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矛盾与场景拓展

2024-05-07 16:12娇,吴凯,b
关键词:时空转型数字化

焦 娇,吴 凯,b

贵州大学,a.马克思主义学院;b.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心,贵阳 550025)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在教育数字化战略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开始受到学界的关注与讨论。学者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在充分肯定数字技术作用的前提下,从多角度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科学内涵。赵丽涛[2]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种范式变革,是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后,思想政治教育多要素及其内在结构发生的深刻转变。卢岚[3]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信息化过程的数字跃迁形态,是思想政治教育以数字技术为驱动力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育人新形态。王丽鸽[4]认为,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产物。吴凯[5]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转型是人们利用数字技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交流方式、信息内容、空间资源发生结构改变的过程。赵建波[6]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技术融合驱动的数字化变革和数字化创变,是数字赋能的育人新生态。以上几种观点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凸显了数字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重要作用。据此,本文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依托数字技术变革内部诸要素的创变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的自我变革与发展创新。时间与空间作为数字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背景和条件,是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维度,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全过程,并与之相互影响。当前,学者们分别从时间和空间维度探索了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带来的困境.赵建超[7]从时间维度上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网络虚拟交往损失了客观时间和虚拟时间的效益。陈启超等[8]从空间维度上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布展新的空间格局生成了空间断裂、空间整合乏力、空间冲突与空间正义失衡的空间困境。

总体来看,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际应用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为分散,从时空维度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内涵及其矛盾的研究则更少,尚未形成系统且全面的研究成果。立足数字化转型,本文从时空维度系统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蕴涵与矛盾,旨在为探索一条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之路提供新的视野与方法。

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意蕴

时间和空间概念影响着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9],时间和空间为人们定义新事物提供了参考坐标。立足时间和空间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蕴涵,通过对比分析数字技术在时空层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影响,有助于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什么”的问题。

(一)在时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传播与加速创新

在时间维度,数字化转型指向更“快”的思想政治教育。“快”指的是速度的提升,即思想政治教育者利用时间差最大程度地消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传播壁垒,尤其是借助人工智能和算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速度。

其一,算法可以精准识别和定位受众需求,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快速传播。算法涉及数据运算方式,它是呈现和转化数据价值的核心技术。算法对数据的深入分析和准确呈现,可以在数字空间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关于人与物的数据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无垠的数字空间快速把握自我定位和发展方向,制定科学有效的传播路径。一是传播内容生成“快”。在海量数据加持下,算法能够迅速追踪当下时态的思想政治教育热点话题,自动生成和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快速传播提供优质资源。二是传播媒介连接“快”。算法赋能思想政治教育分众化传播,它可以有效捕捉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数据,在数据分析中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动态、动机需求、兴趣爱好,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精细分类,使之贴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圈层特征和个性偏好,点对点投送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精准和有效传播。三是传播效果反馈“快”。人们利用算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实效进行数据对比,观察和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行为变化规律,依托数据反馈及时制定最优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传播机制,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制定—实施—反馈—调节”过程所需要的时间成本。

其二,人工智能提升知识的更新速度,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加速创新。人工智能是模仿、延展、超越人类智能的“颠覆性技术”[10]。在数字化转型过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加速实现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快速融合,尤其是要围绕“大思政”“新文科建设”发挥应有的促进作用,在推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道路上贡献智慧和力量。一是人工智能加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在实践中,人工智能介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一方面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生产途径,在极大缩短知识生产周期的同时,更加侧重知识在数字空间的场景应用;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本身就蕴含了大量的知识性信息,它在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可以提供新的学科视野,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构建更加科学的研究范式和发展路径。二是人工智能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人工智能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它可以对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素养、精神境界、价值世界进行技术性的构思与谋划,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构成。作为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支持,人工智能全面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空间的系统观念和发展模式,为教育系统优化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加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创新。

(二)在空间上,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全域覆盖

在空间维度,数字化转型意味着更“广”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广”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领域、影响范围、渗透深度的概括,它主要依托区块链、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赋能,尤其是可以有机衔接分散的“点”,将之连成“面”并进一步升级为“体”,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与全域覆盖。

其一,全息投影记载和再现空间,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跨界融合。全息投影是利用衍射原理完整还原物体信息的一种数字技术,它可以将某一空间的信息以数字化形式记录、处理,以再现方式将其还原或投射至另一空间。全息投影对信息的完整记录和真实再现,打破了空间的限制,使不同空间图像在单空间实现叠式延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一方面,全息投影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领域的关联性,以跨界方式消解学科间因缺乏实地了解而产生的认知边界障碍,通过对多学科应用真实情景的模拟,发掘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在各领域运用的薄弱点,挖掘可深度融合的切入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融合。另一方面,全息投影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跨界能力,拓宽传统以单教师、单教室、单课堂为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边界,转向免受空间位置限制的多主体跨区域参与形式,有利于构建开放共享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空间。

其二,元宇宙搭建虚实融合的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域覆盖。元宇宙是一个能够映射现实空间的虚拟空间,使思想政治教育跳脱虚拟与现实的壁垒,搭建虚实融合的互动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景、全体、全渠道的全域覆盖。首先,元宇宙致力于实现线上线下空间的无缝衔接,通过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场景,打破了早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虚拟场域与现实场域的隔阂,使思想政治教育覆盖社会生活的全部空间。其次,元宇宙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参与程度,用户以数字身份参与到共享时空之中,人与人的交互变得更加便利和密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更容易覆盖到每个用户,链式衔接各课堂、学校、区域的教育数据,促进信息共享,构建协同共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最后,元宇宙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其他领域,以多样化方式适应具有不同特征与需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固有的传播模式,融入各个领域以最大程度推动其内容传播,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三)立足时空,数字化转型指向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必要

在时空维度,数字化转型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实现高质量发展,以构建适应数字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数字化体系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求[11]。数字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和过程,构建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体系,以提升育人质量。

其一,数字技术优化要素架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构升级。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作为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先导力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深刻改变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12]。数字时代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境遇,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新方位。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结构调整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排列,加速结构转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全面升级。首先,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要素,以“数字+”模式构建新的要素结构,利用数字活力冲破传统要素结构可能存在的不科学之处的束缚。其次,数字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要素相较于传统要素具有更广泛的资源支撑和更强劲的生产势能,庞大的数字用户数量及活动轨迹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提供样本支持,以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在架构和结构功能的进一步优化。最后,数字技术助推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流动,增强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加快要素间内在转化和匹配效率,促成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有机建构,以促进效应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其二,数字平台提升服务能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学段的一体化发展。高质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全学段融通的现实需要,它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平台服务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即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具备覆盖全民的能力,而且能够贯穿主体终身。数字平台能够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需求,一是数字平台的广泛性能够洞察到不同对象的个性化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了解当前个体发展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提供帮助。二是数字平台的精准性能够对接到个体,追踪个体发展的全过程,为不同年龄段的个体提供适时、适宜的辅助,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覆盖面,协调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建设,避免各学段要求不同而导致成效相互抵消的问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是数字平台推动全学段均衡优质发展,数字资源扩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库,不同学段、不同地区的个体在数字空间的自由转换,可以有效实现师生之间的远距离沟通,为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因物质条件不足和人才流动偏向而导致的城乡发展差异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矛盾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数字化转型带动了社会物质的变化,作为社会变化过程和存在状态的时间和空间都发生了空前复杂的变化[13],急剧的变化给传统时空结构以及处于时空之中的个体造成了冲击,主体生理上的身体缺场、心理上的焦虑情绪以及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引发了一系列时空矛盾。

(一)身体缺场导致的时空矛盾

“场”是一个空间概念,身体缺场是指作为自然有机体的身体无法进入某一场域的状态。场域理论视域下,外在因素并不直接对置身于一定场域的行动者产生影响,而是只有先通过场域的特有形式和力量的特定中介环节,预先经历了一次重新形塑的过程[14],才能作用于场域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外在因素对一定场域中的人发挥作用需要以场域作为中介,当人身体无法进入这一场域时,可能会削减外界因素的作用效果。数字化转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场域转向身体不在场的“缺场空间”[15],身体的缺席不仅限制了虚拟时间的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也对虚拟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提出了挑战。

时间维度上,身体缺场限制虚拟时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虚拟时间指向事件发生顺序的时间序列,它以身心沉浸的感知逻辑、瞬间切换的速度逻辑与强度展现的图像逻辑代替了客观时间的线性逻辑[16],具有符号性、三维性和主观性,强调的是人在虚拟空间中的时间体验。然而,身体缺场弱化了感官直接感知时间变化、获得时间体验的能力,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预设的时间序列、密度、节奏难以兑现,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消耗,无法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时间内取得预期成效,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在虚拟时间中的育人作用。一方面,身体缺场改变了师生互动方式,它区别于现实社会中面对面的直接交往,即以数字化身的间接交往方式,使交互双方难以捕捉彼此细微的面部表情及肢体动作。身体不在场的交互环境增加了主体的随意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很容易利用数字技术捏造一个虚假的数字化身,以代替自身表演某种学习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者难以判断和评价学习者的真实状态,也无法及时给予纠正,弱化了师生互动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数字化身代替物质身体进行数字交往,数字化交往的关系扩张与时空超越日益体现为常态化的离身交往[17],离身交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无法通过身体感官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获得和生成完整的学习内容,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发挥。

空间维度上,身体缺场挑战虚拟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虚拟空间中的“人”,实际上是由数字代码转化而来的数字化身,数字化身并非身体的真实写照,而是人们根据特征、偏好和数字规则塑造的自身数字化形象。数字化身脱离自然身体成为人在虚拟空间的存在形式,数据量化的逻辑呈现遮蔽了主体存在[18],这直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功能带来了挑战。一是限制主体作用发挥。身体缺场使个人失去了在数字空间通过身体主动探索的机会,在不需要人的身体参与的情况下,计算机程序就能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结果进行推演和运算,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减少了主体实践能力的培养,限制了个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不利于个人本质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的充分彰显。二是阻碍主体需求表达。个人能够借助表情、肢体、行为方式等身体语言表达自身需求,身体讯号可以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挖掘教育对象真实想法的辅助工具。然而身体缺场导致的个人身体语言的缺失,个人只能通过语言展示或依靠数字轨迹被动呈现自身需求。这不仅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掌握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而且窄化了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主动表达自身需求的渠道。

(二)焦虑情绪导致的时空矛盾

焦虑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它源自于个体对生存环境和自我发展的不安和担忧。在数字化转型中,不断涌现的新事物加剧人们的焦虑情绪,一种生发于认知不确定性的存在性焦虑成为日常生活经验[19]。焦虑情绪的涌现导致个体难以理性、积极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造成不必要的时间资源和空间资源的浪费,不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间效率和空间价值。

时间维度上,焦虑情绪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率。思想政治教育是时间性的存在[20],时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筹备、开展、复盘所需耗时的总和,而时间效率则是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质量的标尺。提升时间效率主要依托个体在教育过程中投入、专注等有效时间的增加,以及走神、排斥等无效时间的减少。数字化转型引发的焦虑情绪,容易诱发个体对数字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排斥心理,增加教育过程中的无效时间,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时间效率的提升。一方面,焦虑情绪阻碍有效时间的延展。有效时间需要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的投入程度与专注程度,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教育对象进行长时间的正向影响。然而,焦虑情绪容易激发个人对自我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消极评价,不利于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感的生成,难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焦虑情绪造成无效时间的增加。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寻找育人契机,及时发挥思想引导、政治教化、教育培塑的作用,不仅需要数字技术的识别和分析,更需要个体积极主动地探索和实践。然而,焦虑情绪使个体长期处于怀疑和否定的状态,不利于激发个体主动认识和创造新事物的热情和信心,延长了个体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被动等待和消极应对的无效时间。

空间维度上,焦虑情绪抑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具有实践价值,空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条件和资源,其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直接途径和手段[21],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能。焦虑情绪通过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主体的意志和心态,抑制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价值的发挥。一方面,焦虑情绪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服务价值。服务价值强调以用户为核心的理念,旨在营造满足用户需求的环境,实现空间服务的价值创造。在数字化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布局跟随技术的发展而自动更新,但个人需要足够的时间去适应新技术和不断更新的空间设施与结构,在个人尝试理解并适应一项技术的同时,更加先进的技术已经在孕育。在这种情况下,伴随新技术而来的则是个人对此种陌生技术的不适应感和盲从感,并由此导致焦虑情况的不断涌现,人们理性认识和合理利用空间资源的可能性和积极性降低,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所承载的服务价值难以实现。另一方面,焦虑情绪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价值的生成。在数字化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价值生成是个体与技术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需要在空间价值构建过程充分彰显本质力量,阐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政治立场、人本原则和意义关系,利用技术协同优势,使空间的系统结构和功能价值得到进一步的优化,确保技术始终发挥工具理性的作用,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育人价值。在焦虑情绪的作用下,个体难以或者拒绝适应不断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致使个体失去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主导权,个人主体作用的阙如进一步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价值的生成。

(三)发展不平衡导致的时空矛盾

发展不平衡是指不同地区之间的数字技术研发水平、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程度存在差距的现象。数字技术发展的不平衡直接关系到数字化转型的速度和质量,时间上,发展不平衡限速资源整合、减速观念转变,滞迟了思想政治教育更新速度;空间上,发展不平衡导致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受限、各地区交流受阻,加深了思想政治教育地区差异,阻碍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时间维度上,发展不平衡滞迟思想政治教育更新速度。更新速度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方式、环境等发生变化的快慢程度。在数字化转型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新速度与数字技术的应用程度有关,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结合的程度越高、应用范围越广泛,能够采集到的有效数据就越多,技术赋能的贴合度就越高,速度转型的速度就越快。因此,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分化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更新程度,滞缓整体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限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资源整合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相较于数字技术作用于内容传播方面,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生成中的投入和应用明显不足,数字化教育内容资源的识别和转化能力较弱,加之管理体制的不健全、不完备直接导致数字教育资源整合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减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转变。观念转变是对技术发展水平提出的更高要求,是人们对数字技术认可的结果表现。发展不平衡使数字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效果与人们的预期存在较大差距,理论的过度超前和应用的实际缺陷都成为个人接受数字技术的不利因素,理论研究不断为人们描绘理想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美蓝图,而现实数字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难以妥善处理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遭遇的各个难题,人们切身问题无法解决、个人需求无法满足,期望的落空打击了个人接受和使用数字技术的积极性,甚至导致怀疑、否定情绪的滋生和蔓延,阻碍了观念的转换,进而影响数字技术后续赋能效力,限制思想政治教育者数字素养提升,滞缓思想政治教育更新进程。

空间维度上,发展不平衡加深思想政治教育地区差异。思想政治教育地区差异是由客观存在的区域经济水平、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因素所导致,是地域间教育状况和水平存在差异的状况描述。2022年《国务院关于数字经济发展情况的报告》指出,我国数字经济存在着行业、区域、群体发展差异明显的问题,“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群体的数字化基础不同,发展差异明显,甚至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22]。这种差距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进程。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水平与所属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地区数字技术研发和使用资金投入状况存在差异,经济实力薄弱的省份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大力发展数字化[23],资源投入不足进一步引发了这部分地区数字平台建设不完善、数字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提高了欠发达地区数字化门槛,数字鸿沟修补乏力,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均衡发展。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欠发达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受限。经济发达地区对技术的占有和应用程度更高,具有先进技术的优先开发权和体验权,而欠发达地区因前期发展起步较晚、技术基础相对薄弱、资金支撑不足等原因,数字化转型的速度更慢、成本更高,因而优质数字资源更青睐于技术发展相对成熟的地区,这就造成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门槛变相提高、数字化进程滞缓,欠发达地区内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的数字差距进一步扩大,形成恶性循环,割裂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在空间上的一体化,阻碍了数字化转型的区域均衡发展。另一方面,发展不平衡导致不同地区交流受阻。因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区域数字空间压缩并非该区域的主动选择,而是技术授权发达地区物质发展空间、个体时空体验与认知的无限扩展,不断挤压欠发达地区主客观时空的发展,这可能加大区域间的交流隔阂,交流不足加深了区域间因地理因素、生活方式、历史文化等客观因素导致的思维差异,激化认知偏见和沟通矛盾,从而限制了各区域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

三、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矛盾的场景拓展路径

场景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24],它的建立和分析内在包含了时空维度。场景拓展可以缓和数字化转型剧烈变化带来的时空冲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多维度、立体化、沉浸式的缓冲地带。

(一)构建场景以化解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失调

时空失调是身体缺场导致的时空矛盾,是人们身体与心理在数字空间和现实空间感受差异过大而引发的个人时空体验失衡。构建智能化、沉浸式的场景,能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场景的服务力和真实感,在衔接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同时,协助人们通过自我调节适应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差异感受,化解时空失调的矛盾。

第一,构建智能化场景。智能化场景是更人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的服务力。智能化场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利用大数据、算法推荐等技术搭建智能识别、智能分发、智能服务、智能反馈的环境,智能元件实时关注和调节用户身心的负面感受,缓解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生理与心理的不适感,从而达成对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失调的化解。一是构建数据资源利用最大化的智能化场景,通过智能设备实时采集用户数据,分析用户行为和思想变化背后的信息数据,及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动态需求,以提供有针对性的育人方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二是构建可自动响应的智能化场景,数字环境可以有效满足思想政治教育用户的不同需求,回应与解答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提供准确和及时的帮助,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开展自我教育创造可能条件。三是构建充分关注用户心理需求的智能化场景,致力于挖掘能够反映用户情感变化的数据,使场景元素随用户需求而变,不断烘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场景氛围,从而促进对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活动之中。

第二,构建沉浸式场景。沉浸式场景是更具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场景的真实感。沉浸式场景依靠数字孪生、增强现实等技术还原现实元素,尽可能削弱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现实空间和数字空间差异感受,推动个体身心的互动融合,缩短时空距离以使个人产生具身体验。一是构建高互动性的沉浸式场景,搭建用户交流平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对象的有效沟通,为后者提供疏解自身不安情绪的通道,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间的交往,在情感共鸣中建立数字空间的人际关系,以适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转向。二是构建真实性的沉浸式场景,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数字空间搭建高还原度的场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的沉浸体验,在深度参与中消解因身体缺场给参与者带来的不真实感。三是构建身体参与的沉浸式场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需要设置有助于个体身体参与的环节,人们利用手柄装置就可以充分感受数字空间场景,在触觉反馈中实现具身体验,这种多感官参与可以最大程度消解数字空间的身体缺场,为个体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创造条件。

(二)介入场景以缓冲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冲击

时空冲击是焦虑情绪引发的时空矛盾,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时空结构和形态快速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带来的冲击。介入个性化、生活化场景,旨在帮助用户在进入虚拟时空时搭建缓冲带,使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循序渐进地适应数字化场景,化解时空冲击的矛盾。

第一,介入个性化场景。个性化场景是根据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用户特点定制的差异化场景,它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场景需求。个性化场景的介入不仅需要大数据、云计算、算法等技术作为支持,通过分析用户数据轨迹、勾勒用户画像以挖掘用户差异化需求并提供精准服务,而且需要彰显用户主体性,鼓励用户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全过程,以自身需求为导向优化场景,提升个性化场景的匹配度。一是介入个体参与的个性化场景,每一个参与者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构建者,致力于掌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向度优化,消除用户融入数字场景时的不适应状况,分阶段建立和调整对用户的协助计划,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作用。二是介入充分尊重个体空间的个性化场景,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缓冲个人焦虑情绪的空间,允许用户以个性化的方式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环境,帮助用户逐步适应身心分离的学习方式,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自主学习,在与其他学习者的相互交流中提升学习效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参与者对数字时空的适应能力,最终实现数字空间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第二,介入生活化场景。生活化场景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加入日常生活元素,以用户生活环境为基础打造的数字空间。生活化场景旨在投射现实生活元素,用以消除用户的疏离感、陌生感,生活化的人物形象、表达方式以及环境布置,更能引发用户的情感共鸣,生活化元素使数字空间更加接近用户身体活动的现实空间,帮助用户利用生活经验的迁移,达到缓和时空冲击的目的。一是用生活化语言拉近用户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距离,数字化转型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构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而多元的话语内容、话语元素又使这种表达方式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生活化文本和语音能够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对象适应陌生的数字环境,降低用户理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难度。二是模拟日常生活环境。“元宇宙将线上和线下共同置于共享时空之中,人们可以即时互动,用户借助自己在元宇宙中的数字身份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社会交往和生产实践。”[25]通过元宇宙、全息投影技术可以将现实生活引入数字生活之中,寻找数字活动与现实生活的连接点,利用交互技术实现感官的在场,减轻参与者在数字环境中的陌生感,使参与者更加自觉地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三)融合场景以弥合思想政治教育时空分化

时空分化是发展不平衡带来的时空矛盾。融合时代性、多样化的场景,旨在明确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方向和时代任务,警惕不良社会思潮干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阵地的建设与完善,根据地区特色灵活推进数字化转型,化解时空分化的矛盾。

第一,融合时代性场景。时代性场景是指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把握时代发展脉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一方面,融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场景以体现中国特色,为思想政治教育数字环境渲染红色和底色,以中国故事激发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情感共鸣,以中国特色的发展轨迹科学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数字时空未来图景,用中国共识连结用户圈群,将中国精神作为构建数字共同体的价值纽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空间广泛传播。另一方面,融合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场景以回应时代之声,在适应瞬息万变的数字世界的同时,厘清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指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航向,冲破数字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规制,充分发挥个人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的能动作用,既要准确辨识数字代码背后可能隐藏的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陷阱,又要坚定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立场,筑牢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阵地。

第二,融合多样化场景。多样化场景是指不同地区要彰显自身特色打造多元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要基于不同地区现实发展水平进行匹配,各地区相互合作,弥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一是融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场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包含不同地区的对象,其生活经验和物质环境具有差异性,多样化场景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与其个人经验相符合的育人案例,依照不同地区的发展情况灵活塑造特色教育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空间的多维度发展。二是融入开放式的场景。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在不同地区各有特点,但从根本上而言,要促进各地区的相互交流,在兼顾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适时呈现不同地区的生活场景,推动不同地区的技术交流,发达地区要对欠发达地区提供数字技术援助,而欠发达地区也要在对比中清楚地了解自身短板,利用后发优势充分掌握数字技术以快速复刻和再现发达地区的成功案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在各区域的协同发展。

四、结 语

数字化转型是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基于数字时代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新期待和新要求,本文从时间之快、空间之广、时空之需三个维度探析了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时空意蕴,并结合数字化转型过程中身体缺场、焦虑情绪、发展不平衡等弊端可能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矛盾,提出了以场景拓展化解时空矛盾的实践路径。数字化转型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正视并处理好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的时空矛盾,有助于消解和治理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化转型期的潜在风险,更好地发挥其对人们思想动态的引领作用,形成良好育人生态。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化,且实际应用案例较少,当前研究尚未对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作出全面阐释。后续研究将致力于系统把握数字时代的特征和生成样态,立足时代之需、社会之需,审思和探寻思想政治教育全要素、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转型之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在数字时代创新发展。同时,基于时代发展的冀望与中国式现代化的设计,围绕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引领人们的思想动态的问题展开研究,分析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基本意涵与构成,辨析数字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结构转型的要求,彰显育人本质。

猜你喜欢
时空转型数字化
跨越时空的相遇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镜中的时空穿梭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玩一次时空大“穿越”
转型
数字化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