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价值及路径

2024-05-07 16:12郭呈才刘静瑶
关键词:诗词中国共产党红色

郭呈才,刘静瑶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50)

以史为鉴、资政育人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都曾开展过以党史、革命史、新中国史等为主题的大规模学习活动。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同时期学习的内容和深度也不断扩展和延伸。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学习,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以往的“四史”扩充为“五史”,这一新的提法既是发扬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重视历史学习,汲取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也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研判。

红色诗词是指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创作的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的诗词作品”[3]。从诞生至今,红色诗词已伴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了百年岁月,贯穿党史、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等各阶段,记录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历史,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建设历史,以及继往开来、革故鼎新的改革历史。以中华优秀诗词文化为根基,在时代发展中融入了革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的红色诗词,是新时代进行“五史”学习教育的重要红色资源。然而,目前学界鲜有关于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研究。为此,本文以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为研究主题,对红色诗词蕴含的“五史”学习教育资源、红色诗词在“五史”学习教育中的价值以及如何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等基本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新时代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一、红色诗词蕴含丰富的“五史”学习教育资源

红色诗词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形成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际,伴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了百余年的风雨历程。百年来,涌现了无数红色诗词作品,这些红色诗词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过程,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时代建设精神,是新时代开展“五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诗词

革命斗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时代主旋律,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参与革命斗争过程中,创作了大量红色诗词。这些红色诗词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以来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史,表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其中有反映军阀混战下的黑暗社会现实的诗词,如王尽美的《无情最是东流水》、詹谷堂的《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口占一首》、谢觉哉的《吴佩孚败走》;有记录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为革命而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红色诗词,如夏明翰的《就义诗》、熊亨瀚的《途中》、恽代英的《无题》、杨匏安的《狱中诗》等;有记录革命根据地和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成功开辟的诗词,如毛泽东的《西江月·井冈山》和《清平乐·蒋桂战争》、古大存的《向八乡山革命根据地进军》等;还有记录长征和南方游击战争的诗词,如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赣南游击词》、聂荣臻的《渡大渡河》、萧克的《突破镇石封锁线》等;有抒发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抗日救国、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的诗词,如叶剑英的《登祝融峰》、李先念的《歼敌》、吉鸿昌的《进攻多伦多训誓》、朱德的《寄语蜀中父老》等;有描述抗日战争及战斗经过的诗词,如陈毅的《卫岗初战》《保卫郭村》、朱德的《出太行》、马万祺的《广州失守》等;有记录国民党打击共产党,制造反共摩擦的诗词,如周恩来的《千古奇冤》、董必武的《舌战群魔》、叶挺的《皖南重围中口占》等;还有记录为保卫抗日战争胜利果实,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的诗词,如刘伯承的《记羊山集战斗》、陈毅的《孟良崮战役》、周世钊的《庆祝长沙解放》、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红色诗词,具有强烈的革命色彩与战斗色彩,是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战士在战火中的真实记录和情感抒发。这些红色诗词既有助于人民学习革命历史,又能使其真切地感受到革命战士们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是学习“五史”中党史的宝贵资源。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诗词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华民族从战火硝烟中走出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以朝气蓬勃的姿态进行战后恢复和国家建设,并开始逐步探索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取得了惊天动地的伟大成就。红色诗词记录着这些伟大成就,有记录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诗词,如吴林焕的《为志愿军空军首次击落美军王牌飞机而作》、张九歌的《如梦令·首战告捷》、潘先连的《清平乐·抗美援朝》、戴继贤的《山羊坡·志愿军》等;有记录全国上下热火朝天、充满希望地建设祖国场景的诗词,如陈叔通的《十三陵工地参加劳动归途中作》等;有歌颂祖国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绩的诗词,董必武的《闻长江大桥成喜赋》、赵志萱的《葛洲坝》、傅钟的《清平乐·宝成路》、叶剑英的《大庆油田》等;有记录新中国在一穷二白条件下“向科学进军”的决心以及在科技事业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诗词,如叶剑英的《攻关》、张宝财的《卫星上天》、熊瑾玎的《我国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等;有记录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而努力的诗词,如谭冠三的《贺人民解放军进驻拉萨》、李任仁的《庆祝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吕振羽的《访内蒙古自治区》等。社会主义中国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经历了洪水、冰雪、地震、疾病等灾害风险的挑战。红色诗词也对此有所记录,如陶铸的《慰抗洪战士归来》、王昆仑《西江北江抗洪》、丁节的《满江红·抗洪颂》、蔡世平的《贺新郎·非典》、徐振洲《霜叶飞·汶川地震》、汪梦川的《灾雪吟》等。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红色诗词重点记录了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过程,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取得的非凡成就,是新时代学习“五史”中新中国史的重要资源。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红色诗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人民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十多年里,中国人民沿着这条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绩,这些成绩在红色诗词中也有所记录和书写。有记录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面貌的变化以及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希望和向往的诗词,如吕玉慕的《家乡巨变》、党化民的《小重山·合阳孟家庄变迁》、杨森雲的《小康颂》等;有展现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在经济、社会、文化、国际地位等各个方面迎来巨大发展的诗词,如钱昌照的《祖国新貌》、刘志敏的《贺中国加入WTO》、吴至华的《热烈庆祝北京申奥成功》、孙显的《贺APEC会议在上海浦东召开》、章旭的《喜赋九九世博会在昆明举行》等;有抒发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支持与赞赏的诗词,如张传杰的《改革开放颂》、丁顺尧的《赞改革》、张元济的《社会主义万般新》、高和义的《西江月·国富民强》等;还有记录我国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迈出重要一步的诗词,如马万祺的《中葡联合声明正式签字》、李锐的《迎香港回归》、徐益兰的《忆江南·闻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指日可待》、方松涛的《庆澳门回归》、滕效贤的《长相思·澳门回归》等。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华大地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些记录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锐意进取、阔步奋进的红色诗词是学习“五史”中改革开放史的重要资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红色诗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4]红色诗词依旧承担着记录、书写和讴歌新时代的使命,深刻反映时代变化,谱写时代精神。就目前的红色诗词而言,主要有献礼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的诗词,如许永兴的《收看十九大报告感赋》、高永存的《天净沙·庆十九大召开》、林明的《十九大赋》、林鹏的《感怀党的二十大》、孙临清的《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郑庚满的《二十大颂歌》、史东茂的《七律·二十大召开有感》等;有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诗词,如赵贤菊的《苏幕遮·改革开放四十年》、肖礼洲的《莺啼序·改革开放四十年抒感》、李阳民的《定风波·赞改革开放40年》、马礼诚的《浣溪沙·改革颂》等;有记录和歌颂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诗词,如何云春的《满江红·闻军队组建火神山医院有感》、林岫的《减字木兰·向抗疫一线白衣战士致敬》、陈文玲的《庚子年元宵节》、李俞汶的《全民战疫情》、刘迅甫的《情系武汉》等。

红色诗词历经百年发展,涌现出数不胜数的经典作品,记录了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的历史进程,同时也展现了中华民族和社会主义百年的重要发展历程。红色诗词既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又是新时代开展“五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资源。

二、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价值意蕴

红色诗词作为宝贵的红色资源,在开展“五史”学习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一方面,红色诗词融入“五史”教育有助于人民群众增强历史自信,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影响,自觉担当起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历史重任;另一方面,红色诗词融入“五史”教育有助于丰富新时代“五史”学习教育的内容和载体,提升“五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一)有助于坚定历史自信,抵制错误思潮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了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经历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三件大事:“一是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三是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历史性胜利,是彪炳中华民族发展史册的历史性胜利,也是对世界具有深远影响的历史性胜利。”[2]然而,近年来,一些别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各种方式散播谣言、恶意解构历史真相、抹黑革命英雄,歪曲近代以来的党史、国史,造成一些对历史一知半解、分辨能力不强的群众产生思想混乱,影响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危害社会团结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对此指出:“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5]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定历史自信,首先应该认真学习历史,洞清历史真相。红色诗词作为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和群众心声的诗化表达,既是革命情感的直接抒发,又是革命历史的真实记录,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抵制错误思潮的有力武器。红色诗词中鲜活的英雄人物和真实的英勇事迹,为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党史观提供了历史依据。以红色诗词背后的人物和事迹对人民群众尤其是广大青年进行“五史”教育,能够使青年真切地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从而引导其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增强爱党爱国的情感,自觉担当起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二)有助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红色基因的传承与红色血脉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6]。红色资源、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斗争中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和沉淀下来的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事物,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7]。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离不开对红色诗词的传承与利用。红色诗词作为红色文化的重要部分,是新时代进行“五史”学习教育的宝贵资源,要充分发挥“五史”学习教育与红色诗词的双向互动作用。通过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丰富“五史”教育的内涵和载体,同时,以“五史”学习教育为契机推动红色诗词资源的挖掘和利用。红色诗词蕴含着伟大的红色传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情感、思维和价值取向。特别是红色诗词中蕴含的不怕牺牲精神、敢于斗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和自强不息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从容应对各种复杂风险挑战乃至惊涛骇浪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要从党的百年伟大奋斗历程中汲取力量。红色诗词伴随着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伟大历程而产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生动载体。红色诗词的创作主体是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中国共产党人和先进分子,其作品饱含着奋斗目标与时代元素。革命战争年代,他们用诗词表达自己强烈的家国情怀与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平建设时期,他们用诗词表达建设国家的热情、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歌颂。在“五史”学习教育中融入红色诗词,有利于推动红色诗词资源的有效利用,传承和弘扬红色诗词中蕴含的红色传统和红色基因,从而充分发挥红色诗词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有助于丰富“五史”学习教育的载体

红色诗词虽篇幅简短,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情感价值,凝聚着中华儿女的崇高精神与理想追求。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不仅能够推动红色诗词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能够丰富“五史”学习教育的载体,使党史更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作的红色诗词饱含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崇高的精神品格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留得头颅在,雄心誓不降”“壮志未酬身若死,亦留忠胆护人间”等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忠诚不渝的决心和视死如归的悲壮情怀;“此生合是忘家客,风雨登轮出国门”“个人生死何足论,岂能遗恨在千秋”等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革命的向往和为国舍身忘家的牺牲精神。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艰苦的条件下开始奋发建设。这一时期红色诗词中充满了昂扬的斗志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攻城不怕坚,攻书不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表达了面对困难要主动出击、敢于斗争、勇攀科学的高峰,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任务;“白首壮心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描绘出人民群众雄心勃勃、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以生动的比喻,热情赞颂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展示出我国革命事业的广阔前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成功地纠正了以往工作上的偏差,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不仅改变了中国自身,也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这一时期人民群众创作了许多歌颂改革开放的红色诗词,如“改革开放春风暖,九州一片艳阳天”“社会和谐金瓯固,幸福人间飘彩虹”。正如毛泽东所言:“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8]这些不同时期的红色诗词反映着不同时期国家的社会面貌和基本特征,是“五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见证,也是新时代学习“五史”的重要载体。

(四)有助于增强“五史”学习教育的效果

“五史”学习教育的内容丰富广泛,意义深远重大,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历史认知、理想信念和三观信仰的确立。以往的历史学习主要是采取课堂教学方式,以平铺直叙的语言和固定教材对历史知识和历史结论进行介绍和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不免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学习党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红色诗词贯穿“五史”发展历程,是“五史”的重要佐证,也是学习“五史”的重要资源。通过对红色诗词资源深入地挖掘与科学地整理,将其合理地利用于“五史”学习教育,有助于增强“五史”学习教育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红色诗词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入地介绍和剖析,如讲到红军长征时,可以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陈毅的《初抵吴起镇》、聂荣臻的《渡大渡河》、谢觉哉的《天明始觉满身霜》等诗词进行品读,讲解诗词的创作背景、诗词中描述的事件、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品读诗词中感受革命的艰辛及中国共产党人的乐观精神;在讲到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朝气蓬勃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时,可以将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叶剑英的《大庆油田》、董必武的《闻长江大桥成喜赋》、胡振华的《南昆铁路通车》等诗词进行品读,将红色诗词与国家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进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除了课堂教学,也可以通过采取举办红色文艺剧、举行红色诗词创作大赛、朗诵大赛等多种形式,让人民群众在形式各样且富有感染力的红色诗词学习过程中,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艰辛而伟大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感受中国人民无惧牺牲、不畏困难、艰苦创业、刚强勇毅的精神品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选择和历史的必然,从而更加自觉地将爱国之情融入到实践中,努力成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三、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实践路径

红色诗词映射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记录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历程。新时代,在全面推进“五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红色诗词的优势力量,积极探索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整合现有诗词,丰富学习教育资源

整合现存的红色诗词资源,是传承红色诗词和将其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整合现有的红色诗词资源主要是指在保护现有的红色诗词资源的前提下,对红色诗词资源进行科学规划,让分散的红色诗词聚合起来,提高红色诗词资源的整理利用率。我国的红色诗词体量庞大,类型众多,但整体呈现出资源分散、利用不足的特点。就现状而言,对红色诗词的整理与研究活动,主要集中于以毛泽东、朱德、陈毅、董必武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杰出革命家的诗词,而对于革命年代做出牺牲的平凡而又伟大的革命烈士和共产党员的诗词研究则较少。因此,广泛地收集和整理现存的红色诗词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在收集红色诗词的同时,要将红色诗词以时间顺序、内容主题或作者身份等为标准,进行系统分类归纳,汇编成册。在开展“五史”学习教育时,既可以将符合学习内容的红色诗词素材合理运用到教学中,也可以依托丰富的红色诗词资源,按照诗词内容串联“五史”的发展历程,进而使“五史”学习教育既具有历史教育功能,又具有文化审美功能。

(二)凝聚育人合力,实现家校教育联动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9]在推动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过程中,应以青少年群体为重点对象,积极发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良性互动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10]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奠基作用,父母要充分发挥榜样与带头作用,教育和影响孩子从小习诵红色诗词,学习“五史”,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颗扣子。在学校教育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激发其他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教师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近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1]因此,学校要定期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培训,组织教师参与研讨会或学术会进行相互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与教学水平。与此同时,要鼓励教师不断扩充知识,注重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尤其要提高自身红色诗词素养,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恰当地将红色诗词融入课堂教学,增强“五史”教育的效果。在以思政课教师为“五史”教育主体的同时,也要不断扩大师资队伍,形成育人合力。如整合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队伍,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组织本校文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合作,编写相关的教材资料,或以“共上一堂课”的形式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教育,让教学兼具专业性与趣味性等。

(三)聚焦学生差异,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学校教育对个人思想道德和精神品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要贯穿大中小学课堂,将学校打造成为“五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聚焦不同阶段学生的差异性,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提高“五史”学习的效果。中小学生心智活跃,可塑性很强,容易接受正确的积极的价值观念,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期。在结合红色诗词进行“五史”学习时,要避免死记硬背,强行灌输,而要采取学生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如以讲红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们对革命先烈产生共情,或是带领他们到革命博物馆、革命遗址遗迹进行实地参观,引导他们亲身感悟。相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大学生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性,在进行红色诗词教育、“五史”学习教育时应更注重方式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改变单方面的灌输方式,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以利用网络和科技,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二是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通过学生会与社团的力量组织活动,如组织成立“五史”宣讲团、举办红色诗词朗诵比赛、举办“五史”知识竞赛等吸引学生参与。通过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以朋辈力量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四)拓宽教育平台,扩大学习教育群体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广大人民群众在学习“五史”中坚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而不懈奋斗。因此,在开展红色诗词融入“五史”教育的过程中,应注重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扩大参与人群,推动全民学习“五史”。一方面,可以借助传统媒介传播红色诗词和“五史”内容,如在报纸上开辟介绍专栏,增加相关期刊的刊载量、举办红色诗词类电视节目等。另一方面,可以借助新兴媒介为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打造新平台。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进入了“读屏”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新兴媒介在传播方面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内容多、成本低等优势。可以利用红色诗词结合“五史”内容进行微创作,如红色诗词中的党史故事、红色诗词背后的党史人物等,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形式,通过学习强国、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红色诗词,感悟红色诗词的魅力,涵养“五史”学习内容。

四、结 语

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历史记述了前人的成功和失败,重视、研究、借鉴历史,了解历史上治乱兴衰规律,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启示。”[12]新时代新征程中,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推动全国上下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在传承红色诗词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走过的峥嵘岁月和艰难历程,更深刻地领悟中华民族蕴藏的深厚智慧和磅礴力量,对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和实现伟大梦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为主题,从历史维度系统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的红色诗词中蕴含的丰富的“五史”学习教育资源;从价值维度分析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作用与价值;进而从实践维度提出了新时代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总体而言,将红色诗词融入“五史”学习教育尚属一个较新的课题,无论是价值维度的分析还是实践维度的探讨都有一定的不足之处,仍需学界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猜你喜欢
诗词中国共产党红色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红色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红色在哪里?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追忆红色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