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的优化路径

2024-04-29 16:22刘伟光
传播力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民生受众信息

◎刘伟光

(潍坊市广播电视台,山东 潍坊 261061)

民生新闻是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贴近于群众的日常生活,聚焦于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或具有突出性矛盾的问题,具有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能够有效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民生新闻在多年的发展中,拥有了一批稳定的忠实受众。而新媒体是当下社会变革的重要衍生物,其一经出现就对媒体行业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如果依旧墨守成规,就会逐渐被时代和社会抛弃。但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普及,我国网民数量进一步得到了提升,截至2023 年6 月,我国网民数量已达到10.79 亿,这也为民生新闻的优化和改革提供了保障。因此,相关单位需要抓住技术发展的机遇,结合新媒体环境的特点,对民生新闻进行优化和调整。

一、民生新闻相关内容概述

(一)定义

民生新闻顾名思义就是指有关老百姓生活的新闻,其是经济和科技发展后,市民阶层精神需求不断攀升的重要体现。因此,为了满足广大市民的需求,民生与新闻媒介相结合从而衍生出“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虽然当下业界并未对民生新闻有统一的定义,但从其定义的内容来看,都是以“民生、民情、民意”为核心的,以市民生活中稀奇事、麻烦事等为主要报道题材,从而制作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情感价值以及娱乐价值的新闻内容。结合民生新闻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的影响下,民生新闻所占比重也会越来越大。民生新闻并不是传统新闻的一种体裁,传统新闻本身有着单一的标准划分,而民生新闻是由多种标准共同作用所产生的结果。

(二)发展史

民生新闻最早可追溯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其主要是通过晚报、都市日报等方式将都市新闻以及市井新闻等进行报道,这也是民生新闻的雏形。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民生新闻也逐渐以电视新闻的方式展现出来,尤其是在20 世纪末成都电视台推出的《今晚800》等电视节目,已经具备明显的民生新闻特点。2002 年江苏电视台推出的《南京零距离》开创了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自此之后,全国各地也开始纷纷效仿《南京零距离》的节目创作特点,结合自身的文化以及各地的情况,衍生出了一系列民生新闻节目,一时之间民生新闻成为了各地区的宠儿,民生新闻在新闻中的占比越来越大。

二、新媒体对民生新闻的影响

(一)受众被分流

传统的民生新闻主要是以民生为核心,借助精妙的语言编制来达到吸引受众的目的,在那个“车马慢”的年代,是人们很好的娱乐方式。而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当下,人们更追求信息的冲击性与简洁性。此外,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人们不仅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还能够成为信息的创造者,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因此,人们也更习惯于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这也为短视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所以短视频行业诞生伊始就吸引了大量的流量,使得传统媒体受众分流的情况越发严重,其本质上是顺应当下社会发展需求所导致的[1]。

(二)记者职能被弱化

传统媒体行业对记者有着较高的要求,所以相较于其他行业来说,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低,这虽然促进了传统媒体行业的繁荣,但也是当下传统媒体行业败落的原因之一。同时,真实性是新闻重要的基础之一,但在信息化时代下,人们每天需要接触大量的信息,难以辨别信息的真实性,所以在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人们对信息的真实性要求有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却对信息及时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短视频具有成本低、制作便捷的优势,借助各平台的信息传递,能够有效缩短信息从发布到传递到受众手中的时间。同时,记者本身的数量相对较少,在遇到突发问题时专业的记者无法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而群众则可以通过手机来拍摄和收集新闻素材,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记者的职能被弱化。

(三)信息来源渠道增多

传统的民生新闻由于技术等方面的限制,信息来源主要是依靠记者挖掘以及群众反馈,信息来源渠道相对较为单一且范围有限。新媒体行业实现了技术、设备的充分利用,使得传统的媒介由单向化逐渐向双向化方向发展。在新媒体行业,信息接收者和传播者的界限越发模糊,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借助线上线下传播方式的有效结合,信息来源越发广泛。

三、新媒体环境下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

(一)新闻时效性差

传统的民生新闻更讲究受众收听或者观看的质感,所以在信息收集完成后还需要对信息进行编辑、剪辑及审核等,尤其在审核阶段为了保证稿件的严谨性,会严格按照中宣部要求的“三审”制,此外,部分民生新闻类节目无法进行直播,造成了信息的传递具有较强的滞后性,一般来说当天的新闻无法当天进行发布。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传统媒体时代下民生新闻的时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总的来说其已经无法满足当下人们的需求。除此之外,传统民生新闻主要是由记者来进行信息收集,而许多民生事件具有较强的时效性,记者到达后无法对现场进行还原,只能通过文字的方式进行信息表达,但当下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用手机直接对现场进行直播,能够给受众提供更加真实的情景体验,使得民生新闻时效性不足的问题越发明显[2]。

(二)互动性差

传统的民生新闻主要采用线性传播、单向的传播方式,信息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十分清晰,接收者只能够被动地接收相应的信息,其与外界之间的信息共享相对较差,而且也无法向其他受众传递自身对新闻的看法。在缺少外来信息反馈、评价的情况下,相关单位只能通过收视率、报刊销量等方式来判断受众是否喜欢该新闻,这种判断方式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并不能了解受众的真实“痛点”,久而久之不仅影响了民生新闻对受众的吸引力,而且也影响了民生新闻的价值和作用。除此之外,民生新闻无法及时将当天的内容报道出来,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对于跨度时间较长的事件,受众存在无法了解事件全过程的问题,进一步降低了民生新闻的价值。

(三)同质化严重

我国不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由于民生新闻的题材是以群众为基础的,所以不同区域的民生新闻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当下许多民生新闻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当某一地区的民生新闻节目火起来后,其他地区也会纷纷跟风,这不仅限制了民生新闻的创新,而且也会逐渐引起受众的审美疲劳。同时,由于在内容、题材方面迟迟得不到有效创新,部分单位为了提高影响力,会报道一些奇闻异事等缺乏实质内涵或难以体现社会问题的事件,来达到满足受众猎奇心理的目的,使民生新闻开始出现低俗化、庸俗化的问题。更有甚者为了博人眼球,采用假新闻的方式,这不仅影响了民生新闻的公信力,而且也为受众数量的减少埋下了伏笔。

(四)运营模式落后

过去人们的娱乐方式相对较少,所以人们有大量的时间来等待民生新闻类节目的播放,为了提高信息的传播质量并培养一批稳定的受众,民生新闻节目一般都在固定的时间播放。但当下人们的娱乐方式逐渐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而且娱乐的主要目的是放松,所以人们也更追求自由、轻松。传统固定时间的节目播放与当前人们的追求相违背。但由于传统媒体运营模式机制落后,并没有结合当下环境的需求进行及时的优化,导致民生新闻的发展受限[3]。

四、民生新闻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优化路径

(一)注重创新,避免内容同质化

当下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已得到有效的满足,所以人们更加追求精神和文化需求。新媒体虽然给传统媒体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同样其也为媒体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传统媒体需要结合当下人们的需求,通过对传统民生新闻进行优化和创新,增强节目与受众之间的黏性,从而使民生新闻能够保持生机和活力。

1.找准新闻切入点

民生新闻类节目主要是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问题并缓解社会矛盾,所以即使在新媒体环境下,其也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结合当下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情况找准民生新闻策划的切入点,从而提升民生新闻的作用和价值,既解决传统民生新闻报道深度不足的问题,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当下人们生活中所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就业、医疗等领域,对这些领域的报道更能够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2023 年年度热度最高的新闻就是医药圈的反腐工作,国家通过快准狠的手段对医药圈进行了大范围的整治,而中央纪委监委网站也发布了《三堂会审》一文,讲述了医药圈收受贿赂的典型案例,这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所以新闻工作者可以此为切入点,对当地的医院进行走访调查,并通过纪实性的手法对走访调查的结果进行报道,如果发现有收受贿赂的情况及时汇报给相关监管部门,通过监管部门与记者之间的有效合作,为构建和谐的医药环境提供保障。而记者也可以从该角度出发,对当前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就业保障问题等进行深入的分析,并通过开设专栏的方式对相关处理结果进行披露,进而为民生新闻的发展提供助力。

2.提高民生新闻质量

民生新闻除了要在选题上进行优化之外,也要考虑与自身相关的生存问题。热度不够是当前民生新闻一大重点问题,虽然在新媒体的支持下,民生新闻的传播范围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但由于大数据等因素的限制,所以推送给受众的新闻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受众没有提前了解该部分新闻,可能无法将这部分新闻推送给其他的受众。所以为了提高民生新闻的影响力,相关单位也可以通过邀请具有影响力的名人来报道新闻的方式,来提升民生新闻的热度和影响力,并切实解决百姓较为关注的民生问题。除此之外,为了实现对节目内容的优化,相关单位也需要积极听取受众的意见,并及时在平台对受众的意见进行反馈,通过有效的沟通,有针对性地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4]。

3.打造特色民生新闻栏目

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降低了新闻报道的门槛,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从事新闻媒体行业,这不仅影响了民生新闻的流量,而且也使得该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所以在该环境下想要提升民生新闻的影响力,打造特色的民生新闻栏目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实现以无法替代的产品来保障受众忠实度的目的。例如,钦州电视自办栏目《新闻9 点半》,开辟了《记者调查》小板块,通过记者每天捕捉有关民生新闻的重点和热点题材,并由记者跟进相关内容报道,从而达到每个热点有关注、每组报道有响应、每个事件有结果的目的。除此之外,许多事件的报道周期相对较长,若无法将事件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会严重影响受众的感受。所以为了保证新闻跟进的质量,并保持新闻的热度,也可以借鉴《1818 黄金眼》的方式,通过当下新闻媒体平台对事件后续的跟进情况进行报道,通过保证事件的完整性来提升与用户之间的黏合度。

(二)拓宽民生素材来源,保证报道的全面性

过去的新闻素材来源方式主要是依靠记者探寻以及当地市民投诉等方式,这种方式相对较为单一,而且问题具有较强的集中性和地域性等问题,不具备较强的典型性,导致部分受众对民生新闻的报道很难产生情感共鸣。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有效拓宽了民生新闻信息的来源渠道,所以相关工作者可以以新媒体平台为依托,来寻找合适的民生新闻素材,通过从大量素材中挑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生问题,以一些价值较高、出现频率相对较高的社会问题作为素材,从而提高民生新闻的作用和价值。信息的真实性是保证传统媒体在过去屹立不倒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真实性始终是新闻工作者需要关注的重点,但信息来源的广泛也增加了辨别信息的难度,所以相关工作人员也需要加大对材料等的审核力度,严禁报道真实性存疑的相关新闻内容,从而提高媒体机构的公信力。

(三)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实现良性循环

在新媒体背景下,相关单位也需要对运行机制进行优化和调整,使其能够顺应当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民生新闻主要是以报纸、广播以及电视来实现传播,其宣传途径相对较为单一。此外,广播和电视的宣传模式大多是通过定点的方式传送,严重限制了民生新闻传播的质量。所以相关单位也需要结合当下受众的需求,调节受众、广告商和媒介三者之间的利益,实现民生新闻作用的最大化。例如,相关单位可以新媒体技术为依托,创设与自身相关的 APP,将民生新闻全部放入该APP 中,而并非依托某一平台来实现新闻报道,这种方式能够有效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及时性,更易于被受众所接受。除此之外,其还可以通过广告宣传等方式来进行投资赞助,并借助其他平台来增加该APP 的话题度和收益,从而增强节目的活力[5]。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行业对民生新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想要实现民生新闻的发展并提高其影响力,新闻工作者也必须了解影响民生新闻发展的核心,并以此为基础注重创新,避免新闻同质化,拓展素材来源,以及建立完善的运营机制,实现正确引导舆论的目的,为推动民生新闻朝向全新的方向发展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民生受众信息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订阅信息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