搜索、超文本阅读、评判分析数字信息与知识重组等技能[3]。

目前,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内容迭代更新无法跟上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上很多大学生缺乏主动检索信息的意识,从而导致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培养与数字化时代的现实严重脱节。

(二)课程地位认识不足

多数高校对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认识不够充分,甚至忽视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急迫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元宇宙、Chat 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聊天机器人程序)等数字技术激增式地演变,技术革新发展日益推动着传统教育理念的变革,某些传统理念随着“学校危机”进入不可逆转的“崩溃”过程。B.斯蒂格勒(B. Stiegler)指出,“学校危机”的根源在于“知识没有能力对新形势进行分析,与此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分析准则和理论准则,无法构成一个合适的认识机制,因此也就无法形成某个‘我们赖以建立的具有融合功能的基础”[4]。教育思想代谢速率的滞后,直接导致教育效能低下,因此,对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认识不足也影响了高校育人的时效性,具体表现如下。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技术催生的各种教学改革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构建。从教师角度而言,高校教师更关注专业课程的教学,而忽视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建设,因此,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从高校角度而言,大多数高校的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够健全,教改经费不够充足,课程平台建设与维护所需的后期支持也不够充分,这也导致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陷入了发展困境。另一方面,部分教师对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入,片面地将数字素养理解为信息检索能力,使得数字素养教育停留在认识层面,其课程育人的时效性被扼杀了。对大学生而言,其对数字素养认识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将数字素养的习得简单地知识化,忽视了课程的实践属性;二是忽视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存在厚此薄彼的倾向。

(三)课程实施资源匮乏

引入相关的设备和资源,是高校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步骤[5]。目前,我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资源较为匮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课程资源角度而言,实施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需要借助各种数字工具和资源,但是,多数高校在实际教学中并不能满足此条件,软件许可、硬件设备都不能与课程的有效实施相适配。数字技术在很多学科领域都有所应用,导致跨学科的资源整合和教学实践可能会受到制约,进而使得教师无法获得充足的数字工具和资源来支持其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数字资源的体验和锻炼,无法有效发展其数字素养。第二,从教师资源角度而言,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主要由信息技术教师、图书馆教师担任,而具备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资质的教师却相对匮乏,很多教师专业能力较好,但是,数字素养意识匮乏,数字素养教育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也相对欠缺。因为实施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需要教师具备必要的数字素养知识和技能,有些课程虽然尝试融入数字素养教育理念,但多数停留在理论层面,缺少切实可行的项目实践。第三,从教学资源分配与使用角度而言,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在教学资源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学生数字素养的差异性。例如,有些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字意识和技能,需要为其提供更高级的教学资源以满足其学习需要;有些大学生的数字素养水平较低,则需要学习并掌握简单和基础的数字技能。而目前多数高校的数字素养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并且未按照大学生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课程。需要注意的是,数字素养的培养需要持续的支持和跟进,但多数高校缺少相应的可持续支持体系,而且大学生数字素养的评价无法通过传统考试评估方式完成,缺少全面、客观、动态的大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机制。

四、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改进路径

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建设和实施需要系统性建设,需要高校、教师、学生从认识层面认同课程的价值,从而建设以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为载体的立体式课程体系,并形成教师数字素养培养长效机制。因此,需要从根本上破解实施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现实困境。

(一)增强课程意识:高校应高度重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建设

增强高校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意识是确保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的基础。增强高校相关主体的数字素养意识,一方面,高校应从信息技术相关课程中强化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引导大学生积极探索数字技术与数字教育新样态,提升大学生对数字素养教育的兴趣,并且使其体验到数字技术对提高学习效率的积极影响,打破大学生对新兴教育形式的排斥感和抵触情绪。同时,高校应积极推广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理念,让教师、学生发挥积极作用,大力推动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试点建设,鼓励青年教师不断尝试和探索,强化其对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关注。另一方面,高校应引导教师和学生深刻学习数字素养的内涵与价值,帮助教师和学生从认识层面突破“排异”期的阻碍,从而促进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顺利建设;高校也可通过讲座、座谈会、集体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形成基本的数字素养认识和观念,从而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掘数字素养教育的育人价值和使命意义,为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丰富课程内容:高校应建设以提升大学生數字素养为载体的立体式课程体系

高校建设以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为载体的立体式课程体系,需要把握“你中有我”“主次分明”“整体协同”3个基本原则。首先,“你中有我”原则主要强调数字素养培养需要融入专业课、公共课,作为独立开设的数字素养相关课程的补充,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体验到自己的数字素养在逐步提升,让数字素养理念贯穿到各类课程之中,与各类课程浑然一体。其次,“主次分明”原则指数字素养培养不能替代专业知识、技能及其他能力的培养,建设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旨在全方位提升学生的数字素养,而不是以培养数字素养替代其他素养。教师在建设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时,需要做到必要性引入数字素养教育,在提升大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促进数字素养教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能。最后,“整体协同”原则强调提升大学生数字素养是整体性工程,绝不是靠一两门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就能实现的,虽然部分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可能受制于专业课程的专业属性,融入度相对较低,但是可以做到能用尽用,保证整体课程设计的协同性。

明确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属性,有利于构建立体式数字素养课程体系。一方面,高校通过建立多学科交叉的数字素养课程体系,可以将数字素养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时,能够同时掌握数字素养的基本理论和技能,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数字素养。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引入实践性教学方法,如项目式教学(Project Based Learning,PBL)、案例教學等,帮助大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数字素养,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高校也可以将数字素养融入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中,为大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推动大学生积极运用数字资源和技能,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数字素养。

(三)推进课程实施:高校应探索教师数字素养培养长效机制

高校实施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前提是储备和培养具有高水平数字素养的教师,具体而言,就是要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教育培养机制和准入制度,确保教师形成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的意识和能力。第一,高校应营造教育数字技术环境,依托大数据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工具、数据库及相关软件打造实时互联、智能操作的教育教学平台,建设系统的数字教学资源平台,全面收集教师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资源并记录其实施效果。第二,高校可通过邀请数字教育领域专家来校讲座、开设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公开课等形式定期开展相关培训,提升教师对于如何在课程建设中融入数字素养要素的理论认识。高校应根据我国《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确定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明确教师数字素养教育准入规范,基于规范、科学、可量化的相应指标,立足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同时,可充分发挥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学术优势,创建教师数字素养教研工作坊,为教师形成数字素养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第三,高校可通过教研活动、教师教学反思等形式,积极引导教师在讨论、自我剖析中思考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实施各环节的得失,加强教师对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的体会,并逐步形成个性化的改进方案。第四,高校可组织团队研发教师数字素养循证培训项目,创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数字循证教学案例,建立教师数字教育能力资格认证与考核机制,并与职称评定建立联系,逐步提高教师数字素养,为推进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提供可持续的师资力量。第五,高校应建立教师数字素养激励制度,通过公开表彰和奖金激励等形式,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从而积极投身到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研发之中。高校可通过外在奖励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机,为教师数字素养提升注入持续不断的职业发展动力,进而提高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质量和教师教学效果。综上可知,高校在推进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的实施进程中,需要根据学校发展特点和教师自身优势,探索教师数字素养培养长效机制,立足技术环境构建培训、教研、评估和激励等发展机制,逐步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为建设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提供坚实有力的师资保障。

五、结束语

实施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之前应明确其内在价值和内涵形式,从增强课程意识、丰富课程内容、推进课程实施3个维度出发,构建立体式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进而消解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发展的困境,促进大学生数字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发布《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的通知[EB/OL].(2022-12-02)[2023-10-31]. http:// www. 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302/t20230214_1044634.html.

[2]  李钟隽,张涛.新闻传播专业大学生数字素养培养研究:基于“数据新闻综合实训”[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4(7):54-56.

[3]  张薇.英语数字素养的研究型评价模式[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2):115-121;161.

[4]  贝尔纳·斯蒂格勒.技术与时间3:电影的时间与存在之痛的问题[M].方尔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21:203.

[5]  朱云霞,张红玲.“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73(2):61-63.

编辑∕丁俊玲

收稿日期:2023-10-17                                                          修回日期:2023-10-31

作者简介:韩毅初,男,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管理;李欣,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理发展与教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文科视域下基于OBE理念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研究”(SJGY20220401);2022年湖州师范学院“四新”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建设项目“高校数字素养融入式课程建设”(JG202214)

猜你喜欢
课程价值数字素养高校
提升学生数字公民素养的必要性与策略分析
新技术环境下图书馆转型趋势研究
情境教学法提升化学实验课程价值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高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学能力研究
挪威教育信息化发展概述
基于高中教学谈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