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和路径指向

2024-05-07 05:22严海霞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工匠培育院校

严海霞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2020 年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1]。技术技能的传承和创新是工匠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高层次的教育,为国家实现制造强国输送人才。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为国家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学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是每一所高职院校亟需认真研究的课题。

1 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1.1 执着专注的自我要求

专注是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干一行爱一行的品质,能够拥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韧性,坚持不懈,执着追求。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开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但是发展新兴产业伴随而来的就是技术攻坚,多个领域的“卡脖子”成为了重要难题。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技术工作人员一旦选定行业,就一门心思地扎进去,在一个领域内坚持,不断积累,成为行业内的专家。

1.2 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

求精是从业者对每件产品和每一道工序都做到极致。《诗经》曾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展现中国古代工匠在对兽骨、矿物进行分割、雕刻、磨光时追求完美的精神面貌。这种精神不仅蕴含了我国古人深沉的智慧,更彰显了中华民族对精益求精矢志不渝的追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国家科技强国战略的推进,“高精尖”的攻坚克难也随着而来,为制造业输送一批又一批的精益求精的劳动者已经成为当代高水平制造和高质量生产的必要条件[2]。这就需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优秀品质,让学生能够以精益求精的极致追求投入到一线工作中。

1.3 一丝不苟的精神态度

认真细致是对从业者最基本的要求,是一种全身心投入、容不得半点马虎的认真的状态。孔子就主张人的一生始终要“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也就是说要做到行事要严肃认真,专心致志不懈怠。宋代大思想家朱熹也提倡“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回归到现代社会,一丝不苟是从事一份职业的态度,是做好一份工作的前提。培养学生的一丝不苟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在人生道路上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认真对待每一份职业。

1.4 追求卓越的理想信念

追求卓越是从业者不满足于现状,追求突破、追求革新的体现,这也是工匠精神的不竭动力。在中国古代的工匠们发明的工具数不胜数,“四大发明”更是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有力地证明了创新精神同样也是需要传承的。追求卓越、追求创新是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时代精神的核心内容。当前,随着科技快速的发展,现代生产的技术和工艺更新迭代的速度显著加快。我们国家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培养出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持续学习、善于创新的大国工匠和能工巧匠。

2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

2.1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拓宽途径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多次强调高校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重视青年学生的培养工作。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有效促进职业教育现代转型,建设好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同样离不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一方面,在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中融入工匠精神。学校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学校现有的课程进行深度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不断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以实验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技术技能的重要手段。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能促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培育出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奋斗品质,在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2.2 为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汇聚力量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在2023 年工作要点中明确列出,“以全面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为牵引,着力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生态”[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生动体现。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所激发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能够促进高职学生在工作上形成精心钻研、不断追求卓越和甘于奉献的精神,起到旗帜引领作用,助力德育;工匠精神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技术技能锻炼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能够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并将其运用到具体的实践之中,助力智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磨砺学生的劳动意志,使学生得到身体的锻炼,助力体育;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以从事生产劳动为基础的,在培育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价值,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助力劳育;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让学生在实践锻炼的过程中加强对美好事物的直观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助力美育[4]。

2.3 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高职院校能否培育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决定高职院校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因此,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让学生在掌握技术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发现自己的人生追求、锻炼卓越的职业素养和打造优良的工作作风,能够促进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助推我国产业链由中低端向高端迈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可以用好工匠精神这一抓手,把握好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机会,专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技术优秀、本领过硬、态度严谨的专业技术性人才,扭转传统观念,提升高职教育的地位和话语权,形成良性循环。

2.4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共识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高职院校的使命就是培养服务于国家制造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据教育部《2022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22 年度我国高等职业学校共计1489 所,招生达到538.98 万人,同口径比上年增加31.59 万人;在校的高职学生达到1670.90万人,比上年增加了80.80万人;高职毕业生共计494.77万人,比上年增加了96.36 万人[5]。如此庞大数量的学生,充分说明我国职业教育正处于良好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在成长为新时代的我国制造业主力军。因此,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等一系列国家战略提供支撑。首先,培育工匠精神对于学生技能和品格的双重塑造能够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繁荣富强提供高水平、高素质综合型的人才支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蓄力量。其次,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激发广大青年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使广大青年学生主动自觉地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系到一起,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精神内化成行动自觉。

3 培育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指向

3.1 整合工匠精神培育的知识结构,形成知识体系

“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内在要素相互关联构成的整体”[6],所以整合工匠精神培育的知识结构需要从符号表征、逻辑和意义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将符号表征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当前学校的课程安排,从中搜罗与工匠精神相关的内容。在工匠精神培育的主题下,将不同角度涉及工匠精神相关的知识内容增添至课程内容中,从基础性层面完成工匠精神培育符号表征层面的内容整合;二是将逻辑形式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从思维方式角度将工匠精神培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三是将意义层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紧抓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内核,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此外,工匠精神培育还需要兼顾学生的技术技能培养和价值观塑造,可以根据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兴趣,设定不同的主题,拓展工匠精神培育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整合知识结构能够使得工匠精神培育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和系统,层次也更加分明,为教师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基础。

3.2 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到以文化人

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其中关于工匠精神的资源和素材,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组成。工匠精神的培育一定要扎根文化的场域。首先,教师应当深度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与工匠精神相关的主题,积极创建课堂教育实境,通过相关的故事、图片、视频或是事物,激发学生的热爱和自觉。其次,充分挖掘网络教育资源,创建工匠精神教育主题网站,用好微博、微信、抖音等网络自媒体平台,积极转发人民网、学习强国发布的关于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生平事迹,使得工匠精神培育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的身心发展,让践行工匠精神逐渐成为学生的行动自觉。此外,还应当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从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两方面发力,在校园中设置具有工匠特色的场景,如打造工匠精神长廊、大国工匠风采展、典型任务雕像;建立相关的社团或兴趣小组,开展“技能之星”、“技术能手”等评选活动,着力打造一批品牌活动项目,选出学生身边的工匠精神传承典型人物,发挥朋辈榜样作用,把职业意识、敬业意识渗透到育人的每个环节。

3.3 提升意识和体制机制改革并重,强化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精神培育的引领者,也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的传授者,一支传承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关键,决定着能否为学生扣上“第一颗扣子”。首先,要提升教师的思想认同。学校应当让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和历史使命,认识到工匠精神与高等职业教育契合的重要性,认识到工匠精神传承对于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够以身作则,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将工匠精神渗透在日常的教学中。其次,加大学校经费投入力度,建立奖励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教师做“工匠精神”的宣传者、研究者、践行者和传承者,对于践行工匠精神较为突出的教师典型代表予以适当的奖励,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再次,建立选拔机制。学校应当进一步完善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选拔机制,选择经验丰富、学科贡献大、科研成果突出、实操能力和带动能力强的教师作为工匠精神模范带头人,以身示范,真正将工匠精神培育贯彻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最后,要引进相关人才。学校可以多方面引进或以专兼职的方式聘请具有工匠精神和具备工匠水平的人才,扩充教师队伍,组织这部分教师每学期以固定课时参与到教学中,将自身的优良传统以及企业的优秀文化带入校园和课堂,起到技术技能教授和思想引领的双重作用。

3.4 使用先进技术加快数字转型,实现数字赋能

伴随着数字化的转型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应当再禁锢于有限且封闭的场域中,其教育形式和教育格局应当转变。应注重思维培养,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技术,为数字化时代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而服务。一是引进先进技术,丰富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容。例如引进Scratch 编程课程或是STEM 课程、创客课程等,这样的课程既能够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又能够创新学生的思维。二是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工匠精神培育的方式。通过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打破工匠精神培育的空间限制,为学生打造身临其境的教育环境,例如引进虚拟仿真技术、虚拟劳动情境技术等。此外,学校还可以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网络教育平台,将不同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典型案例和优质教育资源分享给广大师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培育要力求“活化”科技,以精益求精的理念为指引,积极引导学生在现代科技领域中不断探索。

3.5 探索校企合作联动培养模式,加强协同育人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培育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这一特点。首先,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一直保持着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更注重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当形成科学完善的校企合作体系,制定详细的结合工匠精神的校企合作实施细则,与企业深入合作,共同探讨人才培养标准。建设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高效育人模式。其次,应当充分发挥企业的良好平台作用,使企业也能够成为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基地,以辅助学校开展实镜教学、实地教学等方式,让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学校可以定期安排学生去企业实地参观学习或者岗位实习,通过企业实际工作的场景向学生传递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感受工匠精神的力量。最后,采用学徒制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安排学生跟着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师、老师傅们学习,实现言传身教,让学生真实领悟工匠精神在企业运行中的重要作用。

4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适应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需要,勤学苦练、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敢为人先,不断提高技术技能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智慧和力量[7]”。广大高职院校应当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拓展视野、创新路径,为党和国家培养大批堪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猜你喜欢
工匠培育院校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