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美好生活的内在契合性

2024-05-07 00:44陈京奕
理论界 2024年2期
关键词:新形态样态中国式

陈京奕 刘 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紧紧围绕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逻辑统一。实际上,文明是社会的发展状态和人的发展条件,映射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样态和社会关系。文明形态的变革与人的生活方式跃迁具有内在契合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创造的文明硕果,人类文明新形态既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宏观层面的变革,也代表着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具体意蕴,与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存在本质关联,二者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理念和奋斗目标的不同层面展开。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梳理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美好生活间的内在契合性,将为我们推进文明发展、探寻现代化生活方式,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提供新的方向和实践指引。

一、主体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复归人民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过程是中国人民美好生活主体地位得以确证的过程,复归了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在马克思的哲学语境中,文明的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现实生活方式变革的内在表现,在于人们“彻底改变他们在工业上和政治上的生存条件,也就是要彻底改变他们的整个生活方式”。〔2〕近代以来,受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华文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奴役使一度璀璨的中华文明心有余而力不足,中国人民也因此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作为生活的现实主体,自主独立性的丧失必然要求“向政治阻碍、结构阻碍、社会阻碍进行抗争”。〔3〕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启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新的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人民团结一致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人民民主专政。至此,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4〕从政治而言,人民主体地位的重建,国家独立自主、社会稳定是追求美好生活的政治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大地的剥削制度,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彰显中国共产党基于中国具体国情创造的崭新文明形态,是中国人民寻求更为美好生活方式的生动展现。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到改革开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再到新时代围绕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不断丰富人类文明新形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并以制度形式确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可以说,要在文明发展中实现美好生活,首先要实现政治解放,使人民做社会、国家的主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5〕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创造过程就是不断复归人民主体地位的过程,不断推动中国人民走向自主、自觉的生活状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同样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逻辑的必然。而美好生活是属于全体人民的美好生活。人类文明新形态内生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是人民的选择,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遵循“人民至上”的原则。在马克思看来,人“是被思考和被感知的社会的自为的主体存在”。〔6〕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本身就根植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样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美好生活的创造者、享有者和见证者。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7〕团结带领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了小康的千年社会理想,并不断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踔厉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我们党推进伟大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历史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丰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

人作为现实性的存在,其主体性需要的不断丰富和满足无疑构成美好生活的实质性内涵,也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必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8〕实际上,对现代文明的探寻同美好生活的实现一致,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发展的过程。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探索、实现现代化道路的历程,就是不断追寻现代文明的历程,同时不断丰富“美好生活”需要的内涵。我们党对新文明的积极构建主要表现为新民主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最终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9〕分别指向“美好生活”需要的四个阶段转变、跃升。

第一阶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深处内忧外患之中,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肩负着实现人民政治解放的使命任务。经历艰苦卓绝的奋斗,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起“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10〕创造了“新民主主义文明形态”。〔11〕在这一阶段,新民主主义文明形态所指向的“美好生活”主要集中于物质层面的需要,即人民希冀在民族独立、社会安定的基础上解决生存、温饱问题,实现“站起来”。第二阶段,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基本确立使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文明阶段,在基本经济前提得以确立的条件下,物质、精神文化层面上的协调发展便是“美好生活”的需要。第三阶段,在改革开放时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更为关注“美好生活”的质量提升,要求以更为充裕的条件以及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解决人民关注的小康、富裕问题,实现“富起来”。第四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千年梦想,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2〕深刻阐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位一体”文明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文明样态,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总体性、日益全面需要的新形态。新时代下,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内涵“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内容”,“是一个标志优良生活品质的总体范畴”,〔13〕在于解决高质量、全方位协调发展问题,在个体富裕的基础上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强起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日益反思体现出对文明发展样态的时代要求,而创造、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便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真实关切。

一方面,从发展功能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五大文明”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具备不同功能,体现其总体性。物质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基础内容,是一切社会生活的基础,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为建设美好生活提供物质支撑;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文明为文明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政治保障,是建设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丰富高雅的精神文明是文明发展的精神支柱,为美好生活的实现输送精神滋养;自由平等的社会文明为文明发展提供载体支撑,是美好生活实现的必要条件;和谐优美的生态文明是文明发展的环境支撑,是美好生活实现的生存基础。“五大文明”的协同发展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是人类文明新形态价值内涵的具体表现,成为推动美好生活实现的发展条件。

另一方面,从发展内容看,“五大文明”彼此支撑、相互促进彰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全面性。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漫长的动态演进历程,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开创、奋进相伴而生。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最初聚焦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党的十八大强调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一历程实现了由单一物质文明发展到“五大文明”协调发展的文明价值形态转变,使其内涵更为丰富、全面。可以说,文明价值形态的发展与人民对幸福美满生活需要的层次跃升是一致的,二者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紧密联系、协同推进,并不断丰富其内涵。

三、价值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呈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下,文明的进步不仅是社会形态跃迁的显现,而且是人们全新生活样态的表征,“对人来说都有解放、发展的意义”。〔14〕“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考察一切社会历史的出发点,必然也成为考察文明的基本单位。因此,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认为,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是文明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并以此表征人们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美好生活”的理想样态,人也总是在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探寻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而文明形态的演进,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结果,这也构成了文明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统一性基础,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方式总是“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15〕也就是说,对于文明形态和生活样态的一致性考察,必然要基于特定的生产方式之上,从“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生活出发加以历史地考察。

在资本主义文明中,机器化大生产和私有制为资产阶级带来了财富和幸福,而无产阶级和劳动者却越发受到剥削、压迫和不幸,两极分化将大多数人置于苦难和异化之中。人们受到分工模式的钳制与支配,生存空间、发展空间不断被资本和机器挤压固化,导致人的片面化、原子化。与之相反,人类文明新形态孕育于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基础上,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实现美好生活创造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更是以人本逻辑超越资本逻辑,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人民当家作主,能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制度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生成和发展,根植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认并承续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文明观念和文明追求,就是要不断促进劳动解放,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6〕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生产资料由社会成员共有,生产力高度发达,并成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旨趣正是在于对资本主义文明内在矛盾的超越,就是要摆脱人对“物的依赖性”,建立真正的共同体,面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然而,美好生活作为人的需要,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与之相对应的生活样态。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较为充分的基础上,“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7〕构成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本质规定和重要特征。同时,共同富裕必然表现为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面性。在这个意义上,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共同富裕,就是新时代美好生活全面协调发展的阶段性样态,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可以说,我们正努力打造的美好生活图景是超越西方文明、迈向更高级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生活方式,充分彰显社会主义文明的优越性。但我们理应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类文明新形态所展现的生产力并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要求的高度发达状态,当下的“美好生活”也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那般的自由全面发展阶段。因此,实现美好生活仍然要“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和正确道路指引,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18〕人类文明新形态也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奋发推进中面向并迈进自由王国。

四、实践维度:人类文明新形态通达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事物的考察框架,一定文明形态的起源和发展,终究是人类生产和劳动实践的产物,并且“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9〕文明与生活具有统一的实践基础。一方面,文明由实践活动凝结而成,是实践智慧的结晶,融入了人们的观念和诉求。另一方面,生活方式不仅是人在思想、理念层面上的体现,更在于实践上的发展追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百年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并将为实现美好生活不懈奋斗,二者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双向互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20〕以此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为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提供了良好构想,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人类文明新形态规定了文明特征,指引了实践方向,必将推进美好生活的实现。

第一,坚持创新驱动,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美好生活。人口规模巨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决定了美好生活的主体样态。从本质上而言,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性的产物,是对西方现代化文明的扬弃超越,必然也要在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结合的基础上持续创新发展,继而趋向丰富完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中,要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丰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过程中不断实现美好生活必然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我们必然要积极构造公平公正的劳动环境,激发14亿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活力,化解美好生活建设中的现实难题。〔21〕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22〕我们要充分调动、汇聚中国人民的劳动伟力,敢于创新、敢于变革,以创新驱动现代化生产体系改革,以创造性人才引领科技事业发展,以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为依托实现经济领域质的有效提升,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增添动力活力、突破挑战,真正满足14亿庞大人口的美好生活需要。

第二,坚持成果共享,构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23〕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我们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先富带后富的发展模式,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并沿着共同富裕的目标持续推进。可以说,坚持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是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彰显,也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文明底色。推进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的核心诉求,是实现美好生活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共同富裕的实现不仅关乎物质财富的分配,更涉及全体人民在教育、医疗、文化、就业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持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公平,扩大医疗服务覆盖,补齐民生短板,减小收入差距,进一步落实成果共享,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让人民生活更具安全感、幸福感。

第三,坚持协调推进,追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美好生活。作为现实性的存在,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人生产、发展以及从事一切其他活动的前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物质文明建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美好生活奠定了首要前提。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精神文明的发展中始终保持自身的蓬勃生机,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精神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24〕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推进,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特色,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盛行和精神道德贫乏的发展窠臼,在推进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弘扬党的先进理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华传统美德,构建社会主义丰富的精神文明。只有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推进的文明样态中,人们才能在生活中实现创造美、感悟美、享受美的有机统一。

第四,坚持绿色发展,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生活。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是“人的无机的身体”,〔25〕是人生活的基础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发展方向的认识。伴随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我们党坚持绿色发展战略,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美丽中国”等重要理念,采取了促进生产方式转型,健全生态保护机制等一系列重大举措。践行绿色发展方式,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方向和本质特征。舒适的生活环境,人与自然共同繁荣,也是美好生活的必然境界。在西方现代化造成的严峻生态危机面前,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已成为世界性问题。只有积极构建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才能够确保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长远福祉。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6〕持续优化中国人民的生活空间。同时,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秉持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责任感和人类情怀,坚持多边主义,致力于全球环保事业,为世界人民共享生态之美、生活之美作出积极贡献。

第五,坚持和平开放,推进实现互利共生的美好生活。回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野蛮的殖民扩张、掠夺式的资本积累是其发展模式的普遍特征,充满暴力、罪恶的现代化道路必然为发展中国家带来灾难和压迫。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27〕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理念,倡导文明之间交流互鉴,坚持文明多样性、平等性,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的交流互鉴为美好生活提供了多元的文化背景,决定了互利共生的生活样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便传承着世界大同的社会理想,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28〕作为自身的初心使命。可以说,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正是不同文明和平发展、开放包容的结果,构建于中国共产党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崇高使命中,承载着世界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在于实现中国人民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文明复兴,而且在于世界大同,是世界各国人民互利共生的美好生活。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持续推进中,人类文明新形态将进一步坚持和平开放,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29〕推进实现互利共生的美好生活。■

猜你喜欢
新形态样态中国式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初心引航,构建“双减”新样态
中国式民主
全息欣赏:小学美术“欣赏·评述”学习新样态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新形态西装
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的新样态
中国式失败
激活时装新形态
“走转改”活动在塑造新闻宣传新形态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