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名臣王崇古诗文集版本考述

2024-05-07 16:31马建民
关键词:王公三边刻本

王 妙,马建民

(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银川 750021)

王崇古(1515—1588 年),字学甫,号鉴川,谥襄毅,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王崇古于嘉靖二十年(1541 年)中进士,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任职期间,王崇古历任刑部员外郎、郎中、安庆知府、汝宁知府、常镇兵备副使、鄜延兵备副使等职。嘉靖四十三年(1564),任宁夏巡抚。隆庆元年(1567),总督陕西三边军务。隆庆年间总督山西、宣府、大同三边军务时,王崇古与方逢时、高拱、张居正等人共同促成了“隆庆和议”,维护了明朝与蒙古部的和平,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间的友好交往,是明代中后期重要的边臣之一。《明史·王崇古传》有专传记载其生平事迹。[1](卷222《王崇古传》,P5838-5843)

王崇古一生著述颇丰,现在流传的诗集主要有《公余漫稿》(五卷)和《王督抚集》(一卷),文集主要有《王鉴川文集》(四卷)和《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十五卷)。笔者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王崇古著述版本情况进行考论。

一、《公余漫稿》版本

目前所知《公余漫稿》主要有栗永禄、冯惟讷刻五卷本和昆陵刻本,关于这两个版本的基本情况,学者们已经有所关注。王重民先生主编《中国善本书提要》一书对王崇古所撰《公余漫稿》基本情况进行了概述。[2](P621)刘伟毅主编《山西文献总目提要》对王崇古所著《公余漫稿》的馆藏信息、作者、卷数的情况进行了介绍。[2](P461)李国庆《明代刊工姓名全录》对《公余漫稿》昆陵刻本的刊刻情况、版本特征进行了说明。[4](P621)这些著作对诗文集基本情况的介绍,为我们详细梳理《公余漫稿》的版本情况提供了可能。

(一)《公余漫稿》栗永禄、冯惟讷刻本《公余漫稿》有隆庆年间栗永禄、冯惟讷刻本,共五卷,多种文献均有记载。如《山右丛书初编提要》记载:“《公余漫稿》五卷,明王崇古撰,据明隆庆刊本影印……是书为总督陕边军务时所作,左布政使栗建斋所梓,凡五卷。”[5](P10-11)《贩书偶记》载:“《公余漫稿》五卷,明河中王崇古撰,隆庆间刊。”[6](P323)又如,刘伟毅主编的《山西文献总目提要》一书载:“《公余漫稿》,明隆庆二年(1568)栗永禄、冯惟讷刻本,藏于上海图书馆。”[3](P461)除此之外,根据国家图书馆善本书库著录的信息,国家图书馆中华古籍资源库中所收录的《公余漫稿》五卷本为栗永禄、冯惟讷刻本影印版,该书收录《前序》《序》、正文、《后序》,共123页,正文每半页九行,每行十八字,黑色边框,其中正文第16 页、第61 页、第82页缺失。

《公余漫稿》五卷本,收录王崇古诗词共240 首。卷一为五言古诗,共27 首;卷二为七言古诗,共26 首(其中2 首仅存其目录,诗文内容缺失。另有1 首为乔世宁所作);卷三为五言古诗与五言排律,其中五言律诗83 首(其中8 首诗仅存其目录,诗文内容缺失;另有19 首未见目录收入),五言排律2 首;卷四为七言律诗,共91 首(其中12 首未见目录收入,另有1首为王宗沐所作);卷五分为五言绝句与七言绝句,其中五言绝句2首,七言绝句9首。

《公余漫稿》五卷本初版由时任陕西右部政使冯惟讷编辑和刻印,陕西佥事副使栗永禄绣梓。冯惟讷(1513-1572 年),字汝言,号少州,山东临朐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据《明史》记载,冯惟讷曾任江西左布政使,加光禄卿致仕。[1](卷216《冯琦传》,P5705)冯惟讷的著作主要有《古诗记》一百五十六卷和《风雅广逸》八卷存世,并被收入《四库全书》。冯惟讷在《前序》中对刊刻与付梓者作了说明:“公莅督府,讷方承乏于兹。寻子良□来,为按察使,集既成,公谓讷尝侍唱咏之末,挈以示之。既谋于左使栗君绣梓以传,而讷与子良并奉教叙诸末简。”[7](《前序》,P12)其中,冯惟讷所提到的“栗君”即栗永禄。栗永禄,字士学,潞州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历任寿州知府、陕西佥事副使、浙江参政、陕西参议、甘肃巡抚等职,著有《寿州志》八卷,《山西通志》载有栗永禄在昌平一地平定寇乱之事。[8](卷130《栗永禄传》,P9031)由此可见,《公余漫稿》五卷本初版为冯惟讷刻本,栗永禄付梓,王崇古对刻印的诗稿进行过审阅。

《公余漫稿》之《序》为孙应鳌所作。孙应鳌(1527-1586 年),字山甫,号淮海,谥文恭,贵州清平卫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历任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佥都御史。关于孙应鳌的生平,《黔记》一书中有相关记载。[9](P977)孙应鳌在序中提到了自己作序的缘由:“公所著,有《公余漫稿》,余参佐时得受而卒业。今公进位司马,总提陕以西诸边戎务,乃秦左使健斋栗君奉公稿,梓成示余,余又得受而卒业。”[7](前序,P1)

诗集之《后序》为时任陕西按察使莫如忠所作。莫如忠,字子良,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官至浙江布政使。《明史》评价莫如忠:“善草书,诗文有体要。”[1](卷288《莫如忠传》,P7397)

有关诗文收录的时间,根据诗文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书内夹注的时间来看,《公余漫稿》中所收录王崇古最早的诗为嘉靖二十二年(1543)所作《癸卯初度次寿阳别从兄逊甫》,最晚的诗是王崇古在隆庆六年(1572)所作《壬申岁九月提师驻岔道护葬昭陵识感二首》。而从冯惟讷、孙应鳌、莫子良等人所作的序文时间、序文内容来看,《公余漫稿》的初次刻印时间大约为隆庆二年(1568)。此外,由于诗集中隆庆二年以后的诗文没有出现在诗集的目录中,因此笔者推断目前现存的栗永禄、冯惟讷版《公余漫稿》五卷本初版刻印于隆庆二年。此后,诗集又增加了王崇古在隆庆三年(1569)至隆庆六年(1572)的诗词,再次被刻印出版。

(二)《公余漫稿》昆陵刻本 除了冯惟讷、栗永禄刻本之外,《公余漫稿》还有昆陵刻本。《中国善本书提要》一书记载:“《公余漫稿》,明隆庆间刻本,十行十七字……朱睦楔序云:‘集凡六卷,一刻于关中,一刻于昆陵,末卷则余续锓也。’此本仅五卷,或尚有文一卷,观此本刀迹,盖即昆陵刻本。睦楔所谓‘末卷’者,疑将昆陵刻版辇致中州,睦楔将崇古近作,续刻各卷之末也。刀迹极分明,最易辨识。”[2](P621)由此可以看到,昆陵刻本为朱睦楔整理王崇古近作而成,传世仅有五卷。朱睦楔,字灌甫,号西亭。《东京志略》载:“年二十五,通五经,中年筑室东陂之上,取古人经解缮写为藏弃,叙而传之。”[10](P410)

同时,根据《中国善本书提要》的记载,《公余漫稿》昆陵刻本的序共有三篇,分别是孙应鳌于隆庆二年所作之《序》、冯惟讷于隆庆二年所作之《序》、朱睦楔于隆庆五年(1571)所作之《序》。另有跋文两篇,分别是莫如忠于隆庆二年所作之《后序》和陈崇庆于隆庆三年所作之《跋》。

《明代刊工姓名全录》一书对《公余漫稿》昆陵刻本的版本特征作了记载:“版框高18.4 厘米,宽14.9厘米。四周单边,上下半页不相连,每半页十行,行十七字。上下书口中缝有细黑线,右侧分别记该卷文体及页次。最下方间记刻工。刻工:陈坚。”[4](P258)

另外,根据《中国善本书提要》的记载,《公余漫稿》昆陵刻本现存于美国国会图书馆。因条件所限,笔者尚未收集到此版本,因此,关于《公余漫稿》昆陵刻本的具体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公余漫稿》的流传情况《公余漫稿》刊刻后,其内容广泛传播。历代所编纂地方志艺文部分以及明清文人著作中都收录有王崇古诗词。(1)清代雍正年间编纂《陕西通志》卷九十六收录了王崇古的《金锁关即事》一首;[11](P9800)(2)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蒲州府志》卷二十二收录了王崇古的《吊首阳书院故址》一首;[12](P483)(3)清代乾隆年间编纂《宁夏府志》卷二十一收录王崇古的《中秋同霍军门长城关对月》一首;[13](P811)(4)清光绪年间编纂《山西通志》卷二百二十四收录王崇古诗两首,分别为《戊寅中秋同诸友泛五姓湖宿延祚寺》《藐姑射山》;[14](P4347)(5)清代光绪年间编纂《永济县志》卷二十二收录王崇古诗四首,分别为《过光禄庄宴菊》《秋日宿友人邻山书屋》[15](P605)《重阳二日王光禄山庄陪刘禹坪宴菊即事》[15](P614)《吊书院故址》;[15](P634)(6)清代张伯魁所撰《崆峒山志》收录王崇古所撰《游崆峒》一首。[16](下卷,P133-134)此外,清代文人陈田所编撰《明诗纪事》卷二十一辑录了《庚戌九月将赴金陵夜泊庐阳邮亭闻虏犯近郊》一首,[17](P1755)清代朱彝尊编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收录王崇古诗两首,分别为《别同乡诸年》《登钟山戍楼》。[18](P387)

二、《王督抚集》版本

据《北京大学馆藏李氏书目》记,李盛铎藏书目录中有《王督抚集》一卷的编目。[19](P28)由此可知,《王督抚集》一卷曾经被著名藏书家李盛铎所收藏。该书目前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另外,国家图书馆收藏有《王督抚集》影印版。

《王督抚集》一卷,收录于《盛明百家诗后编》中,根据《盛明百家诗后编》记载:“《王督抚集》,名崇古,字学甫,号鉴川,十五页。”[20](P5)俞宪在《王督抚集》中作有小序,刻于首页,共167字。为了便于说明,现将俞宪所作小序转引如下:

三边总督鉴川王公,予旧同署秋官,未闻其嗜诗也。别且三十年,亦未闻其嗜诗也。一日华存叔自金台回,贻予《公余漫稿》二册。读之,乃公作也。喜甚,亟入《明诗后编》。稿名‘公余’,而又曰‘漫兴’,公之用心可既见矣。名崇古,字学甫,山西蒲州人。嘉靖辛丑进士,尝为苏松兵宪,御倭有劳绩。

隆庆己巳夏,太湖七十二峰醉老渔前湖南湖北诸道观察使是堂俞宪赋。[21](P1)

俞宪,字汝成,号是堂,江苏无锡人。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俞宪历任刑部主事、南京刑部郎中、江西佥事,官至湖广按察使,《无锡金匮县志》称俞宪“宪好读书,工诗,风格萧雅,尝甄综,有明一代之诗录,而刻之曰《盛明百家诗选》。”[22](卷22,P378)俞宪在小序中提到了收录《王督抚集》的缘由,从时间“隆庆己巳年夏”来看,此序大约写于隆庆三年(1569),俞宪时任南湖道观察使,他得到了王崇古所撰的《公余漫稿》一书。后对《公余漫稿》中的诗词进行选录,收于《盛明百家诗后编》一书中,并且将书名改为《王督抚集》,重新进行刻印。

从《盛明百家诗》中所收录《公余漫稿》部分的诗词内容以及编排顺序来看,《王督抚集》的主要特征表现为:第一,《王督抚集》一卷,共收王崇古《公余漫稿》诗词共56 首,包括五言古诗6 首,七言古诗4 首,五言律诗28 首,五言排律1 首,七言律诗14 首,七言绝句3首。笔者根据影印版推定,《王督抚集》一卷全书共15 页,每半页十行,每行21 字,版心中镌刻书名及卷次。第二,《王督抚集》在节选《公余漫稿》的诗词后,所收录的诗词依然按照《公余漫稿》中的顺序进行编排。同时,在收录诗文时删去了大部分诗的小序部分。第三,从收录诗词的时间范围来看,俞宪所收录的诗词中,收录王崇古诗词最晚的一首是《丁卯中秋侍军门霍翁长城关对月》,从“丁卯”这一时间来看,《王督抚集》所收录王崇古诗词的下限时间应是在隆庆元年(1566)。此外,由于《盛明百家诗》本身流传范围广,因此,俞宪将《公余漫稿》中部分诗词辑录成《王督抚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扩大王崇古诗词的传播力,具有一定的文献学价值。

三、《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版本

关于《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目前学术界主要集中于对奏议内容进行研究。王雄先生所著《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一书中概述了《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的基本内容、馆藏情况。[23](P252)薄音湖《把汉那吉的家庭纠纷》一文利用王崇古《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中的内容对三娘子的身份进行了考证。[24](P27-31)闫浩《明蒙“隆庆和议”第一手史料述要》一文对王崇古《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中收录与“隆庆和议”相关八篇奏议的基本要点进行了分析。[25](P91-95)

根据文献记载以及学术界的成果,关于《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的卷数应为十五卷,如,《山西文献总目提要》载:“《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又名《王襄毅公奏议》,十五卷……是书以宣大、山西、延宁、甘肃各自为编,各分筹边、纳款两大类。”[3](P461)又如,《古代蒙古及北方民族史史料概述》载:“《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十五卷,明王崇古撰……此为其任总督所上奏议。明万历刻本,藏北大图书馆。”[23](P252)由此可见,《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现存十五卷,收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由于条件所限,笔者未能目验此书稿。

《民国高等教育丛刊·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目录》一书中对《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的主要内容以及版本信息作了介绍:“《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十五卷,明万历间刻本,十二册,明王崇古撰。是书卷一至十题‘宣大山西’,卷十二至卷十五题‘延宁甘固’,崇古隆庆元年至四年两任督抚,而得奏疏十五卷。证之卷内年代,及王世贞序末题衔,应刻于万历二年以后。板式前后一律,似无补刻。崇古所撰《公余漫稿》世多有之,是书则殊为少见。”[26](P467)根据以上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到《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十五卷,主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王崇古在任宣大山西三边总督时,为促成封贡以及封贡后续事宜所上的奏疏。另一部分是王崇古在任陕西三边总督时,关于边务事宜所上的奏疏。据王崇古墓志记载:“隆庆改元,晋右副都御史。冬,晋兵部侍郎兼佥都总督陕西三边,以功晋右都御史。庚午,改宣大山西。”[27](卷5,P467)王崇古于隆庆元年任陕西三边总督,隆庆四年(1570),改任总督山西、宣府、大同三边军务。由此可见,《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编排,而是先收录宣大山西相关的奏议,后收录陕西三边事宜相关奏议。

在《明经世文编·王弇州文集》中收录有王世贞所作序文《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序》。王世贞(1526-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明史》中有专传载其事。[1](卷173《王世贞传》,P7379)王世贞历任刑部员外郎、浙江左参政、山西按察使、湖广按察使等职,著有《弇山堂别集》等。《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序》载:“迨不佞入备九列,以通家子谒公,始得公所著《督府奏议》者,伏读之,乃作而叹曰:‘天下能颂王公功,不能颂王公所由功也。天下之名知公者,以公不战而屈虏,能收功于易,而不知公之所以屈虏,其难固百倍战也。’”[28](卷334,P3581)由此可见,《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反映了王崇古的边政思想,特别是对研究“俺答封贡”时王崇古的思想观点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关于《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的具体刊刻情况,由于资料有限,具体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四、《王鉴川文集》版本

明代崇祯年间陈子龙所编的《明经世文编》卷三百一十六、卷三百一十七、卷三百一十八、卷三百一十九收录了王崇古二十篇文章,并定名为《王鉴川文集》。根据《明实录》的记载以及结合内容可以推断,《王鉴川文集》大约收录王崇古在隆庆二年至隆庆六年就任陕西三边总督和宣大山西三边总督时所作的二十篇奏疏。

通过对奏疏内容的梳理可知,这些奏疏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在“隆庆和议”之前,王崇古关于宣大山西三边防务情况的奏疏,共五篇,主要包括:《请发京营兵马协守南山疏》《免远调山西无益援兵责施展守疏》《严饬山西内郡兵务专责任以伐虏谋疏》《禁通虏酌边哨以惩夙玩疏》《核功实更赏格以开归民向化疏》。一类是促成与蒙古部和议以及商讨封贡事宜相关的奏疏,共十篇,主要包括:《为夷虏酋款塞酌议事宜书》《为北虏纳款执叛求降书》《酌议北虏封贡事宜以尊国体疏》《再奉明旨条议北虏封贡疏》《确议封贡事宜疏》《为遵奉明旨经画北虏封贡未妥事宜疏》《条覆理盐法疏》《条覆收胡马疏》《酌许虏王请乞四事疏》《议收胡马利害疏》;最后一类是王崇古在任陕西三边总督时的奏疏,共五篇,主要包括:《议修边险疏》《酌定战守机宜以策将略疏》《议处熟番以昭威信疏》《陕西岁费军饷疏》《陕西四镇军务事宜疏》。

从《王鉴川文集》的编排方式来看,收录的二十篇王崇古文章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进行编排的,而是按照奏疏类别进行编排的,总体上是先收录王崇古在任宣大山西三边总督时期的奏疏,后收录王崇古在任陕西三边总督时期的奏疏,与《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的编排顺序相同。因此,笔者认为《王鉴川文集》中的文章是从《少保鉴川王公督府奏议》节录而来的。同时,在收录的过程中,还用小字注释对奏疏的部分内容进行了说明。《王鉴川文集》对于研究王崇古的边政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五、王崇古诗文集的价值

清代诗人陈良玉在《梅窝诗抄》中作诗一首,对王崇古的一生予以高度评价,“直将虏寇除俺答,翻借降奴献赵全。万里风霆威七镇,廿年烽遂靖三边。防秋市更求开马,宁夏功应比勒然。白简纷弹何足介,终教闲散混林泉。”[29](P664-665)因此,从诗文集的角度研究王崇古的家庭背景、仕宦经历、交际情况等方面是非常有意义的。

第一,通过对王崇古所撰《公余漫稿》《少保鉴川王公督抚奏议》等著述,可以详细了解王崇古在河南、陕西、宁夏、山西等地的仕宦经历。同时,王崇古的著述也反映了王崇古的为政思想。例如,从《确议封贡事宜疏》中可以看到王崇古在促成封贡时提出了议封号官职、定贡额、定贡期贡道、议立互市、议抚赏之费、议归降、确定审经权、戒狡饰八项建议,这对于研究王崇古在促成俺答封贡中的作用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因此,王崇古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第二,王崇古的著述中,记载了很多王崇古与友人交游的诗文,这对于研究王崇古的交友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丁卯中秋侍军门霍翁长城关对月》:“爱尔清秋月,长城此共看。边声传大漠,朔气动皋兰。已照沙场骨,犹悬拜将坛。壮猷瞻汉霍,乘月靖呼韩。”[7](卷3,P19)一首记述了隆庆元年时任宁夏右佥都御史的王崇古与陕西三边总督霍冀交游的情形;《慈仁寺梦王新甫》:“痴我多愁无住著,思君好事胜流传。多情惟有都城月,犹向松窗照独眠。”[7](卷4,P6-7)一首表达了王崇古对友人王宗沐的思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崇古与王宗沐的关系十分密切。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王崇古在仕途之外的生活,还可以窥见王崇古与明代地方文人、官员的交游情况,对王崇古的交游群体深入地了解。

第三,通过对王崇古著述的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明代地方社会生活。在王崇古的著述中,很多都是有关蒲州、大同、宁夏等地的诗文,这对于研究明代西北地区以及明代山西社会的自然地理、环境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例如,《华亭山行遇雨见六盘积雪关山晚照即事》:“岭云湿欲堕,石磴路行难。风送轻雷度,日烘疏雨残。六盘雪拥白,万壑霞流丹。”[7](卷3,P19)描绘出了六盘山一带冬季的气候状况。《邈姑射山水亭》:“大谷名传姑射山,琼宫仙宇隔尘寰。澄漂漭渊蛟龙窟,秀岭逶迤虎豹关。树色晴连山色好,鸟声幽并水声闻。”[7](卷4,P12)描绘了山西蒲州姑射山的壮丽风景,类似描绘山川风景的诗文还有很多,这些诗文对于研究明代自然地理、社会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王公三边刻本
马周以脚“喝酒”智辩掌柜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三角形中线与高之间的三个几何不等式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走三边
《巴林王公世袭》中记载的固伦淑慧公主四子质疑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三 边 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