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欧盟碳税背景下的企业碳标签认证体系建设研究

2024-04-30 06:18庞旭飞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发展建议

庞旭飞

摘要:随着全球碳减排进程的不断推进,发达国家试图通过设置各种绿色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欧盟是首个征收碳税的经济体,也是中国第二大贸易市场,碳税的征收对中国出口贸易、企业发展、国家经济等方面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碳标签认证则是中国应对碳税壁垒,发展绿色贸易的重要手段。文章从当前国内外碳标签认证的现状出发,探讨了欧盟碳税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展碳标签认证建设的必要性,基于此从顶层设计、认证管理、企业建设,消费端认可度等方面提出碳标签认证的建设意见,以期为未来推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碳标签认证;欧盟碳税;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22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碳标签”是一种将产品从原材料到废弃物回收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数字形式标记出来,以标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关于产品碳排放量的信息。“碳标签”起源于国际上提出的生态标签,是继生态标签机制获得成功推广后应运而生的一种与温室气体直接关联的生态标签。2023年10月1日起欧盟对从境外进口的特定产品额外征收碳边境调节费用,成为全球首个征收“碳关税”的经济体。发达国家基于防止“碳泄漏”目的和所谓的“市场公平竞争”,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限制更进一步,拉平进口產品与本国产品的碳成本。欧盟是中国第二大市场,碳关税的征收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的出口贸易从长远来看将会产生重大冲击。如果未来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有三成以上的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将会被收税,进而导致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商品市场份额降低。联合国缔约方第28次气候大会(COP28)明确提出以碳标签为抓手,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号召。碳标签作为核算碳关税税基的基础,发展碳标签、核算碳足迹是中国应对碳关税的迫切选择,构建中国完善的碳标签认证体系迫在眉睫。

1 国内外碳标签认证现状

“碳标签”是防止企业、地区或国家为了逃避碳排放责任而从碳排放法规要求较低的地区或国家采购产品的重要手段,从而最大程度维护全球为了缓解气候变化问题所作的努力。伴随着对碳标签重视程度加深,越来越多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碳标签制度,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标签,非政府组织和独立机构也开始关注并积极推动碳标签的发展。国外对于碳标签认证的产品主要集中在食品与饮料、电子产品、家居用品、汽车行业产品、电器、办公用品、护理及美容产品、包装产品等领域。不同国家对于碳标签认证的推进度各不相同(如表1所示),全球碳标签认证呈现出以非营利机构或政府组织为主;认证标准和标签种类多样;企业自愿认证等特点。

中国的碳标签认证和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于2018年正式开始。在电器电子行业率先开展碳标签认证试点,LED照明产品成为中国首个碳标签产品。中国台湾于2008年开始碳足迹推动计划,2010年正式在相关产品上使用。中国香港于2015年启动首个国际认可的碳足迹标签,积极建设香港上市公司的碳足迹资料库,推广碳审计和ESG报告。中国碳标签陆续在电器电子、机械设备、建筑材料、农副产品等领域应用。未来,碳标签认证范围将继续扩展延伸。目前国内尚未出台文件强制性要求产品标注碳标签,但面对“双碳目标”的碳减排压力,国家部门积极采取措施不断完善碳标签认证建设,2023年11月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同时碳标签也势必将陆续被列入各地调研计划,部分省份已探索区域性的碳标签制度(见表2)。

中国部分省份发布的区域性碳标签政策中,对于碳标签皆处于引导和鼓励企业、消费者阶段,但不同省份的政策侧重点有所不同。山东省、广东省和上海市明确提出与国际社会碳足迹标识接轨互认的系列举措,四川省和浙江省首先探索电力电器行业的碳标签认证,并更为关注出口企业和产品的碳标签认证工作及保护力度,湖南省提出快递包装的绿色产品认证,云南省侧重于关注食品和农产品的绿色标签认证,天津市关注到生态系统碳汇的认证,重庆市则提出了重庆核证自愿减排量(CQCER)项目,为碳足迹核算及碳标签认证提供基础。

2 欧盟征收碳税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展碳标签认证建设的必要性

2023年12月18日,欧盟碳关税(CBAM)完整方案正式落地,成为欧盟碳市场(ETS)的补充机制。进口到欧盟的公司购买CBAM证书来支付生产国支付的碳价格与欧盟ETS的碳配额价格之间的差额。进口商应缴的CBAM证书中,扣除欧盟同类产品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额度,以及进口产品在其生产国已实际支付的碳价。

2.1 欧盟征收碳税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碳关税的征收将使中国部分产品成本上升,降低市场竞争力。CBAM目前征收的范围包括钢铁、水泥、铝、化肥、电力和氢6个行业,除此之外还包含特定前体和某些下游产品,例如螺钉和螺栓等类似钢铁的制品。其中,电力传输具有较大的限制性,与欧盟之间不涉及交易;氢、水泥、化肥的出口数量较少,受影响程度较低。2022年,出口欧盟的钢铁总额约占中国全部钢铁出口总额的7.5%,出口欧盟的钢铁制品总额约占中国全部钢铁出口总额的13.4%,出口欧盟的铝及铝制品总额约占中国全部铝及铝制品出口总额的15.2%。假如以2022年的贸易数据计算全年的碳税总额,钢铁和铝征税数额将达到250亿美元左右。碳税的征收将大大增加产品的生产成本,从而直接反映在产品的价格上,降低中国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高碳产品企业发展受限,阻碍中国经济发展。欧盟碳税的征收将使高碳产品企业急需对自身产品进行减碳,但产品减碳的过程需要企业采取长期的实质性措施,且部分企业缺乏低碳转型条件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中国企业在一段时间内错失贸易机会,降低中国对外出口贸易的比重和市场效益,从而对中国GDP产生影响。

碳税的征收也为中国的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升级,制定减碳战略。企业在降碳转型的过程中,将会主动进行技术创新,寻求绿色降碳技术的新路径;开拓新的国际市场,寻求新的市场需求。

2.2 企业开展碳标签认证建设的必要性

欧盟通过制度规定等方式,将碳关税“外溢”至其他国家,继而使中国的贸易活动受到更大影响。欧盟逐渐形成的完善的碳标签、碳泄露处理机制和标准,以及中国出口至欧盟的产品中,高碳产品(欧盟碳关税只要求核算范围1排放)比例高的现状,中国将陷入碳排放领域的不利境地,而碳标签认证将成为这不利境地中的关键环节,是企业向其利益相关方展示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可以帮助企业和合作伙伴更好地做出决策。

欧盟地区为保护其本土产品,依靠这些“绿色”门槛对中国产品形成制约。中国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拿到主动权,迎合政策导向,将积极采取行动,开展产品的碳标签认证。中国处于碳标簽认证的发展初期,欧盟CBAM的征收以及更高的企业碳标签认证需求将加快中国完善碳标签认证制度建设的步伐,帮助企业认清在产品生命周期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排放,以制定有效的碳减排方案,从而推动“双碳”战略目标,赋能企业绿色发展。

欧盟CBAM仅承认显性碳价,其是否承认中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尚未可知,若不承认,将会打击中国出口型企业购买CCER抵消配额的积极性,造成碳配额短缺和碳价上涨,导致出口型企业急于寻找可以补齐配额缺口的低成本减排方案。基于中国“双碳”战略下的碳市场发展以及欧盟碳税壁垒的双重压力下,碳标签认证将成为企业应对压力的最优选择。这将推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碳标签评价体系的制定,推动建立碳定价、评价标准及方法学等互认机制。从而对打破贸易壁垒,构建国际碳市场体系,增强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完善企业碳标签认证体系的建议

3.1 顶层设计方面

国家相关部门首先进行不同行业的社会调研,根据企业需求及消费端认可度等情况,明确碳标签认证工作的试点行业和先行产品,然后逐步扩大认证范围,开展深度研究。在总体基准相同的情况下,确定不同领域的核算方法及标准,并紧跟国际形势,与国际碳标签认证标准相衔接,因地制宜构建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碳足迹数据库,从而达到即区别又统一的效果。完善碳核查体系,细致化核查方法和核查监管,提高碳核查的质量。同时加强在碳标签认证管理的法律法规及相关配套细则建设,为碳标签认证的推广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3.2 认证管理方面

碳标签认证需要国家各组织机构的相互合作,因此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组织,统筹负责碳标签认证的相关事宜,并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监督。碳标签认证遵循自愿性的原则,企业参与度不高,通过新媒体工具等互联网方式普及则是最行之有效的宣传推广方式。通过广泛宣传碳标签认证对企业的重要性,使得企业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支持碳标签认证的工作,并通过扶持机制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补偿。同时建立碳标签认证采信机制,强化政府统筹,加强与信息科技机构的互动,推动碳标签与数字化平台协同发展。

3.3 企业建设方面

碳标签认证主要依据生命周期评价核算碳排放量,下游企业需要依靠上游供应商提供数据,离不开整个产业链的合作。因此,企业可以在合作过程中,提倡上游供应商主动提供碳标签核算的相关数据信息,为产品的数据库建立奠定基础。目前企业的出口贸易受碳标签的影响较为明显,因此要实时关注国际上的相关核查规定,与国际社会相衔接,积极开展碳标签认证工作,降低企业成本压力。

3.4 消费端认可度方面

消费者是碳标签发挥作用的重要主体,消费者的认可度是推行碳标签认证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提高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则变得尤为重要,加强宣传教育,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宣传活动,促使消费者积极主动购买碳标签认证的绿色产品,从而倒逼企业自主制定碳减排计划,开展产业转型升级,进行产品碳标签认证,推动中国碳标签认证制度的完善发展。

4 结束语

碳标签在应对贸易制约、挖掘企业减排潜力、链接公众与双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有望在未来成为低碳发展主流。当前国际碳标签呈现出以非营利机构或政府组织为主;认证标准和标签种类多样;企业自愿认证等特点。中国的碳标签认证和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国家和部分省份已开展碳标签制度建设,欧盟碳关税的征收对中国企业产生的影响,则为碳标签认证在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发展契机。基于中国碳标签认证发展现状以及碳标签认证建设的必要性,文章从顶层设计、认证管理、企业建设,消费端认可度方面提出碳标签认证的建设意见。

猜你喜欢
发展建议
浅谈中国女子足球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状况及对策分析
技工院校的“双创”之路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当代民族室内乐发展的宏观思考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