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供需的失衡与破解

2024-04-30 14:03李东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失衡需求乡村振兴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富裕富足,人才是第一资源。同时,农村人才供给呈现数量不足、结构不优和素质不高等特征,供需发生数量性、结构性、质量性失衡。建议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营造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加强人才保障服务工作,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配置。

关键词需求;供给;失衡;人才振兴;乡村振兴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4)070255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7.059

The Imbalance and Solution of Rural Talent Supply and Dem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LI Dong

(School of Health and Wellness,Panzhihua University,Panzhihua,Sichuan 617000)

Abstract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promoting high-quality and efficient agriculture, livable and beautiful rural areas, and affluent farmers, talent was the primary resource. At the same time, the supply of rural talents was characterized by insufficient quantity, poor structure, and low quality. It was recommended to establish a sound system and mechanism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of respecting and valuing talents, build a multi-leve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crease the efforts of talent recruitment and introduction, and strengthen talent security services, so as to facilitate the two-way flow and rational allocation of talent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Key wordsRequirements;Supply;Imbalance;Talent revitaliza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一支“一懂两爱”的“三农”工作队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是后继有人、人才辈出,重点是破解人才供需失衡的局面,改变人才向城市单向流动的格局,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配置,才能谋划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富春山居图”。

1乡村振兴人才需求

發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乡村振兴最关键、最积极的要素。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和美、农民富裕富足,需要人才的支撑和保障。

1.1农业高质高效需要人才

乡村振兴,农业要强,产业强是基础。实现农业高质高效,推动农业从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动小农经济与大市场连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必须解决谁来发展农村产业、如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如何提升农业创新力和竞争力问题。

一是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的第一生产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与西方发达国家75%左右的科技贡献率相比[1],我国的差距还较大。这一差距主要体现在农民科技素养低、科技实用人才缺。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农业从“资源消耗型”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从“靠天吃饭听天由命”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转变,离不开科技人才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必须让农民掌握先进实用技术,成为懂技术、有技能、用技术的实用人才,才能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为农业注入“科技基因”,插上“科技翅膀”。二是现代农业体系是农业高质高效的重要标志。农业高质高效不再是过去传统的“种养加”,而是第一产业“接二连三”,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也不再是单纯的农业产业体系,而是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于一体的复合体系。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土地零散化、碎片化和生产效率低的现状,深入挖掘农业农村多元价值,创新要素投入方式,推动农业由单一经济价值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多元价值转变,将农业与其相关的商业、物流、运输、包装、加工、制造等部门结合起来,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土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生产管理经营,实现“三品一标”,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需要一大批农场主、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引领。

1.2农村宜居宜业和美需要人才

乡村振兴,农村要美,绿色生态是底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经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成为应有之意。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农村现代化和农业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进,必须解决谁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担负保护农村生态屏障的历史性任务,推广普及低碳绿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一是农村承担着“生态屏障”的历史性任务。长期以来,受工业化、城市化影响,以及农业粗放式发展方式,造成农村生态环境破坏,农业面源污染,土地承载力下降。2021年颁布的《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保护好农村生态屏障安全载入法律条文。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承担好生态屏障历史性任务,推动农村生产生活来一场绿色革命,让农村成为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让农业成为生态产品的重要供给者,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展现农村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再现农村河里游泳、溪里捉鱼的昔日乡愁,需要一大批生态、土壤、环保等方面的人才。二是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过去以农支工和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造成农村水、电、气、路、管、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卫生、环保、通信、物流、运输等公共服务设施欠账多,污水、垃圾、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跟不上甚至缺乏,影响和破坏了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顺应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工作,做好村庄建筑风貌引导,保持农村原有发展肌理,保护古村庄、历史民居,保留乡土特色、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需要一大批乡村规划师、建筑师、工匠等人才队伍。

1.3农民富裕富足需要人才引领

乡村振兴,农民要富,富裕富足是目标。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不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富足。乡村振兴康庄大道上,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必须解决谁来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让农民生活富裕;谁来传承好农村优秀文化,让农民精神富足问题。

一是乡村不仅要外部输血,更要内部造血。实施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亿万农民是主体,不仅要靠党和政府、社会等外部力量“输血”,更要激活亿万农民的“造血”功能,增强乡村自我发展能力。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对农户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8.6%[2],人才是推动乡村振兴“以一当百”的重要路径[3]。富裕农民“口袋”,提高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让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需要一大批讲政治、思维新、视野广、敢担当、善作为、顾大家、守小家的干部队伍、发家致富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二是乡村不仅要塑形强基,更要培根铸魂。《乡村振兴促进法》将“传承中华农村优秀文化”列入法律条款。传承中华农村优秀文化,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富足农民的“脑袋”,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需要一批政治强、懂文化、会媒体、善传播、有影响的文化能人。

2乡村振兴人才供给

当前,本土人才不愿呆、外出人才不愿回和外来人才不愿留的状况正在改变但未在农村成为普遍现象,反映出城乡居民的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深蒂固。人才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大短板,供需之间呈现出数量性、结构性、质量性失衡,人才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尚未形成双向循环、城乡互补,乡村处于人才微式地位。

2.1供需数量性失衡,数量不足

2.1.1农民工队伍不断壮大。2011年全国农民工人数超过2.5亿,之后,增速持续回落,2019年增长0.8%,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首次出现负增长,增长1.8%,但是总量仍保持增长,达到2.86亿人。2020年农村人口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占比最大,占农民收入的40.7%;经营性收入占35.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收入仅占23.2%。农民工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历史产物仍将长期存在,并随着新的城乡关系的调整继续演进。

2.1.2农村大学生和城市大学生下乡意愿不强。《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四川省2020届高校毕业生共47.16万人。12个学科门类中,农学学科研究生毕业生1 550人,占全部研究生毕业生的4.91%;本科毕业生2 563人,占全部本科毕业生的1.14%,侧面反映出大学生不愿学农,城乡居民轻农思想普遍存在。就业方面,农学学科本科生就业率90.52%,居12个学科门类首位,但是,考研升学率也最高,达到41.71%,高出第2位的法学(25.59%)16百分点;农学学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研究生占33.03%,本科生占44.93%;总体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业仅占2.33%,其中研究生2.2%、本科生2.06%,反映出大学生包括农学生不愿意从事农业。2017年河南农业大学开展的“万名学生万村行”调研数据也基本吻合这种状况,该校农科专业学生82%以上来自农村,考研升学、考取公务员和特岗教师仍是首选渠道[4]。受传统“学而优则仕”和城乡二元结构产生的城市优于农村现实的影响,农村仍被视为落后的地方,农业是没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农民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有前途的职业。反映出大学生不回乡在思想观念上依然根深蒂固,农村人才工作薄弱,人才引进工作滞后,人才创业就业氛围差。

2.1.3返乡创业人员增长缓慢。2015、2016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关于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2018年返乡下乡创业人员达到740万。随着乡村振兴一系列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实施,返乡创业人员将会成为农村人才队伍的一支主力军,但与人才外流相比,仍然入不敷出。

2.1.4外派驻村工作人员流动性大。近年来,选派优秀人才到村任第一书记、通过驻村工作队补充“三农”工作队伍,实施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政策,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成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力量。但是,这支外部输入人才最大的问题是时间短[5],服务期满后仍然调回原单位,或通过选调生、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回到城市工作,更换频率快,稳定性差,持续性弱。

2.2供需结构性失衡,结构不优

2.2.1老龄化日趋严重。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但年长农民工比重逐年增加,平均年龄36岁。2020年农民工平均年龄41岁,50岁以上占比上升到26.4%。侧面反映出农村深度“老龄化”日趋严峻[6]。

2.2.2性别以女性为主。受传统家庭观念和照顾家庭的现实无奈,外出务工大多采用“丈夫流动、妻子留守”的形式,妇女负责照顾老人、小孩,承担家务和农务。2011年农民工女性占34.1%;2019年达到35.1%。农村妇女群体比重依然高。

52卷7期李 东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人才供需的失衡与破解

2.2.3人才类型单一。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推动乡村五大振兴,不仅需要传统种养加人才,还需要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四川省2020届高校47.16万毕业生,从事农林牧渔业技术人员仅5 518人,占1.17%,其中研究生占1.27%、本科生0.78%、专科1.53%。乡村能人、乡贤、有学历的进城谋求发展,新鲜血液短期内引不进来,造成乡村人才队伍主要是由传统农业领域的乡村能人组建而成[7]。

2.3供需质量性失衡,素质不高

2.3.1学历水平不高。西方农业发达国家均有完善的农村人才输送通道和严格的农业教育形式、人才等级认定制度。美国家庭农场主90%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荷兰90%的农民受过中等教育[8]。2020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小学文化占32.3%,初中51.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30%,其中,高中11.2%,大学专科及以上1.8%。2020年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0%,小学文化占14.7%,初中文化占55.4%,高中文化占16.7%,大专及以上占12.2%。比较发现:乡村初中及以上学历的更愿意外出务工,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总体受教育程度偏低,学历低。

2.3.2技能水平不高。一组数据显示,乡村各类实用人才只有1 690万,占劳动力的3.3%[9]。农业农村部于2013、2017年分别印发《2011—2020年农业职业技能开发工作规划》《“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规划》,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2015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达到1 272万,规划2020年达到2 000万。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接受过农业或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2.9%,其中,接受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0.6%,而接受农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5%。年长的农民工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要高于青年农民工,年龄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说明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青年农民工正逐渐丧失[10],面向农业农村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力度仍然不够。

3乡村人才供需失衡的破解路径

解决乡村人才供需失衡,并不是阻止農村人口离开农村,阻止城市化进程,而是破除体制机制弊端,围绕农村人才这个短板,抓住农村人才这个关键,激活农村人才“存量”,做大人才引进“增量”,释放人才“能量”,打破人才从农村单向流向城市的不对等流动,使人才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合理配置,不断壮大乡村振兴各领域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人才队伍素质、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让乡村人才如雨后春笋般、争先恐后投身乡村振兴,使现代农业农村接班人前赴后继、后来居上,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源头活水、不竭动力。

3.1健全乡村人才振兴的体制机制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党对乡村人才工作的领导,像抓城市人才队伍建设一样,建立乡村人才振兴的领导体系,健全中央统筹乡村人才振兴、省委对乡村人才振兴负总责、市县乡抓乡村人才振兴落实的工作机制。明晰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成立党委农村人才工作机构,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确保乡村人才振兴有人管、有人抓、有人干。

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推动5级书记抓乡村人才振兴,形成全党全社会抓乡村人才振兴的工作合力。把乡村人才工作放在首要位置,纳入党委人才工作总体部署,摆在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列入党政工作要点,配套出台一系列人才培养、引进和培训政策体系、规划体系、考核体系,纳入乡村振兴督查考核。

3.2营造尊才重才的良好氛围

树立新时代乡村人才观,利用乡村广播、横幅、宣传栏、网络、新媒体等各类媒体,在农村广泛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和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大力宣传人才对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贡献和作用。深入挖掘各地大学生、农民工、乡贤、新型职业农民、村“两委”干部返乡下乡创业就业的先进典型,宣传依靠人才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带领农民发家致富、走上共同富裕的先进事迹。在农村营造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需要人才、依靠人才、依靠科技、依靠知识的良好氛围,形成人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广泛共识。

在大中小学中开展耕读教育,在农村建立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普及农业知识,体验农业劳动,增强农村情怀和农村认同,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建设者到祖国最需要地方的去,到农村创业就业。鼓励本土在外读书的大学生返乡创业就业,破除老旧、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营造“返乡下乡创业就业大有可为”“服务乡村振兴光荣”的氛围,为本土大学生和外来大学生、乡贤、干部、农民工、企业家下乡就业创业、服务乡村振兴营造有利环境。

3.3构建多层次教育培训体系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需要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需要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外部输血,更需要激活农业农村农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内部造血,广泛依靠农民、教育引导农民、组织带动农民、文化文明农民,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农民的振兴,要通过提高农民的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新型职业农民,依靠知识、依靠科技、依靠人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加强乡村人才教育培训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制定农村人才教育培训规划,建立周期性、全覆盖、系统化培训制度,构建权责明晰的培训教育体系。实施乡村振兴特岗生制度和订单式培养制度,为乡村人才振兴源源不断提供源头活水。建立新型职业农业资格证书制度和等级认定制度,细分新型职业农业的职业类别,制定新型职业农民任职资格条件。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实用技能竞赛和农业农村创新创意大赛,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身份认同、社会认同、价值认同,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自豪感、荣誉感。

3.4加大招才引智力度

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引才与引智相结合、短期引才与长期扎根相结合,打好招才引才组合拳,扩展乡村人才来源,引导人才和智力从城市流向乡村。

加大涉农一二三产业人才、乡村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态环保人才的引进力度,补充到县乡村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以平台、项目、产业吸引人,种下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创园、农村创业创新孵化实训基地、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等“梧桐树”,储备农业产业、经营、生产、科技攻关、技术研发、电商项目等“金蛋蛋”,面向海内外实施引才引智、招商招才“双引”“双招”计划,吸引企业家、科学家、大学生、农民工返乡下乡创办企业、领办企业、创新创业、就业发展。

加强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将科学研究、项目攻关、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建在农村广袤大地、农业生产一线、农民田间庭院中,通过产学研合作引导专家、教授、大学生到农村服务农业发展,推动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农业农村。建立城市、工业反哺农村农业长效机制,深化区域、产业、就业、科技、干部帮扶制度,深入推广实施东部经济相对发达省市对口帮扶中西部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以及城市对口帮扶乡镇、农村制度,开展“万企帮万村”活动,健全机关年轻干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在农村基层培养锻炼机制,加大科技特派员、医生、教师、文化等各类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大学生定期志愿服务乡村制度,支持退休干部、乡贤、社会组织下乡服务乡村发展,引导人才在城乡、区域、校地之间双向流动,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3.5加强保障服务工作

当前,人才下乡返乡面临着政策和条件的双重约束。只要农业的弱质性还在[11],式微地位不改变,农业农村优秀人才外流趋势就不会改变。乡村振兴吸引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要不断改善公共基础设施“硬条件”,优化政策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创业环境和服务环境“软条件”,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有力保障,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依據《乡村振兴促进法》,加快构建农民教育法律体系和政策体系,明确国家、地方支持乡村人才培养的职责,加大对乡村人才培养的财政支持。

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城镇和乡村发展,加快县域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建设,优化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布局,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及化,优化布局农村生态、生产、生活等功能,不断满足人才下乡返乡生产和生活需求。

打造人才返乡下乡干事创业环境,为人才返乡下乡创业就业提供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和服务支撑,包括工商注册、财政支持、金融服务、贷款贴息、税收减免、奖励补贴、配偶安排、子女读书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农村水、电、气、路、网和教育、医疗、卫生、邮电、物流、快递等要素保障,搭建创业孵化基地、农业园区、农创园等创业平台、电商平台等创新创业平台,以及政策咨询、经营扶持、土地流转、技术指导、创业培训、融资服务、风险控制、跟踪服务等“一站式”服务、“一网式”打尽和“最多跑一次”绿色通道,让更多人才愿意、放心、扎根在农村创业就业。

参考文献

[1]李宁.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人才强农战略路径研究[J].农业经济,2018(10):95-96.

[2] 程名望,盖庆恩,JIN Y H,等.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户收入增长[J].经济研究,2016,51(1):168-181,192.

[3] 刘合光.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点及其路径[J].中国国情国力,2017(12):35-37.

[4] 谭金芳,张朝阳,孙育峰,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人才战略的理论内涵和制度构建[J].中国农业教育,2018(6):17-22,93.

[5] 赵秀玲.乡村振兴下的人才发展战略构想[J].江汉论坛,2018(4):10-14.

[6] 姜雨潇,肖淑兰.乡村人才振兴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湖南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19):250-252,260.

[7] 罗俊波.推动乡村振兴需补齐“人才短板”[J].人民论坛,2018(30):72-73.

[8] 邱瑾玉.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 赋能乡村振兴[N].民主协商报,20220803(001).

[9] 周晓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人才瓶颈及对策建议[J].世界农业,2019(4):32-37.

[10] 关于济南市及周边城市农民工现存问题[EB/OL].[20220927].http://www.worlduc.c.

[11] 高鸣,武昀寰,邱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J].世界农业,2018(8):176-182.

基金项目2022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地重大项目(SC22EZD056)。

作者简介李东(1979—),男,副教授,硕士,从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失衡需求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全金属外壳》:一场关于战争的噩梦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从不同需求层面分析欠发达地区的发展与贫困
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基础日语》课堂教学
我国少儿图书的供给与需求关系探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供需市场失衡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