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与“形”: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的物形关联

2024-04-30 12:34徐小清
艺术家 2024年1期
关键词:西画物象笔墨

□徐小清

对物象“形”的提炼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环节,对景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其物形关联与传统山水画有着传承与拓展的关系。山水画发展至今已逾千年,不同时代山水画体现着不同的特征,尤其是当代山水画,与传统山水画有着更大的差异性。其中,在山水画的“物”与“形”认识方面,当代山水画有了一些新的拓展。对景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研究中的重要环节,承载着山水画创作中从自然物象到画面形象的转换,更能揭示当代山水画中的物形关联。本文从山水画写生之变、传统与对景写生物形提炼之辩以及对景写生物形提炼下的笔墨造型三个角度论述了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传统山水画物形提炼观念的继承以及当代山水画物形提炼观念的成因。

一、山水画写生之变

20 世纪中期,山水画对景写生逐渐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山水画家开始以此方式进行山水画的创作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涌现了大量的艺术家,如李可染、石鲁、傅抱石、关山月等。对景写生的方式也一直影响着当下的山水画创作研究,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山水画作品离现实生活更近,让笔墨也顺理成章地走进了生活,得以在山水画作品中找到现实印证,使山水画也能更好地反映出当下的时代特征。当对景写生作为当下山水画创作研究的途径并被众多山水画家广泛采用时,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当下山水画发展中不可规避的时代问题,如传统山水画和当代山水画的关系,当代山水画家对现实生活观照的方式是怎样的,拓宽的山水画题材如何表现,山水画家对西画的借鉴等。

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历朝历代都有精妙的山水画作品流传下来供今人学习研究,这一类山水画常被归纳为“传统”。对这一类“传统”山水进行深入研究后,我们发现历代的山水画家们在创作山水画时对现实观照的主观性是高于客观性的,与现实的关联较小。历代山水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往往已经具备了较高的先决经验,这些先决经验常带有一定程度的符号化,如物象上的树、石、云、水,技法上的勾、皴、染、点等。传统山水画之所以会存在风格上的差异也主要取决于画家的主观性,其主观性包括画家独特的审美趣味、对先决经验的个性化解读等。传统山水画家对真山真水的表现方式是将山水作为其先决经验的载体,这是历代山水画家历经千年不断总结的宝贵经验,这些传统经验也为我们当下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写生”并不是当下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古代山水画家也存在写生活动,只是当代大多数山水画家对写生的理解产生了一定变化。随着当代山水画家对现实生活的关注进一步加深,画家们更注重在山水画中体现时代特征,以及将现实生活进行笔墨转换,因此山水画对景写生的创作方式便应运而生。画家通过笔墨直接反映当下的时代特征,将“师造化”的外延大大拓宽,正如李可染所倡导的“要从对象中去挖掘新的表现方法”,这就直接反映出当下山水画写生与传统山水画写生在对现实生活观照方式上的差异性。

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画家出行方式变得多样化,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地点迁移,这使画家所能获得的山水题材得到拓宽,因此对景写生成了备受画家青睐的创作方式。若将历代传统山水画的题材进行整理,并与当下的山水画题材对比,我们能够发现历代传统山水画中所涉及的题材常具备一定的相似性,如历代传统山水画家对山水、树石、渔船、舟车、亭台、楼阁、踏歌等进行的大量解读传达。这一类题材历经千年已然形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语言,成为当代山水画家学习山水画的共性基础。然而,当代山水画所涉及的题材并不仅限于传统,常是包罗万象的,这是因为山水画家对现实生活观照方式的改变。山水画作品若要更好地贴合生活并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山水画家就需要去表现当下的题材。当下的题材显然是更加丰富新鲜的,如高楼、街道、城市、新村等,这类题材没有太多符号性语言去参考,画家只能寻求新的语言进行表达,而对景写生便成了解读新题材最直接的方式。

除画家对现实生活的表现方式改变和题材拓宽外,西画的影响也无法忽视。20 世纪中期,山水画家在山水画探索创新上的突出成就便是对景写生。此时正处于山水画的变革时期,大量艺术家积极涌入山水画的创新探索中来。当代学院山水画家在系统学习山水画之前,大多经历了西画训练,西画的观察方式相较于中国画更为直接具体,这也让当代山水画家的观察方式受到了影响。

二、传统与对景写生物形提炼之辩

“物”作为自然界中的物质因素,即自然物象,是山水画写生的物质前提;“形”则是通过对“物”进行观察写生表现后的画面呈现。当代山水画的对景写生较之于传统山水画写生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当下山水画写生中对“物”与“形”的理解也会随之改变。

传统山水画写生中对“物”的体现往往更倾向于表现物象的自然之理,注重在画面中体现物象在自然中的规律。纵观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诸多物象,其中物象的“形”往往是以自然规律下的最佳形态在画面中呈现的,其“形”具备“典型性”。传统山水画中“形”的“典型性”是传统山水画家对自然物象的规律性总结与表现。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的“造化”即是自然,“外师造化”也体现出了传统山水画的写生观,只有在“师造化”的前提下才可以达到“得心源”的目的,二者具备一定的先后逻辑。“心源”之“形”源于“造化”之“物”,而“物”则需要经过长期对自然的师法,再通过“心源”总结出其“典型性”,最终反映于画面。

相较于传统山水画中的物形提炼方式,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的物形提炼更加直接,表现出了“去典型性”的特点,更接近于现实生活的“鲜活感”,以及秉承着继承传统的前提下直面自然物象写生时体现出的“回溯感”。

传统山水画物形提炼的“典型性”源于传统山水画侧重于表现自然规律的写生观,总结自然生长规律并表现在画面上的方式常需要大量的游历与观察,这与对景写生直接进行物形提炼有所区别。当以对景写生的方式进行山水画创作时,所面对的物象是丰富的,丰富的自然之物难以与传统山水画的“典型性”物象一一对应,因此山水画家在对景写生时,面对非典型性物象常需要借助画家临场的审美判断,对其进行物形提炼并转换到画面。当代山水画物形提炼的“去典型性”正是源于对景写生时面对丰富的非典型性物象与对景写生时对自然物象的瞬间审美判断。

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的物形提炼之所以具备“鲜活感”,正是因为其更为直接地关注与表现现实生活。当以对景写生的形式进行写生创作活动时,山水画的外延能够得到大范围拓展,艺术家所关注的“物”可以是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也可以是其中任意细节,生活中众多的“物”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鲜感或陌生感,这是有别于传统山水画且传统山水画所不具备的。在传统中国画的发展历程中,表现时代生活的作品不胜枚举,如《清明上河图》一类的作品,常被划分为风俗画而不是山水画学科之中,而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却常将这一类题材包含其中。

前文谈到传统山水画所表现的题材常具备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少有在山水画中表现生活片段的作品,由此可见历代的山水画题材拓展面并不广。传统山水画在题材层面的物形提炼上常具备一定的前代经验,这也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在题材上缺乏新鲜感。当代山水画在对景写生时可将题材扩充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此类新题材经画家的物形提炼并传达于画面上时能够表现出远离前代经验的“鲜活感”。

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的物形提炼具备“鲜活感”的另一表现在于山水画家面对“物”时观察方式的拓展。传统山水画家致力于观察总结“物”在自然中的规律,并在山水画中进行表现。相较而言,当代山水画家运用对景写生进行创作则更关注“物”在自然中的状态。观察后再进行“形”的提炼往往能在物形提炼层面上得到最优解;但因“物”在自然中所呈现的状态是不确定的,所以在物形提炼层面能够得到的答案也是更为开放的。当代山水画家以这样的观察方式再配以对景写生的创作形式能够更好地表现出“物”的状态,即使面对传统山水画中的相似性题材时也能够较好地表现出此类题材在自然中的若干生长状态,使作品呈现出生生不息的“鲜活感”。此外,当代山水画家在面对具备新鲜感或陌生感的“物”时,更为注重对其进行客观提炼。客观之下的物形提炼所表现出的物象与当下生活中的物象更为接近,能够更好地反映现实生活,这也反映出了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作品的“鲜活感”。

中国画注重在传承中寻求创新,新时代的山水画发展仍然离不开对传统山水画的研究。虽然当代山水画面貌与传统山水画面貌相去甚远,但是其在诸多方面仍然离不开传统山水画的影响,在对景写生方面亦然。当山水画家以对景写生的方式进行写生创作时,从传统山水画中学习得来的技法与观物经验也会不自觉地流露于笔端,因此在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的物形提炼也自然地表现出对传统追溯的“回溯感”。

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在物形提炼上虽然更加贴近生活,注重对生活方方面面的客观传达,但这并不意味着当代山水画的物形提炼就是客观地再现物象。传统山水画注重从画家自我出发的“意象”表达,这一点在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时的物形提炼仍然适用,只是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对“意象”的理解更为直接。对景进行物形提炼的“意象”很大程度会受到临场环境的影响。当代山水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画的影响,因此当代山水画在进行物形提炼时对“物”的“意象”提炼会带有一定真实性与客观性。相较于传统山水画中物形提炼偏向于自我的“意象”表达,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则在继承传统的“意象”表达下增加了客观性,更加注重在尊重客观的前提下对现实物象进行临场的“意象”提炼。从对物象的“意象”提炼的角度来看,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并没有完全采用西画的观察方式对物象进行直接表现,而是对传统山水画“意象”观念进行了继承,因此这也体现出了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的物形提炼有一定的“回溯感”。无论是传统山水画还是当代山水画中的物象,都需要借助笔墨对其“形”进行表现,虽然二者的物形提炼方式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形”的表现仍然离不开对传统山水画笔墨的理解。传统山水画在借用笔墨表达物象时注重对其“形”的抒发性传达,画家借用物象并付诸笔墨,以此来传达自己绘画时的心境,这一点在当代同样适用。当代山水画家对物象的“形”进行表现时,常常会根据眼前物象的“形”选择相应的笔墨传达临场的心境,这是对传统笔墨的延续与传承。虽然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在面貌上与传统山水画不一致,但是从对“形”的传达上来看,其仍然与传统山水画秉承着同一观念。

三、对景写生物形提炼下的笔墨造型

当代山水画对物形的理解相对于传统山水画而言既有传承关系又有新的拓展,因此对当代山水画的笔墨造型也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论证。对景写生作为当下山水画研究的重要形式,在物形提炼上同时也兼具传承与创新的双重特性,在此基础下对其笔墨造型的思考是很有必要的。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物形提炼下的笔墨造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传统笔墨造型观念的继承,另一方面是对西画造型观念的借鉴。笔墨造型基于对景写生下的物形提炼,是“物”与“形”在画面中的具体表现。

笔墨造型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方法,传统山水画对物象的造型是借助于笔墨呈现的,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同样运用笔墨造型,这是山水画从传统发展到当代始终不变的。传统山水画造型观念中注重“以线造型”和“意象造型”,这在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形”的表达仍然是适用的。

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六法”,其中“骨法用笔”便是中国画“以线造型”的体现。“骨法用笔”的提出最早是源于人物画的实践,在历经数代中国画家的实践后逐渐适用于整个中国画学科,中国画“以线造型”中“线”则是“骨法用笔”中“笔”的外显形式。无论是隋唐时期的山水画还是当下的山水画对景写生,都是用“线”来对物象的“形”进行表现的。山水画历经千年仍然沿用“线”作为主要的造型手法,原因就在于“用笔”。“用笔”的质量直接影响物象的“骨”,只有“骨法”完备,物象的“形”才会呈现出好的状态。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物象的“形”进行表现时仍然需要“用笔”,“笔”的外显形式是“线”,因此在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仍然继承了“以线造型”的笔墨造型观。

齐白石提出“中国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观点,这种观点直接印证了中国画的“意象造型”观念。在中国画中物象的“形”并非具象的,而是介乎“似与不似之间”的意象形体,是中国画家感知到的“形”,这是由于中国画笔墨语言本身的特性以及长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影响的结果。在中国画的笔墨造型中所表现的“形”是意象的,也只有意象的“形”才能与笔墨达到高度契合。尽管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物象的观察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画的影响,与传统山水画有一定区别,但少有画家运用笔墨去表现具象的“形”,表现意象形体的笔墨造型观念仍是主流。

在西画造型观念中,对物象“形”的提炼相较于中国画更趋向于写实,注重表现物象在自然中的真实性,这种造型观下所表现的“物”更能够通过“形”反映出其结构、体积、空间、质感等,进而使“物”体现得更真实,更能反映现实生活,这是符合当代山水画发展需求的。地域性的表现在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尤为重要,若仅以传统山水画的造型观念去表现山水画的地域性是相对困难的。如果要客观地反映出山水画的地域性就需要借鉴一定的西画造型观。从地域性的角度来看,这也体现了当代山水画重生活、重时代的特征。如李可染的桂林山水能反映出桂林的地理地貌特征,傅抱石居住于重庆金刚坡时受重庆的山水地貌影响总结出“抱石皴”,二者都客观表现出了不同地域的特点,通过笔墨付诸现实山水反映出了当地山水的特征。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对物象的观察并非全面西化,而是为应对山水画发展的时代需求,借鉴了西画中部分造型观与传统山水画笔墨造型观进行调和。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中体现出的借鉴西画“写实”造型观念也是基于中国传统山水造型观念,只是在传统主观的造型观念上拓展了一定的客观性,是对传统“意象造型”的新解读。

从山水画发展的角度来看,山水画从传统过渡到当代是必然的,当代山水画相对于传统山水画进行了部分拓展,更适合时代发展。在山水画的物形关联方面,当代山水画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也有新的理解。对景写生作为当代山水画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对当代山水画“物”与“形”之间的关系反映得更为直接。从对景写生的角度来看,当代山水画在物形关联上突破了一定的传统壁垒,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物”与“形”的概念化,使山水画的笔墨语言呈现出更加丰富的面貌。从对西画的借鉴上来看,当代山水画对“物”与“形”的理解趋向于客观的“意象”,为山水画表现时代与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推动了山水画的当代化转型。尽管当代山水画在对景写生中关于物形关联的新理解已经初见规模,但是仍然存在着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如关于传统物形关系的继承如何在当代山水画中体现的问题、借鉴西画理解“物”与“形”的关系时怎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画笔墨语言的问题等,因此当代山水画对景写生对“物”与“形”的理解还需要继续探索。

猜你喜欢
西画物象笔墨
物象再造系列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笔墨童年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武术文化中“物象与兴象”的博弈
中国艺术陶瓷创作应坚持民族化的方向
如何有效进行高中美术的教学
新疆早期西画发端概述
笔墨厨神
培养中学生对国画拥有“审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