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库区多时间尺度旱涝变化特征研究

2024-04-30 16:46裴志方张佈霞韩迎春吴彬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4年3期
关键词:旱涝

裴志方 张佈霞 韩迎春 吴彬

摘要:利用丹江口库区1961年-2019年21个气象站点数据计算了多个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探究了库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以期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时间尺度越小,库区旱涝发生越频繁,反之越稳定,库区干旱发生频率高于洪涝频率,而库区未来呈偏湿趋势;除1个月时间尺度外,其余时间尺度库区干旱与洪涝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相反,而库区旱涝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库区多时间尺度旱涝周期交替现象一致,主要时间尺度以28年-32年、6年、14年为主,未来几年库区呈偏涝趋势,应加强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关键词:旱涝;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多时间尺度;丹江口库区

中图分类号:X524 文献标志码:B

前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显著,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人类面临的气象灾害风险逐渐增大,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旱涝灾害因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强,是当前最严重的气象灾害。此外,旱涝问题十分复杂,且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具破坏性。因此,研究旱涝灾害的时空特征以及演变规律,对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以及防灾减灾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丹江口库区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在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库区属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资源丰富,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极易发生旱涝灾害,严重影响着当地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建设,因此,加强库区旱涝演变规律研究显得尤为迫切。针对库区旱涝,学者们进行过相关的研究,但均未深入探讨时空演变规律及未来发展趋势,因而开展此项研究很有必要。此研究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从多个时间尺度对丹江口库区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旱涝的演变规律,为库区旱涝减灾工作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丹江口水库地处鄂西北与豫西南交界处,位于汉江中上游,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库区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为11℃~16.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00-1100mm,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6-9月。库区地势复杂,呈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西北部以低海拔中小起伏山地为主,东南部以丘陵和平原为主。

1.2 数据来源

此研究获取了丹江口库区及其周边21个气象站点1961年-2019年的逐日观测数据,包括气温、降水、气压、相对湿度、风速、日照等,来源于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http://data.cma.cn/)。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针对部分存在缺测的数据,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对其进行了线性插补。此外,此研究中涉及的行政区划、DEM等基础数据均来自中国科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数据中心(http://www.resdc.cn/)。

1.3 研究方法

此研究利用Penni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丹江口库区及周边各站点的潜在蒸散量,接着,又分别计算了各站点1、3、6、12个月尺度的SPEI值,参考前人研究,对SPEI指数进行旱涝等级划分。在分析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气候倾向率、Sen+Mann-Kendall分析法、Morlet小波分析法、IDW空间插值法等方法对库区旱涝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丹江口库区旱涝时间变化特征

从时间序列上看(如图1所示),研究期间,不同时间尺度SPEI值存在显著差异,时间尺度越小,旱涝发生越频繁,反之,旱涝特征越稳定。1个月时间尺度上,旱涝交替频繁,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旱涝,且季节分布不均,而3个月时间尺度旱涝交替频繁度降低,出现一些季节性的旱涝特征。6个月时间尺度上,旱涝季节性特征明显,而12个月时间尺度上,旱涝特征较稳定。由于SPEI值对降水和气温敏感,短时间尺度下丹江口库区旱涝频率頻繁,但总体来看,多时间尺度下丹江口库区旱涝频率较为一致,而干旱发生频率高于洪涝频率。

从年际变化看(如图2所示),在1个月时间尺度上,库区SPEI值呈轻微增加趋势,但不显著,UF曲线与UB曲线存在一个交点,即在1970年发生旱涝突变。在3个月时间尺度上,库区SPEI值也呈轻微增加趋势,也不显著,UF与UB曲线短期内存在多个交点,如1963年-1969年、2011年-2019年期间,表明旱涝交替频繁。在6个月时间尺度上,库区SPEI值变化趋势不明显,UF与UB曲线在1963年、1966年、1974年、2019年存在交点,其中1963年旱涝突变特征较为明显。在12个月时间尺度上,库区SPEI值呈增加趋势,同样不显著,UF与UB曲线在1964年、1965年、1975年、1977年、1979年存在交点,其中在1977年之后逐渐转为涝年。总体来看,多时间尺度下丹江口库区未来呈偏湿趋势,但不显著,研究期间未见有显著的突变年。

2.2 丹江口库区旱涝空间变化特征

对库区1961年-2019年旱涝发生空间频率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如图3所示),库区短时间尺度旱涝频率均较低,随着时间尺度的增加,旱涝频率增加,除1个月时间尺度干旱与洪涝频率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外,其余时间尺度干旱与洪涝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相反。从空间变化趋势看(如图4所示),研究期间,库区多个时间尺度的旱涝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其中淅川及西峡西部呈增加趋势,表明这些区域未来易发生洪涝,其余区域呈减少趋势,干旱趋势明显。

2.3 丹江口库区旱涝周期性特征

利用Morlel小波对库区多时间尺度旱涝的周期性进行分析。1个月时间尺度上(如图5所示),库区主要在4-8年、10-16年、24-32年时间尺度上发生旱涝周期性交替现象,从小波方差图可以得到,主要时间尺度为28年(第一主周期)、5年(第二主周期)、14年(第三主周期),从时频图来看,第一、三主周期波动稳定,第二主周期波动频繁,而其余时间尺度上,库区旱涝周期性交替现象基本与1个月时间尺度一致。总之,多时间尺度下库区旱涝主要时间尺度以28-32年(第一主周期)、6年(第二主周期)、14年(第三主周期)为主,未来几年库区呈现偏涝趋势,应加强相应的防范措施。

3 结论

此研究从多个时间尺度对丹江口库区1961年-2019年旱涝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时间上,时间尺度越小,库区旱涝发生越频繁,反之越稳定,库区干旱发生频率高于洪涝频率,而库区未来呈偏湿趋势。空间上,除1个月时间尺度干旱与洪涝频率空间分布特征一致外,其余时间尺度干旱与洪涝频率空间分布特征相反,库区多时间尺度旱涝变化趋势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在周期性上,多时间尺度下库区旱涝周期交替现象基本一致,未来几年库区呈现偏涝趋势。由于库区自然环境复杂,不同地域间旱涝特征差异可能较大,而只结合站点数据可能不足以充分反映库区的旱涝信息,此外,由于旱涝等级划分标准可能因地域问题不够准确,此研究只是以相对旱涝情况来进行分析。因此,下一步还需结合多源遥感等数据,全面来探讨库区的旱涝情况,以此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旱涝
1981—2019 年夏季呼伦贝尔牙克石市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
传统旱涝急转评估指数的局限和改进
基于知识图谱的旱涝急转研究进展
基于LDFAL及SDFAL周期指数的锦州地区旱涝急转特征变化分析
基于LDFAL及SDFAL指数的鞍山地区旱涝急转时空特征分析
贵州省1968~2017年旱涝急转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四湖流域旱涝交替事件特征分析
气候变化背景下西北干旱区旱涝的变化规律
基于Copula函数的韩江流域旱涝组合事件概率特征研究
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与旱涝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