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探索研究

2024-04-30 14:03孟祥丰
安徽农业科学 2024年7期
关键词:运行机制

摘要乡村振兴,需广招英才、高效用才。高校是乡村人才重要“供给源”之一,应在乡村人才建设方面发挥作用,承担责任。无锡市很多乡村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致富之路,成果显著,但仍然存在乡村文旅人才匮乏、村干部创新思路有限、文旅发展势头放缓等诸多问题。基于校地协同共育合作模式,结合无锡乡村发展现状,探索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驻村文旅师制度,以拓宽校地协同合作路径,为推动无锡市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关键词人才振兴;校地协同;驻村文旅师;“陪伴式”乡建;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24)07026403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7.061

Exploration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School and Lo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Professionals in Villages—A Case Study of Wuxi City

MENG Xiang-feng

(Party School of Wuxi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uxi, Jiangsu 214000)

AbstractTo revitalize rural areas, we need to recruit talents and use them efficiently.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supply sources” of rural tal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lay a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s and assume responsibilities. Many villages in Wuxi City explore the road of integrating agriculture, culture and tourism to develop and get rich, and the results are remarkable,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rural cultural tourism talents, limited innovative ideas of village cadres, and slowing down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of cultural tourism. Based on the school-local cooperative educ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development in Wuxi, the author explored the cultural travel professional system that meets t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Times, broadened the school-local cooperative cooperation path, and provided strong talent support and intellectual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Wuxi City.

Key wordsTalent revitalization;School and local cooperation;Cultural travel professionals in villages;“Accompanied” rural construction;Operation mechanism

人才振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以一定质量、足够数量的多元化人才作支撑。2021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中明确一系列人才工作原则,包括“坚持全面培养、分类施策” “坚持多元主体、分工配合”“坚持广招英才、高效用才”等[1]。高校作为乡村人才重要“供给源”之一,应在乡村人才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承担社会责任。早在2012年教育部等部门就发文指出,依托乡村,推进产学研合作,校地人才共育,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重要功能[2]。以校地协同共育模式,推进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促进高校教师与学生下沉乡村,在“希望的田野”上持续释放能量,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1驻村文旅师概念的提出

驻村文旅师的概念是笔者首次提出。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指由市级文旅、农业部门会同地方高校,统筹高校资源,组织相关专业高校教师带领学生,组成团队,利用周末、寒暑假“扎根”乡村,整合乡村农文旅资源要素,为村庄建设与发展提供指导、协调等相关服务的专业指导人员。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校地协同共育的模式,可以有效发挥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为乡村发展注入新动力。二是为高校教师提供服务社会的平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专业水平。三是促进师生下沉基层,加深对新时代乡村的认识,真正做到了解乡村、理解农民,进而培育潜在的“一懂两爱”乡村人才队伍。四是扎根乡村开展“陪伴式”的乡建模式,对乡村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存在的短板等问题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对区域传统文化、文旅融合发展有更为透彻、深入的理解。

2驻村文旅师的作用

2.1增强乡村人才振兴 “新智力”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要素。无锡地方高校本着高校人才下沉基层,服务乡村的原则,开展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制度,依托高校人才流动、产学研合作、人才与知识成果共享等路径,为乡村发展献智献策[3]。高校师生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作用,须做到以下3个方面。一是以“向农”为引擎,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痛点,以农村需求为导向,创新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推动高校教师进行知识、理论、技术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智力”[4]。二是以助农为基点,扎根乡村开展“陪伴式”乡建模式,以思想、技术惠农助农。三是以富农为目标,通过培训、项目帮扶、技术指导等方式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的综合素养及水平,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激发农村内生动力,带动乡土人才培育。

2.2激发乡村农文旅发展 “新活力”

农文旅融合发展激发乡村经济活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5]。调研发现,目前无锡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涌现出较成功的乡村,如洑西村、桃源村、和平村、严家桥等,但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乡村文旅人才匮乏。由于乡村人才思想认识存在偏差,进城后不愿入村;农业存在前期投资大,回报效益,低见效慢,风险性大等因素,不敢投资农业领域;乡村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较落后,不愿留在农村,诸多因素导致乡村文旅人才匮乏,制约农文旅融合发展进程。二是村干部创新思路有限。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资源供给、智力支撑、思想引领的作用。经调研发现,村干部队伍仍存在创新不足,思想滞后,格局有限等问题,发展多元主体参与,外部力量嵌入支持的模式,有助于拓宽村干部工作思路。三是文旅發展态势放缓。在疫情防控常态背景下,为乡村文旅发展带来挑战,农文旅融合发展瓶颈显现,游客追求忆乡愁、享品质的高需求与现下乡村的供给不匹配,导致农文旅融合发展态势放缓。推进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可以激发乡村农文旅发展,为乡村农文旅发展增添新动能、新活力。

3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

3.1工作目标

本着“自愿互惠、服务基层、因地制宜、共建共育”的原则,市级文旅、农业部门会同地方高校,组织文旅专家队伍对接基层乡村,驻村帮扶、辅导,发挥专业优势,为基层乡村提供智力支持,解决乡村文旅专业力量紧缺问题,补短板、办实事,进一步加强乡村文旅资源保护、融合、利用,切实提高乡村文旅建设能力和水平,促进无锡乡村文旅产业运行和人才培养提档升级,促进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和美丽无锡建设。

3.2选聘方式

3.2.1建立驻村文旅师人才库。

首先由市级文旅、农业部门会同地方高校,成立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结合乡村的实际发展需求,因地制宜地挖掘现有智力资源,统筹无锡各类高校资源,如江南大学设计学院、食品学院、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太湖学院创业学院、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无锡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系等,优选相关专业的教师,纳入无锡市驻村文旅师人才库。

3.2.2明确选聘程序及要求。

采取单位推荐或个人自愿申报的方式,优选文旅规划、项目策划、数字文旅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经营管理、乡村人才培训、电子商务、景观设计、品牌推广、产品开发等方面的专业教师,教师应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并有2年以上服务乡村的实践经验或工作经历,专业素养高、业务能力强、认真严谨、踏实肯干、具有浓郁乡土情怀。原则上1个驻村文旅师带领3~5名学生组成工作团队,开展驻村服务工作,每个团队或驻村文旅师对接一个村,直接挂钩1~2个文旅项目,驻村服务周期为3年,每月累计服务时间不低于3 d,每年12月份为驻点乡村提供一份字数不少于8 000字的文旅融合发展调研报告。

3.3行动策略

3.3.1服务方式。

驻村文旅师以成立工作室的方式参与驻村服务,采用驻村与校外服务、线上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陪伴式”乡建服务模式,如条件允许,逢周末、节假日,教师带领学生入驻乡村,参与村庄农文旅融合发展全过程、提供全方位、常态化咨询和陪伴式指导[6]。坚持驻村文旅师与服务乡村双向对接的原则,列入驻村服务计划的乡村可根据自身发展需求,自主选择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内的文旅师或团队,文旅师或团队也可以根据自身意愿选择驻点服务的乡村。

3.3.2工作职责。

驻村文旅师对驻点的乡村文旅规划建设、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及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与技术指导。一是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及要求,就村庄产业发展、文旅规划、设计施工、组织管理及运营机制等环节,提出技术指导意见,为村庄的发展做好参谋,对违反相关规定及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行为提出整改意见或建议。二是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文旅工作要求及文件精神,结合村庄发展现状,切实解决村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瓶颈,提出建设性改进方案或建议[7]。三是为村庄文旅从业人员提供专业技术培训及指导,提高从业人员专业水平。四是在服务期内,直接挂钩驻点的乡村1~2个文旅项目,争取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3.4保障机制

3.4.1薪酬激励。

薪酬机制是否与驻镇规划师服务水平相匹配,是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是否长期执行的关键所在。驻村文旅师原则上采用“年薪+绩效”薪酬机制,由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村请镇聘县(区)补贴”的机制,明确驻村文旅师资金来源,给予适当资金配套支持,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年薪部分相对固定,绩效考核则根据驻村文旅师的年度工作成效,对表现优异的团队给予一定奖励。“年薪+绩效”薪酬机制有利于激发驻村规划师的工作积极性,专心扎根乡村、服务乡村,从而保障驻村文旅师制度的顺利实施。

3.4.2动态监管。

对驻村文旅师实施动态监管机制,通过建立健全与驻村文旅师制度相适应的管理办法、激励考核办法、工作督查及通报制度等,对驻村文旅师进行长效管理[8]。每年年底驻村文旅师应向评审监管小组报告工作,评审监管小组根据各驻点乡村负责人、镇级相关部门等反馈的意见建议,对驻村文旅师提出年度改进意见,改进落实不到位的予以警告,连续2年整改不到位的予以撤销驻村文旅师资质。

3.4.3落实主体责任。

为确保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的顺利推进,驻点乡村要切实承担主体责任,主动配合、积极支持驻村文旅师开展工作。一是与驻村文旅师积极沟通,了解工作开展情况,配合解决驻村工作难题。二是为驻村文旅师提供工作室必备办公设施设备等工作条件,提供必要的食宿、交通等生活条件,让驻村文旅师融入驻点乡村的实地生活,深入了解当地文化,更好地开展驻村服务[9]。三是选配得力、稳定的工作助理或联络人员,协调保障好工作中各项事宜。

4贯彻落实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要点分析

4.1以点带面,示范引领

一是为有效贯彻落实无锡市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应采取以点带面,从上到下,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经调研发现,无锡发展农文旅融合比较成功的乡村主要集中在宜兴市、惠山区、滨湖区,锡山区,首先针对四个区(县)的地域发展特点,评估乡村发展模式,各推选一个代表乡村作为试点,如宜兴的洑西村、惠山区的桃源村、滨湖区的和平村、锡山区的严家桥,结合各村的产业特色,农文旅发展情况,由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分派驻村文旅师,针对驻村文旅师服务情况进行动态监管,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驻村文旅师制度推行顺畅,对地方乡村发展切实起到推动作用,应以点带面,全面推行[10]。评估无锡各区(县)乡村发展的本底条件,对适合发展农文旅融合的乡村均选派驻村文旅师,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二是为有效发挥驻村文旅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建立驻村文旅师宣传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驻村文旅师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激发驻村文旅师的内在潜力,通过建立和完善驻村文旅师的宣传激励机制,鼓舞高校师生在广阔的天地大展身手,大施所能,赋能乡村振兴战略。驻村文旅师宣传激励机制采用多维评价体系,结合驻村文旅师的实际工作情况,选树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优秀驻村文旅师典型,并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4.2健全制度,有力保障

无锡市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通过调研,积极总结各地的先进经验,出台《关于推广驻村文旅师制度的指导意见》,对全市驻村文旅师工作强化顶层设计,重点从总目标、工作要求及内容等方面对驻村文旅师制度的建设提出整体要求。指导意见应坚持问题导向,以点带面,全程服务的原则,以村为单位选聘驻村文旅师。3年后,在各县(区)内树立一批驻村文旅师制度先进典型及试点,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推进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驻村文旅师对驻村服务工作认识不到位,服务奉献意识不强,不能很好的参与驻村建设;甚至有些驻村文旅师本身业务能力不强,不能更好地参与驻村服务,使驻村文旅师制度存在形式化倾向。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一是必须建立健全薪酬、激励、管理、业务水平提升机制等长效管理机制,充分调动驻村文旅师的工作积极性及参与性[11]。二是各县(区)结合地方乡村发展农文旅的实际诉求,在驻村文旅师的服务方式、薪酬保障、管理考核等方面进一步创新,建立符合实际发展需要的长效运行机制。三是高校进一步加强对驻村文旅师的正确引导,提升其参与驻村服务的热情,增加其驻村工作的使命感及责任感。

4.3提供平台,关心成长

驻村文旅师在参与驻村服务过程中,需要给予关心、重视,树立其威信,以便更深入地参与工作、锻炼能力,提升业务水平。一是给予驻村文旅师一定的建议权及决策权。驻村文旅师参与村里重要文旅建设项目的讨论,并明确驻村文旅师对重大文旅建设项目具有否决权。驻村文旅师对驻点乡村文旅项目的规划设计、落地施工、组织监管等各方面进行技术指导,以树立其权威,提升驻村文旅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对表现出众、业绩突出,连续3年考核优秀、且符合招聘岗位条件的驻村文旅师,可以根据县(区)实际需求,采取定向招聘的方式,充实到县(区)、乡镇文旅管理部门或机构。三是结合文旅工作涉猎面广、专业要求高、建设任务周期长等特点,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应组织驻村文旅师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参与学习、培训、经验交流、座谈等,提升驻村文旅师专业技能,扩宽视野,使驻村文旅师更加熟悉乡村的资源禀赋、乡土文化、文旅项目规划、策划、实施、运行等各方面的情况,为驻村文旅师投身乡村建设事业提供更好的工作平台和条件。四是驻村文旅师人才库工作小组适时组织评优活动。如组织先进驻村文旅师的评选;驻村文旅师制度建设先进县(区)评选活动,利用多种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互鉴、互看、互议的良好氛围,树立一批驻村文旅师制度建设的样板和典型。

5结语

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运行机制,是基于无锡乡村建设的实际需要,实施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运行机制并非一成不变,应结合乡村实际发展诉求,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如针对驻村文旅师的选聘方式,可探索选调任职、选派挂职、志愿服务等多种灵活机动的选聘方式,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驻村文旅师都必须扎根乡村,确保每个月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开展驻村服务。无锡市校地协同共育驻村文旅师制度有效破解乡村文旅人才匮乏的问题,有效调动地方高校人才资源下沉乡村,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新鲜血液。这对丰富与完善乡村人才体系,保障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斌,陈天好,黄晓雯,等.陪伴式乡村规划建设模式与路径研究[J].规划师,2022,38(4):121-126.

[2] 谢瑞武.处理“六大关系”,营造“六个场景”:超大特大城市背景下现代乡村规划建设的成都实践[J].城市规划,2023,47(3):22-27,37.

[3] 庄晨洁.村庄规划助力乡村振兴的途径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3,51(3):261-265.

[4] 张高德.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助推乡村振兴[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3,44(3):95,142.

[5] 尹怡诚,沈清基,王亚琴,等.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十八洞乡村精准规划研究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19(2):99-108.

[6] 施云平,李双贵,刘婷.浙江省驻镇规划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J].小城镇建设,2018(2):24-28.

[7] 徐辰,杨槿.社区参与视角下的乡村规划过程模式与实践[J].规划师,2019,35(1):88-93.

[8] 张毅,刘美宏,张薇.乡愁卫士:成都乡村规划师制度实践探索[J].四川建筑,2016,36(6):72-74,77.

[9] 杨芙蓉,黄应霖.我国台湾地区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究[J].规划师,2013,29(9):31-35,40.

[10] 解明鏡,唐子轩.中西方社区规划师模式与长沙模式的对比综述[J].中外建筑,2020(2):50-52.

[11] 孙文丹.新时代推进乡村绿色发展的问题及路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21):55-56,72.

作者简介孟祥丰(1982—),女,内蒙古赤峰人,副教授,硕士,从事农业经济学与农村经济学研究。

猜你喜欢
运行机制
基于知识的智能指挥决策运行机制及其支撑技术研究
网上公共服务平台运行机制评析
农村医养结合运行机制构建研究
互联网支付时代完善收银审核运行机制的措施
减刑、假释工作运行机制之重构
EPC项目物资谈判采购运行机制的创建与实践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运行机制研究
检察机关业务运行机制面临的难题及解决之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