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现实诉求、功能定位和实践路径

2024-05-07 16:12靳婷婷
关键词:共同富裕主体精神

靳婷婷,魏 荣

1.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60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 230026)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要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中国式现代化的共同富裕不仅是指向物质的,而且是指向精神的。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2]。相较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具有内在的无形性、潜隐性、易变性等特点。“思想政治教育对物质生产起着间接作用,而对精神生产起直接作用。”[3]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有机体,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价值上的契合性,内容上的共通性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的必要手段。

当前学界关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研究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探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文献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优势[4]、价值意蕴[5]以及两者之间的契合性[6]展开相关论述。有学者认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本逻辑[7]。学者们还集中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6]和实现路径[4]。总体来讲,相关研究大多从精神生活整体的角度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之间的价值关系和实现路径,而对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并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复杂过程,还应当从多维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新时代物质生活条件的进一步发展,使“人的自身的改造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8]117。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内在地包含了精神生活质量的发展与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精神生活主体在精神生活领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基于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灵生活三种内容和形式,在精神生活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和共同享受的过程中,最终实现全社会精神生活整体超越发展的精神活动和实践目标。因此,在聚焦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功能及作用机制的同时,从精神生活主体、精神生活要素、精神生活环节以及精神生活整体等多维角度展开分析论证,对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发挥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诉求

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有着现实的社会背景和实践要求。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共识;另一方面,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立场的内在要求。

(一)筑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基础的现实要求

“现实”代表着人们对自身以及社会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对象性认识”。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只是物质生活的共同富裕,而且要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推动并实现人民群众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发展,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奋斗目标,而且是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的伟大事业。而共同事业的完成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前提。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实践主体对所参与实践活动的思想共识。共同的思想基础是凝聚社会各方力量朝着共同目标奋斗的重要保证,而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并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思想基础的重要手段。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凝聚共识。“共同”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关键词”之一。无论是共建、共创还是共享,都以精神生活主体共同的思想基础为前提条件。“公共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发的主要根据。”[9]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促进国家意识形态的大众化传播,阐明党的指导思想、指导理论和方针政策,同时借助理论宣传、实践活动、舆论引导等方法手段奠定精神生活主体共同的思想基础,增强社会成员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政治认同。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坚定信念。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却总是曲折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也是如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包含的主体的多样性、要素的复杂性和过程的曲折性决定了其目标实现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这就要求精神生活主体实现目标要有坚定的信心与信念。“信念是建立在认识和情感基础上的一种思想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自己认为正确并坚信不移的观念。”[8]149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人们认识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相互关系,增强精神生活主体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提高其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实现目标的信心。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树立共同理想。共同理想内在地包含着对“现实的关照和未来的关怀”[10],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的美好向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内在要求和价值指向,而树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共同理想能够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共同理想不仅是社会成员形成的政治认同,更是一种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而政治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引导社会成员找到理想与现实、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的结合点,促使社会成员积极地把理论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达成夯实思想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价值立场的内在要求

“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是现代化制度和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11]。人作为社会发展主体,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素。人的现代化必然包含人的认知、素质、思维与观念的全方位的现代化,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多样是实现人的整体能力素质全面提高的前提和基础。促进人的现代化转变,进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任务。

第一,以人的本质为出发点。人的本质既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起点,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精神生活是人所特有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按照自己的“尺度”进行生产和生活的必然结果。首先,人的精神生活是人的本质的外显方式[12]25。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要求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破除新时代社会发展中的人的本质的异化现象,使人的精神生活向人的本质复归。其次,人的社会性本质内在地决定了人的精神生活要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必须要把每个个体的精神生活放到整个社会中进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则提供了在个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联系的方式和途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某一地区或某一群体的富裕,而是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在内的共同富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意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性本质,协调个体精神需要和社会精神需要之间的冲突,促进个体精神生活需要的社会化转向。

第二,着眼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是有生命的、具体的,并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不断向前发展着的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13]精神生活是人所独有的生活维度,是人类获得生命意义和存在价值的重要途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命题提出的出发点是人的现实需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需求的必然要求。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正是从事着感性活动的、鲜活的个人,人的现实需要是其存在和发展的逻辑起点。因此,积极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体现。

第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代表着一种积极的、进步的、高质量的精神生活状态,符合人的特性的发展方向,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内在统一性。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和谐、稳定的精神家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精神生活由浅层化向深层次发展。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之一。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之间以及精神生活内部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关注个体差异的同时兼顾整体均衡,为精神生活提供精神动力、内容资源和运行保障。

关于唐史中张均、张垍孰死孰生,《旧唐书》《册府元龟》《新唐书》和《资治通鉴》有其各自的取材依据,在此作具体分析。

二、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定位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宏伟的、长期的和多维的战略性目标,应当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的不同维度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具体而言,可以从精神生活主体、要素、环节以及整体四个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的功能作用及内在机理作进一步探讨。

(一)主体驱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主体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主体是精神生活中的能动性因素。从精神生活主体的角度看,精神生活具有区别于物质生活的不可替代性和个体自主性,因此,其本身就应当是人的一种“自觉”的与“自为”的活动。一方面,精神生活资源不会自动地进入到人的头脑中,只能依靠个体积极主动地获取与感知。个人在精神生活中的积极体验与反思即自觉的“精神劳动”,它是精神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条件。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应仅停留于观念层面上的设想,更应是精神生活主体在实践层面上的切实推动和超越发展。另一方面,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精神生活状态的“外显器”,积极的参与行为从侧面反应了人们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无论社会精神生活资源发展到何种程度,都要靠主体的“选择性追求和创造性获取”[12]32。个体的主动参与是挖掘创造力、发挥想象力从而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推动精神生活主体的主动参与需要重视主体的精神需求。人的内在需要是一切活动的根源和动力。高层次和高质量的精神生活要求一种自觉的精神生活状态。精神生活主体在精神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处于一种自发的和盲目的状态,没有建立起自觉的主体意识。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引导等方式来促使自发向自觉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从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并重视精神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的同时,引导精神生活主体正确地认知并确立符合个人以及社会发展方向的合理需求。同时,在促使精神生活主体的内在需求转化为外在动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主体以往的依附心理,培养其自我管理的能力,帮助主体在精神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自我确证的方式,增强其自我效能感,从而为精神生活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奠定良好的基础。当人们对精神生活的内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就会以一种更高远和长远的视角来看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意义,从而更加自觉、自愿地参与建设、创造和分享之中。

第二,精神生活主体的主动参与需要增强主体的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过程中,除了追求个人需要的意识之外,社会认同感和责任感也是增强精神生活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必要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理论灌输、政策宣传等方法培养精神生活主体的公共意识,帮助人们以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并把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真理性与价值性,引导个体的自我意识向符合社会价值的方向发展,帮助不同的利益主体树立正确的得失观念,正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使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社会成员共同认同的奋斗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引导精神生活主体自觉主动地参与其中,而不是迫于社会舆论等外界压力做出“消极”行为。

(二)要素扩展: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要素从贫困单一到富裕全面

精神生活包含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灵生活三种内容和形式[14]6。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社会群体以及不同个体之间的现实需要和精神生活层次的差异,所要求的精神生活内容发展的侧重也有所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精神生活各个内容要素具有补充发展和阶段性调整的功能。

心理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心理基础和初级形式,“具有反映一定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共同精神特征的作用”[15]。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阐释、廓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知,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本内涵、个人精神富裕与社会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以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进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等。其次,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一个和谐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和普遍平衡的社会心态。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安全感是第二层次的需要,属于心理层面的需要,这就表明当人们的安全感得到满足之后,才会产生社交、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等方法及时发现和调适个体在精神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和负面心态,尽量减少突发社会事件给人们心理上所造成的冲击感和危机感。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信任也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培养个体的信任意识,使人们认识到社会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失信的后果与危害,同时帮助个体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和理性判断的能力与水平,增强个体与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最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渐进性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帮助社会成员认清目标实现的曲折性与可行性,树立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信念与信心。

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和日常展开形式,“构筑精神生活的文化形态与生命气象。”[15]“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文化现象,是人的一种文化存在方式”[16],对人的文化生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传播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主导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们精神生活文化素质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具有保存并激活社会文化的功能。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选择功能。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庸俗、低俗、媚俗等背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内容进行“过滤”,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对西方文化进行“筛选”,及时回应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遇到的价值冲突问题,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丰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起到补充作用。最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创造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高度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还积极地对社会多元文化进行整合与创新,创造贴近群众实际的文化内容和文化形式。

心灵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力量支撑和意义升华,主要包括社会成员的信仰状况和价值观状况[14]92。“理想信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8]150理想信念是精神生活之“钙”,是高层次精神需求和深层次精神追求在价值观念方面的体现,是提高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首要的政治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社会成员当下的信仰状况,运用说理教育、实践教育等多种方法,建立常态化的制度体系,引导人们把个人理想与社会共同理想相统一。“精神生活具有强韧的历史继承性,精神生活的变革相比物质生活的变革需要更多地时间和斗争。”[17]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们坚定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应当表现为精神生活主体对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高度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地引导与协调社会中存在的多元价值观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成员在精神生活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精神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创造并实现人生价值。

(三)环节畅通: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环节从闭塞失衡到协调畅通

第一,加强主体的沟通。精神生活环节协调畅通需要精神生活主体间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精神交往是日常精神生活展开的重要方式,良好的沟通是精神交往中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增进团结协作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精神生活各环节间运行的畅通离不开精神生活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主体间的沟通交流是精神生活主体共同奋斗的前提和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为不同精神生活主体间创造沟通机会、搭建沟通平台和提供沟通方式,这是共同建设、共同创造和共同享受的重要保证。虽然“精神生活的具体承担者是现实的个人”[12]12,但是“共同”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调的关键。精神生活主体有时是以社会组织或社会团体为单位的群体性形式。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就充当起群体联系个体和个体向群体表达情绪和诉求的重要渠道,及时察觉社会中的不良情绪从而进行个体疏导。只有当精神生活主体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并且精神生活主体的合理意愿得到充分的表达与满足时,才能促进精神生活主体间的团结协作,从而实现精神生活各环节间的协调畅通。

第二,加强资源的流通。精神生活环节的协调畅通需要精神生活资源在各环节内部以及各环节之间保持流通。这里的资源既包括“物”的资源,也包括“人”的资源。其中“物”的资源属于精神生活中的客体性因素,具有多样性和潜在性的特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善于利用结合日常生活中各种形式的精神文化资源,同时还要积极地发现并挖掘具有可利用价值的潜在资源,为共建共创精神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精神生活环节的协调畅通不仅需要注入“物”的资源,更离不开“人”这一核心资源的匡助。而“人”的资源属于精神生活中的主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智力,吸收更多高素质人才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贡献力量。同时,“共享发展是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选择”[18]。精神生活主体是由具有不同思维方式、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利益诉求的各个社会阶层和群体组合而成,要实现精神成果的共享就要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无疑要发挥社会集体“三次分配”的作用,并且要遵循贡献者自觉、自愿、志愿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帮助社会成员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正义性,促进精神生活资源丰富人群树立奉献社会、回报社会的正向价值观念,积极带动精神生活水平较低、精神生活资源匮乏地区人们的发展。

第三,加强方法的变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精神生活的各环节各要素之间发生的时间和空间往往是相互交织的。因此,在精神生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情景和问题也是复杂和多变的。思想政治教育综合采取、运用多种教育方式满足精神生活需要,在实践中形成服务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方法体系并不断修改完善,以保证精神生活各个环节间的畅通发展。同时,精神生活所包含主体的广泛性、问题的复杂性以及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依据精神生活发展阶段的不同、精神生活主体个人素质的差异,有针对性地帮助其设定符合自身发展实际情况的任务目标,挖掘主体内在潜能,实现精神生活发展的持续性和长期性。

(四)整体超越: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整体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提升

精神生活整体的超越发展既包括精神生活主体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及其意义的深入思索,也包括实现目标的行为和过程,是精神生活整体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性发展过程。马克思指出:“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19]

从个人角度看,人的本质就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精神生活的超越性源于人的存在方式的超越性。一个精神需要的满足会引起新的需要的产生。因此,“精神生活要现实的为人拥有,就必须不断地发展”,“依靠瞬间的获得,或者停留在一个特定点上,都将使自己和精神生活分离”[12]281。但是精神生活的超越绝不是脱离现实的价值和意义的“虚无”,而是以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为提托,但又是追求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引导人们在追求精神生活富裕的过程中思考精神生活的深刻底蕴,为精神生活主体提供认识和改造世界所必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其从低层精神需求跃升为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同时,实现精神生活质量的提升要求人们不仅要有追求真和善的需求,而且要有创造美、体验美的能力。“美是人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在主动性实践与创造中,生命获得自由的表现。”[20]思想政治教育遵循精神生活发展规律,充分发挥自身审美启迪功能,挖掘主体审美意识,引导精神生活主体形成美好心灵、美好品德和美好人格。“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获得‘美’的统一性”[20],自觉选择、创造符合美好生活发展方向的精神资源。

从社会角度看,一个社会精神生活的质量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对于自身发展认识的高度与深度。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不仅是生产力、生产方式等物质文明的变革,也是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和伦理规范等精神文明的变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建构人类文明新形态,走中国式现代化精神文明发展之路的必然要求。尽管生产力、生产效率以及人的因素造成了当前精神生活发展的局限性,但是精神生活的跃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追求和最终旨归。“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存的社会秩序之间既存在着肯定和适应的关系,也存在着否定和超越的关系。”[21]24思想政治教育利用自身理论知识帮助精神生活主体探寻、建构当代社会条件下新的“人生哲学”[22],破除当代技术理性控制下人的“单向度的发展”,使人们从对物欲世界的依赖与追逐中超脱出来去审视自身精神生活的现状和意义,从而实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统一与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进行价值观照,使人们的精神生活不仅仅“屈从于浅薄的兴趣”[23]191,在实现全社会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高筑中华民族的精神大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基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功能发挥的运行机理,从强化政治意识、加强文化自觉、激发主体创造、培育核心价值四个方面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一)增强政治意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方向引领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24]正确的政治意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实现过程中的压舱石和风向标。政治意识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线地位,坚持改善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21]155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以及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培育政治意识生动的历史资源,对精神生活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群众,通过向大众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把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行动指南。在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帮助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坚定正向的政治信仰并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政治意识的培育不仅要覆盖到每一个精神生活主体,还要贯穿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全过程和全方位,实现政治意识的制度化常态化教育,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意识培育中寓教于理和寓教于管的功能。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在当前社会生活中嵌入的深度与广度的进一步增强,其在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但也夹杂着西方错误社会思潮软性传播所造成的隐性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揭露其潜藏意图和错误本质,始终保证精神生活正确的前进方向,通过现场宣讲、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激发群众的爱国热情、民族意识与民族责任。同时,网络群体极化以及网络社会中的非理性现象暗含着某一社会群体内在的、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要利用现代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采用显性与隐性教育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高主体在网络社会中的政治敏感度,培养主体的政治意识,使主体“将特定的社会要求、社会认识转化为个人自觉的思想行为”[21]30。要塑造正向的政治人格,消除精神生活主体在政治上的冷漠与消极态度,推动正确政治观念向政治行为的转化,确保精神生活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要求相一致。

(二)加强文化自觉,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内在源泉

高度的文化自觉是促进精神生活整体由自发走向自觉的前提。文化自觉所要求的基本文化认知以及对文化习俗的主动传承是实现精神生活跃升性发展的必要条件,能够促使精神生活主体以传统智慧来批判性审视当下的精神生活,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建构性的思考。

一方面,“文化自觉就是要对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自觉的了解和省察,就是要找回自己根基性的文化基因、精神标识和文明底蕴。”[23]300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受教育者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所蕴含的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宝贵价值,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优秀精神品质、内容资源和伦理规范,促使精神生活主体在继承本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实现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助力精神生活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身理论优势,增强日常社会文化活动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帮助精神生活主体体悟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中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

另一方面,当前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数量基本达标,但是整体质量不高,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需求与供给之间不完全匹配。思想政治教育要对伦理文化、政治文化进行整合创新,以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念引导人们进行精神文化创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更多关注偏远地区人民的精神生活现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优势,利用现代技术提高优质文化产品的辐射能力和范围,使优秀文化成果和文化产品惠及全民;利用地方文化场馆,创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贴近群众实际生活、易于群众接受的文化作品,抵制劣质低俗文化产品;引导群众精神生活从“感官需求”上升为“价值需求”,在广泛丰富的社会文化活动中,提高精神生活主体文化素养,营造人人创造和人人参与的文化氛围。

(三)激发主体创造,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创新动力

“人们越是理解自己的动机、需要、欲望和心理障碍,他们就越能解决自己生活中的问题。”[25]一方面,个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推动精神生活由“自发”到“自觉”的本体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主体需要培养和提高精神生活主体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叙事方式和说理方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精神生活主体中的话语优势,向社会大众阐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内涵、价值,澄清有关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模糊认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只有从主体的现实需求出发,制定符合主体实际水平的目标与理想,才能更有效地激发精神生活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要深入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和本质要求,推动精神生活主体形成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和要求的现代奋斗精神和拼搏意识。

另一方面,“物质生活的富足为精神生活的探索给予保障”[26]。马克思指出:“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7]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时,也要正视人们合理的物质需求和社会成员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觉悟,帮助社会成员建立平和理性的社会心态。采用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的方法,寓理于情,促使主体自觉地主动地建构精神生活共同体,在共同体的创建中激发主体首创精神。利用智能化数据,形成完整的激发主体动力的方法体系,推动主体自主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和满足感。思想政治教育要动员社会成员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精神文明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确立、满足并不断提升主体的精神生活需求,从而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动力。

(四)培育核心价值,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社会共识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推进精神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的现代化转型及发展”[28]的过程。一方面,个人思想素质、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目标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差距,而缩小甚至消除这种差距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本质和重要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包含着个人与社会层面的价值指向,还具有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发展提供了系统、完整的价值共识。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榜样教育、自我教育等教育方法和手段,综合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多方教育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精神生活主体,培育社会成员的共享意识和慈善精神。核心价值的培育不仅要有价值的灌输和引导,更要有价值实践。思想政治教育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逐渐增进人们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生活方向、提高精神生活质量。

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不同价值观念的冲突与矛盾,特别是在网络信息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仅面临着现实存在和虚拟存在的分离与割裂,还面临着西方与东方、传统与现代、城市与农村等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间价值观念的冲突,这些都内在要求共识性的价值凝聚。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利用多种传播媒介,通过传播国家意志,向社会大众传输主流思想理论,构建共有精神家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的思想道德内涵体现了人民群众自身根本利益的普遍化要求。”[29]思想政治教育要及时、正面地回应与解答不同价值观念之间的冲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除分歧、化解矛盾的积极作用,引导社会成员“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以扎实的思想道德基础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

四、结 语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现实体现。作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克服“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实现由“自发”到“自觉”、由“实然”到“应然”的发展。基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所包含的四个维度,本文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所发挥的功能及作用过程并提出具体的实践路径,对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以及何以实施进行了分析。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可进一步拓展性研究。如,对于精神生活主体可以从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等角度细化并采取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策略,还可以结合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发展所呈现出的地方特点,建立既有普适性又有特殊性的教育手段与方法体系。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我们要挖掘、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发挥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为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全体人民共同期盼、共同参与、共同享有的奋斗目标不懈努力。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主体精神
共同富裕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