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复活》中伦理道德思想的体现*
——基于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

2024-05-03 13:46何玉花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聂赫留朵夫马斯洛

何玉花

(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外语教学部,安徽 合肥 231201)

托尔斯泰的作品《复活》是一部具有对伦理道德进行深刻思考的经典小说,这部作品以其丰富的人物描绘和情节设定,勾勒出了一幅深入骨髓的社会现实图像。小说所传达的伦理道德观念,究竟是何种观念,对今天的生活又有何种启示,一直是文学评论者关注的焦点。深入解读《复活》的伦理道德思想,首先需要回到19世纪末的俄国社会。这个时期的俄国社会正处在剧变的边缘,传统的贵族统治制度正面临严重的挑战,而新兴的资本主义尚未确立。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复活》的主人公代表的自我救赎和人的道德复苏的情节,就显得尤为引人注目[1]。同时,近几十年来,《复活》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视角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学者们对托尔斯泰的道德观,特别是对罪和罚、恶与善的认识进行了深入地挖掘和分析。然而,尽管这些研究提供了许多宝贵的视角,但在如何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解读《复活》的伦理道德思想这个问题上,学界仍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例如,有些研究过于强调托尔斯泰的个人道德观,而忽视了他在揭示社会问题上的深刻见解;还有一些研究则过于注重理论分析,而缺乏对小说具体情境的解读等。

对《复活》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的解读,不仅对于理解托尔斯泰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额人文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对于审视当下社会的伦理道德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角度。

一、托尔斯泰作品中伦理道德思想的文学表现

(一)《复活》中批判现实主义的体现

在托尔斯泰的众多作品中,《复活》充分表现了其伦理道德思想。小说以非常独特的批判现实主义手法阐述了道德与人性的复杂关系,《复活》中满溢着批判现实主义的内涵,托尔斯泰对贵族阶层的无情揭露,对司法系统的狠烈讽刺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度挖掘,都充分体现了批判现实主义的特征。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更是通过文学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疾苦与不公[2]。托尔斯泰透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视角,揭示了贵族阶层的堕落与腐败。聂赫留朵夫原本属于上层贵族,却因一时冲动损害了无辜女性马斯洛娃的人生,进而使生活陷入混乱。这一层面体现了托尔斯泰对于贵族阶层道德败坏的批判,表达了他对于社会更公平、更正义的渴望。在对中间阶层的描述中,也表达出鲜明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在书中,托尔斯泰对法庭系统进行了尖锐的讽刺,将其描绘为“毫无人性的审判机器”,这种尖锐的描绘无疑是对社会现行法律制度的强烈讽刺和质疑。他用阴暗的画面,展示了人性在罪恶的冲击下的脆弱与绝望。托尔斯泰对底层社会的描绘中,更为凝重地显现出批判现实主义的思想。作中的马斯洛娃原本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姑娘,却因为被上层贵族诱奸,毁了名誉,只得走上了卖淫的道路,成为社会的弱者和受害者。在马斯洛娃身上,我们看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无奈和哀怨,以及对无情现实的强烈控诉。

(二)《复活》中伦理道德思想的表现

在托尔斯泰的《复活》中,伦理道德思想贯穿着全篇。比如人性的伟大和弱小、良知的唤起和毁灭、贵族社会的虚伪和哀怨、法律公正的崇高和落空等。这些伦理道德元素构成了阐述道德复苏这个主题的核心内容。

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托尔斯泰以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冲突、转变和救赎,展示了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道德在人性中的显现。尤其是主人公在做出错误决定后的深度自我反省,以及最后勇于赴死鄂毕的改变,显现出人性的道德复苏。而托尔斯泰在刻画马斯洛娃时,描绘出她生活的无奈与悲哀,道出了贵族社会中阶级制度的无情与不公。这些比较悲观的描绘提醒我们去反思社会的不公并追求更为公平的社会秩序。马斯洛娃虽生活困苦,但做出拒绝聂赫留朵夫求婚的道德决策,表现出她的高尚道德品质以及对旧社会的抵抗和挑战,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伦理道德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托尔斯泰借用诸如法庭、监狱等场景,讨论了对于法律公正的理念,提出了对人性宽恕和包容的伦理观。他对法庭和监狱的批判,展示了他对当时的司法制度的不满和对法律公正的追求,庭审过程中,法官和专家们忙于展示无关紧要的特权,却忽略了真正的目的。在他们看来,权力是展示地位的工具,而对焦虑的被告人的关切已被遗忘。同时,他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对于农村生活的温情描绘,彰显了人性的光明面,以及人性对自然、社会乃至命运的敬畏和感恩,这也是一种深刻的伦理表达。《复活》以聂赫留朵夫最后选择流放的结局,传达出道德复苏的思想。也就是说,即便在罪恶和堕落的深渊中,只要有爱,人性就有希望[3]。这种对道德恢复的强烈期待和乐观主义色彩,也是托尔斯泰作品中的重要伦理道德思想。

二、《复活》中托尔斯泰的道德观

(一)对旧社会体制的深刻批判

《复活》最突出的道德观表现就在于托尔斯泰对旧社会体制的批判。全书都能看出托尔斯泰对当时的法律制度的痛斥,他通过对冤案的描写,展现了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司法机构对人民的残酷压迫,并明确指出这是导致社会不公和道德堕落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描绘是在呼唤人们觉醒,去反对旧的社会体制,去追求一个更为公正、公平的世界。

在人物的社会阶层构设上,聂赫留朵夫和马斯洛娃代表了贵族阶层和底层民众阶层。对贵族生活的描绘,同样是他批判旧社会体制的重要手法,贵族社会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其腐败的事实,托尔斯泰在揭示这种腐败时,进一步提出了道德的观念,即所有的人都应该获得尊严和尊重,所有的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幸福生活。这种独特的道德观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对公正、公平社会的渴望,并为此进行斗争。同时,托尔斯泰也对贫穷和无知进行了深刻描绘和批判,并明确指出这是人类道德发展的主要障碍。他认为,无知导致了贫穷,贫穷又导致了更深一步的无知,这两者之间的恶性循环严重阻碍了人性的发展和完善。托尔斯泰在此处提出,唯有通过教育才能真正改变这种恶劣的现状,唯有教育才能真正提升人类道德的境界,并为社会的公正与公平奠定基础[4]。

托尔斯泰在《复活》中所阐述的道德观,不仅是其个人对哲学的深邃思考的表现,也是对旧社会体制的有力批判和对新社会秩序的殷切期望。其深入的揭示和批判拓宽了对道德含义的理解,以及对人性及社会长期存在问题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与社会的视角。

(二)宣扬“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复活”的思想

在《复活》中,托尔斯泰强调了“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复活”的重要性,他对于道德的理解并不停留于对旧社会体制的批判,更深入地开展了对道德本质的探索。这在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转变和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深入的体现[5]。

聂赫留朵夫作为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品性和道德观念的变化是全书的主线。他从一个有着贵族自豪感的少年,变成了对自己过去行为深感痛恨并寻求道德复活的成年人。他的转变过程是痛苦和困难的,但是,他坚定的意志和对于道德价值的坚守,使他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这个过程反映出托尔斯泰的道德观点,即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复活。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能力并且应该去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而这个过程往往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奋斗。但只有这样,人才可能从错误和痛苦中走出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得到真正的救赎[6]。此外,托尔斯泰还强调道德复苏的重要性,道德上犯错是可以被原谅的,关键是要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决心和行动。无论人在生活中犯下多么严重的错误,只要他愿意承认并改正,就可以获得道德的复活。这一观点充满了对人性的深深关怀与热爱,体现了托尔斯泰积极的道德价值观。

总的说来,《复活》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个人经历,展现了托尔斯泰的道德观,即同情和尊重每一个人,鼓励人们去努力,去完善自己,去寻求道德的复苏。这种人性的自我完善和行动的道德复苏,使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影响力,使人们深感他的作品在揭示人性和道德方面的卓越贡献。

三、《复活》中的道德哲学与其社会背景的关系

(一)《复活》中的道德哲学

《复活》写作于19世纪的俄国,在这个时期,俄国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和思想的觉醒。而《复活》描绘了贵族与底层人民的矛盾关系,对司法制度以及教育制度的痛斥,凸显出托尔斯泰深度挖掘的社会背景,是他对当时社会的深刻观察和批判的反映。

为了更深入地揭示社会上的不公,托尔斯泰笔下聂赫留朵夫,从初出贵族之家的他,由于环境的影响而形成傲慢自私的本性,对农奴的压迫,以及对马斯洛娃的伤害,这都是社会背景影响下个人道德的失范和堕落。然而也正是这样的背景,使得聂赫留朵夫觉醒,开始闭门反思,反观自我,从而走向了真正的道德复活。

托尔斯泰对于贵族社会的批判,是对当时社会不公的直接揭露。他以冷酷的现实主义笔法,深刻揭示了贵族社会的道德沦丧和腐败堕落,清晰地勾勒出那个时代社会背景的真实面貌。另一方面,他的这些描绘也是将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紧密相连,以求解决社会问题。托尔斯泰也描绘了马斯洛娃的坎坷人生,她虽然是社会底层的一员,但她坚韧的性格和对道德的坚守,体现出她的高尚气质。马斯洛娃在社会的倾轧中坚守道德,拒绝求婚,这展示了她顽强的一面。但作为下层社会的典型代表,马斯洛娃一旦被迫进入到流放这样的道德环境,她无可避免地无法通过任何方式来改变她的处境,她作为罪犯的道德身份也不可逆转。即使她被诬告,即使有像聂赫留朵夫这样的贵族来努力为她申冤,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她依旧以一个“罪犯”的道德身份被流放到西伯利亚。这一切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关,他通过描绘马斯洛娃的命运,强烈地表现出对社会不公的抨击。

(二)批判现实主义在《复活》中的体现

与其说马斯洛娃是聂赫留朵夫生命中的罪恶,不如说她是社会罪恶的产物。因此,聂赫留朵夫的复活,首先是从对社会现存制度的否定与反思开始的。作品中对旧社会体制的道德虚伪批判主要体现在对法律、教育、宗教等社会制度的讽刺上。托尔斯泰通过描写当时的法律体制,尤其是刑事审判过程中的种种不公,让读者看到聂赫留朵夫逐渐痛心这旧社会体制中司法的不公和道德的虚伪。再如,马斯洛娃虽被视为罪犯,但在读者眼中,她更像是一位被社会体制压迫的受害者。她的犯罪是被迫的,是社会体制对其伦理道德的强制操控的结果,乃至生活无法进行的无奈抉择。他之所以选择批判现实主义作为他的文学理论视角,是因为他深知只有从现实生活本身出发,以社会最底层人民的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据,才能真切反映出旧社会体制的道德虚伪。通过对《复活》中人物遭遇的描绘,托尔斯泰不仅对聂赫留朵夫的道德沦丧进行了剖析,同时更深层次地对当时社会体制下的道德秩序进行了深刻揭示,并提出了对现有社会体制的否定。简而言之,批判现实主义在《复活》中的体现,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19世纪俄罗斯旧社会体制中的道德虚伪,体现在贵族阶级对自身道德行为的无视,体现在权力对下层人民的压迫,体现在对人性与道德的双重标准,以及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忽视。托尔斯泰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对旧社会体制的道德虚伪进行了深入地剖析和揭示。

(三)托尔斯泰伦理道德的思想意义

托尔斯泰作为一位思想家,他认为拥有道德伦理的人类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公正以及持久的发展。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影响。他在作品中揭示了人性的堕落与复苏,指出只有遵循真理和道德规范,坚守人性之善,才能实现个人内在的精神升华和社会的持久发展。这些观点让现代社会更加重视维护社会公正、尊重人权、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思想对当前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社会公众中,弘扬托尔斯泰的道德理念,既能够提升公众的道德素质,增强社会整体的道德意识,也能够极大地减少社会问题的发生,为社会的持久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在当前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但与此同时,道德伦理问题日益凸显。通过托尔斯泰的道德教育观,可以使得我们注意到以人为本、注重个体内在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托尔斯泰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当下社会的移风易俗具有启示作用。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到从自我内心出发,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前社会的环保主义等运动提供了理论支持。

四、结语

旨在通过文学伦理学批评视角,深入研究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伦理道德思想。采用对文本深入分析的方法,尤其关注托尔斯泰对旧社会体制的批判,以及他对“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复活”的思想。研究表明,托尔斯泰在《复活》中对旧社会体制的批判表现突出,他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如何制约人类道德的发展,以便进一步让人们认识到走向新社会的必要性。同时,他还强调了“人性的自我完善和复活”的重要性,在人物聂赫留朵夫的转变和实践过程中得到了深入体现。然而,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虽然批判性观察了《复活》中的社会现象,但并未对其他主题给予足够的关注。总之,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的伦理道德思想对于理解其道德观念,以及深刻认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道德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也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做出进一步的探索。

猜你喜欢
聂赫留朵夫马斯洛
如果感到迷茫,不妨看看《约翰·克利斯朵夫》
浅谈《复活》中聂赫留朵夫思想品质的变化过程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聂赫留朵夫羞愧中的利他性与利己性
——《复活(节选)》中的人性理想寻找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李斯特与贝森朵夫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
罗曼·罗兰为敬隐渔译《约翰·克里斯朵夫》在中国发表的题词:《若望·克里斯朵夫向中国的弟兄们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