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广播媒体传播我国传统民歌的思路
——以广播音乐节目《歌从黄土来》为例

2024-05-06 21:15孙钦敏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广播

孙钦敏 朱 莹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

我国传统民歌是中华民族思想、情感、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创造才能,散发着鲜明的民族个性和艺术魅力,带给人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我国传统民歌本应在世界优秀民族音乐之林以其独特的魅力大放异彩,但因各种原因,我国传统民歌在传承和传播过程中遭遇了现实困境,走向世界变得困难。

笔者查阅大量关于陕北民歌的传播文献后,发现大多数文献聚焦于陕北民歌传播困境的梳理,对于如何走出传播困境缺乏研究者亲自参与传播的实践案例分析,更没有从可操作层面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关于民歌的广播传播研究较少。本文在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归纳的基础上,通过采访、对话、观摩等形式接触当下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歌歌手,同时结合广播音乐节目创作案例与传播经验,介绍广播音乐节目的传播思路。

1 陕北民歌的魅力

陕北民歌形成于黄土高原,是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长期融合的产物,极富陕北特色,其与当地的历史、民俗、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传达出世代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陕北人对生命的丰富体验与深刻体悟。

1.1 生成背景

黄土高原恶劣的生存环境,造就了陕北人坚韧的性格。唱民歌成了陕北人调剂乏味生活、宣泄情感的重要手段。人们用高亢、悠扬、跌宕起伏的旋律抒发情感,与黄土高原奇特的地貌作着精神层面的抗争。除了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是陕北民歌生成的重要因素。早年那些因生活所迫走出家门的脚夫、货郎、流浪汉,常年行走在空旷、寂寞的沟壑之间,途中的喜怒哀乐、苦痛心酸一并用唱歌表达,他们成了陕北民歌最初的载体。可以说,陕北民歌的早期创作与传播基本是在这些流动的群体中进行的。

1.2 类型风格

陕北民歌的类型非常丰富,主要有劳动号子、民间小调、信天游、秧歌调、船工调、祈雨调、打夯歌、酒曲、催眠曲等。其中,祈雨调曲调简单,有呼号,有吟诵,非常凄凉,低沉悲凉的调子唱出旱季只能寄望于神灵的无奈和悲哀。陕北民歌中的爱情歌曲统称为“酸曲”,这些“酸曲”原始、自然和直白,甚至还会或委婉或直白地表述一些“性意识”内容。

陕北民歌的曲调音域宽广,四、五度音程及七、八度大跳音程较为多见。独特的地理特征和自然条件造就了“拦羊嗓子回牛声”唱法,这是因为陕北山大沟深,唱歌时要使声音唱得高、传得远,演唱时必须得借助假声[1]。

陕北民歌非常注重方言的运用,如果完全用普通话演唱陕北民歌,容易出现韵脚不协调的情况。陕北民歌的歌词具有很强的即兴性,善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人写物形象逼真,写情写景情景交融;还善用比兴手法,日月星辰、山水树木、日常起居等都可以与情感结合唱出,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1.3 审美价值

苦难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苦难使人产生对美好生活的幻想和渴望。路遥说过:没有比这更苦难的土地,没有比这更苦难的河流。正是这个苦难使得陕北民歌感情真挚,富有魔力,充满了幻想,这种幻想,使人在苦难中有隐隐约约的幸福感[2]。

陕北民歌的魅力还来自陕北人与环境抗争和反抗包办婚姻造就的生命张力。在面对自然灾害时,歌声中传达出与自然、命运搏斗抗争的决心;面对包办婚姻,个性刚强和性格倔强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抗争。正如吕政轩教授所讲:“陕北情歌是陕北民歌的精华。在古今中外情歌的汪洋大海中,它是一簇血泪浇灌、带着泥土气息、散发着山野风味的红艳艳的山丹丹;它是陕北高原特定地域环境中融性爱、情欲和原始野性为一体的奇特而悲壮的爱情史诗。”[3]

2 陕北民歌的传播困境

在进入大众传媒时代之前,陕北民歌先后经历了人际传播、组织传播时期。人际传播最大限度保持了原生态;组织传播主要依靠文艺团体,其演唱形式、配乐伴奏增强了民歌的表现力。大众传媒尤其是广播、电视的出现,拓展了传播形式、范围和空间。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黄土地》,以及后期的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电影《黄河谣》、电视连续剧《血色浪漫》,大量使用陕北民歌,对陕北民歌的传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到了21世纪,网络传播时代到来,新媒体信息形态包括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并且能够实现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兼顾了之前各种传播方式的长处[4]。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此时的陕北民歌却陷入了传播困境。有些研究认为,陕北民歌陷入传播困境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内容老旧,陕北民歌的语境、意境都与时下格格不入,年轻人难以认同和接受;二是形式陈旧,在信息多元的现代社会,难以满足新媒体传播所要求体现的互动方式,碎片化的短视频形式影响陕北民歌的内涵传达。

本研究认为,时代的发展,传播技术的进步,并不是优秀的民间音乐难以传承和传播的主要原因。比如,著名音乐家李焕之于1955—1956年以陕北民歌为素材创作了《春节序曲》,该曲在起始部分使用的是扭秧歌、闹秧歌的锣鼓节奏和唢呐曲,到了中间悠扬的陕北民歌部分,先用双簧管演奏,再用大提琴重复,最后用小号独奏把乐曲推向高潮直至结束。在之后的几十年里,《春节序曲》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在最盛大的节日里。需要注意的是,从没有人提出李焕之的《春节序曲》已经老套、过时,更没有人提出要利用新技术和新理念对《春节序曲》进行改造,可见技术的进步并不会导致的优秀民间音乐难以传承和传播。因此,不管是在电视上、广播中,还是在移动互联网终端去欣赏,从不会因为传播媒介的不同而觉得乐曲的欣赏体验不同。况且,从当今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文化的发展都要求多元化,文化的多元化可以迸发出新的创意火花。在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过程中,陕北民歌也要逐渐适应这一趋势[5]。

另外,碎片化的内容生产方式并不影响对陕北民歌的传播。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不在于体量之小,而在于内容之精。“黄土民谣”概念提出者、陕北民歌手贺国丰经常通过微信视频号和抖音账号发布一些他与圆响、三弦演奏家合作演绎的陕北民歌短视频。这些短视频不是随意而为,在表演空间布局和视觉呈现上有着明显的导演意图和审美设计,这样的短视频有助于他的音乐传播,也更便于受众理解。

3 利用广播媒体传播的思路

在音乐传播活动中,广播媒体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央、省、市三级广播媒体,几乎每一级都开设了文艺频道和音乐频道,甚至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县级市广播电台中也开办过音乐频道,共同构成一张覆盖全国的音乐广播网。唱片工业时代,唱片公司推广新歌、宣传新唱片,首要的宣传阵地就是全国的音乐广播。但在关于陕北民歌的传播研究成果中,对广播媒介的研究较少。这可能是广播媒体具有特殊性,非广播领域从业者对广播节目的策、采、编、播等工作机制不太熟悉,难以展开研究。所以,在谈论广播传播之前,有必要对广播媒体的属性进行必要说明。

3.1 要考虑广播的属性

广播是声音媒介,广播节目主要由语言、音乐和音响三种声音元素构成。这三种元素不是必须同时使用,根据节目类型的不同,三者所占的比重也不一样。在音乐节目中,音乐所占的比重自然最大,尤其是在类型化流行音乐电台的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量进行了高度压缩,主持人甚至不需要讲话。

3.2 借助音乐专题节目的形式传播

与常规的音乐直播节目不同,音乐专题节目属于精品节目范畴。音乐专题节目的策划、主持与运行,不能像直播节目那么简单、随意,而是要对选定的题材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以保证节目质量和传播效果。

对于经典的音乐作品,笔者推荐通过音乐专题节目的形式制作、传播。下面以张家港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专题节目《歌从黄土来》为例,介绍利用广播媒体传播陕北民歌时的传播设计思路和方法。

3.2.1 确定题材

陕北民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和传播困境,寻找一位具有创新意识的民歌手,对其推广和传播意义重大。经过选择,创作团队锁定了黄土民谣的首创者贺国丰。平时,他主要通过线下小型演出和参加电视综艺节目来推广自己的音乐,受众有限。当张家港人民广播电台的制作团队发现贺国丰的音乐价值之后,决定制作一档面向全国和国际传播的广播专题节目,并参加全国专家奖评选。

3.2.2 联系歌手

联系歌手成为首要环节,这与其他艺术创作或媒体工作的方式或许不同。通常情况下,艺术创作都是先写策划方案,然后再去收集素材,进行后续的细节工作。而广播音乐专题节目不同,如果联系不到歌手或歌手不配合,那么后续的工作设计得再好也无法继续。联系到歌手,就意味着创作团队可以直接从歌手处获得高品质的音乐资料和真实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对歌手进行访谈。信息与交互技术发达的当下,联系歌手并不困难,创作团队很快就联系到了贺国丰。

3.2.3 收集素材

创作团队在素材收集过程中,对质和量要求都很高。比如,因为歌曲是节目的主体内容,所以创作团队请贺国丰提供了高品质的歌曲,以区别于网友在互联网上下载的低码率音质的歌曲。为保证节目文稿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创作团队查阅了大量关于贺国丰的新闻报道和音乐评价,初稿完成后,多次发给贺国丰并进一步沟通节目细节。

3.2.4 专家采访

“歌曲+解说+访谈”结构是最常规的音乐专题节目创作方式。但为了增强节目的文化厚度,同时考虑到参评全国专家奖时想向评委们提供一种新的创作模式,决定引入专家评价体系。为提升陕北民歌的传播力,制作团队决定从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入手,专访榆林文学院院长贺智利和路遥研究专家吕政轩,请他们从陕北文化的角度,谈谈贺国丰的黄土民谣对陕北民歌的传承意义。

3.2.5 声音设计

广播是声音媒介。广播节目好不好听,完全取决于声音设计和制作技巧。声音素材完备后,创作团队进行了精心的声音设计。

第一,设计逻辑。对于广播节目来说,开头很重要。如果开头不精彩,听众就有调换频率的可能。为了一开始就抓住听众的耳朵,制作人把电视连续剧《平凡的世界》中那首贺国丰演唱的《祈雨调》放在节目开始,一声悲凉的嘶吼,划破长空,产生了很强的听觉震撼力。随后,衔接的是黄土民谣的代表作《炖羊肉》,这首歌以吉他开场,为使两种风格的音乐衔接不那么突兀,制作人将空白也作为声音元素计算进来,切换自然、巧妙。

第二,技术处理。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听众对音质非常敏感。一点很小的声音瑕疵,在广播中就会被放大。在采访录音中,贺国丰的陕北口音低音很重,如果在广播中直接传出,会有嗡嗡声,破坏节目听觉美感,于是制作团队对低频进行了适当衰减,在不破坏被采访者音色的前提下,提高了语音的清晰度和悦耳度。

除了音质,对节目时长的控制也属于技术范畴。现代广播传播研究表明,听众对广播节目的时长是有忍耐限度的。短视频和短音频盛行的当下,受众的习惯受到严重影响,从移动收听和移动终端等传播角度考虑,音乐专题节目总时长应当缩短,所以对节目中的歌曲长度也适当进行了剪辑。

第三,效果测试。内容质量是传播效果的首要保证。节目制作完成后,制作团队组织了三批由不同职业人士组成的试听团队试听,根据试听意见和建议进行微调或修改,然后再邀请歌手、专家进行试听,继续修改,直至满意。

3.2.6 传播推广

为了让更多人收听、下载,团队还将该节目上传至播客平台,获得了高点赞量和转发量。该节目参评全国广播文艺节目专家奖,获得音乐类大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播民族音乐文化,正是文化自信的彰显,也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6]。

因此,广播还可以发挥对外传播优势,将优秀民歌传播至国外。比如,《歌从黄土来》就曾推荐给美国纽约华语广播和英国伦敦华语广播,节目播出后,深受海外华人好评,勾起了很多海外华人的思乡之情。

随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全球化建设也在不断推进。同经济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对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都利弊兼有,机遇与挑战并存。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本土文化的输出成为一项重要内容,而民歌这一民俗文化的输出与外宣,也就必然成了文化输出与交流的重要指标。

4 结语

通过对陕北民歌的传播困境分析与广播传播思路探讨可知,解决民歌传播问题的关键,主要是要怀有精品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随着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当看到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通过技术赋能给传统民歌带来的传播机会。只要我们坚持精品创作意识、创新意识和传播意识,充分了解不同媒体的属性和特性,科学地利用新的媒体传播技术,积极参与全球文化交流与对话,就一定能够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将我国的传统民歌发扬光大并推向世界。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广播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STK及IGS广播星历在BDS仿真中的应用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广播发射设备中平衡输入与不平衡输入的转换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藤县水上民歌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网络在现代广播中的应用
穿花衣 唱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