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思考与实践

2024-04-30 20:51福建安溪县第八小学362300章美凤
小学教学参考 2024年7期
关键词:文庙学段跨学科

福建安溪县第八小学(362300) 章美凤

跨学科学习是指跨出自我的学科界限,与多个学科发生相互交叉、渗透、融合,形成新理论、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而提升自己的决策力和创新力的过程。从课程性质来看,语文课程本身就具有跨学科的特点,综合性、实践性也是跨学科学习的基本特性。从课程内容来看,无论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宏观课程内容、语文教材编制的中观课程内容,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微观课程内容,都会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提质增效”的教育教学理念的过程中,在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既要基于语文学科,又要跨越学科界限,将多个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文,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跨”之有据——注重切入点,定位活动目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中提出:“(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关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落脚点和切入点。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坚持学科立场,基于学科主动跨界,这样的组织形式才是有方向、有目标的,才能避免跨学科学习走向庸俗化、浅表化、同质化。语文课程跨学科的学习,务必要立足于语文学科,明确跨越的方向,把握跨度和跨点,切实提高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融会贯通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跨学科学习。

一是在单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中融入跨学科理念,拓展文本解读的空间。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松鼠》等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信息科技、生物等多个学科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等课文时,教师可以结合科学、美术、信息科技学科来辅助语文教学。

二是重组不同学段的单元选文或者补充课外文本,从中提炼学习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比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神话故事时,教师可以结合历史、美术、道德与法治等多个学科开展“讲述神话故事,赏析多彩人物”的跨学科学习活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七律·长征》《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灯光》《我的战友邱少云》等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美术、道德与法治、音乐等多个学科,设计朗诵红色诗歌、传唱革命歌曲、为英雄人物写悼词、设计红色电影海报等跨学科创意作业。

三是依托整本书阅读教学,融入跨学科学习理念,深化学生对人物、情节、主题的理解。比如,教师结合美术、科学、信息科技等学科,引导学生理解整本书阅读书目《夏洛的网》中的友谊、生命等主题;结合历史、美术、信息科技等学科,引导学生理解统编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一课中的“辉煌”与“毁灭”。

二、“跨”之有法——注重逻辑性,优化活动思路

语文新课标从核心素养出发,精选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素养相匹配的学科知识,融入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引导学生在多样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与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中,理解内化、迁移运用学科知识。从“双基”“三维”到“核心素养”的位移,勾勒了语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科知识观的嬗变轨迹,即从事实本位的学科知识观转变为理解本位的学科知识观。跨学科学习主张在教学设计中体现语文学科特点的大任务、大情境,对语文学习过程进行统筹观照;关注学习内容与生活、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对学生学科高阶思维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追求学生在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立体化发展的综合效应。那么,教师在开展跨学科学习主题时需要注意什么呢?

1.学科逻辑。认真梳理跨学科学习这一任务群中包含的语文要素、学科原理、学科思维和学习路径,并在学习任务中有序整合、有序呈现,体现学科之间的关联和学习指向。这样的跨学科学习才有针对性,才有助于实现“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总体目标。

2.认知逻辑。小学生的思维认知正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跨学科学习要遵循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体现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认知发展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这样,既有对学科的研究,更有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研究,体现了学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能更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目标。

3.生活逻辑。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学习内容源自“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为此,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学习任务,体现生活的外在因素与语文学习的紧密联系,突出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特点。

4.设计逻辑。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要从本学科“跨”出去,即将语文学科作为引领学科,重视并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关联、互补。既要体现学科属性,又要突出学科关联,还要体现跨学科学习的关联性和统一性。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难忘小学生活”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就可以依据以上逻辑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

其一,学科逻辑。整合四年级“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和五年级“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学写策划书”两次语文学习活动,将其作为学科逻辑线索来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

其二,认知逻辑。联系四年级和五年级的学习内容,明确本次学习是对四年级“收集、记录和整理资料”和五年级“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和分类整理资料”语文学习活动的巩固运用,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为开展“制作班级纪念册”“召开班级纪念册发布会”两项学习任务奠定基础。

其三,生活逻辑。学习任务始终都放置于小学毕业的生活场景之中,依托学生的生活经验,营造毕业季浓浓的离别氛围,引导学生在回忆美好往事、感悟师生情谊中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对母校、对教师的感恩之情。

其四,设计逻辑。遵循既能“跨出去”又能“收回来”的设计原则,将学习任务分解成各项学习活动:①揭示主题,引出任务——借助单元导语,了解“留住美好,印记成长”的主题;借助原有素材,认识班级纪念册;借助“活动建议”,制作班级纪念册。②明确板块,整理资料——参考编排建议,设计班级纪念册的编制体例,可以是编年体式,可以是栏目式,也可以是人物传记式;拟出资料收集清单,全面收集成长资料(包括有纪念意义的照片,与成长相关的习作、书法、美术作品,各种获奖证书、奖牌、奖状,教师、同学、家长的祝福或寄语等);浏览所收集的资料并精选其中有代表性的资料。③任务认领,分工制作——学习“阅读材料”《老师领进门》《作文上的红双圈》,体悟师生情;出示小组任务清单,学生自由组合,认领小组任务并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合作完成任务;按照纪念册体例,将小组和个人完成的内容,以电子版的形式编成册子。④任务升级,策划发布——在完成班级纪念册的基础上,交流商讨如何举行班级纪念册发布会;合作完成班级纪念册发布会的策划书;根据发布会的实际需求,组建工作组;召开发布会,宣传班级纪念册。

三、“跨”之有源——注重生活性,提升活动实效

语文跨学科学习强调学习内容源自“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要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因此,在设计和组织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教师要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范围、学习兴趣、能力水平,精心选择学习主题和内容,策划、组织多样的学习活动。根据语文新课标中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对各学段学习内容的表述,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的开发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实践,在互动、互通和互融中提升实践成效。因此,语文跨学科学习要重点关注以下三类生活。

(一)学生的校园生活

校园是学生最为熟悉的地方,校园里的每个角落都有学生学习和活动的痕迹。第一学段,可以鼓励学生到学校图书馆、班级生物角、劳动园地等地方,让学生学会养护一种植物或小动物;第二学段,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趣味运动会、诗歌朗诵会、读书节、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提升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融入感;第三学段,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茶艺室、戏曲中心、科创中心等地方,让学生深度参与各种活动。

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一课时,教师围绕“做花钟”这一核心学习任务创设学习情境,整合文本阅读、写作训练、手工制作等实践活动,融合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文本阅读走向自然探究,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界奥秘的兴趣。

课前,教师成立“花天使观察团”,让学生分组观察学校的绿化园地,请信息科技教师引导学生查阅花语信息,请美术教师对花卉设计知识进行教学,请科学教师揭开花开放的奥秘。课中,基于语文新课标对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建议以及第二学段学业质量的描述,教师确定“观察—探究—表达”的语文与科学学科共通的教学目标,并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即“汇报观察说成果”“学校花钟我代言”“创意表达解说词”,真正将学科知识与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课后,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环节,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个花钟,赋予其美好的文化内涵。这样教学,打通了生活和语文的联系,跳出了教材与教室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学生的日常生活

第一学段引导学生关注个人生活,如交通安全、图书购买与整理、零花钱的收入与支出等;第二学段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身边事物,如邻居的生活习惯、周边的环境状况、城区的交通状况等;第三学段可适度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保护、经济发展、人工智能、地球保护、太空开发等未来生活的内容。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人”,基于单元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围绕“家人”这一主题设计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1.了解家庭成员。学生通过阅读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我爸爸》《我妈妈》,感受爸爸妈妈温暖而无所不能的一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创编自己的生活故事,并在绘本之外认真观察自己的父母,发现父母对自己的爱。

2.描绘家庭成员。学生把爸爸妈妈的照片带到美术课堂中,尝试用画笔来描绘深藏在心底的爱,并为画作配上生动的故事,诉说自己的心里话和感谢语。

3.展演家庭故事。教师指导学生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适当加工、创作故事,通过小组推荐、班级展演的方式推选出“小小演讲家”,并录制视频分享到班级微信群。

4.制作“亲情绘本”。教师告诉学生图书出版流程,引导学生通过校稿、排页、折叠、粘贴等一系列步骤,制作出全球限量版的“亲情绘本”。

(三)学生的文娱生活

在第一学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社区或村落组织的节日风俗活动,让学生关注传统节日、风土人情等文化现象;在第二学段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民风民俗活动,探寻家乡的文化历史等;在第三学段中,教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参与探寻传统戏曲、楹联创作、传统手工艺、非遗文化传承项目等文化体验活动。

如我们的家乡有千年人文景观文庙,在教学完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竹节人》《宇宙生命之谜》《故宫博物院》等课文后,教师设计了“游千年文庙,品华夏文明”的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

1.认识文庙。在问题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庙,通过美术和科学的跨学科视角游览、欣赏文庙,了解文庙如何排水防涝,了解文庙的建筑美学、历史文化、文物价值等。

2.品读文庙。让学生根据介绍和图示撰写文庙布局说明及文物说明;根据介绍写导游词或广告语;查阅资料,讲文庙故事;交流分享参观文庙的感受,讨论不同地方文庙的特征,探究文庙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含义。

3.再现文庙。以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选择一个内容撰写文庙导游词或绘制文庙游览图。比如,文庙建筑风格说明、文庙的溯源和价值、文庙的历史故事、文庙的人文价值等。这些都是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是真正的跨学科学习活动。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一种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全新的学习模式。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生的现实生活,立足问题解决的实际,积极主动地探索开展跨学科教学的有效方式,引导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感受、探索、创造,运用多学科思维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语文跨学科学习活动,学生能够获得核心素养的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文庙学段跨学科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文庙开笔大典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