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

2024-05-01 09:04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吕叔湘语言文字文学作品

语文作为一门功课的名稱,是解放后才有的。同志们觉得很奇怪,解放前不讲语文?解放前有的,它不叫语文课,小学里叫国语,中学里叫国文,两个名字实际上是一样东西。那么,怎么有语文这个名称呢?解放初期有一个出版总署,底下有一个编审局,就是现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前身,主要任务是编教科书。这就碰到了一个问题,就是语文这门课,是老办法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好呢,还是想法统一起来?当时有一位在里头工作的同志提议说,我们就叫它语文行不行?语也在里头,文也在里头。后来就决定用语文这个名称了。但是,语文这两个字连在一起来讲,可以有两个讲法,一种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字,也就是说口头的语言和书面的语言;另一种也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那就不一样了。中小学这个课程的名字叫语文,原来的意思可能是语言文字,但是很多人把他理解为语言文学,因此,在小学里且不说,中学里头就有很多老师把这门课当作文学来教了。这何以证明?中学课本里头的课文,老师常常就把它当作文学作品来分析,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然后中心思想,然后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层层分析,这是分析文学作品呀,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的东西来讲,是不要这样分析的。作为语言文字,那些字、词不好理解,老师应该解释,那些句子结构比较特别,老师也解释一下,这是作为语言文字来教。从语言课来说,原则上应该是同学不懂的老师讲一讲,同学懂的老师不必讲,用不到这样一层层的分析,当作文学作品才这样,所以对于语文课的理解就有分歧了。

——吕叔湘(摘自吕叔湘《中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苏州大学学报》1978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吕叔湘语言文字文学作品
吕叔湘向弟子请教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教育是农业——吕叔湘先生说的比喻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追思吕叔湘先生
求真能贱,龙虫并雕
——吕叔湘中学的成长图景
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