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媒体语境下做好深度报道的重要性
——以《黄石日报》为例

2024-04-29 16:22廖魏巍柯春芳
传播力研究 2024年9期
关键词:黄石日报深度

◎廖魏巍 柯春芳

(黄石日报社,湖北 黄石 435002)

近年来,舆论场上时常会出现“全民互撕”的现象,应对这种现象的最有效办法,就是需要深度报道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黄石日报》紧紧围绕黄石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出了一大批立意新、内容好、开掘深、文笔美的深度报道,并致力于借助深度报道向新闻受众阐明新闻事实真相,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展现了新闻媒体的责任担当。

一、做好深度报道是体现政治站位的责任担当

原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在《总编辑手记》中提出,作为一名编辑、一名记者,在从事新闻宣传工作上,要讲政治,也就是政治站位要对、政治站位要准,不能有半点偏颇[1]。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首先必须是一名政治活动家,这是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缺之不可,缺之难为。新华社也明确提出:“新华社是党的政治机关,一分钟都不站在党的队伍之外,一分钟都不偏离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分钟都不离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视野。”由此可见,提高政治站位对于一名新闻人而言至关重要。而在当下,面对自媒体鱼龙混杂的观点冲击,做好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更是传播主体上的话语权竞争、传播内容上的“红灰黑”较量,容不得半点马虎。以《黄石日报》为例,深入开展好深度报道,就是进一步提高报纸的政治站位,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紧紧围绕湖北省党代会的部署要求和黄石市党代会确立的目标任务,充分宣传黄石市在谋划城市长远发展、更好凝聚市民意志、推动区域要素集聚等方面的积极思考、主动作为,同样也是共同担当起建设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的政治责任。

例如,《黄石日报》开设“贯彻二十大精神·讲好黄石故事”专栏,以系列深度报道方式对近年来黄石转型升级发展进行全方位立体式扫描,按照每月1—2 期的频率,推出了《从单点码头到节点新港——黄石新港蝶变记》《无边光景一时新——黄石守护流域安全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纪事》《迎风势正起——黄石建设科创平台赋能高质量发展纪实》《“链”出发展新动能——黄石加快推进高质量产业链招商综述》《融圈强极,奋力抢下“先手棋”——黄石奋进在打造武汉都市圈重要增长极征途上》《高温下,奋进的足音一路铿锵——黄石市全速推进项目建设现场直击》等有高度、有广度、有深度、有温度的主题深度报道,重点反映黄石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自我加压,谋求转型发展的动人乐章。

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把新中国的奋斗史诗反映好,把新时代的奋斗故事记录好,把改革发展的壮丽画卷描绘好。《黄石日报》今年推出的“贯彻二十大精神·讲好黄石故事”系列深度报道,自觉提升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用心、用情、用功,精心做好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主题宣传,反映新时代十年来黄石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揭示城市发展百折不挠、砥砺前行的奋斗精神。通过讲述黄石人民与城市同成长、共命运的故事,激发了东楚儿女投身城市建设发展的真挚情感,在全社会形成了强烈的共鸣共振。

二、做好深度报道是记录城市发展的时代使命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李幸在论文《评旗报——〈深圳特区报〉史稿》一文中指出,报纸是时代的记录者,是城市的见证者,它凝聚了时代写照、城市缩影[2]。而同样,对于《黄石日报》而言,它几乎与黄石市同时诞生,70 多年来见证了这座城市从长江中游的两个沿江小镇成长为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历程,也记录了这座城市每一步成长、蝶变、涅槃、新生、奔跑的足迹。特别是在每一个城市发展的重大节点事件中,《黄石日报》都用深度报道的形式,以翔实的数据、动人的故事、背后的抉择,并以亲历者的口吻,为城市的发展记下了一笔笔珍贵的史料。

比如,2013 年4 月30 日,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通过《全力推进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为加快建成鄂东特大城市而奋斗》的报告,明确了黄石城市向南发展的定位,这在黄石这座城市发展历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曾经的黄石市,想过向西融合鄂州发展,也曾想过跨过长江对接黄冈发展,但由于天然行政区划等客观原因,导致这些城市发展战略一次次搁浅,城市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也曾一度众说纷纭。举旗、定调,随着中共黄石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的召开,黄石明确了从环磁湖发展迈向环大冶湖方向发展的城市战略,这对这座城市而言意义非凡。

《黄石日报》敏锐抓住了这一新闻热点,于当年5 月2日起陆续推出《凝聚新动力 描绘新画卷——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一》《科学规划勾勒大城蓝图——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二》《立体枢纽 大城脉动腾飞急——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三》《产城共荣 大城龙骨添能量——大冶湖生态新区建设系列报道之四》等系列深度报道,详细论述城市向南的分圈布局和壮丽愿景,记录下了城市新区起步的铿锵足音。

2015 年岁末,黄石市委十二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信心、保持耐心、树立雄心,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今后五年黄石发展绘就蓝图。”这是“十三五”黄石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纲领,《黄石日报》顺势谋动,从2016 年1 月4 日起连续3 天快速推出《坚定信心 精神资源永不枯》《保持耐心 发展要务永不弃》《树立雄心 舍我其谁永不却》三篇联版深度报道,全方位阐述黄石经济发展底盘夯实、城市发展绿色转型、营商环境主动作为、顺应“势局”抢抓良机、培育优势着眼长远、激发活力凝聚共识、谋划未来志存高远、奋勇争先开拓新局等方面的务实行动,为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出力。

为时代放歌、为城市喝彩。《黄石日报》念兹在兹,如2016 年9 月26 日,为迎接湖北省首届园博会在黄石召开,《黄石日报》推出了《大楚至美 黄石绿》系列深度报道,重磅推出《三千余年城与史 八千里绿云和月》《举生态立市大旗 走绿色发展大道》《一片是产业金叶 一片是生态绿葩》《水墨黄石展画卷 丹青园博妆秋色》共计8 个整版的深度报道,详细讲述黄石深入践行“两山”理论、追求绿色发展的动人故事。

三、做好深度报道是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手段

许多业内专家指出,与新闻行业铺天盖地的普通报道相比,深度报道更倾向于向新闻受众阐明新闻要素的“为什么”和“怎么办”,进而追求一种调查性、解释性的报道[3]。

正如康龙在《新闻,原来如此——一位地级市党报副总编辑的改版手记》中写道:受新闻快餐的影响,近年来观察类、透析类的报道在减少,但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体裁仍存在。这种类别的稿件该怎样做,笔者认为,一是要关注热点和焦点,一定是老百姓很关心的话题,尤其是身边事,直接能感受到。二是要有说服力,这个说服力包括调查的准确性、全面性、客观性,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报道一定是事实的、是鲜活的。三是观点要正确,要注意导向,使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赞同报道的观点和分析,并认同报道所指引的方向。四是调查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作主张,不要借题发挥,要有“靠”,即靠法规、靠政府、靠部门、靠数据,要有这方面的“说法”,报道才能起到一定的建设作用。所以新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深度报道写作方式,在守正创新的同时,必须积极回应社会的关切,才能缩小媒体与受众的距离。

长期以来,《黄石日报》一直尤为注重实践,面对各式各样的基层问题,编辑部依托大主题、大版面,为记者深入基层提供支持。2017 年2 月7 日《黄石日报》第四版推出的记者走基层专题报道《雄鸡报晓春来到 新年新事新景象》,为新闻受众生动直观地呈现了基层问题。该版面紧扣“扶贫攻坚”主题,推出5 篇文字、5 张图片报道,内容丰富、版面精美,彰显了黄石人“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当天的深度报道讲述了普通老百姓农村危房改造、城市棚改户搬迁、农村电商“触网”、精准扶贫公益性岗位安置、生态种植守护绿水青山等动人故事,反映的是黄石市城乡群众奋力奔小康的可喜画面。

深度报道应当聚焦于人民群众,媒体也应该用深度报道的思想性、前瞻性、可操作性,回应社会关切的方方面面。当下正值社会转型发展期,不论是各种社会矛盾,还是人民群众提出的诉求都在不断变化[4]。在此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理应紧随时代前进步伐,利用好深度报道这一利器。但在当前,新闻采写有一种现象,即习惯报喜不报忧。究其原因主要表现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缺乏对上级政策的深入了解,具体工作开展不到位,自身专业素养有限,顾虑新闻采写时“说错写错”;另一方面是对舆论导向存在认知偏差,普遍认为唯有正面宣传才是传播正能量。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并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不要舆论监督,而要在深度报道采写中强化“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调查、去研究、去观察基层的鲜活实践,推动相关职能部门去更好地帮助群众解决身边的急事难事烦心事。如《黄石日报》的一则深度报道《铁金港:将重现“母亲河”的姿容》,记者通过暗访等形式,讲述了工业的无序发展带给铁金港近半个世纪的污染,稿件刊发后,相关部门及时对港渠启动了大规模治理,为周边居民营造了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很好地发挥了深度报道回应社会关切的重要作用。再如,2017 年1 月《黄石日报》记者在社区采访时发现了部分单位直接接通社区的信息系统有重复建设之嫌,存在互不兼容、浪费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后通过对多个社区、部门的采访,写出《我市社区信息系统亟待优化》的内参,增强了传播效果,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四、做好深度报道是推进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

深刻的文字永远充满力量。特别是在媒体融合大潮来袭的当下,短视频成为了流量担当,而深度报道因其思辨性、深邃性,也成为了受众更深一步了解新闻背后故事的有效手段[5]。正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何国平所说:“深度报道要对准和聚焦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进步、喜乐与哀伤、彷徨与方向。给时代变迁以历史方位感和现实力量感,为焦虑和冷漠的时代社会心态提供纾解与慰藉。”

在新媒体语境下,既要“悦读”,也需“深读”,因此做好深度报道是推进媒体融合的有益探索,能让对不同话题有着不同关注度的人群全方位在媒体上获取信息,找到“知音”。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在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黄石日报》始终将报纸这个传统媒体与客户端、官微等新兴媒体彼此交融,让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如2023 年9 月12 日《黄石日报》刊发的《“保姆奶奶”抚养“孙儿”上大学》,通过“深度报道+评论+短视频”的传播方式,讲述了本来只想当一段时间“保姆”的刘芳,没想到后半生却当起了一个非亲非故孩子的“奶奶”,新闻报道了刘芳16 年来不离不弃、含辛茹苦,抚养“孙子”周杰上大学的故事。稿件情真意切、评论感人肺腑、视频画面温暖,通过立体式传播,黄石“保姆奶奶”的相关文字和视频新闻被新华社、《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中央级媒体纷纷转载。

主流传播更接地气、主力军挺进主战场。随着深度报道与新媒体传播形式的“强强联手”,《黄石日报》涌现出了一批批有质感、有美感的好报道。2023 年10 月,按照中宣部要求,《黄石日报》开设“桥见中国”子栏目之“桥见黄石”,报社总编辑亲自挂帅,迅速成立了以文字记者、图片记者、视频记者、出镜主播组成的报道团队,明确从“桥见奋斗、桥见发展、桥见幸福、桥见匠心”四个板块开展立体式深度报道。当月,《长虹卧波 见证城市发展巨变》《“桥”见幸福 美好生活跨步来》《条条“巨龙”穿山跨湖拉开黄石大城格局》《黄阳公路大桥:串起区域一体化发展梦想》等4 篇深度报道陆续见报,每个报道都拍摄了专题视频,图、文、音、视频全方位展示了黄石4 座长江大桥、各类公路高架桥、人行过街天桥等建设背后的故事,以及桥梁带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助力、方便市民出行的便捷。深入人心的表达模式印证了全媒体传播手段的必要性、有效性和权威性。

面对媒体融合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如今《黄石日报》“深度报道+视频呈现+官微推送”已成为标配。如2023 年度《黄石日报》开设的“高质量发展蹲点调查系列报道”“黄石十年看变化系列报道”“解码黄石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路径系列报道”等深度报道,均通过“一次采集、多形式呈现、全媒体发布”的形式实现了多平台推送,在推进媒体融合的征程中进一步提高了党报的权威性。

猜你喜欢
黄石日报深度
65岁,《焦作日报》正青春
黄石国家公园庆祝150年蛮荒岁月——这是怎样的历史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黄石俱乐部度假别墅
黄石高速公路改造项目中互联网+工程建设管理系统的应用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灵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