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环境阅读方式变迁对传统出版单位的影响

2024-05-06 21:15王莹珠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出版单位媒介受众

王莹珠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新闻学院)

现代社会,新的阅读媒介和信息获取方式层出不穷,人们在日常的媒介使用中自主选择的权利也日益提高,并能够利用闲散的时间,根据个人兴趣接触各种各样的媒介。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现代人的媒介使用习惯和方式已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而这样的阅读习惯与方式的改变会造成个体缺乏深度思考,在语言表达上倾向于娱乐性、碎片性,而且相关的新闻写作往往也会出现碎片化、标签化趋势,进而使整个社会陷入集体无意识的浮躁中。在新媒介环境下,技术进步和信息接收方式的改变正在导致受众阅读和消费习惯发生变化,这要求信息传播方式作出相应调整。因此,面临日益增大的发展压力,传统出版媒体需通过数字化转型适应新媒介环境,改进内容生产和分发方式以满足现代受众需求。

1 新媒介环境下阅读方式的变化

“媒介即讯息”是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对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一种高度概括。意思是人类进行相关的传播和社会活动的前提是获得与使用某种媒介。媒介对于人类的理解和思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传播媒介的形式本身具有内在的意义和价值,而不仅仅是所传播的具体信息,人们应该关注媒介本身的特性、功能和影响,而不是只关注具体的信息内容。

受众阅读方式的改变正是媒介变革的产物,它的改变与新闻生产报道方式的革新有着直接关联,例如新闻从传统的一维报道方式转变为多媒体、互动式的报道方式,新闻工作者不再仅仅注重信息的传递,而是更加关注受众的体验和参与,新闻生产也更加趋向于多元化,这些变革丰富了消费者市场的需求,并不可避免地促使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改变。

1.1 受众阅读介质改变

受众指的是大众媒体信息的接收者或传播对象,包括书籍、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介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受众阅读方式没有固定的概念,广义上是指受众在接收和处理信息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和手段,这包括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阅读习惯、信息处理方式以及对信息的态度和反馈等。在当今智能化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受众进行阅读的渠道、介质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元,读、听、看三种方式同时存在,各种移动有声平台、看书软件盛行起来,而且现在爆火的短视频也成为受众欢迎的媒介。由于新媒体的发展,受众的阅读介质发生了改变,他们更倾向于使用新型媒介进行阅读。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1年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手机、互联网、电子阅读器等新型媒介正代替纸质的图书、报纸、期刊,成为受众主要的阅读媒介。

1.2 受众阅读动机改变

阅读动机通常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两类[1]。内部动机是出于个人内部目的的需要而阅读,例如追求愉悦、实现个人目标或满足好奇心等;而外部动机则是受到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的阅读需要,例如奖励或认可等。过去,受众主要通过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而在传统媒体中,通过阅读获取信息占有很大的比例。通过阅读,受众可以理解国家政策、社会新闻、人物故事等。阅读是受众拓宽知识,进行学习和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涌现,人们不再将信息的获取作为阅读的核心目标。实际上,大量的受众阅读动机已经从单纯的信息搜集转变为寻求娱乐和休闲。在阅读过程中,娱乐性成为受众关注的焦点,而信息获取已不再是他们的首要需求。受众阅读动机的改变也是其阅读方式改变的原因之一。

1.3 受众阅读需求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受众的阅读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在不断增强,传统出版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阅读需求。在新媒介环境下,受众更倾向于主动发现和搜索信息,而不是被动接受传统出版的特定内容。而且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发展、人工智能算法的不断完善,受众的个人需求被激发。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受众人群,进行受众数据的抓取和分析,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智能推荐,形成个性化的新闻定制,有利于实现精准传播。如此一来,大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1.4 受众阅读内容碎片化

在个人门户和网络社会的崛起之下,互联网的传播模式正逐渐向“去中心化”“分裂”的方向发展。在当前环境下,新技术、新媒介让更多的受众将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服务个性化地嵌入个人门户中。因此,新媒介的传播平台实时、个性化的特点为碎片化的产生提供了条件,使得碎片化信息得以广泛传播和接收。

碎片化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零碎,同样也包括受众接收信息的零碎。在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新闻媒体的内容表达形态相对较为固定和统一,所以受众接收信息都是专注投入的。而在新型媒体时代,快节奏的生活、多样化的媒体形式使得受众的信息接收方式变得更加多元和分散。碎片化的接收方式使受众不再专注地解读文字中的深度内容,而更倾向于短平快的新形式,也使得自身逐渐被碎片化影响倾向于浅层的思考。传统媒体时代尤其是纸质媒体盛行的时代,受众的思考逻辑是线性的,对内容的思考也更为深入。如今的碎片化阅读代替了深度解读,在一条条碎片化信息面前,人们难以完善自身认知,只得陷入低质信息一次次的循环陷阱中。

2 新媒介对阅读认知的影响

2.1 阅读的娱乐化

如今,娱乐信息日益占据观众的注意力,这将改变观众的日常生活形式和观念,使观众沉溺在娱乐的温床上减少了对公共事务的关注。但数字媒介的发展必然会导致阅读的娱乐化吗?实际上,受众无论读书还是在电脑屏幕前阅读时,其阅读目的都是明确的。他们或是渴望获取信息,或是想要阅读相关材料,或是想放松心情。虽然他们所选用的信息获取方式不同,但阅读的目的却始终如一。因此,在评判阅读的娱乐化倾向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以波兹曼为代表的印刷媒介时代的学者,对电子媒介时代涌现的大众文化持批判立场,他们批评其娱乐化和“草根”性。然而,如果回顾人类文化发展的历程,我们会发现,在书写文化成为社会主导力量之前,娱乐文化已经广泛存在。这两种文化并不存在绝对的优劣之别,反而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类广阔的知识经验领域。英国学者约翰·多克持有这样的观点:与娱乐相关的作为社会批评的狂欢思想,其实并不亚于公共领域概念的价值。巴赫金同样指出,狂欢精神能对日常生活产生积极的补充作用,它所倡导的是一种以快乐为核心的哲学思想[2]。如果说数字媒介阅读遵循的是快乐轻松原则,那这种愉悦感就是人们对枯燥乏味的现实生活消极补偿的一种方式,或者说是对生活压力进行一种逃避式发泄[3]。阅读的娱乐化并不是一个洪水猛兽,需要我们去正确认识并对待它。

2.2 认知的碎片化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倾向于选择碎片化阅读方式来处理网络信息,这种阅读方式反过来又塑造了受众的阅读习惯,而这种阅读习惯进一步推动了信息生产的碎片化过程。当受众沉浸在各种媒体为他们编辑的零碎信息中时,他们会不断地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来浏览获取碎片信息,进而造成自身行为与时间的割裂化,时间的压力和思想的断裂将无法支持他们进行深入思考。由于碎片化的信息通常只体现表面上的东西,而不揭示其深层结构和内在联系,长期接触可能导致受众对事物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受众通过不同渠道持续接触简单且浅显的信息,这些碎片化信息的累积会使个体的认知呈现出分散化的趋势。虽然碎片化也会给受众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它往往会成为受众深入思考的干扰项目。因此,生活在碎片化时代的受众需要学会聪明地与“碎片”相处,在周围的碎片中拼凑出一个更完整的自我。培养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整合碎片化知识、保持阅读深度都是我们应对碎片化阅读的可行措施。

3 阅读方式变化对传统出版单位的影响

3.1 内容优势被削弱

相较于数字出版,传统出版单位原本具有内容优势,这是由于它们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和专业知识。然而,随着数字出版的迅速崛起,这种优势正在被逐渐削弱。数字出版以其灵活性和互动性,为读者提供了全新的阅读体验,这使得传统出版单位原有的内容优势受到挑战。数字时代,内容消费多样化,对内容供应的效率、质量和准确性要求越来越高,推动了内容生产和传播的升级。在传统出版业中,受众在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场所接收内容,作为信息消费者,他们的角色是被动的。传统出版单位提供的是类型化信息,这无法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与此相反,数字出版消费者呈现出个性化的需求趋势,他们更加注重满足自身需求和追求高品质。随着5G新基建的快速发展,数字出版领域的云服务和物联网发展迅速,出现了新场景和新模型,如云端图书馆和云书店。数字报纸阅读软件和硬件的建设也加快了公众阅读的步伐。人工智能与编辑团队的协调模式在内容制作和分发中越来越普遍。它结合了人类的感知信息、经验、知识、逻辑判断和机器计算,提高了出版数字内容的质量和准确性。

3.2 市场份额被挤占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阅读和手机阅读的兴起和繁荣,传统纸质媒体处于弱势,新兴媒体蓬勃发展。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络使用人口已达10.79亿,互联网覆盖率为76.4%;与此同时,互联网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81亿,占总体网民的72.4%。随着移动传输设备的普及,碎片化的阅读逐渐成为常态。相较于传统媒体专业制作耗时较长以及单向传播的特征而言,短视频等新型媒介凭借其信息发布的迅速、便捷、可交互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传统媒体流失大量受众。在数字出版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出版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压力。其中一个显著的劣势便是出版周期过长。传统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从策划、编辑、校对、印刷到发行,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这使得传统出版业在时效性上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传统出版的速度和效率。此外,出版周期过长还影响了传统出版业的盈利模式。在数字出版时代,由于出版物更新速度快,出版社通过不断推出新产品来吸引读者,从而实现盈利。然而,传统出版物的出版周期较长,使得出版社在盈利方面面临较大的压力,其市场份额正在不断被数字出版挤占。

3.3 全能型人才缺乏

目前,新兴数字技术在业界得到了高度认可。如果能有机会,业界希望在内容生成、传输和服务过程中引入这些新技术。然而,新技术的引入也暴露出版业人才匮乏的弱点,尤其是缺少了解新闻传播、产品逻辑和技术研发的人才。显而易见,出版业发展需要全能型人才。然而,面对不断更新换代的新技术,许多出版从业人员感到力不从心,无法跟上变化的步伐。

当前的数字出版具备高度集成、强互动性、跨平台传播的特点,与传统出版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这些特征要求出版人员具备更丰富的专业知识,更强的能力,特别是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出版人员不仅要精通数字出版物的内容,还需要熟悉数字出版技术的特点,掌握出版流程[4]。然而,当前传统出版单位的收入较低,对于年轻人而言,不具备吸引力,薪资很难达到心理的期待目标。这就导致传统出版单位难以吸引并留住优秀的人才,使得现有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失率增加。

4 结语

新媒介环境下,受众的阅读方式发生改变,相应地也对传统出版单位带来了影响。随着数字出版业的不断壮大,传统出版单位也开始走向了转型与融合之路。虽然数字出版的发展导致受众的阅读方式有所转变,但“内容为王”仍是促进出版不断发展的重要一点。优质内容是各出版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新媒介环境下的基本生存法则。如今,数字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电子书、数字报纸、网络音乐等新型数字出版元素越来越受欢迎,这也挑战了传统出版业的主导地位。但是如果我们舍去技术的表层来讨论阅读的本质,数字阅读和传统阅读并没有完全不同。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二者只有实现有机的融合,构建符合时代潮流和社会需求的新型出版模式,才能够推动我国出版业的强大发展,进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5]。

猜你喜欢
出版单位媒介受众
山西医学期刊社荣获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先进出版单位奖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刘慈欣科幻作品年表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中国最美的书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