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学风建设探索

2024-05-07 05:22伟,肖敏,彭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虚拟社区学风社区

叶 伟,肖 敏,彭 哲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 5G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网络教学逐渐成为时兴的教育、学习方式。面对新形势,虚拟社区应运而生,百科知识、软件技术、生物信息、创作等社区蓬勃兴起。相较于公司型营利虚拟社区,高职院校公益性虚拟学习社区尚未形成趋势,笔者认为,搭建虚拟学习社区有利于破解孤岛式学习难题,提升学习效率,营造良好学风。因此,应多维度建设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的学风,形成优势品牌和口碑,助力高职院校的高质量发展。

1 概述

1.1 虚拟学习社区的概念

上世纪七十年代,美国盛行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获得学习结果的教学方式[1]。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也有教师开展了小型分组学习,通过互助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2]。相对于这类线下的交流合作学习方式,虚拟学习社区则是通过虚拟社区平台,师生交流知识,分享经验,从而达成共同学习的目标。学者Howard Rheingold 在《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兴趣爱好相同的人以虚拟身份进行交流讨论,在虚拟空间中形成公共领域[3]。而虚拟学习社区则是由虚拟社区演变而来,学者甘永成指出,“虚拟学习社区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学习目的的人们组成的学习团体在Internet 上构建的虚拟学习环境”[4],主要专注学习教育领域,又被称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本文探讨的虚拟学习社区采用以上定义,狭义上是指高职院校搭建的育人育才虚拟学习社区。

1.2 虚拟学习社区学风的内涵

狭义来讲,学风是求学做人的风气[5],师生治学的精神、态度、方法;广义上来讲,是学校的学习风气,是学校的灵魂。教育部原副部长赵沁平指出:“学科建设是学校的龙头,学风建设是学校的根本。学风不正,学校声誉难以维持。大学要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和科学、民主、创新的大学精神。”[6]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党建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学风可以总结概括为求学、治学、治校之风,深受校园文化、环境的影响,追求优良、朴实、向上的学风氛围。

1.3 虚拟学习社区的特点

(1)专业性。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是专注于“学习”的在线学习平台,与商业性的虚拟社区相比,高职院校虚拟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主要由专业教师、辅导员、思政教师及大学生组成,有助学者能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法律法规,了解学生需求,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平台上呈现高质量知识资源,有针对性地分享主题知识,使学生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

(2)开放性。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并不相适应。为更好地培养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注重培养学生面向未来的能力和品质。开放的虚拟学习社区,能综合运用学科观念、思维方式、技能方法使学生通过平台有组织地讨论、交流、学习,助力他们分析生活情景,在交流思辨中,养成理性探讨的习惯。

(3)创造性。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是一个知识学习的共享平台。“共享”为虚拟学习社区的知识建构与知识再创造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虚拟学习社区不仅仅是交流学习的平台,还是知识构建和再创造的舞台,使用主体能够在协作知识构建过程中实现知识创新,在分享、探讨、协商过程中达成共识,对使用者的知识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提高作用。

2 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学风建设的意义

2.1 互联网+学风建设,助推高职教育现代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 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9.8%[7],全民进入互联网时代,既给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带来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第一,虚拟学习社区是高职院校把握信息化时代化潮流在学风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社会结构加速变迁,“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带来巨大影响,它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生产、生活和实践,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因此,研究如何利用互联网促进学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虚拟学习社区恰恰是互联网和学风建设深度结合的产物,适应信息化时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向和新需求。

第二,虚拟学习社区能积极应对互联网对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挑战,将不利因素逆转为教育优势。应正确利用互联网构建新型的数字化虚拟学习社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高职学校学风建设的促进作用,构建一个高效、灵活和开放的数字化平台,并以此实现教与学的变革,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借助信息技术,构建以学生兴趣为重要参考的虚拟学习社区网络阵地,深入开展学风建设活动,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调动学习积极性,还能促进高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2.2 树立共享学风理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虚拟学习社区作为网络学习空间,集中展示优质学习资源,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又一重要场所,也会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种趋势。它使学生处于专业性、开放性、共享性网络学习的环境下,引导学习主体主动与其他参与者进行交流探索,学会共享资源和信息。学生学习的空间从较为封闭的传统课堂延伸到了更为开放的第二课堂,学习资源从教师传授转变为师生、生生共享,通过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展示知识框架,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拓展。同时,虚拟学习社区的监测功能可以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监测,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虚拟学习社区里“教”与“学”共享互通,学习者与指导者形成学习共同体,双方在交流中提升,在合作中发展。在交流讨论、共享资讯、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弘扬科学探索的精神,激发深度思考,碰撞智慧火花,促进共享知识内化,实现知识创新,提高学习资源的利用效率及人才培养质量。

2.3 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设思想,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网络时代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变化不仅体现在教育手段的技术变革,也体现在学生教育中。虚拟学习社区充分展示了“互联网”优势,不仅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选择权和管理权,也促进了学生多元化发展,达到了思政教育精细化教育水平。

同时,虚拟学习社区是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络桥梁。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中最大限度地掌握和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思想状况,关心学生群体的个性化差异和需求,积极回应学生在学习中的需求和热点话题,解答学生专业知识学习问题,指导学生就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一方面,社区尊重个人学习选择。高职院校虚拟学习社区是公益性自愿学习平台,填补了网络平台教育的空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生活习惯和学习节奏进行学习,学习形式也因人而异,既可以设置固定时间集中学习,也可以进行碎片式学习;另一方面,除了干货型学习资源外,虚拟社区学习平台还能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学习氛围,弘扬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先进文化和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促进完成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培育任务。

3 路径探索

3.1 依托信息技术,构建运行机制

规范虚拟学习社区运行机制。一是设置社区安全使用原则,严格设定进入权限,确保虚拟社区成员学习属性。对于平台用户的个人信息,做好保护工作,以防泄露。同时,要严格筛查学习资源的上架,避免错误或不良信息的上传。二是使用最新信息技术,为虚拟学习社区提供硬件支撑。目前,互联网层面有诸多学习社区,比如MOOC、超星学习通、钉钉,高职院校既可以依靠已有虚拟学习社区搭建学习平台,也可尝试自主建构虚拟学习社区平台,设置虚拟学习社区管理者,保障经费支撑,确保社区信息的及时更新、系统高效运行。同时合理设置平台界面,资料库版块可按知识点、习题专练、疑难问题、实训等明确内容设置,结构合理,难度适中,富有吸引力,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需求。三是制定学习资源管理方法,高职院校学习社区要对学习资源进行规范管理,设置资源审核制度,对进入学习社区的教育资源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多级审核,全部审核通过后,学习资源方可进入虚拟学习社区。同时,要优化资源共享,对于相类似的学习资源、学习问题、答案,提前优化处置,使上传到虚拟学习社区的学习资源丰富且精简意赅,所讨论的主题还可以供其他学生研究参考。

3.2 集中教育资源,打造育人合力

学风建设是每一位师生不可规避的责任,离不开学生主体性作用、教师指导性作用的发挥。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加入虚拟学习社区的积极性,使其对虚拟学习社区产生归属感,形成育人合力,提高学风建设水平。一是管理者统揽全局,搭建好虚拟平台。管理者包括教师、技术人员、学生干部。在学习平台运行中,辅导员、班主任积极动员师生加入,构成其主体成员。学生干部在教师或技术人员的引导下,负责平台的运行及版块分类,同时协助老师开展审核工作,逐渐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主力军。专业教师把控大方向,对运行操作给出指导性意见,并严格把控内容资讯的上架。主管学生工作的教师负责规划平台的搭建,对操作给出指导性建议。二是学风建设离不开教师的助力,要发挥名师的助学作用。优秀教师的师风师德,更有助于高职院校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因此,邀请校内外名师来担任虚拟学习社区的指导老师,根据校园精神及办学目标,提供课程学习、学术前沿、项目竞赛等指导,精心打造特色鲜明的虚拟社区文化品牌,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三是学习者主动学习,充分利用社区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最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高效利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资源,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当面临疑难问题之时,要善于向指导老师或学习小组寻求帮助。当其他学习成员提出问题时,主动扮演答题角色,努力实现从求学者向助学者的转变。

3.3 共享高质知识,加强思想引领

虚拟学习社区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操作规范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互动,资源间相互联动,形成完整的资源网络,通过设置关键词、知识元,促进虚拟社区成员发掘和使用资源,深度学习,以增强学习动力和增加知识储备。一是高职院校学生对在线课程的需求迫切,在线课程资源相对不足[8],亟需进一步开发利用。因此,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在虚拟学习社区平台设置课程问题讨论区,激发学生学习内生动力。二是创新学科竞赛模式,在虚拟学习社区设置专项版块,让学生了解学科竞赛的内容,加强学科竞赛的传播力度。同时,虚拟学习社区搭建学科竞赛平台,确立校园整体联动机制,共享指导老师资源,引导同学们组成队伍参加比赛,给予学生更多参赛的机会,达到“以赛促学”成效。三是分享学科前沿热点,启迪科研思维。让学生了解专业的最新发展趋势,激发科研创作兴趣,为后面的理论学习和实习实践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定期邀请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开展学术讲座,零距离同专家学者进行咨询交流,拓宽他们科研视野,并获得灵感启发。四是筛选学生代表,发挥“朋辈”榜样对大学生群体的作用。通过虚拟学习社区筛选各专业优秀学生代表,开展一系列经验分享交流活动,宣传优秀学生事迹,增强榜样的激励作用,不断刺激朋辈学生求知的欲望,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培养同学们正确的竞争观念。

3.4 强化考评制度,促进学风建设

虚拟学习社区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项目,高职院校要遵循教育规律及学生发展规律,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调查和追踪,运用数据分析模型,判断动态趋势,对学习者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及适时地激励奖励,且对虚拟学习社区进行有计划的改进。一是构建虚拟学习社区时,要研究跟踪学习状态。通过社区动态跟踪,观察学生社区学习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和学习计划,是否能够持之以恒的在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学风状况的动态分析,形成学风建设报告,为优化学习社区学风建设提供科学建设方案。二是注重社区纪律,强化学习过程管理。在虚拟学习社区开展活动过程中,严禁助学者迎合学生心理,放低纪律要求,走形式主义道路。同时,也严禁学生不认真对待虚拟学习社区资源,无根据的发帖,导致不良影响。三是对有正面影响力的成员进行鼓励。根据成员登录行为、资源利用行为、交流讨论行为、社会网络属性来评定正面影响者,比如学习者登录账号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互动的时间,在平台上下载课件、视频等资源的次数,根据教师发布主题主动发帖的数量,回复同伴帖子的数量,学习者与其发生直接关联的人的数量。发帖数、回帖数、点赞量、被浏览量、被回帖数越高,说明教师或学生愈具有讨论度,再根据其产生的价值,评定其影响力。综合社区成员影响力,各高职院校择优颁发学习证书、荣誉证书,肯定社区成员的成绩与贡献,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四是接收反馈情况,不断改进学习社区。面对动态的、发展变化的虚拟学习社区,要通过多种方式收集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利用数据模型全面地观察、分析、描述,对所面临的学风难题进行深入反思,调整方法策略,扩展或更新社区的模块和内容,为更多更广的教师和学生提供个性化、全方位、持续性学习服务。

猜你喜欢
虚拟社区学风社区
社区大作战
辅导员视角下的“抓学风”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基于KANO模型问答型虚拟社区用户需求的分类研究
虚拟社区人际关系对旅游行为意向影响的实证研究
基于虚拟社区的定向出版模式
陈嘉庚精神与“诚毅”学风的形成
虚拟社区感对用户忠诚度影响的实证研究
关于改进高校学风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