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新工科的高校信息素养课程建设

2024-05-02 06:00沈刘峡
教育评论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科素养教学模式

●张 芳 沈刘峡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要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推动教育信息化转段升级”[1]。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部委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工程,全面推进“四新”建设。新工科建设提出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模式、新质量、新方法对工科专业建设、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信息素养作为“一种能够确定、查找、评估、组织和有效地生产、使用和交流信息并解决面临问题的能力”[3],是各专业人才的基础教育,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内容。建设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工科学生契合新的知识生产模式的多元综合能力的重要保障。在国家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与“四新”建设背景下开展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议题中应有之义。

一、信息素养课程建设研究概况与问题

课程建设指根据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案要求,构建一个合理、稳定的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系统,建设内容涉及课程定位、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师资力量配置、教学方法、日常教学管理以及课程教学效果等。[4]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信息素养课程是高校培养面对信息化社会人才的基础通识课程之一,建设的内容包括信息素养教学团队培育、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手段方法设计、教学效果评价等。西方高校普遍制订有信息素养标准并用它指导信息素养教学,普遍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5]美国高等教育委员会制订《信息素养教育结果评估大纲》,规范对信息素养教育效果的评价;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 (ACRL)下属的信息素质研究所发表“信息素质实践课程标准指南”,分别设计面向不同级别学生的信息素质实践课程。近年来,国外学者关注教学支持系统的设计,为数据素养教学提供基于标准的课程计划示例、专用数据可视化工具和将现有在线工具置于社会研究环境中的手册[6];对以讲座、项目以及基于问题本身为基础的教学方式进行对比研究,强调语境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7];提倡教师学习媒体技术,根据需求发展专业,研究在不同背景下的教学方式,为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实际指导意义[8]。国外高校的课程设置呈现出发展性、工具性、层次性、灵活性和整合性特征,在共享资源建设、小班教学、教学案例研究、在线教学和效果评估等方面都卓有成效。国内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平台建设、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很多[9],但针对工科信息素养教育的成果很少,主要是针对工科院校的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提出理论建议。目前,针对工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其一,针对“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在信息素养领域的映射,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探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10]其二,从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线上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综合素养教育升级转型上建设信息素养教育体系。[11]其三,建立课程思政教学原则、逻辑体系、内容保障性[12]以及微课程教学平台设计、框架、管理及实践应用[13]。

尽管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但目前仍然存在以下主要问题:一是课程理念滞后,过度强调信息素养的工具性导向,忽视信息素养意识和能力培养,影响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培养。二是课程内容以信息知识的基本检索技能为主,高阶性不够,数据素养关注度不高,缺乏结合现实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信息解决能力培养。三是缺乏针对性教学设计,忽视了工科教育的社会属性,学习与应用脱节,难以有效赋能学生专业发展。四是以结果评价为主,导致教学实践陷入“泛讲、滥练、死记、硬背”僵化模式,影响信息素养教育内在发展活力的激发。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面对“四新”建设和高素质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借鉴国外信息素养教育经验,建设面向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

二、新工科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目标

为明确新工科背景下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本研究编制了信息素养调查问卷,包含“信息意识与信息需求”“信息检索知识与技能”“信息伦理道德及其他”三大块共35道题。通过问卷星对本校石油主干、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与信息技术等专业分年级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对信息技能与本专业的结合、实践课的课时、上机操作实训内容、师生互动有强烈需求,他们高度重视和强调如何尽快培养适应新技术新环境需要的信息素养,即面向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社会形态的数据素养、网络素养、媒介素养、科学素养、学术素养、全球素养、学习与合作素养、批判思维与反思素养等多种有着交叉内涵的“大统一”素养。[14]培养学生具备“大统一”素养是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归纳起来,关键素养有六个:一是数字和网络素养,主要包括数据意识、数据思维、数据管理、信息伦理与道德等,知道自己什么情景下需要怎样的信息,能够在不同领域中、载体上、情境下使用各种新媒体进行信息的有效检索、跨界整合、创新使用、开发研究。二是工具和平台素养,掌握并使用学习工具、媒体工具、文献管理工具等,具有深度分析科技信息、解决学科交叉复合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融媒体技术提升信息的利用价值。三是科研和学术素养,融入科研过程与学术环境,具备文献调研、精炼、评估、标引及格式排版的能力,能够结合特定需求、任务、场景进行科研和创新。四是知识产权和全球素养,具有专利检索、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等能力。五是学习和合作素养,发展终身学习能力,具备阅读、推理、研讨、发现和理解新知识新技术等能力,养成与不同团体协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六是批判思维和反思素养,遵守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批判性的使用数据,对新知识能够进行分析、鉴别并有选择地加以利用,遵循数据伦理准则。以上素养是当今时代对高校工科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新定位[15],通过重新建设课程加以实现。

三、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课程建设体系

为了满足新工科人才培养对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笔者通过文献梳理,厘清国内外高校信息素养课程教学改革与发展新趋势;对接ACRL《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和《科学和工程技术学科信息素养标准》,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革命新态势,从教育理念、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效果评价等方面提高要求、全面改进。第一,更新信息素养教育理念,重构符合新工科人才培养需求的信息素养教学大纲。第二,以“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融合为课程培养目标构建基础层、进阶层和高阶层知识模块教学内容。第三,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效提升多场景教学效果。第四,组织全过程、发展性的多元考核方式,完善教学效果测评模式。第五,多渠道培育高素质的信息素养教学师资团队。在大纲编制、教学组织、教案课件编写、教学结果评价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融入课程思政,将立德育人元素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作业实训、研究实践等各个环节,形成内容具有工科专业特色、资源既分层又混合、学习方式多模态、结果考核全程化的新工科信息素养课程体系,赋能新工科学生专业发展,促进其终身学习能力的生成。

四、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建设

依据新工科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工科人才培养对信息素养的要求,对新工科背景下的本科生信息素养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行重构。

(一)重构满足新工科需求的信息素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评价教育效果的主要依据,是教学活动开展的指导文件。信息素养教学馆员要树立工科教育新理念,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充当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广泛调研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需求,根据新工科人才培养方案,重构满足新工科需求的信息素养教学大纲。《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信息素养教育应该脱离既定技能、学习成果及标准,将有关信息、科研与学术的很多其他概念与思想融为一体。[16]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大纲要紧密结合新工科特点和人才培养需求,面向全体学生,从课程性质、培养目标、教学模式、考核方式方面重新设计大纲,分专业类别、分年级层次重新设计教学内容,思考学习目标,分配学时课时,选择教材参考书目,关注学习成效。

(二)设计符合新工科专业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

新工科要求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前沿性,与专业课有一定深度的整合;要结合工科专业科技创新、学科情报信息服务、专题科技查新、专利分析等学科特征,通过案例演示,实现理论结合实践的学科情报信息服务,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实践操作能力。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遵循广覆盖、分层次、反向设计、正向实施原则,设置可裁剪、积木式“基础层+进阶层+高阶层”三个层次教学知识模块。根据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培养目标,灵活组合知识模块。基础层主要包括信息素养相关概念、理论、方法、感知以及通用型综合数据库的使用等内容,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获取、理解、甄别及应用的能力;进阶层知识模块包括各新工科类别的文献信息资源利用,培养学生针对本专业复杂问题的信息分析与应用能力,将学生的专业发展融入信息素养课程教学中;高阶层知识模块包括知识产权、科技查新、专利导航、科技报告等特色信息资源的获取与利用,培养学生交叉学科、跨专业情境下的复杂信息思维、信息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面向本校工科的专业设置,分年级设计专题内容,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实际需求增选学习内容。“三模块”教学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强上机操作实践课,着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课堂之外,积极开发面向真实问题的深度信息需求检索、分析和利用场景,创设场景化案例实践训练,加强综合性项目训练,提升学生课程知识融会贯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深度思考、复盘实践难题的能力。

在信息知识传授和信息技能培养的过程中,润物无声地将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其中,引导学生深化对法治意识、安全意识、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和能力,塑造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打造满足学生多元需求的多场景混合教学模式

课堂授课一直是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模式。高校大多采用跨专业跨年级的公选课模式,未能依据学生的专业、年级进行有区别的教学对象划分。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授课时间短、实训课时少、理论与实践不能很好融合的问题。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学针对工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对信息素养教育的不同需求,设计普遍性和针对性、课程式和嵌入式相结合的混合教学场景和方式,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满足多元化教学需求。如,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在讲授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时,与问题式、案例式、项目式、演示示范等方法相结合,并强化人工智能等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应用,通过小组研讨促进师生、生生互动,转学生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及合作学习;嵌入式教学模式,依托自己的专业背景,采用学科案例、专题训练、项目调研等方式与专业教师展开深度合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文献信息资源推介、检索、分析利用,赋能专业发展;实践互动教学模式,借助大创项目、专题讲座、学科竞赛等开展专题性信息获取、评价和利用技能教学,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实践和自主式学习,培养定题检索、检索报告、检索反思、情报分析等信息创新能力;开放平台教学模式,利用SPOT、云课堂、雨课堂等网上课堂平台播映课件、线上教学、交流作业、在线考试等,结合图书馆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数据库,拓展课堂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融“教、学、研、用”为一体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四)创建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生成的形成性评价

传统的信息素养教学效果评价侧重于对学生信息检索与利用的理论知识考核,对信息技能的实践应用和创新使用能力评估不足。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效果评价强化以学生的内涵式发展为核心,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由注重知识技能评价转变到兼顾知识、技能、素质培养的综合评价,从知识、技能、素养多维视角审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一,以问卷形式考评学生信息意识、信息思维、信息的感知、获取与利用能力;其二,以课堂讨论和平时作业测评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三,以组内评价、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等自主评价,测评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解决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其四,以写反思、体会、反馈等方式进行价值多元、非标准答案的自主评价;其五,以试卷形式考查学生的课程终结学习效果。以上考核方式包括线上学习评价和线下能力评价。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取长补短,发挥立体、全面的测评功效,既测评学生在不同认知阶段对信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效果,也评判学生质疑精神、求真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情况,较好地引导学生将信息素养课程学习与专业发展、终身学习能力的生成结合,实现信息知识技能与能力素质的综合提升,增强学生获得感。

(五)培育专业化高素质信息素养教师队伍

图书馆教学馆员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大主体。目前,高校图书馆的教学馆员普遍缺乏图情专业外的学科专业背景;部分学科馆员兼职信息素养教学,但缺乏系统的教学技能培训,教学能力有限。《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强调信息主体对信息产生全过程的批判性发现与评估,强调信息主体利用信息创造新知识的能力。[17]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需要教学馆员既有深厚的图情专业知识背景,又有较为系统的工科学科基础知识,还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和学习能力。高校图书馆要明确信息素养教育发展方向,分析现有师资结构,编制图书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教学团队培育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开展岗前岗位培训,定期举行教学专题研讨与说课、讲课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线上培训平台学习同行优秀的教育方法和信息技术手段,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二是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强化中青年教学馆员教学技能的培训,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邀请高水平专家开展信息素养专题讲座,加强与文献信息资源供应商和兄弟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拓宽教师专业视野。三是健全有组织的听评课机制,搭建课程建设与交流平台,开展同伴集体备课、定时教研,互学互鉴优秀教学案例和教学课件,促进整个教学团队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教学团队培育过程中,要注重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的提升,打造一支结构合理、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水平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团队。

五、结语

面向新工科的信息素养教育是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继承与拓展,建设新工科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是高校应对信息化时代工科人才培养、实现信息素养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最大主体,必须走出原来的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框架,结合工科专业重置分层教学知识模块,融合“教、学、研、用”进行混合式、场景式、浸润式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生成。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新工科建设的机遇期和窗口期,强化信息素养课程建设,推动本科生通过课堂学习、自主学习、项目化实践、自选课题检索报告、撰写学习反思等内涵式提升信息素养,助力新工科培养具备实践应用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工科素养教学模式
87年工科“学霸”成都追梦记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