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摄影之力打造原创新闻精品

2024-05-06 16:54苗海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2期
关键词:党报摄影受众

苗海

媒体融合是一次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变革,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技术、受众对象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2023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十周年。十年来,信息传播技术快速进步,媒体融合发展不断深入,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借助摄影之力,强化内容建设,打造原创精品,开拓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思路,高效、高质传播新闻、传递信息,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已经成为党媒宣传报道工作的必修课。

一、新闻摄影的现状与思索

(一)“银川会议”后的新闻摄影

1990年8月,首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在银川市召开,会议提出了“图文并重”和“两翼齐飞”的新闻传播理念,指出在报纸传播中,图片和文字同样重要,都是主要的传播工具,图片可以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新闻现场的情况,文字则可以通过详细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提供更多的背景信息。两者的关系是缺一不可,要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让读者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新闻事件,提高报纸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如今,意义深远的“银川会议”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图片新闻的数量在媒体上占据了更大的比重,曾经长期处于“配角”地位,以美化版面为主要使命的图片,开始更多地唱起了主角。二是为突出视觉效果,图片的刊发篇幅更趋向于“大”,一些晚报纷纷改版并在头版刊发通栏大图,让“有分量”的新闻摄影作品直击人心。三是各级党报纷纷推出摄影专版、栏目,用优质图片和组图强化传播效果,以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如《内蒙古日报》的“影像力”和“读图”专版,一幅幅精选的图片引人注目,大幅刊发的主打图片进一步增强了视觉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可时至今日,新闻摄影的现状也并非理想中那样完美,虽然“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理念早已成为业界共识,在20世纪90年代末,又有资深媒体人提出了新闻传播领域已进入“读图时代”的观点,图片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和重视,但在各级党报尤其是地市级党报中,图片在很多时候并未彻底改变其美化版面的“宿命”,不但没有真正撑起“半边天”,还常常处于被边缘、弱化的地位,“读图时代”更是无从说起。有些党报仍热衷于大篇幅的文字报道,觉得稿件文字少了不足以宣传成绩,造成党报上还存在着一些空洞乏味的官样文章。有些党报,无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之上,都存在着不少的“平庸之作”,这些图片新闻价值较低、缺乏视觉冲击,弱化了党媒的传播力、影响力。作为新闻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党报的新闻摄影似乎常常会“营养缺失”,羽翼一直呈渐丰而未丰的状态。

(二)融媒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网络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通过手机获取新闻信息,倾向于选择能够快速获取信息的新闻平台,如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同时,碎片化的阅读时间,也使人们更习惯于利用闲暇在非固定的时间段内阅读。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图片以其直观、表意等特点,简洁地传达丰富的信息,并以视觉效果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很自然地迎合了受众需求,越来越成为主流媒体争夺受众的重要内容支撑,在新闻传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之下,一个全新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新闻摄影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如何合理运用图片的视觉优势,准确鲜明地报道新闻事件,真正体现“一图胜千言”,达到文字难以尽述的效果;如何以优质图片牢牢抓住受众眼球,并以生动文字提升其内涵,使图与文真正相融,使受众在心底产生共鸣;如何把纸媒时期的“图文并重、两翼齐飞”传播理念,转化为融媒时代的“融为一体,合而为一”,让图片和文字在传播中进行深度融合,更全面地报道新闻事件,提高党媒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则是各级党报必须直面的挑战。

二、掌握新闻摄影的流量密码

(一)以内容优势赢流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无论纸媒和新媒,无论摄影和文字作品,在各种形式的媒体和各种类型的报道中,高质量内容都是传达信息、吸引受众的关键。图片因其直观性、真实性,在传播上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但是那些构图失衡、用光平淡以及主题不突出的摄影作品,毫无优势可言。如今,新媒体平台已成为党报的主要宣传阵地,而流量是新媒体的立足之本,党报也不例外。进一步深化制度建设,打造高效的策、采、编、发体系及优质摄影作品的生产“流水线”,让好产品源源不断,以内容来赢取流量,才能把握发展先机,掌握新闻摄影的流量密码。

就新闻摄影而言,其内容呈现以下特点:首先,内容的第一要素当然是其新闻性,因为新闻价值就是新闻图片的生命力。其次,是作品的接近性,也就是内容要贴近受众。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在走访新闻单位时说过,要“多到老百姓中间去,把镜头对准群众、把话筒递给群众、把舞台让给群众,和他们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共情冷暖、打成一片”。党报上的新闻,就是应该让老百姓进镜头当主角,群众才会喜闻乐见。再次,了解目标受众的兴趣、需求、问题,有针对性地制作发布产品,也可以有效增强新闻摄影的接近性。最后,少量高质量比大量低质量更有吸引力,注重新闻图片的质量,而不是追求数量,也是“内容为王”的要义。时下,有些党报推出的图片专题和摄影专版,作品画面雷同、质量不高的现象比较常见,一图一故事、一图一视角的优质图片比较匮乏。

总之,“内容为王”强调了高质量在激烈竞争中的重要性,对新闻摄影的内容进行持续优化,随着“市场”和受众的变化不断调整内容策略,包括定期评估受众反馈、策划接地气的选题,改进拍摄、制作技巧,创新报道形式等,建立起强大的党报摄影品牌形象,才能吸引更多目标受众。

(二)以视觉冲击引流量

视觉冲击,是新闻图片能引人注目的关键,构图、用光、角度、色调等因素都能增强视觉冲击力,比如无人机拍摄的图片,近年来被媒体广泛采用,给人以前所未有的新鲜感受。但视觉冲击并不只是单纯的感官刺激,更要依靠作品的内涵去触动人的心灵。如著名摄影师解海龙的《希望工程摄影纪实》系列作品,拍摄于30年以前,其中“大眼睛女孩”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广泛传播的经典之作。又如第30届内蒙古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一个山村娃的校车》,其配图是极具视觉冲击的:空旷的车厢内,只有一个小男孩坐在座位上,他用一双小手紧紧地抓着扶手,探着头看向车头的方向,也就是“家”的方向。为接送一个孩子,校车将终点站延伸到了他家所在的村庄,车程多了5公里,将所有孩子都送到家,比以前要多花半个小时,当地教育部门这种“以人为本”的举措,实实在在、温暖人心。

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总是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认真思考主题、主体、环境、色彩、视角、构图等因素,实践和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将其进行合理的组合和运用,可以优化图片效果,牢牢吸引读者目光。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最美冬夜》,拍摄的是雪中电力抢修的画面,夜幕下蓝色的雪和橙色的汽车灯光形成鲜明对比,似电影“大片”般震撼的场景呼之欲出,给人以沉浸其中之感。第32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苏炳添闯入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胜在构图与抓拍,主体人物的位置、全力奔跑的神态、腾空而起的姿态、健美肌肉的线条,都足以令人过目不忘。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国海拔最高县西藏双湖县生态搬迁记》,作者巧妙使用逆光下的门作为前景,将正在户外搬家的藏民一家三口置于门的框架之中,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和深度感。第3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新闻摄影作品《小年夜,-18℃的暖心救援》,用动态元素增加视觉冲击力,抱着孩子的民警因奔跑呈现动态模糊的效果,现场感、紧迫感极为强烈。

(三)以点睛之笔“活”流量

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文字,可以传达思想、情感、观点等信息,而图片则是一种视觉表达,传达形象、直观、生动的信息,体现出高度的新闻真实。文与图之间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文字和图片甚至可以进行相互转换,通过文字描述便可以生成文稿和图片。文字和图片的有效结合使用,可以更为形象、生动地传递信息,提高信息的传达效果和理解程度,并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标题和文字说明是图片新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独立的报道,图片新闻的标题应以“一目了然”的方式点出主题和要义。一直以来,有些媒体并不重视图片新闻的标题,认为其可有可无,这显然是错误的做法。文字说明则应尽可能言简意赅,以寥寥数语道出要素俱全的新闻事实,使图片新闻以完整的形式呈现。直观的画面辅以点睛的文字和标题,可以让摄影作品“活起来”,使人们的读图过程轻松惬意。

三、新闻摄影的发展与展望

(一)“全民摄影时代”的新闻摄影

人手一部的智能手机,已成为每个人随身携带的“摄影利器”。科技的发展进步日新月异,手机的摄影模块日益强大,再加上各种摄影滤镜和后期功能,如今,即使不懂摄影的“小白”也能轻易拍摄出令人满意的“大片”,摄影这项曾经的“技术活儿”,已经变成了全民参与的普及项目。并且,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专业的摄影设备早已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国内各大景区里扛着“长枪短炮”拍照的大爷大妈们,已成为景区内的又一道风景。“全民摄影”为自媒体的广泛兴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专业的新闻媒体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新闻摄影不再是媒体记者的专利,一些自媒体创作出的作品足以令摄影记者们汗颜。

在这样一个空前的“全民摄影”时代,受众“审图”的眼光自然更加挑剔。无人机的普及、拍摄者对摄影后期的依赖,使人们对俯瞰视角以及过度后期的图片已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审美疲劳,他们开始学会从构图、用光、意境等多方面对新闻图片进行更专业的审视。另外,由于有些媒体的图片审核机制不够完善、审核人员不够专业,使得一些存在严重技术缺陷的图片以及“假图片”屡屡被公开发表。如2023年抗洪期间很多网站纷纷发表了《8月3日,河北抗洪抢险时,一名小战士吃着吃着睡着了》的图片,其实是2020年7月拍摄于江苏无锡,却被说成是2023年8月河北涿州的抗洪救灾现场,当作正面典型大肆报道,这种不负责任的“低级红、高级黑”行为,造成了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

(二)“深融”背景下的新闻摄影展望

如今,主流媒体已全面进入深度融合发展的时期,新闻摄影的优质内容供给、报道形式突破、人员转型等诸多问题,已经现实地摆在面前。AI技术的划时代式发展进步,使人工智能生成的图片几乎可以乱真,有不少媒体已经开始使用AI生成的图片,利用AI技术实现自动化报道,提高工作速度和效率,传统的图片生产方式正面临巨大挑战。有资深摄影人甚至发出了这样的预言:除了纪实,大部分摄影都可以被AI取代。

作为党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新闻摄影的前路虽然不是坦途,但也绝非扑朔迷离。紧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步伐,以“守正创新”之不变应对万变,才能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守正”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新闻摄影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理念,让创作与基层、与人民对接,打造接地气、有温度的原创新闻。“创新”则包含了多方面含义:一是内容创新,推动新闻摄影故事化、深度化,有效表达形式美和内在美,让每一张图片有情有趣,让每一个故事打动人心;二是队伍创新,对内要打造专业的摄影团队,培养专业的摄影人才,对外要建立和扩大签约摄影师队伍,广泛吸纳民间的参与热情;三是理念与形式的创新,让新闻图片与手绘、H5、海报、全景等产品有机融合,让新闻摄影不只局限于摄影本身,为其源源不断注入新活力。

结语:

“图文并重、两翼齐飞”,虽是纸媒时代的重要传播理念,但放在今天也并不过时。媒体深度融合为新闻摄影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和使命。不管新闻传播方式如何更新迭代,不管摄影技术今后如何发展变化,坚持守正创新,坚守党媒担当,深入基层、深耕精品,以高质量、高品位的摄影作品讲好时代故事,党报的新闻图片就一定能够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党报摄影受众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WZW—bewell摄影月赛
最美的摄影
以“专、新、深”做强党报文化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