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娱乐主义思潮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理性审思

2024-05-07 16:31贾璨璨常开霞
关键词:思潮主义理想信念

贾璨璨,常开霞

(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娱者,乐也。“娱乐”从古至今都是人们摒弃功利目的趋乐避苦、充实生活体验的重要方式。“泛娱乐”起初并无所谓褒贬,其以现代媒介为主要载体,以“浅薄粗陋、低俗恶趣味”娱乐信息为主要内容,传播与青年健康价值观相违背的思想。因此,明辨泛娱乐主义错误思潮的生成逻辑,理性审思其对青年价值观的困扰,全面分析如何在困局中突围,对引领青年价值观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逻辑

(一)利益驱动: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的内在耦合 资本逻辑的推动是对泛娱乐主义生成逻辑深刻认识的重要线索之一。如今,泛娱乐主义不再是简单娱乐元素的完全整合,而是资本与娱乐相关的综合体。马克思曾指出,在发达商品经济阶段,资本只有在“不断更新的运动中才有价值的增殖”,[1](P157)正是资本的强势注入,娱乐才得以拓延至政治、社会、网络、文化、教育等多重领域,并在不断异化趋势下逐渐失去了愉悦身心的目的,沦为充满诱惑力的资本增殖工具。正如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的著作《娱乐至死》一书中所述,他认为娱乐本身并不可憎,但“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精神文化。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2](P4)

此外,泛娱乐主义思潮的核心价值亦是资本逻辑与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内在耦合,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消费主义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产品与其本身的使用价值相分离,从而被符号化、标签化。随后,在创造其他娱乐型的文化产品时,娱乐资本会对青年的兴趣元素进行充分的捕捉,抓住青年的猎奇心理给其带来感官刺激,从而达到对多种文化产业内容全覆盖和强渗透的目的。在满足青年受众需求的同时,利用偏好设置将个性化娱乐文化产品精准供给。这在无形中促成娱乐热潮的形成,久之导致社会性的泛娱乐主义思潮蔓延,此后,资本逻辑操控下的娱乐逐渐褪去所承载的正确价值意义,呈现出低质化的现实景观。很多原本需要理性分析的事情被用轻松“娱乐”的方式简化处理,“娱乐本该具有的美感光晕消散在庸俗、媚俗、低俗的文化碎片之中,沦为世俗时代大众娱乐消遣的精神鸦片。”[3](P117)

(二)技术温床:网络媒体技术推波助澜 网络媒体技术的推波助澜是个体化娱乐演化为社会性泛娱乐的又一重要因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种社会意识的生成及流行,必有其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基础,而媒体技术则是实现泛娱乐从“现象”到“思潮”演变的桥梁。

从现实状况来看,泛娱乐主义思潮以网络空间为场域,通过发挥网络媒介载体作用,利用网络信息所提供的养分,在一定的网络舆情契机下,发展成为社会性的泛娱乐。反之,泛娱乐主义思潮也会经由各种网络平台或者渠道产生积极或消极的效应。因此,网络媒体自身正确的价值观立场尤为重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发达的网络技术会对社会个体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赋能”,在西方资本主义功利性价值观念的影响下,部分网络媒体以利益为导向,背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立场,塑造出“大众狂欢”式的泛娱乐假象。从纸质媒介到电视媒体再到网络新媒体信息时代,网络媒体以更加便捷的技术方式与大众互动,以时下最流行的抖音为例,作为面向全年龄的短视频社交平台,满足了大众对于视觉和听觉享受的需要,尤其是满足了青年追求新奇、独特的时尚情趣心理,其传播方式以主流媒体为中心转变成以普通大众为主导,逐渐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使娱乐在传播过程中存在不可控因素,无门槛的娱乐传播方式为泛娱乐主义提供了表现的空间,网络也成为泛娱乐主义滋生的主要场域。

(三)受众需求:感官刺激大于精神追求“泛娱乐主义”概念生成在“后现代”社会语境下,从本质上讲,是受众需求、技术发展及社会环境变化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受众群体把从媒介接受的信息通过自身解读与加工转换为具体意义,在不断迎合下使泛娱乐主义思潮生成蔓延。

马克思曾提到,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被社会的各种要素所决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空间时间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在当前社会背景下,现代媒体技术便捷的沟通方式使得受众个体极易受到群体环境的影响,产生群体化的一种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一个动态过程,在社会利益等原始动力的作用下可以演变为多种“社会行为”,单纯的娱乐行为通过群体效应异化为圈层化的娱乐心理。擅长隐匿于受众群体中的泛娱乐主义,将偏好类的娱乐信息通过媒体平台和大数据精准投送,长此以往的娱乐便成为泛娱乐化现象。在受众群体和娱乐产业的互动中,娱乐群体逐渐失去个性和独立性,沉浸于无意识的大众“娱乐狂欢”中难以自拔。在错误的社会心态和泛娱乐主义思潮作用下,受众群体对娱乐产品依赖逐渐加重,追求娱乐带来的感官刺激大于情感体验,陷入万物皆可娱乐的幻想中。

二、泛娱乐主义思潮下青年价值观的现实表征

(一)理想信念淡漠化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愈发深刻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成为亿万群众共同的精神家园,截至2022 年12 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75.6%。互联网“热潮”下,鼓吹娱乐至上的泛娱乐主义思潮在解构权威、消解价值的危机下,隐藏的是理想信念的缺失。更有数据显示,青年利用网络的主要群体并未将学习教育作为第一目的,而是侧重于娱乐休闲。泛娱乐主义抓取青年的娱乐之需,放大其享乐意识,分化其奋斗向上的思想追求,展现出青年脱离现实生活,淡漠人际交往的生活状态。这种脱离现实的理想信念往往经不起冲击,青年理想信念的淡漠化,使青年在自身价值选择与实现过程上陷入迷茫泥潭。

在物质条件丰盈的新时代,影响青年更多的是心理和精神压力,他们往往赋予自己“佛系”“躺平”“内卷”等符号标签规避压力,遮盖焦虑心理,用过度享受娱乐的生活方式来片面追求个人价值,这种享乐主义与泛娱乐主义“不谋而合”,将大部分青年困于各种感官娱乐、物质享受之中,使之与主流价值追求、积极生活态度渐行渐远。“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4]习近平总书记曾将理想信念比作精神之“钙”,并多次赋予理想信念更具体、丰富的阐释。身体之钙需要天天补充,精神之“钙”亦是如此,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积极进取、奋斗向上,是青年应有的思想姿态。古人说:“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在社会思潮交织碰撞的背景下,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是青年抵御诱惑的关键因素。

(二)文化审美庸俗化 美好生活的实现不仅要有充裕的物质条件,还需必备的审美能力和审美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曾明确指出:“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5]在娱乐信息铺天盖地的泛娱乐环境下,青年受众群体往往首当其冲被浸染,往往盲目接受各类复杂多变的信息,对善恶美丑、高低雅俗的概念界限模糊不清,自身的审美价值观自然而然受消遣娱乐事物的影响,难以区分好坏。

首先青年审美标准具有敏锐性、猎奇性。出生在1995 至2009 年的一代人被称为Z 世代青年,他们成长在网络信息和智能手机产品发达的环境中。Z 世代青年群体容易感知美,善于将娱乐文化抽象表达,并加以创新,其中不乏有恶意编造、纂改经典历史或经典历史人物、用表情包刻制传统印章、搞笑段子写对联等等。绝大多数人并不赞同带有过度娱乐性质的创新行为,认为不严肃的文化环境会影响文化传承、扭曲经典文化的本意,使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在泛娱乐的环境下被冲散。娱乐消遣是人类的本能需要,但由于泛娱乐主义的狂欢性质,它并不能真正地满足青年对高雅审美文化的精神需要,青年长期无意识地沉溺在了一个充斥着现代科技的娱乐世界里,久而久之精神生活将会变得越来越荒芜,失去对真实历史的判断力和崇拜力,最终导致文化审美庸俗化。

其次是青年审美评价具有主观性、肤浅性。泛娱乐化导致当今娱乐文化出现病态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审美弱化、物化、丑化。[6]近期,网络上对一些奇怪的妆容引发热议,一些妆容扮演者以苍白恍惚颓废为特点,将此称为“毒虫仿妆”。这股娱乐风潮的起点来源于某热播韩剧,该剧中女主角饰演“毒虫”角色,不惜用毒品和手术方式追求容貌美丽,饰演该角色的女演员在剧中身材清瘦、妆容精致,却被部分网友“赞”为颓废美,审美本身没有对错,但这种将审美建立在犯罪行为上的娱乐化的现象,是一种危险的审美方式。在青年的主观意识下,原本严肃的议题被娱乐化后,会诱导青年肤浅地模仿、盲目跟风走向极端化,甚至可能触发犯罪红线。创作有可为有不可为,对严肃底线问题的泛娱乐化,无疑是对青年审美价值的双重打击。

(三)价值追求功利化 所谓价值追求功利化,是指人们在价值判断时更倾向于短期利益,而不考虑其他效益,把追求个人功利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标准。青年作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在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功利性倾向是明显存在的,部分青年看来,在现代社会重义轻利思想是不适用的。实现个人成功和贡献社会问题上,部分青年更加热衷于索取。比如,青年在对待学习方面,完成课业取得学历后赚取大量的物质财富的动机远远大于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对于学校开设的公共课、实践课等价值较低的课程大部分人选择马虎对待;在对待入党问题方面,部分青年不再将入党看作是神圣的,而是有目的地入党,只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或是取得更好的职位。在价值追求功利化目的逐渐放大的社会,青年功利化表现主要受自身发展状态和发展环境的影响,过多简化、碎片化、低俗浅薄的信息大大降低了青年对事物的积极态度,只会用功利主义标准以偏概全用一切社会现象,用消极避世态度面对生活困境。

许多网络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并不在意青年精神世界的追求及文化价值的涵养,而是坚持“娱乐至上”不断向青年灌输低俗的价值观。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红文化”“吃播文化”“直播带货”等社会风潮,有些价值观并未成型的青年在接受到这些信息后,盲目追随潮流,甚至部分青年将做“大网红”“大明星”作为人生的终极奋斗目标,电视娱乐综艺节目通常将演员选手进行美化和包装,只展示光鲜亮丽的明星形象,让想要一夜爆红的青年忽略了“台下十年功”的奋斗过程,认为成功唾手可得。正是这样错误观念的传递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健康发展,导致青年的价值观越来越走向功利化、浮躁化,在更严重的情况下,还会造成思想观念的退化和总体幸福感的降低。

三、泛娱乐主义思潮下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突围之策

泛娱乐主义思潮与其他社会思潮相比,看似没有复杂的理论基础和明确的价值取向,却用轻松愉悦、以情动人的叙事方式浸染青年群体,甚至可能演变成为操控公共话语的主导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7]因此,抵制泛娱乐化对意识形态的侵袭,应由国家政府、网络媒体、青年自身多方通力合作,引领“青年行”、深入“青年心”、激发“青年志”,寻找泛娱乐主义思潮下的青年价值观培育的突围之策。

(一)引领价值取向:构建好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青年兴则国家兴。面对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侵扰,首要的是国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革故鼎新优化青年价值观顶层设计。首先,需追本溯源构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基础的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说是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中国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在加强实效性,通过多样化的宣传形式,实现主流价值观与青年价值观的“正向聚合”。娱乐是可以帮助青年在高压之下排忧解难,减轻负担的一种正当消遣方式,但在多种社会思潮相互交织的“泛娱乐”环境下,需要理性辨别错误价值观念,积极强化主流价值认同感才能夯实主流思想的引领地位。

其次,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导向功能。社会思潮是社会冲突在思想领域的综合表现,因此,青年树立正确价值观念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泛娱乐主义下的话语环境常呈现出通俗浅显随意的特点,在开放性逐渐增强的互联网媒体环境下,严肃且深奥的主流话语不再是主流,青年更喜爱丰富活跃的表现形式,因此,优化思政话语亲和力重在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多元化的表达方式,创造青年喜闻乐见的话语形态,守正创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实现青年自信到自强的逐级转变,让新时代更多生动活泼、深邃隽永的主旋律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引领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优化媒体环境: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娱乐行业的健康发展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8]应对泛娱乐主义思潮侵袭,重在强化政府监管,提高网络监督与管理水平,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在保证思想阵地得到有效管理的同时,合理优化媒体环境,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娱乐行业的发展,形成娱乐文化的良性循环,保证网络市场的健康运行,找到更高质量的娱乐方式。

除政府管控措施外,对待错误的泛娱乐主义思潮更多地强调行业自律及媒体人自身清醒坚定的正能量态度。当前网络发展时代呈现高效、开放与扁平特征,网络虽拉近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也模糊了信息边界,想要妥善治理就需要媒体人自觉做好“把关人”角色,以辩证的思维来考量所报导事件及事件影响的双面性,在坚持底线思维前提下合理控制事件发展的预期,对泛娱乐主义发展规律及其所造成的后果进行预设,以科学方式避免负面的影响,从而真正实现行业自律自觉,破除“泛娱乐”发展乱象。泛娱乐主义是娱乐资本的过度扩张与追逐利益的恶性竞争所致,针对媒体行业“唯利是图”这一误区,应加强媒体人责任感,突出以社会利益为第一要务,大力发展高品质社会先进文化的模式,打造“精品”“优品”,充分发挥“精品”“优品”文化的正面效应,在高质量的网络媒体环境中提升青年文化认同感,从生产源头上抵御泛娱乐主义思潮的侵蚀。

(三)帮助青年励志:让青年提高修养冲破“泛娱乐主义”迷雾 面对社会思潮的交融与交锋,青年难免会有迷茫与困惑,“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青年要善于在常修常练中铸牢理想信念之魂,在常悟常进中培固理想信念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9]如今的新时代青年不再需要面对纷繁战火,而是应对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考验,要在自省中铸牢理想信念之魂,才能避免在复杂环境中迷失方向;要在知行合一中践行具体的理想信念,将理想信念稳扎稳打在奋斗中,才能不惧糖衣炮弹的轮番攻击;要始终保持初心,让正确的价值观念生根发芽,铸牢“想干事”的信念,积极投身于新的奋斗征程。

青年要提高文化审美观念,锤炼能干事的青春本领,从“内省”“外化”两种方式入手,内应外合实现审美价值的最大化。首先,要注重价值内省,通过自我反思提升对审美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在自我辨别能力不断加强的基础上塑造良好的媒介素养,理性选择正确的娱乐方式,端正价值立场,不做盲目的跟风者,避免陷入文化生产低质量循环的怪圈。其次,行为外化重在培养青年知行合一的实践能力,青年要在网络创造的快捷环境中积极参与产品使用,在实践中创新网络传播方式,用不同角度理性辨别网络信息,例如,通过积极参与网络高质量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爱心公益活动等等,将外部力量转化为推动事物发展的积极能量。

青年需消除历史虚无主义,亮出干成事的奋斗底气。历史虚无主义总是根据现实状况不断产生新的变化,但其背后降低青年政治认同的政治意图并没有改变。[10]青年要做“行动上的有心人,政治上的清醒人”,掌握和运用理论思维明辨是非曲折,通过学习榜样精神、工匠精神改善焦虑,在内心深处筑起主动抵御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精神防线。关注点聚焦当下时事政治热点,拒绝虚幻飘渺的消费主义的诱惑,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自觉辨析泛娱乐主义的实质,用科学的价值观念自觉警惕泛娱乐主义带来的危害。此外,要在培育劳动精神中自觉对“娱乐至上”的泛娱乐形成免疫。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1]在劳动的过程中实现受教育者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中华民族自古就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实践,成为新时代劳动最美丽的书写者,消除泛娱乐主义思潮浸染引发的认知失衡。

猜你喜欢
思潮主义理想信念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新写意主义
近光灯主义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
冬日 新碰撞主义
增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