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里的中国》中山西形象的非遗影像建构

2024-05-06 21:15靳唯鸣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山西人山西文化

靳唯鸣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

《非遗里的中国》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推出的文化节目。该节目于2022年12月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截至2023年8月,节目全网覆盖累计75.4亿人次,视频点击量超2亿次,引起了强烈反响[1]。节目通过精美的画面、丰富的表演为观众呈现非遗技艺中蕴含的东方智慧与古典美学。2023年6月3日,《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档播出。在90分钟的节目时间里,摄制组集中展示了山西省一大批非遗项目,向全国观众介绍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大省山西具有的丰富的精神宝藏,山西非遗背后的文化渊源也随之进入人们的视野。

1 歌之舞之,农耕文明孕育劳动文化

音乐与舞蹈两种艺术形式作为人们的情感外化表现,当受到生产劳动实践的浸润时往往会呈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山西的非遗歌舞同样如此,其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长期保持的传统农耕文化之中,产生了歌颂生产、赞美劳动的质朴亲切乡土情感。

伴随着嘹亮高亢的山西民歌左权开花调,节目正式开始。山西民歌历史悠久,是中华音乐文化中的重要一脉,《诗经》中就详细记载了大量的山西民歌,如《伐檀》《硕鼠》等传世篇目。开花调是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的小调民歌形式,也是山西省的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表现出浓郁的山西本土特色。地处山西腹地的左权县不易受到外省音乐形制的影响,因此左权民歌长期稳定,特点鲜明。作为山西劳动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口头创作的音乐形式,开花调自然受到了山西农耕文化的影响。在歌词上,开花调善用赋比兴的修辞手法,上句常以某物“开花”为起兴,填词的某物用作比喻,可以是植物也可以是某一事物。花是植物繁殖的器官,以花为词既表现出青年男女含蓄的爱情,又从侧面反映出山西人民受农业文明影响深远,密切关注农业种植作物,体现出了山西人扎根乡土、积极农耕、热爱劳动的地方文化。

绛州鼓乐与翼城花鼓是节目着重介绍的山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山西的民歌文化相同,山西的鼓文化同样历史悠久。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文物丁陶鼍鼓距今已有4 300余年历史,被称作“天下第一鼓”,是山西人民与天地自然同欢共存的重要象征。节目选取了斗鼓秀演的形式表现山西鼓乐,其中《滚核桃》选段利用快节奏的花鼓表演形象生动地刻画出秋收时节,农民晾晒核桃时,核桃滚落发出阵阵声响的场景,山西人对于土地的感恩与丰收的喜悦之情蕴含其中。《黄河岸边的鼓娃》与《黄河船夫》更是调用大鼓、号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山西的乡土故事,将山西人对黄土与黄河的爱表现得淋漓尽致。

山西的舞蹈也同样充分地反映了农耕文化的普遍特征,山西特色舞蹈通过舞姿展现了先辈们挥洒汗水、辛勤劳作的身影。山西的舞蹈是中原农耕文化的产物,无论是在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还是宗庙祠堂的禳灾祈福,都与我国的传统农业文明联系紧密。在《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翼城浑身板颇受关注,在王家大院景区里充满激情的浑身板舞蹈引来了游客的阵阵称赞。作为山西省极具民族性的代表舞蹈之一,浑身板舞蹈是山西省临汾市翼城县一带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其表演道具正是劳动人民日常从事农业活动时,敲打谷穗的一种劳动工具,人们将工具末端钻孔穿入彩色绸带,敲击身体各部位进行表演,其表演形式也有缓解劳动产生的身体疲劳的效果,但是主要作用还是娱神,通过在社火活动中表演以达到拜神求雨、保佑丰收的美好愿望。可以说,山西的民间舞蹈艺术充分地反映了农耕文化,展现了三晋大地上祖祖辈辈的生产生活面貌。

《毛诗序》言:“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纵观中国艺术史,一直以来,歌舞都是极其重要且不易分家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尽善尽美的音乐舞蹈是山西非遗精神的延续与传承,更是三晋儿女在农耕背景下热爱劳动、歌颂劳动的集体无意识承续。

2 饮食吃喝,三晋水土呈现乡土深情

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先秦时期的《左传》形容山西地区为“表里山河”,险峻的山脉与奔腾而下的黄河使山西成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也赋予了山西人极为浓重的乡情与乡土观念。在《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中,对山西独具特色的饮食方式的介绍完美地诠释了山西人对于故土的热爱。

《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介绍了两项与饮食相关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它们都与山西的水土息息相关。节目组首先向观众介绍了传统面食技艺——刀削面制作技艺。刀削面的特点在于其外滑内筋的独特口感,山西区域的水质偏碱性,做出来的面食外表光滑,加上山西气候土壤条件下种植的硬籽粒冬小麦蛋白质含量较高,口感筋道、唇齿留香的刀削面正是山西水土条件下诞生的特色美食。提到山西饮食,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山西老陈醋,有着“无醋不成味”的说法。老陈醋酿制技艺是国家级非遗项目,节目组自然也对其展开了详细的介绍。老陈醋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汉族传统名产,距今已有3 000余年历史,具有酸、香、甜、绵、鲜的特点。山西老陈醋是山西独特的经度、纬度与自然条件共同作用下通过酿造工艺制成的。此外,山西的水土多呈碱性,山西人民喜爱的面食也相对难以消化,食用老陈醋可以中和碱性、促进吸收,长此以往,人们便习惯了以醋佐食的方式。面与醋的背后实质上隐藏的是山西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在外闯荡的山西游子同样对山西的饮食存在依恋,节目中介绍的另外两种食物与漂泊在外恋家的山西人息息相关。太谷饼传统制作工艺是面食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酥软香甜的太谷饼具有酥而不碎、甜而不腻、久存不会变味的特性,以山西小米制作而成的小米稀是其味型与存储特性形成的关键。晋商走西口的干粮就是山西的太谷饼,这种来自故乡的食物填满了晋商的胃,更抚慰了他们思乡的心。恒曲炒粸这一山西特色食物更是将当地人对乡土的情感发挥到了极致。《本草纲目》记载:“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炒粸是用土炒制的小面球,从中条山上采集黄土高原特有的崖边白土,经过碾轧过筛之后滤出柔软细腻的粉末,这些粉末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将其煮沸放入切好的小面团,恒曲人出门在外缓解水土不服的定心丸就制成了。炒粸中不仅有家乡的水还有家乡的土,正如主持人龙洋所说:“吃的是故土,品的是家乡。”炒粸在家乡水土与面食的交融中灌注了赤子情怀,是山西热土上的乡愁美食。

影视人类学的深度描绘体现在拍摄者和拍摄对象之间的距离变化,这里的距离其实就是在拍摄时如何去体会别人的情感[2]。“民以食为天”,具有区域特性的饮食习惯沉淀了当地的风土民情与文化基因,《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以非遗影像的形式将情感凝聚与传播,帮助观众感悟山西人对土地的理解,以非遗表达实现了文化认同。

3 手工技艺,粗糙与细腻间凝聚文化价值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手工艺品是具有承载和描述属性的存在实体,制作和使用手工艺品既是人类行为,也是文化的体现。山西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这些粗糙的自然材料通过匠人的巧手雕琢成为凝练山西文化符号的精美手工艺品。

手工技艺是农业文明时期最重要的动力模式与生产方式[3]。山西的手工艺品承载着晋商的文化与精神内涵。作为中国的三大商帮之一,晋商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新石器时代,山西地区生长的漆树的浆汁就被原始先民用于涂抹器物,唐代开元年间推光漆工艺的地方特色基本成型,明清两代由于晋商的崛起,推光漆器有了长足的进步,远销海内外。“中国四大漆器”之一平遥推光漆器,粗糙的材料在匠人的精心加工下,通过将器物制作的“技”与描金彩绘的“艺”结合,经由开放进取的晋商千里跋涉走向市场。推光漆器是“技”与“艺”结合的完美体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技术就是推灰,将青砖碾为粗糙的砖瓦灰,提取材料中细腻的浮灰打磨漆器,经过匠人无数次纯手工的推磨,手掌与漆面达到平衡的温度,漆器表面材质被软化,细腻的砖灰填入凹面,使其呈现明亮如镜、光洁照人的效果。而作为“艺”的呈现,彩绘丰富了工艺品的艺术价值,精美的图像使其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方李莉认为,手工艺品上描绘的各种传统的装饰纹样,常常是一种富有象征性的社会意义的符号系统,在传统的社区中,人们依靠和服从这些符号化的系统,来组织自己的社会生活、管理自己的生产物品、表达自己的情感世界[4]。推光漆器正是以这样的方式将山西人的文化情感与晋商的精神呈现给全人类。了解漆器的发展史,可以发现其并非一帆风顺,在唐代作为日用品的漆器被低廉的瓷器替代,曾一度陷入困境与落寞;明清时期,晋商要求匠人精益求精地雕琢将推光漆器打造为浓缩山西独特的工艺美学与艺术价值的工艺品,使推光漆器发展进入新时期。可以说,平遥推光漆器承载着晋商勇于创新突破的进取之心。

玻璃是晋商贸易的重要商品与丝绸之路文化贸易交流的产物,沿路国家都喜爱山西省晋中市祁县的玻璃制品。《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也介绍了人工吹制玻璃杯的非遗技艺。坚硬的石英砂与方解石经过匠人们数十道工艺成为用心用情的艺术品。在丝绸之路上,小小的玻璃杯成为贸易与文化交流的重器。玻璃杯的吹制技术作为中华传统技艺承载着山西的文化属性,晋商考虑到沿线诸国的风土人情又使其融汇了西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美美与共。

手工艺遗产一方面承载着遗产原生性主体的文化使命,按照自身发生、存在、发展、演变的规律存续;另一方面为满足消费者文化趣向和商人的利益,手工艺遗产同时肩负着遗产的社会价值和商品的市场价值,在双重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中变迁与异化[5]。节目中介绍的种种手工艺品,从粗糙的原材料加工制成精美的工艺品的历程正是山西的晋商与工匠将山西文化沉淀与传播的文化脉络。山西的手工艺品也体现了山西人珍视生活、热爱生活的精神。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地区文化因素,充分吸收了生活区域内劳动人民的情感价值与精神追求。汾河与潇河流淌滋润着山西的土地,也冲击沉淀出优质的土壤。早在夏商之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熟练掌握制陶技术,也为山西民居砖雕的发展埋下了种子。《非遗里的中国》(山西篇)介绍了砖雕的制作工艺与其中的价值。山西人认为,“无雕不成屋,有刻斯为贵”。建筑上的砖雕传达了山西人对艺术的理解、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对生活的祝福。山西的民居砖雕蕴藏着借喻,人们可以通过丰富的传统故事、民间具有吉祥寓意的动植物体会其背后的精神价值。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具有浓郁的山西民俗文化气息,作为离百姓最近的凝固的艺术,建筑中的砖雕贴近生活,用质朴的艺术语言表达出民众对生活情感的关注、对家族命运的祈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山西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无独有偶,节目中对山西剪纸艺术的生动刻画也同样表现了山西人民的生活理想。山西剪纸艺术的表现手法与汉代画有异曲同工之妙,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有许多关于剪纸的图案,由此可见这种民间手工艺形式具有古老的民俗文化内涵。山西剪纸的手工艺从业者往往是农村妇女,剪纸图案往往与神话传说、祥瑞动物、节令礼仪相关。剪纸为她们的日常生活抹上艳丽浓烈的一笔,是她们审美情趣和劳动智慧的集中表现。山西的妇女用一双双灵巧的手创作出具有乡土生活气息和原始艺术美感的剪纸,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她们的理想和追求,同样表现了山西人民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手工技艺蕴含着当地人的生活观念与经验。中国的非遗传承人中有很多是民间手工艺从业者,千百年来,他们用技艺传道,遵循工匠精神的“民众之道、无心之道、无我之道”[6]。《非遗里的中国》对山西传统手工技艺的塑造,表达了对劳动人民与能工巧匠的肯定,反映了山西当地的晋商精神与人民热爱生活的积极质朴观念,在粗糙与细腻间彰显了山西非遗力量。

4 结语

《非遗里的中国》是一部成功的非遗类文化节目,其中,山西篇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向观众打开山西非遗,展现了山西这座文化宝库蕴含的风土人情与非遗力量。当下,我国正值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时期,以《非遗里的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非遗影像作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文化自信自强,起到了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为当代非遗类文化节目如何讲好非遗故事,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以及创造性转化提供了充分可行的参考。

猜你喜欢
山西人山西文化
我在山西等你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人为什么爱吃醋
山西叹五更
转型综改看干部担当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