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设计与表达方式

2024-05-06 21:15王诗玥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纪录片情感

王诗玥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韩新媒体学院)

真实是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更是纪录片的核心。而声音作为视听语言,在纪录片当中意义重大。在声音的辅助作用下,观众能够迅速进入纪录片的内容叙事当中。不同的声音元素在不同类型的纪录片当中也有着不同的作用,因此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巧妙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1 不同声音元素在纪录片中的审美功能

1.1 语言在纪录片中的审美功能

1.1.1 交代纪录片情节,推动叙事

语言在纪录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框架作用,通过描述事件、人物及背景信息,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纪录片的内容与发展。语言可以用来交代纪录片的情节,引导观众关注和理解重要的事件和细节,从而推动纪录片的叙事进程。语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清晰地把握整个故事的发展线索,有助于建构一个完整的故事架构。

1.1.2 揭示人物内心,塑造人物性格

纪录片中,人物的情感、思想及行为是纪录片故事的重要部分。语言在纪录片中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他们的个性特点。通过人物的言语表达,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和感受人物的情感、动机和价值观。此外,借助人物的对话、独白、访谈等形式,语言能够进一步揭示人物的思想和情绪。

1.1.3 明确纪录片的整体风格

语言在纪录片中扮演着指导观众理解纪录片整体风格的角色。通过语言的运用,可以传达出纪录片所追求的主题或意图,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加强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和审美效果。语言的选择、语调的把握以及叙述的方式都会对观众产生不同的影响和感受。纪录片的风格可以是冷静客观的,可以是情感细腻的,也可以是犀利批判的,语言的运用能够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体验纪录片所追求的审美风格,并且加深其对纪录片的思考和理解[1]。

1.2 音响在纪录片中的审美功能

1.2.1 搭建生活场景,提升真实性

音响通过收集自然环境的声音,如街道上的嘈杂声、鸟鸣、汽车鸣笛声等,能够还原纪录片中的生活场景,使观众感到身临其境。这些真实的环境声音能够增强观众对纪录片真实性的感受和认同,使他们更加容易投入纪录片所营造的世界中。

1.2.2 拓展画面,展现纪录片的时代与地域

音响在纪录片中可以通过配乐、配音等方式来丰富视听体验,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纪录片所描绘的时代氛围和地域特色。音响的运用能够为画面注入特定的情感色彩,如通过悲伤的音乐配乐来强调某个场景的悲剧性,或者通过欢快的节奏来表达纪录片中的喜悦与活力。例如,纪录片《城市之光》中运用了大量的城市音响,如汽车鸣笛声、人流声、工匠创作的声音等,营造出了城市中的不同氛围和情境。这些音响不仅增强了观众对城市形象的感受力,还展现出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和时代背景。

1.3 音乐在纪录片中的审美功能

1.3.1 进行画面衔接,推动情节发展

音乐在纪录片中可以通过与画面的衔接来推动情节的发展。适当的配乐能够在场景或者情节转换时起到过渡作用,使得纪录片故事更加连贯流畅。通过音乐的衔接,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情节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对纪录片的理解。

1.3.2 控制整体节奏,深化纪录片主题

音乐在纪录片中可以通过对节奏、曲调和音色等方面的操控,来控制纪录片的整体节奏和情绪渲染,以达到更好地传达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效果。音乐的节奏可以影响观众的情绪变化,通过快速或慢节奏的切换,引导观众跟随情节的起伏和高潮。此外,音乐的音色和情感特征也能够深化观众对纪录片主题的理解和共鸣。例如,在纪录片描述人道主义救援的主题时,可以选用温暖、激励、正能量的音乐来衬托,从而加深观众对这种主题的情感认同。

2 纪录片中声音元素的创作原则

2.1 真实客观原则

坚持真实客观原则在纪录片的声音处理上是十分重要的。声音作为纪录片表现场景、揭示事实和传递情感的重要手段,应该力求真实再现纪录片所描述的场景和事实,避免虚构或伪装。声音的真实再现可以增加纪录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观众通过听觉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纪录片所呈现的场景。如果声音被虚构或伪装,观众就无法正确理解和判断纪录片所传递的信息,从而影响其对纪录片的信任度,降低纪录片内容的权威性[2]。此外,声音的真实再现还可以更好地体现纪录片的价值和使命。纪录片作为一种记录真实事件和传递信息的媒介,其声音元素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纪录片所表达的意义和观众对社会事件的深度认知。通过真实客观的声音处理,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呈现现实世界的各个角落,传达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总之,真实客观原则是纪录片中声音处理的重要原则,它确保了纪录片的可信度、权威性以及观众对纪录片所揭示情景和事实的直观感受。

2.2 技艺结合原则

技艺结合原则要求创作者在纪录片创作中运用声音元素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声音技术知识和扎实的技能,还要充分发挥声音技术的艺术性。一方面,技艺结合原则要求创作者采用不同的录音技术来捕捉纪录片创作所需的声音。例如,对于野外拍摄的声音,应该注意选择合适的麦克风位置和类型,以及调节合适的音量和采样率,以确保录制到的声音质量良好。在后期制作中,可以根据场景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混音和音频处理,使声音更加逼真和清晰。另一方面,技艺结合原则要求在声音的处理中,注重整体风格和节奏的一致性。纪录片通常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节奏,在声音的处理上也应该与之相匹配。例如,在纪录片的剪辑中,可以根据情节和氛围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或音效来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同时在纪录片的音轨设计上,也要注意合理安排声音的起伏和变化,以保持对观众的注意力和情绪的引导。技艺结合原则能够保证纪录片获得最佳的声音效果,提升观众的视听体验,并使纪录片更加生动、真实和有力地传达其意义和价值。

2.3 声画匹配原则

声画匹配原则要求声音与图像之间达到良好的配合和呼应关系,使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获得一致的感受和理解。纪录片是通过图像和声音共同传递信息与情感的,因此在剪辑过程中,声音和图像的选择与安排应该相互呼应或补充。例如,当屏幕上出现某个人物或场景时,应该选择合适的声音元素来强调或突出该人物或场景的特征。这种声音与图像之间的呼应可以增加观众对整个情节和人物角色的理解与感受。此外,声画匹配原则也涉及音效的设计和运用。音效在纪录片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和传递特定场景的氛围。比如,通过添加环境音来增强场景的真实感,或使用特定的音效来强调重要事件的发生[3]。在设计音效时,创作者需要考虑纪录片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以及观众所期望的听觉体验。总之,坚持声画匹配原则,可以提升纪录片的艺术表现力和观赏性,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影响力。

3 不同类型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

3.1 主流文化类纪录片

在主流文化类纪录片中,最常见的声音元素包括解说、原声录音、配乐等。首先,主流文化类纪录片通常会安排经验丰富的专业解说员,他们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述来传达纪录片所呈现的文化内容。解说员应具备良好的口才和声音调节能力,能够以恰当的语速和语调引导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纪录片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他们的声音应该具有权威性和吸引力,能够让观众产生信任感,并对纪录片的内容产生兴趣。其次,为了还原真实的文化场景和氛围,主流文化类纪录片通常还会采用原声录音,即直接采用相关文化活动或演出现场的音频。这种方式能够使观众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文化事件的现场气氛和声音特点[4]。例如,在描述一场传统音乐演奏会时,使用原声录音能够使观众听到乐器的细腻演奏声音和观众的掌声,增加纪录片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最后,主流文化类纪录片也会使用适合的配乐和音效来烘托文化氛围与进行情感表达。通过选择恰当的音乐和音效,纪录片能够强化所要展示的文化场景、人物情感或重要事件,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感受。

3.2 大众文化类纪录片

大众文化类纪录片中的声音元素以大众语言、配乐、旁白等为主,应简明扼要、直观生动。首先,该类型纪录片注重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通过使用平实、贴近人们日常生活和经验的语言,使内容更具普及性,以便更多观众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情感共鸣。其次,为了增强带入感和吸引力,大众文化类纪录片常常还会灵活运用配乐,通过选择具有较高熟悉度、易被接受的音乐,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片中呈现的大众文化。音乐的选取要与纪录片的内容相符合,既要凸显大众文化的特点,又要带给观众良好的听觉享受。最后,轻松幽默的旁白和音效也很常见,为满足大众的需求,大众文化类纪录片通常注重通过幽默风格的旁白和适时的音效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幽默诙谐的旁白可以为观众带来轻松愉悦的视听体验,并向他们传达大众文化的魅力。

总之,大众文化类纪录片通过大众化语言、灵活运用配乐以及轻松幽默的旁白和音效等方式,使得观众更易于理解和接受纪录片传达的内容,增强了纪录片的吸引力和趣味性。这些声音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大众文化类纪录片的视听效果,也有助于传达和弘扬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3.3 边缘文化类纪录片

边缘文化类纪录片的声音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多样化的方言和语言。边缘文化类纪录片往往关注一些特定区域或群体的边缘文化现象。为了真实表述这些文化,声音元素中常包含丰富多样的方言和语言,以便准确传达地域特色和增强文化认同。通过使用地方口音或特定民族的语言,观众可以更好地感受到边缘文化的独特性和深厚内涵。第二是自然环境声音。边缘文化类纪录片常强调自然环境,通过自然环境的声音来呈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例如,山林鸟鸣、海浪声等自然声音可以增强观众对边缘文化所处环境的感知和代入感。这些声音不仅可以营造出真实的自然氛围,还能让观众更好地融入片中所展现的边缘文化背景。第三是社会音效与音乐碎片。边缘文化类纪录片可能涉及一些特殊社会场景,如庆典活动、仪式或特殊场合。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社会音效和音乐碎片可以帮助营造紧张或具有冲击力的氛围,以突出边缘文化的特殊性和挑战性[5]。适当使用社会音效和音乐碎片可以有效地引导观众产生对于边缘文化的情感共鸣,并且加强其对边缘文化的理解。

4 声音元素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设计与表达

4.1 体现真实性

在纪录片的创作当中,声音作为体现画面的重要元素,对于整个纪录片来说影响重大。不论是在拍摄过程中的同期人声,还是无意间收录的其他声音,都会让整个纪录片更加真实与立体。例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2集呈现了渔民从出海捕鱼到烹饪美食的整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运用多种声音元素,如渔船的号角声、鱼在水里翻腾的声音及剁鱼肉的声音等。在这些声音的配合下,纪录片所呈现的内容也更加真实、立体。因此,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要合理设计声音元素,借助各种声音元素的恰当组合,体现纪录片呈现内容的真实性。而当画面拍摄或者客观情况受限时,可以使用声音再现的方式对画面进行补充,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要保证声音元素的恰当合理,否则很有可能会喧宾夺主,适得其反。

4.2 传达情感性

在纪录片创作的过程中,不论是对现实生活的记录,还是对历史的还原,都无法真正脱离情感传达。和画面不同的地方在于,单纯的声音往往无法更好地进行叙事,但是通过将二者进行结合,却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发挥引领情感走向的作用。音乐、音响、音效、人声等声音元素,都可以在纪录片当中进行情感传达。但最重要的是实现不同声音元素的相互配合,围绕纪录片的叙事逻辑进行搭配,体现出深层次的内容[6]。创作者在利用声音元素传达情感时,还要注重留白,通过留白设计能够提升视听意境,为观众提供抒发个人情感的余地和空间。在纪录片当中,声音元素不仅仅能够传达出作者的情绪和情感,还能够实现创作者和受众之间的情绪交流。

4.3 塑造空间感

利用声音进行空间感的塑造,归根结底还是要为纪录片提供服务。声音的空间感主要是指各种声音元素在配合过程中最终营造出来的立体的听觉空间。从某些程度上来说,声音元素也影响着纪录片的连续性,所以需要创作者在创作之前对声音进行整体设计,从声音要素、声画设计等多个角度进行提前规划。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巧妙组合,最终对观众的视听感官进行有效刺激,从而让观众获得更好的视听体验。在具体的声音设计当中,创作者要做到声画同轨,保证声音和画面的相互匹配,以便迅速帮助观众建立空间感,使观众在声音的引导下能够自然地感受场景切换。

综上可知,声音在体现纪录片的真实性、传达情感、塑造空间感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 结语

声音是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在纪录片的创作当中,通过巧妙设计、运用声音元素,能够体现出画面的真实性,并且进行情感传达,塑造空间感。声音的参与突破了纪录片的边界,为受众提供了更加立体化的视听体验。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纪录片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情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