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健康教育的路径

2024-05-07 16:31潘同人
关键词:大思政大学生教育

魏 莱,潘同人

(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382)

健康教育是在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全方位协同的“大思政”育人格局下提出的重要育人手段。高校的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目的、有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健康知识、健康习惯、健康价值、健康观念等内容的教育活动,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提高健康素养,成长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青年。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康教育不仅属于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具备综合育人的功能,探索高校开展健康教育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健康教育的价值意蕴

在“大思政”视域下,高校进行健康教育不仅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同时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是落实新时代党和国家健康战略目标的需要,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前提,应当使人的个性、才能、智力与体力获得充分释放。同时马克思也把教育看成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认为教育“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生产力,而且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1](P530)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价值遵循。

健康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个人追求理想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志。通过开展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使大学生个体获得健康素养的整体提升,而且可以进一步向大学生群体普及健康知识,促使他们塑造正确的健康观念,养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和习惯。[2]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科学指南,更好地推动健康教育工作。

(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着丰富的健康思想,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健康实践活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国传统医学典籍凝结了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中医药文化,其中蕴含的多样的健康养生主张最终都是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良好状态,为现代健康教育提供了学理性支撑。另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仅十分重视维护身体健康,把珍惜生命、保重身体当作践行孝道的起点,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的建设。精神境界的良好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最高追求,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者爱人”;道家所提倡的“清心寡欲”“致虚极,守静笃”;[3](P195)佛家所倡导的“慈悲为怀”“随缘而安”,本质上都强调人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提倡人内心的和谐,在价值取向、人格塑造、心理调节、道德建设、人际关系调节等方面为心理健康思想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4]。因此,在高校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当代的健康理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落实国家健康战略目标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5]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个人观念的转变,社会公众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健康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启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颁布表明健康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关系到人民群众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与希望,他们的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还将对国家的建设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加大学校健康教育力度,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6]为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学校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性与生殖健康、安全应急与避险等五个方面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并要求高校全方位、多渠道开展健康教育。[7]大学生健康发展是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基础和关键力量。因此,提升高校的健康教育水平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重要举措。

二、“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健康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义越来越突出,但是高校健康教育仍面临学生健康意识淡薄、社会健康问题突出、高校健康教育滞后等现实境遇。

(一)学生健康意识淡薄 据《我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结果报告》显示,我国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仅为9.30%,低于全国14.18%的平均水平。[8]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体质的整体水平已有提高,健康观念有加强趋势,但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身体健康关注不够、对心理健康认识匮乏、对生活健康意识淡薄等问题。

当代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能力不足,除普遍存在体育锻炼少、睡眠时间短、作息不规律、膳食不合理等问题外,还有部分大学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如沉溺网络、久坐不动、经常熬夜等,这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正在成为影响学生健康的危险因素。受近年社会中“以瘦为美”的审美标准的影响,许多大学生错误认识了体重与健康之间的关系,过度节食或过度运动,造成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等伤害身体的后果。面对多方面的压力,无数大学生对于健康这件事越来越焦虑,于是流行起了炸鸡配红茶、可乐加枸杞的“朋克式养生”,健身5 分钟、拍照1小时的“嘴炮式养生”,熬夜敷面膜、节食吃药丸的“抢救式养生”,这些不良的健康观念非但没有补救大学生的身体状况,反而加剧了身体机能的退化。

根据《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调查报告显示,青年大学生心理问题倾向的发生率为4.36%-8.4%。[9](P1-28)因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压力、情感压力及就业压力等原因,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焦虑、抑郁、迷茫、恐惧等心理问题。由于大学生平时获取心理健康知识的渠道较少,导致许多大学生出现问题不愿寻求帮助,也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宣泄,久而久之成为了背负心理问题的“灰色人群”,部分同学甚至采取一些极端行为来缓解内心的压力。这些问题不仅表明大学生对自身身心健康状况的忽视,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健康方面的缺失。

(二)社会健康问题突出 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对高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高校应当对此引起重视,做好大学生健康的“守门人”。当前全球的公共卫生形势空前严峻,各类传染性疾病层出不穷,禽流感、新冠肺炎、甲流等突发性流行病接踵而至,严重影响到人民的健康与社会的发展。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能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增强身体对于病毒的防御能力,大大降低感染流行病的机率。当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更应该成为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者与推行者。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既能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抵御病毒的能力,又能让大学生群体关注自身及家人的健康,在全社会中起到带动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界定,不仅仅是指身体无病,更强调人的精神完好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快节奏、高风险、大压力的现代社会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为了争取有限的学习或就业资源,许多大学生掉入了“内卷”陷阱,被迫加入了一些非理性、非自愿的竞争,试图通过忙碌来证明自身的价值。然而,盲目的“内卷”会让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下降,造成无意义的精神内耗,烦躁、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也会随之增多,这也为高校的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任务和挑战。

新形势下,高校健康教育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高校应找准切入点,及时关注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将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体系,科学传授健康知识与理念,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的新变化。

(三)高校健康教育滞后20世纪20年代,健康教育理论引入中国,随后我国高校相继以讲座或选修课的形式针对大学生开展了健康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特色高校健康教育的基础。[10]但由于我国高校的健康教育起步较晚,对于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明显,成果并不突出。一些高校对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健康教育的覆盖率普遍较低,针对性也不强,很多方面都有待提高和完善。

在教育内容上,当前高校并未真正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其关注的重点多为政治教育或德育教育,更加重视对于意识形态的塑造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向大学生传授健康知识的主要渠道。高校现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与法治”等必修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虽有涉及人生价值观、个人道德修养、身心和谐等精神健康方面的内容,但却欠缺对大学生身体健康、生活方式等方面的教育,同时在教科书中也缺乏对健康概念的系统论述,导致大学生对健康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在教育方式上,健康教育课程、网络新媒体平台和健康讲座是目前高校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高校学生获取健康知识的主要方式。部分高校开设了心理学、卫生学、营养学等与健康相关的选修课,邀请了校内外的健康专家开展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虽涉及了相关健康知识,但对学生的覆盖率较低,理论色彩浓重,没有与之相配合的实践教学,导致健康教育效果并不显著。另外,大部分高校健康教育的主体由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心理老师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虽然他们对于健康知识有一定的储备,但是专业化程度尚待提升,使得高校的健康教育不能达到理想状态。总之,高校的健康教育与国家要求和学生需求之间还有较大差距。

三、“大思政”视域下高校健康教育的路径选择

大学生既是自己身体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又承担着推动学校健康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健康生活风尚的重要责任。在“大思政”视域下,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贯穿高校育人的全过程。高校应当抓住教育契机,通过理论灌输和实践养成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价值观引领,同时要根据新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有针对地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营造更加健康的身心状态。

(一)丰富教育内容,加强思想引领 在新时代下,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不断增强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健康教育内容,健全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首先,高校应该将健康观教育充分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中,在必修的思政课程中加入马克思主义健康观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健康观等内容,尤其要融入习近平全民健康、大健康观、大卫生观、人类健康共同体等现代健康理念,促使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变化,认识到健康对于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重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与国家健康价值观相统一的健康观念。

其次,高校除了开设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突发事件急救与自救、大学生常见心理疾病防治等专题的选修课,还应当结合当前社会形势,开展与传染病相关的讲座或通识教育课程,帮助大学生了解流行病的传播情况、基本症状和防治措施,对健康与疾病的关系得到更有效和科学的认知,消除对于病毒的恐惧,增强其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与之相匹配的健康教育课程,增强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最后,各高校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活健康、道德健康、身心健康等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对于健康的基本观点,为高校健康教育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是对大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应当将大学生健康教育内容与传统健康观念相结合,树立起正确科学的整体健康观。另外,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宝贵结晶,新冠疫情防控三年以来,中医药被称为防治的“中国方案”,成为预防和治疗新冠肺炎的重要手段。因此,将中医药文化充分融入高校健康教育之中,有利于运用中医药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培育学生,帮助大学生更加科学合理地利用中医药做好健康防护。

(二)拓展教育载体,提高育人实效“大思政”是新时代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高校应当调动一切育人主体、挖掘一切育人资源,将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线上宣传与线下教育相结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实现健康教育功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健康教育融入各类课程,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作用,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育课程是健康教育的良好载体,同时健康教育又能丰富体育教学的内涵。在注重培养学生运动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基础上,体育教学还应当加入养生保健、疾病预防、应急处理等专业卫生健康知识,帮助学生强化对健康理念的科学理解,培养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除了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相结合,还要把健康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课。高校应在心理测试、心理咨询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渠道,大力宣传心理咨询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直播课程、推送心理文章、宣传心理活动等途径帮助学生获得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高校是一个“大课堂”,很多学科都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教育资源,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融合,能够实现各类课程教学与健康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大健康”的育人格局,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和学习健康理论与知识,从而提高健康教育的水平。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1]健康知识与技能的传授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配合,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协同是大学生健康教育的应有之义。课外实践是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高校要深度挖掘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熟悉健康知识与养成健康行为。

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为大学生获取健康知识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弥补了传统健康教育方式的不足,为高校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途径。高校应当构建“大思政”格局,把新媒体平台作为健康教育的载体,宣传健康资讯及卫生知识,为大学生提供及时准确的健康动态。

(三)优化教育环境,凝聚社会合力 高校健康教育的优化有赖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的通力合作,家庭、学校、社会都要承担起对于大学生健康教育的责任,形成一体化教育网络,发挥协同育人的合力作用,从而增强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

学校是开展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高校要将健康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一方面,学校除了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的健康教育功能,还要将健康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利用社团活动、班级活动、团日活动等载体,举办以健康为主题的比赛活动、艺术表演等,引导大学生有效控制影响健康的生活行为因素,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应当充分利用海报、横幅、展板等传统媒体平台和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媒体平台经常性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珍惜健康、追求健康、保持健康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统筹,强化健康教育的条件保障,配备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有力支持。尤其是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社交困难”“学习恐慌”等问题,开展个别辅导、团体辅导、心理热线、线上讲座等形式的心理疏导工作,[12]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状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家庭是进行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对于健康的看法、态度和习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对健康的思想认知和行为态度。[13]家庭和学校应就健康教育达成共识,秉承一致的教育理念。首先,学校要通过讲座、视频、家长会等形式,定期举办“家长课堂”,开展卫生健康与传染病预防、常见心理问题、日常健康行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式等专题教育和辅导,帮助家长们树立科学的健康观,从而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和习惯,形成合理的生活规律。其次,家长要更新对于健康的认识,不能只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而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要定期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并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培养孩子的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最后,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主动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产生正向引导。

社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后,让人们更加懂得关注自身的健康,珍惜自己的生命,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了一种新的社会风尚。社会中的许多实际案例,为高校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系列现实素材,高校可以对钟南山等先进人物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报道宣传,让大学生从榜样中汲取力量。高校还可以将健康教育与社会资源相结合,联合社会机构成立健康教育基地,为学生健康教育培训提供实践基地,实现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大思政”视域下,健康教育是人才培育的重要含蕴,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性。只有不断优化健康教育的内容,拓展健康教育的路径,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健康常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以更加健康的身体状态和饱满的精神面貌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

猜你喜欢
大思政大学生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