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化类深度报道写作技巧

2024-05-06 16:54周孟娟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源讲故事稿件

周孟娟

作为一种独特的报道形式,文化类深度报道在其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也有独特之处。四川《自贡日报》文化周刊推出的文化类深度报道封面版稿件,主要以“大文化副刊”的视觉,聚焦文化现象、反映文化事件、报道文化人物、介绍文化遗存,以此来折射当代自贡人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具有十分明显的文化意味。它有利于地域形象的塑造,有利于弘扬历史文化的恒久魅力,强化人类命运的共通感,引发人们对于文化的向往;也是让外界通过文字、图片认识一座城市或地区的途径。

提炼主题 寻找灵魂

主题是一期文化类深度报道的核心价值所在,也是我们制定选题的目的意义。

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一个文化现象所折射出的内涵是什么,它对于今天的人们、今天的社会究竟存在什么意义,只有较好地提炼出稿件的主题,记者的采写过程才会有方向。

几百年来,遍及自贡市富顺县及周边的戏曲班社、鼓乐班、民间社火都将唢呐作为伴奏和独奏的主要乐器。这一流传民间的曲艺形式,在童寺当地尤为盛行,在民间传统文化不断被都市文明边缘化的今天,当地人将这始于几百年前的乐器延续至今,对于我们来说,乡村唢呐已经远远超出了作为乐器的基本含义,它已经成为代表一个地区的文化符号,这是自贡人的骄傲和自豪。正是基于这样的主题意义,笔者才选择童寺唢呐作为报道对象,在自贡日报发表《童寺唢呐 吹动“三寨九里”乡村风情》文化类深度报道。

再如,自贡作为清代四川商业与移民的重要地区,共有以西秦会馆为代表的20余处会馆建筑星罗棋布地建立在这片土地上。会馆是一种在自贡市常见的文化建筑,西秦会馆作为盐都会馆的经典之作,与自贡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见证了历史的印迹和城市的发展,在其历史上几经重建,它凭借什么屡屡得以死而复生?它与自贡这座城市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这正是笔者采写名为《西秦会馆:“收藏”千年盐都历史》这篇文化类深度报道的主题所在,在创作过程中也始终围绕着这一主题前行。

以点透视 丰满全局

有了提炼出来的主题,文章就找到了灵魂,围绕主题取舍内容就有了方向。

如何进行内容的取舍,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典型!具体到稿件内容,笔者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典型的人,典型的事,典型的物。

例如,由笔者采写的稿件《东源井地质构造与三峡大坝齐名》,本稿立意之初,笔者将选题锁定为自贡天车。自贡在近两千年的盐业生产过程中,遗存有一大批古井、天车,鼎盛时期,数以万计,天车井架十分壮观,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盐都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使得天车作为自贡独特的文化符号屡屡被媒体关注。其次,该主题立意太广,加大了记者采访写作难度,必须有所取舍,将入口缩小,才能更好地有的放矢,升华主题。

采访过程中,笔者将切入点放在了盐井典型、历史上的“六大名井”之一东源井上。东源井投产120年来一直保持稳产高产,其产气量名列自贡盐场气井之冠,产气时间更是全国最长。笔者通过对盐史专家等典型人物的采访,深入作业现场的亲身体验,挖掘出21世纪初,中国政府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展出中国地质研究成果时,展出的两个模型,一个是三峡大坝及其地质结构,另一个便是自贡的东源井地层剖面结构的新闻事件。通过这些典型的人、事、物将东源井这个奇特地质构造造就的全国产气时间最长,至今仍在生产的百年老井生动丰满地展示出来,起到了选择重点、展示复杂、以点透视、丰满全局的效果。

起承转合 布局结构

所谓谋篇布局,就是思考文章的整体架构,是指对即将写的文章内容进行结构的布局。进行谋篇布局的好处就是使所写的文章结构言之有序,脉络清晰,有章可循。在写的过程中依步骤图而行,胸有成竹,这往往才能写出结构完整而精致的报道文章来。文章的谋篇布局,就跟我们平时讲故事一样,要有个条理、顺序,其实并不难。但是,没有思考肯定是不行的,而思考,需要有足够的新闻资讯、学科知识的积累。因此,谋篇布局的前提是采访深入。

结合深入的采访,笔者的谋篇布局在起、承、转、合四个方面下足功夫。

(一)起,是整篇稿件的切入点。一般来讲,稿子的开篇应该是先声夺人,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在写稿过程中,笔者将一些稿件以抛出问题的方式切入,同时也为接下来展开主题抛出一条线,贯穿整个主题。如深度报道《30年风雨沧桑 自贡“女神”走进320万市民心中——“牧羊女”创作者与原型共忆〈盐泉〉雕塑创作始末》稿件,以自贡第一座城市雕塑《盐泉》为写作题材,记者在构思文章结构时,并没有按照传统的写雕塑创作始末的时间顺序布局,而是以鲜为人知的“牧羊女”雕塑原型为切入点,巧妙地抛出问题,以“寻她 站了30年的牧羊女你在哪里?”作为文章首段,起到吸引读者眼球的效果。

(二)承,是整个稿件的支柱。笔者在这一部分的采写中主要采用了讲故事方式。稿件通过一处遗迹、一件文物、一个文化景观背后隐藏的故事来丰满我们的主题。

(三)转,是整篇稿件的高潮。是经过整体叙事铺垫后的升华。恰当的“转”不仅在行文上可以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灵动感,而且在主题的表达上会产生升华和意境递换的层次感。例如,《东源井地质构造与三峡大坝齐名》稿件连续用“转”,从仍在生产的百年古井,再到漫长岁月的盐场传奇,用倒叙的方式,将东源井的历史层层挖掘,让读者直观上看到东源井是怎样由一个山丘上的小井,通过三朝开采至今名震四方,成为世界罕见的奇迹。还有一些稿件采用整体铺叙,一“转”达到高潮的方式。例如在采写《让锦绣盐都从美丽构想中走来》的稿件中,笔者用了整体篇幅叙述主人公——自贡市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刘亮晖为自贡规划建设做出的贡献。稿件中对自贡市城市规划发展情况以及刘亮晖的执着付出作了大量叙述,然而在文章高潮的选择上,笔者没有定格在城市规划成果上,而是一“转”落脚在主人公热衷的让城市彰显文化的根脉的主题上,稿件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高潮,既符合封面版的大文化风格,又升华了稿件本身的意义。

(四)合,是稿件的落脚点。对于稿件来说,在经过起、承、转的过程后,其中所蕴含或折射的意义得到了总结和揭示。例如《高桌狮灯舞动民间绝活》报道中,一直遵循着民俗、发展、传承的主线进行。在最后段描述中,笔者特地提出这一民间技艺随日益发展的社火,逐渐在民间消失的问题,并寻找相关部门找到了一些出台保护措施,这样我们就找到了对自贡市挖掘出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报道的意义所在,唤起大家的关注,以此来加强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保护,也就是在稿件结构布局中起、承、转、合的“合”。

引人入胜 讲好故事

如何在新闻中讲故事?请不要觉得“讲故事”很神秘、离我们很远,新闻中“讲故事”其实就是新闻叙事,当记者写下稿子的第一个字的时候,就已经在讲故事,当记者的稿子让编辑看得兴味盎然的时候,其实就讲了一个很棒的故事。

这里笔者所说的“故事”实际上分三个层次。

(一)有头有尾、有人有事的故事。例如,笔者采写《高桌狮灯舞动民间绝活》的过程中,就找到了一个内容丰富而且生动的故事:流传童寺民间舞狮的传说。故事放在全文开头,让读者带着好奇心走进文章。

(二)有情节、场景的故事。例如,《童寺唢呐》中,笔者就选择了20世纪60年代,古佛镇有一家人办丧事,为表孝顺之心,儿女们各自请了几个唢呐班子,轮流上阵,像打擂台一样吹打了三天三夜的故事,用一系列场景描写作为叙述方式,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用细节讲故事。如果没有上述两种情况,那么对细节进行讲述同样是“故事”。对一件新闻作品来说,细节能起到塑造典型、强化和提升主题、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的作用。善于抓住和运用好细节,既是对记者采访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记者撰写稿件能否提升稿件质量的重要标志,学会用小细节去反映大主题;用细节去表现主题、主体,就会使稿件质量有大幅度提升。

对于新闻事件报道来说,细节描写最突出的作用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报道的事件清晰可见,使读者如临其境;另一方面,细节描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事物表象下的真实。这种手法在笔者的稿件中运用非常普遍,例如,《走进一段旧时光 探寻盐都最后的筒子楼》,文章中笔者大量运用细节描述和讲述,将读者带进筒子楼居民的真实生活场景。

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细节的使用可以使文章增色不少,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但在新闻报道中只是整篇报道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枝节,所以要把握细节的度,以免造成以次为主或喧宾夺主。

文化类深度报道封面版稿件采写过程中,力求在深度、广度上做文章,但是笔者认为主题提炼、素材内容的取舍、结构布局、讲好故事是关键要素,它们会为做好封面版稿件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东源讲故事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东源顺天镇荣获省第二届 《乡村振兴大擂台》“十强镇”称号
听冬神讲故事
你 真 美
Max讲故事——逃跑的熊
Max讲故事——杀手算命
Max讲故事——温柔的鬼故事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本刊欢迎下列稿件
特约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