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景思维:大学语文戏剧单元协同思政的具身范式

2024-05-02 06:00蔡正栋
教育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戏剧思政情境

●蔡正栋

大学语文课程的戏剧教学模块,是文学、音乐、美术、舞蹈、表演跨学科协同思政的有效载体。大学语文戏剧教学,既要遵循高等母语教育的规律,又应尊重戏剧文学的本体特征,用戏剧场景思维设计审美和人文的具身沉浸式学习,通过场景化有效引导学生掌控个人情感和了解他人情感,使学生身心能够深入到戏剧场景中认知戏剧的空间氛围、情节冲突、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

一、大学语文戏剧教学的场景特征与思政功能

戏剧场景是戏剧审美的核心内容,影响着戏剧语言品鉴、戏剧场景评点、情节结构分析、矛盾冲突解决和人物形象刻画。人物语言和戏剧动作是矛盾冲突的具象化表现,是分析人物性格与突显剧本主题的关键因素。情节演绎、表演场景、鉴赏体验,则是戏剧教学协同思政的切入点。戏剧教学需要关注戏剧场景特征,才能有效地发挥戏剧教学的功能。

(一)大学语文戏剧教学的场景特征

戏剧通过演员表演故事反映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冲突,以表演艺术为中心。它具有鲜明的文学性和强烈的表演性,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因而,大学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方式,有别于散文、诗歌和小说单元,具有自身教学的场景特征和具身范式。

具身性。具身认知强调身体感知在认知加工过程中的作用,认知活动是身体与环境交互过程中的行为及体验。具身认知可以丰富感官体验通道,增强交互体验真实感,促进不同场景感悟的记忆。具身交互是以身体为主体将感知意象内化到心理空间的在场认知方式。具身化教学关注学生身体参与的驱动、教师身势的引导、教学环境的沉浸、师生之间的互动。戏剧教学具身化需要体现戏剧文学性和舞台性的双重特征,重视学生在戏剧场景中的表演和学习,摒弃忽视和压迫学生天性的传统说教,使学生能够身心融合、感官融合、情境融合,才能最大化地发掘戏剧人物形象的意蕴,起到对学生阅读、鉴赏、交际、表演等能力培养的独特作用。因此戏剧课堂不应灌输知识,而要强调身体与环境交互,在一定的情境活动中展现具身学习的智慧,让学生在戏剧的场景思维和角色表演中走向实践并巩固认知。戏剧的表演艺术使得戏剧教学过程体现具身性成为理所当然。

情境性。戏剧不可缺少的是舞台“场面”,需要在情境中表现人物冲突、设计对话和戏剧动作。简单平板地介绍人物关系、分析人物性格,梳理情节线索,无助舞台上场景化的直观表演,因而戏剧教学需要场景化设计的分析,重视剧中演员上场的规定情境是否适应人物表演的过程。教师应带领学生走进具有社会特征的戏剧情境,便于学生真切理解剧中人物的角色、语言、情节和冲突,体会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反应。戏剧教学过程的情境通常是剧情的图片展示、故事的背景介绍、戏剧的录像视频或课堂现场模拟,目的是让学生在场景思维中生动地了解剧情产生和发展的深刻原因。[1]情境教育专家李吉林认为,教学内容镶嵌在“有情之境”,情境可分为图画、音乐、表演、语言、生活、实物六类,学生应当在根据教育目标优化的情境中学习。戏剧教学的情境性可使学生在充满美感和智慧的环境氛围中通过表演、语言等活动形式,借助实物道具、多媒体设备将剧本中的人物、事件再现出来,在真实体验和直观感受中建构知识。

体验性。重视场景分析和角色体验是戏剧教学中理解和巩固认知的重要特色。角色体验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准确把握人物性格及其形成原因,通过角色朗读与角色扮演帮助学生亲身感受人物内心活动,加深学生对人物角色的理解。戏剧教学引入角色化方式,能够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表演的热情和技巧。通过角色之间的分工,学生自由组成表演团队,根据兴趣和要求选择表演角色,锻炼协同合作能力。品鉴和咀嚼戏剧语言的内涵,也是戏剧教学体验性的表现。重视学生对戏剧语言腔调韵味的拿捏,感悟演员台词及其潜台词,能够充分挖掘人物的性格、把握戏剧的主旨。因而不能把剧本看成静默的文字,而应从审美的视角把戏剧当作情境化的生命体验。体味戏剧语言往往需要伴随动作,用肢体语言表现戏剧人物内心的冲突,产生推动剧情发展的张力。戏剧教学的体验性可以将人物情感观念隐性嵌入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进阶。

(二)大学语文戏剧教学的思政功能

戏剧社会功能论认为戏剧具有丰富的审美机制和强大的功能系统。戏剧思政是其重要的功能,如《汉宫秋》《桃花扇》等传统经典剧目反映时局兴衰就是例证。20世纪初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支持成立南开新剧团,把戏剧作为美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手段。我国戏剧的社会功能在后来的民族救亡时期更加凸显,戏剧思政已成为一个历史传统。

宣传社会教化。戏剧艺术自其诞生起就承担着教化民众的功能。戏剧进课堂、高雅艺术进校园、送戏下乡是青年学生和社区民众接受艺术熏陶的传承,教育戏剧也已形成独立的美学体系。戏如人生,演员和受众在角色扮演和戏剧情境中体验人生,感受人性。戏剧不是一本正经的说教,往往是把生活中的缺陷刻画出来,在辛辣讽刺中直击人性弱点。戏剧教学可以带动学生观看舞台上的人生百态,品评生活中的人生滋味,使戏剧作品成为鲜活的人生教科书,展示复杂的社会生活场景,重视对学生精神向度的关怀,丰富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感化和人生体悟。有学者认为戏剧教学是“全人教育”,它具有疗伤的作用,能够让人从封闭的内心走向广阔的社会。戏剧艺术跨界融合文学、美术、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直接把场景呈现在观众眼前并通过表演产生审美效果,因而戏剧教学不能认为“剧本中心”而把戏剧简化为文学,也不能简单地认为“导演中心”而把戏剧看成表演,应该精心设计场景,调节学习氛围,在戏剧欣赏中接纳教育感化。

拓宽审美视野。学习、理解、演绎和欣赏戏剧作品是一个文学审美过程。戏剧教学首先是感受剧本的语言美。戏曲中有很多雅词丽句,涵义丰富;人物对话多有潜台词,言此意彼,语言含蓄,耐人寻味,有文化底蕴,能给学生很多人生感悟。二是品味戏剧的人物美。心灵的震撼、真情的慰藉、哲理的感悟和生命的崇高,都会使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三是审视舞台景物的造型美。固定的布景和活动的道具可以构成有形有色的戏剧环境,创造出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舞台生活空间。[2]四是体验戏剧情节的悲喜。悲剧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能强化人们对真善美价值的认识从而净化心灵。喜剧用夸张讽刺的手法嘲笑生活中落后和丑恶的现象,通过滑稽的舞台场景、幽默风趣的台词、荒唐可笑的情节营造欢笑的氛围,使人们在笑声中形成善恶真假的审美判断。戏剧教学常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培育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学生不能只是阅读剧本记住戏剧人物和情节,还应该结合社会认知把剧情搬到舞台上,使其成为剧本的再创造和戏剧表演,因而需要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把握戏剧语言的内涵,塑造人物形象、营造戏剧场景、创造表演方式。在角色扮演中积累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和鉴赏美的经验。

提升文化品位。戏剧历史悠久,反映历史风貌、民俗风情、社会伦理等内容。戏剧教学中历史背景的介绍、民俗风情的分析、伦理道德的宣传,则是提升学生文化品位的重要渠道。如学习《汉宫秋》,可以了解杂剧的构成和杂剧的特点;学习《西厢记》,可以了解莺莺和张生爱情发展过程中的社会习俗;学习《桃花扇》,可以了解其借男女情事写国家兴亡的主题。戏剧的综合性使得它能通过人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感官融语言、形体、时空等艺术于一炉,进而拓展学生的文化境界。戏剧教学通过语文训练和场景表演可将“剧本”转换为“文化”,如戏剧教学中“听”的训练,有角色扮演者之间的倾听,也有观众扮演者的倾听。倾听可以提高言语察觉能力和思辨能力。“说”台词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场景揣摩语调、语速、手势、表情,通过言语技巧训练促进学生文化感悟。戏剧的课外排演,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感知和深刻理解剧本内容,结合民俗文化背景舞动剧本中寂静的文字演化为适合舞台场景的曲词对白和动作体态,在具身演出中收获戏剧文化的熏陶。

二、大学语文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形成原因

戏剧教学在专业院校得到高度的重视,但作为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中的戏剧教学则不尽然。大学语文课程面临诸多教与学的困境,戏剧教学模块因其内容的跨学科特点更是不易实施,教师多是以教为中心而不是以学为中心,注重戏剧知识灌输和剧本内容分析,缺少戏剧思维,没有深度场景沉浸,常常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席。

(一)大学语文戏剧教学存在的问题

大学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渐受重视,但仍存在教学方式陈旧等问题。总是先介绍戏剧基本常识,再讲解剧本背景,然后是分角色朗读,分析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品鉴戏剧语言,最后是归纳主题。这种模式势必导致学生始终停留在戏剧“门道”之外。

其一,戏剧教学忽略“说”和“唱”的表演。戏剧是综合性艺术,戏剧教学需要涉及听说读写唱演等众多元素,才能体现它的特征。只是听戏剧常识、分析剧本内容,不顾及戏剧的表演性,不去扮演角色体验“说”和“唱”,就不可能抓住戏剧的本质进行教学,很难使学生对戏剧有深刻的认知。有的教师教学准备简单,只凭教案加粉笔,无法展现戏剧舞台的丰富多彩,造成学生对戏剧缺少兴趣,无法建构戏剧文学的文本意义,更是没法得到戏剧表演文化的熏陶。戏剧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抽象化知识的灌输,离开具身认知理论的指导,不帮助学生在具身场景中通过身体动作将抽象的意义具象化为直观形象,难以使学生通过具身认知获得意义的理解与审美的表达。有时受客观条件的局限,戏剧的教学场域多为学校普通教室或者舞蹈排练厅,很少能够到小剧场展开教学。桌椅整齐排列的教室空间限制学生身体的活动,摆布舞台现场常常受空间制约,难以展开戏剧的体验性表演。身体的认知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个体也就不足为奇。

其二,戏剧教学缺少深度的场景沉浸。具身认知强调把身体、环境、过程和资源还给学生,注重基于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当下情感,要为课程教学提供一种实践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教学能够展现场景,深度场景才能带来沉浸式学习。由于课时和设备等因素,戏剧教学实践中往往缺少场景设计,没有情景式教学和角色化表演,因而学生的身心多不在戏剧场景中,难以用戏剧思维还原戏剧和理解戏剧,难以成为积极参与戏剧教学的主体。教师对戏剧教学本质认识的不到位,影响教学理念的合理化,有时不能采用角色扮演、场景定格等方式教学,学生缺少亲历性和体验感,感受不到剧本的深层涵义。有的教师不重视戏剧单元教学,只是课堂讲读剧本,甚至简单布置为自主阅读,缺少有针对性的具身学习指导,使得个别学生的自学等于“不学”。有的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只是从剧本文学性视角侧重欣赏戏剧语言的表达、戏剧人物的塑造和戏剧冲突的发展,以致学生没有戏剧的排演活动,缺少戏剧观摩、戏剧表演的尝试和戏剧场景体验。

其三,戏剧教学难以整合跨学科资源。戏剧艺术的综合性给戏剧教学师资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戏剧专业的师资匮乏,如果不组合关涉戏剧的多学科师资团队,难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只是进行剧本阅读和剧本分析,或者只是进行剧目观演和排练演出,会影响学生的审美感受和审美鉴赏。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只是解读剧本而忽视表演的现象,抓住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却丢失了语文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学习方向,课堂上多从语言文学视角分析戏剧,很少从音乐、美术、舞蹈和表演等专业视角讲解剧本,不能破除学科藩篱。不能够整合跨学科资源,教学中即使能够用多媒体展示舞台场景,学生也难以深度融进戏剧的心理情境,不能深刻体验剧中人物的情感,理解不了特有氛围中的情节发展。如果学习主体成了“看客”,就不会有协同思政的濡化效果。没有多学科背景的戏剧教学团队,学生戏剧社团活动也难契合大学语文戏剧教学进程,教学难以突破具身“表演关”。

(二)大学语文戏剧教学问题的成因

戏剧教学的困境主要表现在戏剧本体特征的缺席,跨学科师资难以协同合作。产生戏剧教学现状的原因,有教师教学观念问题,有对戏剧本质认识的问题,也有客观的教学资源问题。从协同思政的视角看,戏剧教学要融入文学性、思政性和舞台性,把思政元素巧妙地和戏剧特征结合起来。

其一,具身教学理念问题。传统认知思想对部分教师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忽视认知对身体的依赖,强调大脑中的抽象活动,强行记忆外来经验,依然故我地使用填鸭式进行灌输。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身体参与认知,认识活动是身体、大脑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具身学习重视学习者身体的感觉通道与置身情境的交互。具身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理念在很多地方没有系统的培训,并未推广应用落到实处,这就使得教师思考教学的出发点出现了问题。戏剧教学实践性强,需要学生基于已有经验去感知和体验戏剧的情节和环境,让身体参与并经历剧情和场景,进而内化生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场景联结学生已有经验、学习兴趣,把剧本转化为让学生参与交互的文化,可以让学生沉浸并理解情境。在情境的沉浸体验中解决冲突问题的过程,可以提升戏剧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3]实践中也有个别教师过分强调戏剧教学的具身表演,走向另一个极端,过于形式化,情境体验散漫低效,这是不可取的。戏剧教学必须以实在的内容为依托,融合戏剧的文学性和舞台性,重视具身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

其二,戏剧特征缺失问题。戏剧涉及多门学科,有语言文学,也有动作表演、音乐编排和舞美设计,戏剧教学人员需要具备一定的音乐、舞蹈、美术、表演等方面的基础素养。大学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任务,很多院校都是分配给中文专业的教师承担,而语文教师对戏剧动作的表演技巧,对音效、灯光、服装等知识,都与专业的戏剧教师有一定的区别,这就自然影响教学设计,容易忽略戏剧的本体特征。戏剧的综合性决定了戏剧表演需要多人协作,戏剧教学需要师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有高效的时间规划才能按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由于教学时数限制,戏剧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通常趋向于简,不重视场景设计,也不用上台表演,在公共基础课中难以做到“大众共享”高质量的戏剧教学。教学要突显戏剧特征,需要突破学科教研的局限,结合指导学生戏剧社团活动,在校园内分班重点谋划剧目的巡回演出,使学生在参演一台戏、观看四场戏的过程中完成大学语文戏剧模块五个剧目的学习,从而有效解决戏剧师资、教学时间和经费投入的问题。

其三,戏剧教学读写问题。戏剧教学重视文学性是应有之义,但教学中只表现在文学的鉴赏分析上就成了问题。在大学语文的听说读写中,续写剧本、评论戏剧等项目往往因为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的不够重视而有所缺失,不能做到读写结合。戏剧文学作品一般融入强烈的人物情感,承载着作者的精神寄托,可以使学生在读写过程中有所感受、有所省思。学生通过鉴赏式阅读走进剧本情节,把握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感知戏剧人物,提高戏剧审美能力,提高戏剧评论的写作能力。戏剧教学要让学生主动地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戏剧情节的个性化体验,巩固和深化学生对戏剧作品的认识。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读写结合,用写作深化阅读理解,从创作和评论的角度训练写作进而提升对作品的认识。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计戏剧情节冲突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个体在认知、社交、人格、情感、审美等方面的发展,帮助学生成为一个剧本写作的创造者、问题的解决者、经验的统合者和社会的参与者。

三、戏剧教学场景思维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场景是影戏术语,特指在规定时空里发生的行动或人物关系构成的具体画面。从戏剧教学视角看,场景的意义在于有机链接学习者的深度学习。戏剧教学场景思维是一种用场景来设计和组织教学的思维方式。戏剧教学需要用场景思维关注学生“在场”,借助情感的渲染,鼓励学生参与互动,创造灵动的课堂。

(一)戏剧教学场景思维的理论依据

场景思维关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场景设置,通过场景链接认知元素。因为任何学习都是环境和人的交互,只有学习主体的思维深度介入学习活动,学习场景的设计才能发挥功能。场景思维概念下的教学就是启发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接触、认识和诠释客观世界。

其一,情境教学理论。情境教育的创立者李吉林将“情境”统整理解为一种浸润着情感、充满着情调和情趣的教育场域。境与情展示的隐喻性教学和后现代教育观是相通的。情境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具有情境性,知识存在于生活场景中,是人与环境交互的产物,知识的理解和接纳离不开具体的情境,在不同的情境和语境中知识的解读方式是有差异的。不同的文化背景、生活经验和媒体氛围,会带来不同的认知体验,可以说情境是认知活动的基础。教学情境是教师创设和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境,可以影响学生的认知心理,促使学生情感投入学习活动。[4]戏剧依托情境,构造剧情,表现人生,使剧院成为“检查人类在特定情境下行为的实验室”。情境建构的分析在戏剧课堂教学中极为关键,其重要性在于让学生“亲历其境”和“信以为真”。戏剧教学中的情境常常是基于现实而想象虚构的,并不是真实的生活场景。虚构的情境与角色并不脱离生活世界,而是一种“设身处地”,是身体的经验与情境的体验之间的交互与融合,具有道德、审美、文学等认知在内的学习意蕴。

其二,沉浸学习理论。沉浸学习理论最早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Csikszent Mihaly)于1975年提出,当个体完全投入在某项活动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无视其他事物的存在,就会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达到忘我境界。影响沉浸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活动难度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二是具有在活动中解决问题的欲望和技巧。如果活动没有难度,就难有“吸睛”的趣味,不能带来学习的驱动和全身心投入,无从产生和维持沉浸式学习。如果活动难度太大,问题不能解决,则不可能出现心流体验。沉浸式学习可分为个体沉浸式和集体沉浸式。个体沉浸式学习,即个体全身心投入具有挑战性任务的学习活动,就如庄子寓言“庖丁解牛”般运用自由意志。集体沉浸式学习,一般来说需要教师的参与和助力,师生在大单元、项目式学习过程中密切协同群策群力完成挑战性的任务。[5]戏剧沉浸式教学要求教师提供任务原型并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任务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角色扮演,借以激发学生内在体验,唤醒学生沉浸状态下的生命自由,强化学习内容的理解。

其三,分布式认知理论。20世纪80年代加利福尼亚大学赫钦斯(Edwin Hutchins)提出“分布式认知”概念,认为认知活动要考虑环境、个体、媒体、文化及社会的交互,分布式要素必须相互依赖才能完成任务。其研究视野超越个体大脑的范围转入更大的分析单元,开始注重环境、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以及系统活动中各组成要素之间交互的影响,把认知行为理解为一种在其所发生的工作情境中的具体情境性行为。分布式认知把认知活动看成一个生态系统,认知活动分布于学习环境、学习工具、学习主体之间的交互过程,它要求教学设计者不仅要关注学习资源、媒介工具的设计,而且要关注活动及交互的设计。根据分布式认知理论,戏剧教学的认知由扮演、情境、舞台、实物、工具、支架、学习共同体和评价等要素构成。戏剧学习需要创设学习场景和学习情境,不能仅仅强调人的心智活动,还应强调学习社群成员之间的互动、磋商和讨论,所以戏剧教学必须变革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发挥分布式要素的功能,建立起合作的学习共同体。[6]

(二)戏剧教学场景思维的现实意义

场景思维的核心是“在学习者的主体参与和思维介入下,构建有学习资源、情境、时空、方式等教学要素组成的有机学习场”[7]。戏剧教学中的场景思维体现在有效整合剧本、舞台、场景和情境,为学生提供演绎剧本的“表演场”、解决问题的“思维场”、主体交互的“关系场”和解读意义的“对话场”。

一要用场景驱动沉浸体验。场景赋能戏剧教学,是极具代入感与空间想象的体验式活动。场景化不仅能带来更好的学习体验,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借由场景的链接创造出角色觉醒的价值。场景化教学通过对接场景和学习活动,可以提高学习资源的易理解性。现代科技的加持,使戏剧场景的创建有了更好的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模拟现实的、符合认知的、具有特殊情境的可交互、可探究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合一的最优学习体验。场景思维是一种教育联结,能推动生活场景与书本符号的连接,用直观的形象降低理解的难度。戏剧教学运用场景思维,转变教学思路,可以对教学空间、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匹配。知识的获得不是个体旁观而是自身探究的过程,学习者不能置身事外,必须沉浸其中,要有“在场感”。不仅是身体在场,还要心理在场。建立场景与角色的情感链接,感知沉浸体验,形成良好的心流状态,才会有以情感人、以境化人的教学效果。合适的场景有助于打造沉浸式戏剧,使学生在戏剧场景中面对面感受演员的交流和互动,具有强烈的娱乐性和参与性。

二要用场景链接认知元素。认知是一个系统,包括认知主体、认知背景、认知环境、认知时间、认知工具等元素。场景可以链接这个系统的每个元素,营造完整的沉浸氛围。戏剧场景能够链接学生个体内在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促进感官的直接体验;能够引发受众间的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交互;能够通过媒介展示实现情境变换,暗示戏剧情节的发展;能够有效呈现戏剧人物所处的心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揭示矛盾冲突的原因;能够表明戏剧故事产生的文化背景,有利于文化传承和文化自觉;还能够通过场景时间等元素实现戏剧场次的转换。由此观之,场景可以体现审美创造过程中感知、理解、联想、想象、情感等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和跳跃思维,形成戏剧文学和戏剧表演复合的魅力。戏剧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技术,借助互联网通过模拟声音、视觉质感、人体动感,可以创造虚拟环境与真实环境的无缝连接的场景,营造强烈的沉浸感,促进在场体验的形成,使主体感同身受而产生具身学习效应。

三要用场景濡化思政情意。戏剧场景是戏剧情节演进的规定性场域,戏剧总是在特定的场景集中反映生活,表现人物思想,渗透价值追求,因此场景是戏剧的核心要件,不可或缺。戏剧场景的预设,包括艺术构图设计、物件实体设置和情境色彩搭配等等。无论是以大自然为形态特征的自然场景,还是以生活、工作内容为特征的人文场景,都必须以营造情境、推进剧情、塑造人物、表现主题为依据和出发点。[8]场景理论认为个体在不同空间及社交媒介中会生成不同的价值判断。戏剧教学协同思政不仅要加强高校课堂和社会实践的融合,还要加强戏剧人物在场景媒介中的体验分析,在具体情境中融入思政元素。[9]价值引领是戏剧思政中最重要的一项检测指标。大学语文课程高质量实施戏剧思政,场景思维是化育思政情意的重要路径,戏剧场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能够刺激受众的审美视觉和审美注意。戏剧教学中用视频或课件展示场景能醒目地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故事情节发展、戏剧冲突解决表明作品的主题和价值观念,因而场景能够成为贯穿戏剧始终的重要育人资源。

四、场景思维协同思政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方法

戏剧场景具有强烈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戏剧以境育人、以文化人是学生审美创造和文化传承的有效渠道。戏剧教学需要结合剧情设计,利用多媒体声、光、电等手段,在场景上嵌入教化的基因,在分析过程中实现协同思政。通过空间造境,画面再现,创新演绎故事情境,带来沉浸式的全方位感官体验。

(一)场景思维协同思政的教学策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0]戏剧教学应利用戏剧场景的功能,围绕戏剧主题参与构建协同思政的课程教学体系,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评判社会是非曲直的精神准则。

一要用场景解读带动剧本深度阅读。场景的空间、实物和演员组合构成特定的情境,往往隐含一定的寓意。场景寓意的解读,是融入社会活动和社会文化的契机,是潜移默化的协同思政,适配而深刻的场景解读,需要建立在熟悉剧本及其评论的基础之上。这对引导和拓展学生阅读,有带动和促进的作用。戏剧多个场景的串读,对把握戏剧情节冲突发展变化和全面认识戏剧作品主题有提纲挈领的功能。戏剧场景解读不可避免带有文学评论的色彩,通过评论加深对戏剧本质的认识、内容的理解和风格的把握,在评论中明辨观点并澄清作品的价值导向,达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目标。戏剧蕴含着浓厚的精神内涵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是进行思政教育的有效通道。从育人的角度审视,戏剧场景解读应履行立德树人的职责,挖掘戏剧作品的思政元素,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增强学生对中华戏剧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

二要用场景思维引领戏剧情境沉浸。戏剧的场景思维是剧情顶层设计的依据,关涉剧情冲突的发展变化。剧中每个场景都是主题表现的必要元素,是家国情怀、行为品格和道德规范等思政内容贴近受众生活的链接点。场景教学需要找准学生需求点,建构具有作品自身特色的思政情境,以正能量的元素感化人、塑造人、培养人,发挥思政内容在价值观念引领和高尚品格养成方面的功效。场景中实物摆布、人际互动、空间设计,是戏剧情境的关键。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的配合,可以构建生动的情境,有效融入思想政治因素,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教师可通过教学一体机链接网页或展示课件,直接获取与剧本内容相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源,使师生在场景解读和互动评点中感受情境适配的育人魅力,增强心流体验,引发沉浸省思。沉浸戏剧情境,遵循具身认知规律,激活在具体情境中的潜意识,实现以情育人、以境润人的潜移默化效果。

三要用具身理论指导戏剧场景设计。具身思维运用到戏剧教学中演绎场景变化,不仅需要用脑,还需要身体介入,需要学生在熟悉剧本的基础上能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用身体感知帮助理解人物的动作和语言。这就需要教学设计提供学生表演的场所和机会。剧场是演员用于表演的场地,戏剧教学可以把教室当作小剧场,用教学一体机配合场景的布置,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移动摆放桌椅,形成表演区和观赏区。如果平行班级比较多,可以利用学校的小剧场或会议室。学生可分为表演者和观看者两个人群,通过AB角色分配,使得所有学生都能准备参与表演,通过戏剧点评,所有学生都能有个体思考及同伴交流机会获取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师生由表演的“局外人”变为“戏中人”,设想剧本情节是自身的真实经历,教学便融入“沉浸式表演”。沉浸式表演过程中需要匹配相应的场景,才能与剧本人物进行共情体验,使喜怒哀乐等情感在情境中具象化。

(二)场景思维协同思政的应用方法

戏剧教学可以借鉴情景剧和小剧场话剧的场景设计,运用新兴科技媒介增强舞台场景的丰富内涵。情景剧制作建立在室内场景下,室内场景根据故事情节的冲突发展而改变。小剧场话剧的环境创造与空间设计推倒了传统镜框舞台上的“第四堵墙”,演出方式缩小了舞台与观众的物理距离,互动性强。

一是场景教学。首先需要解决虚拟场景设计或演出实景在课堂中展示的问题,给学生身临其境般的直观感受,结合人物的台词和动作深刻地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内心情感纠结,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利用场景设计教和组织学的思维方式,实质是在戏剧场景中“用思维激发思维”。教师用定格塑造的方式呈现剧中典型场景,系统考量授课场景和戏剧场景,制定具有特定氛围感的授课方式,帮助学生体会剧中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学要关注戏剧场景中物件的功能,因为物件与剧中人物、空间形态的密切关联,能够揭示规定情境、引发矛盾冲突、参与场景叙事,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帮助完成戏剧主题的表达。[11]围绕学习主体展开的任务、情境、思维是学习场景的核心要素,因而戏剧场景教学关注学习的“在场与融入”,从场景建构走向场景学习,借助形象、对话、质疑解惑以及价值取向的引领,设计适配学生的生活化场景,助力学生更好地感知审美,理解戏剧的文化意味,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和实效性。

二是角色扮演。准备工作是主动熟悉剧本和解读剧本,调动自身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借助戏剧语言,展开想象和联想,在富有创造性的言语环境中品味文本内涵。在此基础上扮演剧中角色,按剧本的规定要求在课堂上模拟表演,用恰当的表情、动作和语气演说角色台词,还可配以一定的多媒体音乐伴奏作为背景音效,使学生进入戏剧所规定的场景,对角色有准确的艺术定位,对戏剧艺术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从而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戏剧作品。戏剧教学引入角色化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强化戏剧理解,不再把剧本当作冷冰的文字来解读,而是从审美的视角将戏剧作品当作人的生命体验的情境化形式。教师关注正面人物的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戏中悟道,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还应分析剧中反面人物,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是非观,点明社会环境对人物的深刻影响,警醒学生深刻反思。角色能直接体现出剧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绘画、建筑、服装等文化内容的认识程度与欣赏水平,将思想教育寓于戏剧角色模仿、扮演和认同,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是沉浸体验。戏剧体验教学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剧中具体的场景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情感体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受到感染和熏陶。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从自身经验出发,通过积极主动地参与,实地领悟,获得体验的过程。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戏剧沉浸通过舞台历练关注学生在表演中的情境体验和角色体验,关注学生的剧情体验,能够陶冶情感,辅助认知,促进思维进阶。有时根据教学实际选取经典片段采用情境虚拟、人物配音、片段表演等方法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任何学习活动都发生在具体情境中,所以教师要引导问题情境的创建,把控育人资源的整合,注意个体化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和倾诉,在群体化情境中融入交流方式、人际关系、文化背景等社会性因素。从具身认知角度看,戏剧演练是学生通过肢体与表情、言语与声音等表现戏剧内容,通过模仿、表达、控制与情感体验,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使理解与体验、表达与审美、想象与创造、表演与合作成为能力提升和心灵滋养的过程。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把美育工作及其效果作为高校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促进文化内容转化为沉浸式内容,注重全面开发沉浸式演艺产品”。教育部办公厅、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多次发布关于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的通知,要求切实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党和国家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戏剧教学的改革,校园戏剧活动越来越多,戏剧表演已成为最具感染力的人文素质教育方式。戏剧教学方法渐成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热点,文学、思政、历史等学科都在积极尝试运用,大学语文戏剧单元的教学更应根据戏剧本体特征在场景思维视域下创设特定的情境,帮助学生提升戏剧欣赏能力,指导学生细心揣摩人物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加深学生对剧本的熟悉和理解,在审美感受和沉浸体验中接受思想的洗礼。

猜你喜欢
戏剧思政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有趣的戏剧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戏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