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方言古语词例释

2024-05-07 16:31曹婷婷郭端平
关键词:集韵大词典鼻涕

曹婷婷,郭端平

(1.山西大同大学文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2.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081)

很多学者都曾对古语词的概念进行过界定。黄伯荣、廖序东(1979)认为:“古语词包括一般所说的文言词和历史词,它们来源于古代文言著作。”[1](P241)胡裕树(1995)认为:“古语词是指现代汉语中少用而多见于古代文献的词。”[2](P246)刘叔新(2005)则认为:“古语词是产生于古代而只在现代书面语中沿用下来的词语。”[3](P280)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2012),古语词指现代汉语中仍使用的那部分古代汉语的词语,包括一切文言词、历史词等,它们来源于古代汉语。[4](P12)我们在文章中所讨论的方言古语词,指的是在文献典籍中有记载,但是没有进入普通话,而仅仅保留在方言中的词汇。

大同地处山西省西北部,人口以汉族为主,也有满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大同方言属于晋语大包片,其中保留了大量古语词,有的至今还保留着古义,例如“敧、齈带、央及”;有的在大同方言中已发展出其他义项,例如“业已、懆”。本文拟对大同方言中的上述五个古语词进行考释,谨求正于方家。①

一、【敧】[ʨi41]

敧:用筷子夹食物,后面可以有宾语,也可以没有宾语。例:

(1)再给我攲两个饺子,没吃饱。

(2)你想吃啥一个人攲上吃哇,甭拿心

(客气)。

“敧”在文献中又作“攲”“㩻”“槣”“㨳”。

《康熙字典》:“敧,《广韵》《集韵》并居宜切,音羁,以箸取物,或作槣。”[5](P473)

“敧、攲”异体字。二者声符相同,“敧”字意符是“攴”,小篆字形为,下面是一个手字,说明“攴”这个字和手部动作有关。说文·攴部》:“攴,小击也。从又卜声”“攴”指轻轻地击打。“攲”的意符是“支”,小篆字形为,下面也是一个手字。《说文·支部》:“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支”指去掉竹子的枝叶,也是一个手部动作。从“攴”和从“支”的字都与手部动作有关。《说文·支部》:“攲,持去也,从支奇声。去奇切。”[6](P59)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攲,持去也。支有持义,故持去之攲从支。宗庙宥座之器曰攲器。按:此‘攲’当作‘㩻’。危部曰:‘㩻、㩻䧢也。’《竹部》‘箸’训饭攲,此‘攲’亦当作‘㩻’。箸必邪用之,故曰饭㩻。《广韵》:‘㩻,不正也。’《玉篇》曰:‘攲,今作不正之㩻。从支奇声。去奇切。’”[7](P229)“宥坐”出自《荀子·宥坐》篇:“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8](P472)“宥坐之器”指古代帝王国君放在自己座位右边的一种盛水的器皿,空着的时候它便倾斜,注入适量的水时它就会端正,注满了水就会倾覆,英明的君主以此作为鉴诫,警醒自己做事有度。“宥坐之器”又叫“攲器”,“攲”当作“㩻”,有不正之义。用筷子夹东西时筷子会倾斜,所以筷子又叫饭㩻。又《说文·竹部》:“箸,饭攲也。从竹者声。”[6](P91)“攲”从支奇声,支有持义,“攲”这一动作也与持有关,指拿筷子夹食物。“饭攲”是名词,指筷子,“攲”在大同方言中没有名词用法,只可作动词,指用筷子夹东西。

“敧、槣”也是一组异体字。“槣”在清代文献中有一用例:

(3)昨日霎嫌那猪肉没点好块儿,鸡肉槣了不够几块儿,又说煮烂了海带儿,又说蒸生了烧卖儿,少油没盐的凉菜儿。(《聊斋俚曲集·禳妒咒挞厨》)

《康熙字典》:“㨳,《玉篇》《集韵》并俱为切,音妫,戴也。又《集韵》居义切,音寄,义同。又《集韵》《韵会》并居宜切,音羁,以箸取物也,与攲同。”[5](P450)“㨳”表示以著取物这一义项与“攲”字是完全相同的。

二、【齈带②】[nẽ31tɛe24]

齈带:指鼻涕。例:

(1)我夜儿个(昨天)黑夜(晚上)洗完澡头发没干就出去了一趟,今儿个(今天)早起(早晨)起来就流清齈带。

(2)一感冒我就打嚏喷(喷嚏)流齈带,没个十天半个月好不了。

在大同方言还中还有一些与“齈带”相关的熟语,例如“齈带过河”表示鼻涕流过嘴,可以用来形容人邋遢的样子。“清齈打带”表示形容人因为天气冷而流出鼻涕的样子。例:

(3)今儿个天气真冷,出去一趟冻得我齈带过河了。

(4)看看把个孩子冷成啥了,清齈打带的。

齈,中医指一种鼻病,鼻涕多。许慎《说文解字》中未见“齈”字。据《康熙字典》:“齈,《集韵》:‘奴冬切,音農。’《玉篇》:‘鼻齈也。’《集韵》:‘鼻病。’又《广韵》《正韵》并奴冻切,音癑。《广韵》:‘多涕鼻疾。’”[5](P1531)《汉语大词典》“農”字条:“厚。《书·洪范》:‘農用八政。’孔传:‘農,厚也。厚用之,政乃成。’孔颖达疏:‘政施于民,善不厌深,故厚用之,政乃成也。’按,杨树达《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卷一:‘重声竹声農声字多含厚义。厚谓之農。’”沈兼士(1933)认为:“農,耕也。无浓厚义,故《文始》谓其‘盖出于乳’,乳于古亦为泥纽音,故農借为乳而得浓厚之义。,肿血也。禯,衣厚貌。㺜,《字林》:‘多毛犬也。’浓,露多也。醴,厚酒也。又《方言》十‘郺’,‘’多也。南楚凡大而多谓之郺,或谓之。按凡泥纽字多含重滞不流利之义。”[9](815)从“農”得声之字,多有“厚、大”义,而“農”本身没有此义,表示厚大,属于假借。“厚”与“多”义近,所以《广韵》里训“齈,多涕鼻疾”,“鼻”是表义素,“農”是核义素。《篇海类编·卷八》:“擤,虎梗切,音亨上声,以手捻鼻,俗擤齈也。”[10](P49)“擤”指捏住鼻子,用气排出鼻涕。“擤”的反切上字“虎”是晓母模韵开口一等字,而“擤”的声母[ɕ]的其中一个来源就是晓母字。

(5)他是个齈鼻子,一些香臭也不懂的。(《元曲选·汉高皇濯足气英布杂剧》)

(6)“这孩儿几个月也?”“九个月了,不到一生日里。捧了他齈带揩的干净着。”(《朴通事谚解》中)

(7)耳病曰害䏄,鼻窒曰齆齈,目汁凝曰眵。(《札朴》)

例(5)中“齈鼻子”指鼻子有毛病,不能识别气味;例(6)“齈带揩的干净着”即把鼻涕擦干净;例(7)“齆齈”指因鼻涕堵塞鼻孔而发音不清。

《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1993)把“齈带”记作“脓带”,[11](P248)《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太原方言词典》记作“濃带”:“濃带:濃鼻涕。”[12](P216)“膿”“濃”“齈”是同族词,声符都为“農”,且都是亦声字,声符也有表意功能,都可看作“鼻涕”一词在方言中的记音字。

三、【央及】[iɔ41ʨi]

央及:1.恳求2.请求原谅。例:

(1)我想缝条棉裤不会缝,央及我嫂子给缝了一条。(表恳求)

(2)男朋友惹我生气了,看在他央及我一下午的份儿上,我就原谅他了。(表请求原谅)

“央及”在大同方言中有时会叠用,例:

(3)你快去央及央及你叔叔,让他给你做个风车。(表恳求)

(4)你看你又把你妹妹惹恼了,快去央及央及哇。(表请求原谅)

“央及”在《汉语大词典》中有两个义项:1.请求、恳求。例:

(5)他京里临起身时节,那般磕头礼拜央及我,限至周年,本利八两银子,写定文书借与他来。(《朴通事谚解》上)

(6)昨日他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阎婆无钱津送,停尸在家,没做道理处,央及老身做媒。(《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2.连累、拖累。例:

(7)恐怕边关透漏,央及家人奔骤。似箭穿着雁口,没个人敢咳嗽。(《汉宫秋》第二折)

“央及家人奔骤”指连累家人逃跑躲避战火。《汉语大词典》认为“央”通“殃”,有时直接写作“殃及”。例:

(8)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檄梁文》)

北方其他方言中也有“央及”。《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西宁方言词典》:“央及:央求。不管我阿么央及,家总是不去。”[13](P174)意思是“不管我怎么央求,他就是不去。”《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忻州方言词典》记作“央记”:“央记:央求、恳求。伢(人家)扯不扯(轻易)不来,你央记伢去哇!”[14](P208)山西万荣方言中单用一个“央”字,《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万荣方言词典》:“央:恳求,委托。娃大啦,他急得央上人给说媳妇。/女家不甚的(不很)愿意,正央人说着哩。/这事情你各人(自己)不好说,还是央一外人去吧。”[15](P352)

但是据李景泉,温斌(2008)考证,“央及”是“㔦㗫”二字的假借,且“央及”与“殃及”并非相通,“殃及”写作“央及”实为误作,“央及”一词并无“连累、拖累”义。[16](P79)“央”有“劝”义,例:

(9)我今日吃这婆子言来语去,央了几杯酒,打熬不得夜深,只得睡了罢。(《水浒传》第二十一回)

其中“央了几杯酒”就是“劝了几杯酒”。“央”还可引申出“求”义,因为“劝”本义是求人(听从),二者属于同作用的引申。[16](P78)大同方言中“央及”的“恳求”义是沿用了古义,表“请求原谅”则应该是从前者引申出来的意义。

四、【业已】[iɑʔ3i53]

业已:又作“业以”,表示事情已经发生,不会因条件不同而改变,接近于副词“反正”。“业已”一词在大同方言中习用,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中少用。例:

(1)我业已是走呀,你们想在在哇。

(2)业已哪也去不了,安安心心就在家待的哇。

大同方言中有一句熟语“业已也是个业已了”,例:

(3)业已也是个业已了,我看你也别去了,安心在家等的哇。

(4)我就这德性,业已也是个业已了,你能把我咋滴!

“业已也是个业已了”表示事已至此,暗含“再做什么都无济于事”的意思,如例(3);有时在语境中还有一种破罐子破摔的言外之意,如例(4)。

“业已”一词在文献中出现的时间很早,表示“已经”,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但是现在仅保留在书面语中,口语中几乎不用。

(5)项王、范增疑沛公之有天下,业已讲解,又恶负约,恐诸侯叛之,乃阴谋曰:“巴、蜀道险,秦之迁人皆居蜀。”(《史记·项羽本纪》)

(6)顷之,诸吕有一人醉,亡酒,章追,拔剑斩之而还,报曰:“有亡酒一人,臣谨行法斩之!”太后左右皆大惊,业已许其军法,无以罪也;因罢。(《资治通鉴》第十三卷)

例(5)句中项王、范增担心沛公据有天下,然而鸿门之会已经和解了,又担心诸侯背叛,不愿意违背约定,其中“业已讲解”指“已经和解”;例(6)中刘章趁吕氏中有一人喝醉逃避再喝之时追上去将其拔剑斩杀,吕太后及身边的人知道后虽然震惊,但是有已经允许刘章行军法之事在先,也不好处罚刘章,所以这事只能就此了结。

以上用例中的“业已”都表示“已经”,意思是事情业已经过,不会因条件不同而改变,然而在大同方言中“业已”更接近于副词“反正”。张谊生(2014)把“反正”归类为评注性副词,[17](P21)表示坚定的语气,也含有不因条件不同而改变的意思,在这一义项上,“业已”和“已经”“反正”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大同方言中的“业已”才会从“已经”义发展出“反正”义,甚至现在“反正”义已经完全取代了“已经”义。

大同方言中的“业已”表示“反正”是语法化的结果,由“已经”义进一步虚化为“反正”义,实现了由时间副词向意义空灵的评注性副词的转变,凸显了言者的主观意图,主观性更强。

五、【懆】[ʦʻɐo53]

懆:因为同一件事情做多了而导致厌烦情绪。例:

(1)我让他气懆了,屡教不改!

(2)我小时候吃糕吃懆了,这会儿(现在)不能闻见别人炸糕,一闻见就恶心。

“懆”在大同方言中还可以叠用,比单用程度更深。

(3)我让他气得懆懆儿的,再也不想跟他打交道了。

(4)我们家孩子不学好,我这二年让他争点(折磨)得懆懆儿的。

“懆”出现的语境中一般所做的事情原本就不令人愉悦,例如例(1)—(4),但也有例外:

(5)我小时候就喜欢吃烧茄子,我妈天天给我做,硬把我吃懆了。

(6)我爸爸以前就喜欢看《亮剑》,看了八百次,这会儿终于看懆了。

上面两例中“吃烧茄子”和“看《亮剑》”都是主语原本很喜欢做的事情,但是因为多次重复,也出现了厌烦情绪。“懆”在有些语境可以用普通话中的“腻”来替换,例如例(2)、例(5)、例(6),但是当“懆”前面的动词是“气”的时候,就不能用“腻”替换。

“懆”在文献中出现很早。

(7)念子懆懆,视我迈迈。(《诗经·小雅·白华》)

(8)寻修轨以增举兮,邈悠悠之未央。山风泊以飙涌兮,气懆懆而厉凉。(《蔡中郎集》)

例(6)句意为“对你的思念使我愁苦不安,你看到我却不高兴。”例(7)中“气懆懆”指心绪不安,“懆懆”形容忧愁不安的样子。

(9)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诗经·陈风·月出》)

《正字通·心部》认为此处“惨当作懆,误作惨。据此说,懆惨字异音亦异。”[18](P59)朱熹《诗集传》也认为“惨当作懆,忧也。”[19](P109)此处“惨”解释为因思念爱人而心情烦躁。《正字通》和《诗集传》都认为此处“惨”当为“懆”字之误。

《说文·心部》:“懆,不安也,从心喿声。”[6](P221)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懆,愁不安也。当依《韵会》本作‘懆懆’,愁也。懆训愁,惨训毒,音义皆殊,而写者多乱之。《白华》作懆。见于许书……且毛传曰:‘懆懆,忧不乐也。懆懆,犹戚戚也。’正为许说所本。”[7](P913)段玉裁也认为“懆”“惨”音义皆不同,但是人们经常混用。

近代出现很多以“懆”作为构词语素的词,如“憋懆”“焦懆”“懆暴”等,例:

(10)气的我心下焦,空憋懆,莫不姻缘簿上,前世暗勾消。(《全元曲·小梁州·朱颜绿鬓少》)

(11)太公心下实焦懆,把一个皮棒槌则一下打做两半个。(《全元曲·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

(12)小哥,你不要懆暴,我且门外看一看。(《全元曲·罗李郎大闹相国寺)

例(10)“憋懆”指气恼、凶狠;例(11)中“焦懆”义同“焦躁”;例(12)“懆暴”指暴躁粗鲁。同一件事多次重复做,人会产生焦躁不安的情绪,进而产生厌烦之感,大同方言中“懆”的义项即是由此而来。

虽然我们在地理上对方言进行了分区分片,但实际上方言的使用情况非常复杂,很多古语词都不是仅限在一个方言点使用,文章中的几个方言古语词也只是笔者以自己的母语——大同话为切入点进行溯源和考证的。

大同方言中保留了相当数量的古语词,有的仍然保留古义,有的在历史发展中词义和用法都发生了改变。研究大同方言古语词可以为方言词汇研究提供更多的材料和例证,为探讨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提供更多的线索和参考。

注释:

①本文用直音法对本字不明的方音字词注音。直音之字是被注字在大同方言中的同音字或音近字,不能按普通话中该直音字的字义解释被注方言词。文章中的方言例句为笔者根据自己语感自拟,并通过身边非语言专业的母语者进行判断;古代文献例句检索自CCL语料库。

②为方便分析字形,文中“齈带”词条下的“农”字都用繁体字形“農”。本文词例的释义多参考网络版《汉语大词典》,网址为http://www.kaom.net/book_hanyudacidian.php。

猜你喜欢
集韵大词典鼻涕
寻找“鼻涕王”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流不尽的鼻涕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汉语大词典》“籀”释义辨证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采集鲸鱼大“鼻涕”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大象会吃到自己的鼻涕吗?
关于《突厥语大词典》汉字译写偏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