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水墨画中的“形”与“意”

2024-04-30 12:34陈崇见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水墨画水墨语境

□陈崇见

当代中国水墨画的面貌一方面取决于对水墨画历史传统的沿袭,另一方面受到社会生活现代化、艺术多元化等时代语境的影响,是绘画中的传统元素在当代话语中进行转换的结果。本文从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变革趋势与价值构建出发,讨论当代创作语境中水墨画的继承与发展特征,继而对当代水墨画中的“形”与“意”两方面特征进行分类讨论,厘清其图像与笔墨、主题与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呈现创作者对当代水墨画面貌的深入思考。

早在19 世纪80 年代,有学者指出了当代中国画发展中重视技法与意境的构建而轻视观念的提升和审美的创新这一问题。至19 世纪90 年代,画家吴冠中在其文章中指出:“对于绘画笔墨技法的讨论不能是孤立的,而是要结合具体的画面内容与创作意图。”这一观点启发了创作者对水墨画技法与形式当代继承的思考。2020 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馆长李小山借由对当代水墨实践的梳理,指出:“当代中国水墨画领域正逐渐形成一个具有本土与当代特征的发展闭环,一个不同于传统却脱胎于传统,不同于西方却取材于西方的,拥有自成体系的又相对固守的闭环。”这一观点在2022 年“中国当代水墨年鉴六周年学术邀请展”中被质疑,该展览通过对非中心化的、介于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泛水墨”艺术作品的收集与展示,回应了2020 年关于“闭环”理论的讨论,认为对当代水墨画的探究应该从水墨画的当代性价值与创作概念诠释等方面入手,随着水墨画相关概念与理论的革新,要不断更新对水墨画创作的鉴赏视角与价值定位。

一、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创作趋势

(一)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变革与新趋势

根据英国学者史明理创作的《中国现代水墨画》中关于中国以及海外水墨画艺术家及其成就的相关研究可知,当代水墨画在20 世纪之后依然坚持以墨水和传统纸本为主要媒介,并逐渐成为新兴国际学术研究的重点、艺术展览的焦点以及拍卖行的重要内容板块。因此,对于当代水墨画创作典型特征的描述,不仅要考虑传统范式对其的影响,还需要参照当代水墨画传播中面临的全球化与多元化语境,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掺杂的创作者的实践意图。

首先是当代水墨画中对传统要素的继承,自19世纪中国绘画在全球化冲击下的变革伊始,中国画界便依循对待传统绘画的态度将创作者分为三种主要流派,分别为主张在传统绘画形式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的变法派、革命派与改良派,主张输入西法的调和派以及力排西法主张坚持传统的国粹派。随着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国的美术学界逐渐为西方艺术思潮打开大门,创作形式也逐渐开放与自由。随着水墨画概念与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当前对水墨画作品的界定已然不再局限于维持传统媒介与范式的传统水墨,而是以传统水墨风格为基础,分化出了以学院教学为主的“学院水墨”、以当代新兴艺术思潮为导向的“现代水墨”与“当代水墨”等诸多新形式,以适应当代水墨创新实践的理论需要。在全球化语境下,新形式的水墨画创作开始逐渐摆脱传统美术史经典作品以及创作技法的影响,转向对当代流行文化的应用。对当代景观的描绘和再现、水墨与新媒介的结合以及对传统水墨画二维空间的延伸逐渐成为主流的学科实践动态。

(二)当代水墨画创作的价值体系构建

根据学者刘进安等人在《中国现代水墨价值观的构建》中的相关研究,中国当代水墨价值观构建的核心为水墨艺术的本源创作,即原创性。有学者认为,随着数码图像的普及,作为传统信息载体的文字和语言正在逐渐演变为更具传播力的图像的形式。因此,为了与作为信息载体的图片媒介相区隔,传统绘画价值观中的“写实”与“记录”功能开始被更接近艺术学科“本源”特征的“仿像”和“模拟”功能取代。这说明,当代水墨画创作中的价值观具有多重的结构,其中,不仅包括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内容,也有当代学科发展的理论价值观的内容。

关于当代水墨创作中所包含的传统价值观,多显现为中国当代水墨绘画中对画面意境的营造及其中蕴含的传统文人价值取向。根据学者李芳关于中国山水画特征的相关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对画面意境的营造,一方面在于对前人文学内涵、笔意笔法的学习与借鉴,另一方面则在于个人对自然与环境的心灵体悟,这也是诸多当代水墨画创作者在创作中依然遵循的重要原则。例如,当代水墨艺术家朱建忠的当代水墨画作品,便是在保留画面中主体物笔法之古意的同时,结合个人对景物与环境的感悟,通过“留白”的形式为画面主体营造出一个写意的背景空间,使画面兼具古意的造型形式与文人的山水体悟。当代水墨画价值体系中当代学科发展理论价值观的内容具体体现如下:

(1)受到学科交叉研究的影响。当代水墨画的创作理论多结合心理学、传播学、生物学等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如在创作中探讨艺术表达与个人心理情绪的关联性等。(2)受到艺术品传播媒介数字化的影响。当代诸多水墨画创作倾向于综合互联网图像的传播特点,进行视觉内容的抽象化、元素化创新。这些价值要素从多个方面塑造着当今语境下水墨画“形”与“意”的具体形态,并成为决定画面当代性变革趋势的关键要素。

二、当代中国水墨画中的“形”与“意”

(一)当代中国水墨画中的“形式”元素

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元素,多指当代语境下定义与品鉴水墨艺术作品时所参照的艺术形式依据,这一形式多借鉴了传统的中国画媒材特质与表现手法。根据艺术概论研究中对于当代水墨画概念的描述,其形式依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绘画所使用的创作颜料。水墨画多使用墨水与水质颜料,采用线描、皴染等方式进行造型表达。(2)在空间营造方面,倾向于使用散点透视的观察与表达方式,倾向于对意向世界的营造而非对自然真实的还原。(3)重视空白的运用,采用画面“留白”的手法,平衡画面场景的虚实关系。(4)崇尚形似,强调“以神写形”,而非完全参照肉眼观察到的物体细节。(5)在笔法中,会借鉴中国书法的用笔方式,认为书画有一定的共通之处。(6)在画面中加入题跋、印章等元素,起到点缀画面、增加画面形式美感的效果。

尽管上述当代水墨画中的典型形式并未脱离传统的创作模式,但在诸多水墨画的当代实践中,创作者倾向于使用新的技法与理念,对这些固有的水墨画形式进行了选择性的保留与创新,使其在继承水墨画独特韵味的同时,能够焕发新的活力,具体表现为:(1)进一步抽象化原有的景物形态,使其具有符号学的特质;(2)对绘画的媒材进行创新,尝试在玻璃、装置等载体上进行水墨画创作,以呈现更丰富的画面效果。

(二)当代中国水墨画的主题与内涵

当代学科语境下关于水墨画主题与内涵的讨论,更倾向于将其作为一个“动态的文化问题”来看待,而非单纯地参照传统水墨画创作。这要求将水墨画的创新实践置于当代艺术这个宏观的文化动态背景中进行讨论。例如,艺术理论学者皮道坚在《关于实验性水墨艺术的几个批评话题》一文中指出,在崇尚多元文化价值的当代社会中,部分当代水墨画创作更倾向于创作以关注当下、顾念永恒为主题的作品,同时,部分创作者受到抽象图示流行的影响,尝试以“构成”转化“写意性”,以“表现”提取“书写性”,将传统水墨作品中的写意性内容简化为单纯的线条、色彩、形状等抽象元素,并将其变形与重组来突出画面张力。

另一方面,诸多当代水墨画在延续传统创作主题的同时,会倾向于将其替换为更具当代特征的内容,如将传统水墨画中以小桥流水为代表的城市景观,替换为具有当代都市特征的景观等。此外,随着不同学科间的融通研究,部分当代水墨画的创作者尝试使用传统的水墨艺术形式,描绘具有跨学科特质的图像内容,如受到生物学科启发,尝试将细胞生态作为画面主体,或受到心理学的启发,通过水墨的形式探索个人的潜意识图景等。

(三)当代中国水墨画“形”与“意”的互动

关于当代中国水墨画“形”与“意”的互动,学者李毅峰在《当代水墨画格局现状考察》一文中以民族志为基础,对当代水墨画“形”与“意”互动呈现出的整体风格面貌进行了描述,认为中国水墨画的形意面貌与中华民族对于梦幻、理想、神秘、伤感等心理状态的具象化表达习惯有关,是民族文化有意识的产物。例如,20 世纪90 年代中国画坛引人注意的抽象水墨样式被认为是民族意识中传统文人意象表达习惯与对当代哲学的理性思考相结合的产物之一,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质的文人审美观、想象观,同时也体现出哲学理性与当代思维观念的内容逻辑。

此外,面对水墨画形意面貌当代化转型的问题,中国美术馆研究员魏祥奇曾在研究中指出:当今的水墨画,多尝试用水墨这一媒介形式替换掉其他绘画种类中的油彩、水彩或铅笔等媒介,即保留水墨的媒介与色彩,将创作的内容转换为更加国际化的主流内容进行呈现,以达到国际化传播的目的。此外,还有部分创作者倾向于解构传统水墨画的思想经验,在提取传统水墨画“空无”“写意”等艺术特征的同时,放弃传统观念中的造型与笔墨技法,转向更为个人化、情绪化的内容与形式创新。

三、基于水墨画“形”“意”讨论的创新实践策略

(一)当代跨文化语境下的水墨画创作

综上可知,中国当代水墨画创作实践多倾向于保留部分典型的传统水墨画形式元素,继而对其媒介、材料、内容进行当代性的创新,这些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样也离不开对当代全球化、现代化、学科交叉背景下跨文化语境的探究。因此,对当代水墨画创作所涉及的跨文化语境研究,成为水墨画创新实践策略中的关键要素。

结合上述关于水墨画“形”与“意”的讨论,当代跨文化语境下水墨画创新实践的可行性策略包括:(1)通过对传统水墨画形式与内容的深入探索,梳理其具有民族文化特质的代表性元素,结合当代媒体传播与展览传播等主流艺术品传播形式,进行全球化的艺术交流,在展览与传播实践中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进行相互借鉴与交流,以此来拓展当代水墨画的形式与内容创新思路;(2)完善学科间的融通模式,尝试将当代民族学、哲学、科学、传播学等学科内容与水墨创作的当代性研究相结合,使用研究成果共享的方式,借鉴其他学科中涉及当代文化、审美以及意识形态的相关成果,并利用这些成果为水墨画的当代实践提供更加契合时代语境的实践策略。

(二)当代水墨画“形”“意”元素的创新应用

关于当代水墨画“形”“意”元素的创新应用,目前中国的艺术创作者倾向于以下两点:

(1)将当代水墨画作品中的经典形式要素抽象化、符号化,提炼为工业设计或网络视觉设计中的审美元素,使其通过当代流行媒介,进行面对公众的普适性传播。(2)将当代水墨画的“形”“意”元素与当代关于图像学与视觉的研究内容相结合,将其作为视觉抽象概念的研究素材,为进行符合中国文化语境的视觉研究提供依据与参照。

这些主流的创新应用形式一方面拓宽了当代水墨画“形”“意”内容的实践途径,将其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审美符号进行更加契合公众生活需求的传播与推广;另一方面将水墨画的创新实践作为重要的学术资料,用于当代艺术创作与艺术鉴赏的理论研究中,使其获得了更加主流化与系统化的学术应用价值,为其继承发展与实践创新提供更加完善的理论依据。

当代水墨画创作者通过跨文化、跨学科的创新实践,为传统的艺术题材与技法赋予了当代的表现力。总之,中国当代水墨画的“形式”与“意义”的互动为创作者与研究者呈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探索精神的艺术领域。这一研究能够启发当代艺术实践者对传统艺术形式的重新思考,以及对中国文化在全球化中所扮演角色的重新审视。

猜你喜欢
水墨画水墨语境
《日暮野旷天低树》水墨画
牡 丹 (水墨画)
水墨
“中国画”与“水墨画”——小议“水墨画”称谓在20世纪90年代的盛行
水墨画与社会变革
泼尽水墨是生平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当代水墨邀请展
跟踪导练(三)2
水墨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