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动为定 探解法之本质

2024-05-07 08:55何则淦
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 2024年2期

摘 要:2019年连云港市中考数学第16题是一道探求两条动线段之比的最大值问题,动点P在圆周上运动,无法直接入手利用距离的最值解决问题,可考虑运用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将两个变量转为“一定一动”即单变量问题,然后利用相似或面积法转化目标线段的比值,从而简化问题,得到问题解决的基本路径,并提炼一般性模型,揭示问题解法的本质.

关键词:动点问题;化动为定;解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4)05-0014-03

中考填空压轴题具有结构优美、解法多样等特点,本文以2019年连云港市第16题为例,对其进行结构分析、解法探究、解题步骤、模型提炼.

1 试题再现

如图1,在矩形ABCD中,AB=4,AD=3,以点C为圆心作⊙C与直线BD相切,点P是⊙C上一个动点,连接AP交BD于点T,则AP/AT的最大值是[1].

2 结构分析

2.1 条件分析

矩形ABCD长、宽分别为4与3,故此矩形为确定性图形,与矩形ABCD有关的线段、角、面积等相关要素都可求得,由勾股定理易得对角线BD=5,利用面积法可求得点A或点C到线段BD的距离2.4,⊙C是以矩形ABCD的一个顶点为圆心,与对角线BD相切,故⊙C半径是2.4.

2.2 结论分析

所求结论是两条动线段的比值,主动点P在圆上,从动点T在矩形ABCD的对角线BD上,进一步观察可发现这两条动线段的公共端点为A.故本题是一道确定矩形和确定圆上点之间的距离问题.

2.3 图形分析

如图1,从整体分析,矩形ABCD和⊙C都具有对称性,但本图并没有直观的对称轴.从局部分析,把矩形作为中心对称图形,点A与点C为对应点,故它们到对角线BD的距离相等,圆作为一种特殊的对称图形,这里仅考虑切点关于圆心C的对称点,往往这就是解题的突破口.根据解题经验,可以通过P点作相应线段的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然后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求解.

3 解法探究

3.1 基于条件特殊化下探究最值

如图2,把矩形ABCD特殊化为正方形,当点P运动到AC的延长线上时(非切点),此时AT取最小值,AP取最大值,非常容易求出的最大值为3.

3.2 基于平行线构造相似的思路分析

构造出相似三角形是解决本题的第一个关键步骤.AP,AT都是在点P变化过程中长度变化的线段,可通过构造相似三角形将其转化为相似三角形对应边之比,且其中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定值,将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减少了变量,实现此过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过特定的点作相关线段的平行线,构造相似三角形.结合点P在圆周上运动,根据构造的相似三角形与圆的最值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解法1 如图3,过点P作PE∥BD交AB的延长线于点E.

因为∠AEP=∠ABD,所以△APE∽△ATB,所以AP/AT=AE/AB.因为AB=4,AE=AB+BE,所以AP/AT=AE/AB=AB+BE/AB=1+BE/AB,若要AP/AT最大,令BE最大即可.

如图3,过点B作BF⊥PE于点F.因为∠FEB=∠ABD,所以sin∠BEF=sin∠ABD=AD/BD.因为AB=4,AD=3,∠DAB=90°,所以BD=5,所以sin∠BEF=sin∠ABD=3/5,所以BE=5/3BF,所以当BE最大时,BF最大,只需求BF的最大值即可.

因为BF为平行线DB与PE之间的距离,点P在圆周上运动,且⊙C与BD相切,所以圆周上一点到切线的最大距离应为直径,此时PE与⊙C相切,即图4中的PE在Rt△BCD中,易得⊙C的半径为2.4,直径为4.8,所以BF的最大值为4.8,所以BE最大值为8,则AE最大值为12,从而AE/AB的最大值为3,即AP/AT的最大值为3.

解法2 如图5,分别过点A、P作BD的垂线,垂足依次为E、G,则△AET∽△PGT,故PT/AT=PG/AE,从而AP/AT=AT+PT/AT=1+PT/AT=1+PG/AE.又AE=2.4,要使AP/AT最大,只要使PG最大,即点P到BD的距离最大.过点C作CG′⊥BD于G′,交⊙C于P′,易知P′G′即为PG的最大值,此时P′G′=2CG′=2AE.因此AP/AT的最大值为3.

解法3 如图6,过点P作AD的平行线,交直线BD于点Q,则△ADT∽△PQT,所以AP/AT=AT+PT/AT=1+PT/AT=1+PQ/AD=1+PQ/3.再作PG⊥BD于点G,易得PQ=5/4PG,从而AP/AT=1+5/12PG,要使AP/AT最大,只要使PG最大,即点P到BD的距离最大.由解法1知PG最大值为4.8,故AP/AT=1+5/12PG=3.

解法4 如图7,过点P作BD的平行线,交AD的延长线于点Q,则AP/AT=AQ/AD=AQ/3,要使AP/AT最大,只需使AQ最大.向上平移BD,使其再次与⊙C切点为P′,且交AD的延长线于点Q′,此时AQ′即为AQ的最大值.连接P′C并延长,交BD于点G′,再作DH⊥P′Q′,则P′G′=2CG′=4.8,故DQ′=6,故AQ′=9,即AQ的最大值为9,故AP/AT的最大值为3.

3.3 基于三角形面积转化的思路分析

解法5 如图8,连接PB,PD,

易证AP/AT=1+PT/AT,要使AP/AT最大,只需PT/AT最大.因为SΔPTD/S△ATD=PT/AT且SΔPTB/S△ATB=PT/AT,故S△PBD/SΔABD=S△PTD+SΔPTB/S△ATD+S△ATB=PT/AT·S△ATD+PT/AT·S△ATB/S△ATD+S△ATB=PT/AT,即SΔPBD/6=PT/AT,要使PT/AT最大,只需使SΔPBD最大,即点P到BD的距离最大,最大值为1/2BD·P′G′=1/2×5×4.8=12,故AP/AT=1+PT/AT=1+S△PBD/6=1+2=3.

4 解后思考

由以上解法可以看出,解決这类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观整体:运用几何图形基本性质,求解隐含几何常量.从已知出发,根据矩形性质、圆性质、切线性质求得矩形的四条边长、对角线长及顶点到对角线的距离,其中求出圆的半径对于解答本题至关重要.

(2)寻动点:明确动点运动的轨迹,构造相似三角形转化变量.点P是主动点,点T是从动点,为降低难度必须转化变量,将两个变量转化为一个变量,构造相似三角形是转化变量最重要的手段,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作平行线.

(3)察最值:观察动点定线位置,确定点线距离最值.当问题转化为单变量时,发现这个变量最终是圆上的一个点与一条定直线之间的距离,因而只要去判断点线距离便便获得最值.

5 结束语

中考压轴题的解题过程,既要分析题目条件与结论的内在逻辑结构,又要分析解题的依据和数学的本质,顺势而思、自然生成.本例在转化思想的引领下,借助几何直观和相似模型实现转化,对结论逆向溯源获得解题途径.

参考文献:

[1] 尹庆刚,赵广国.透过“多余条件”探寻一类动点问题背后的基本数学模型[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20(2):27-30.

[责任编辑:李 璟]

收稿日期:2023-11-15

作者简介:何则淦(1975.9-),男,福建省永泰人,本科,中学一级教师,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