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柏拉图的思想比较

2024-05-07 05:21王春慧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2期
关键词:性善柏拉图孟子

王春慧

【摘 要】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时期分别是中西哲学思想文化之源头。在这一时期,分别产生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而孟子和柏拉图正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们的伦理思想独具一格,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本文中,会以孟子与柏拉图的时代背景、他们各自思想的理论基础以及主要内容之异同来进行比较,分别阐释出孟子和柏拉图的思想以及他们对当代的启示。

【关键词】孟子;柏拉图;性善;理念;正义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2—024—03

一、孟子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背景

(一)孟子的时代背景

孟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并像孔子一样,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扬儒学之道的思想,“以儒道游于诸侯”。孟子生活在动荡混乱的战国时代,当时的战国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阶段,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着剧烈的变化。在这个背景下,统治者所追求的是权力和利益,而不是成为道德上的楷模,他们都共同地认为孟子所提倡的“仁、义、礼、智”,对于侵略和战争毫无用处。因此,当时天下纷乱、战争频繁,人们颠沛流离,各国诸侯都在相互斗争、相互掠夺,民心向背,天下要亡。孟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举起了“仁政”的旗帜,主张君主以“仁政”来治理天下,以人民生计为核心。虽说孟子最终以“失败”告终,他所宣扬的“仁政”思想,并没有被当时的君主所接受,但后世许多思想家和哲学家都继承了他的思想,并发扬光大,成为了中国历代以来的治世之道。

(二)柏拉图的时代背景

柏拉图是古希腊的哲学家,出身于雅典贵族,是苏格拉底最伟大的弟子。柏拉图生活在雅典民主制从巅峰走向衰亡的时代,当时的雅典有着内忧外患的境况。首先是雅典与斯巴达斗争几十年之久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这使得当时的雅典元气大伤,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受到了或大或小的冲击。经济上,战争的持久和消耗使得百姓流落他乡、亲人离散,原有的手工业和农业也因此逐渐停滞。政治上,战争的爆发使得雅典民主制内部的矛盾更加激化,民主制从而陷入了危机。文化上,人们不再相信道德,而是追逐利益。整个社会笼罩着谎言、贪婪、黑暗的氛围,运转社会所必须的信仰体系、道德规则等无一例外都以倒塌。在这样的背景下,柏拉图不再依靠改变政体来改变现状,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哲学王”上,通过道德教育来使这个国家进行变革,进而创立他心目中的“理想国”。

(三)孟子与柏拉图时代背景之比较

二者的相同之处在于,他们都生活在道德秩序紊乱、战争频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文化却不断繁荣的社会,这使得他们对当时产生的社会问题都抱着近似的思考。他们对现实社会抱有不满,认为当时的社会充满着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整个环境充斥着武力解决一切、追逐利益就是人生的最终目标的氛围。面对这样的现实境况,孟子和柏拉图他们都把自身的希望寄托在理想城邦中,希望能建立一个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虽然孟子和柏拉图都面对着相同的财匮力尽、民不聊生的时代境况,但他们所处的社会形态却完全不同。孟子所生活的战国是一个革故鼎新的时代,随着奴隶主阶级的瓦解、封建地主阶级的兴起,战国时期的经济基础发生了全然的变化,封建地主阶级开始要求权利和地位,上层建筑随之改变,这导致了阶级上的纷争以及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变革。而柏拉图所生活的古希腊时代,是希腊奴隶制城邦由盛转衰的历史阶段。在当时,虽然战争频繁、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奴隶制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那些灿烂的优秀文化都是奴隶制度下的产物。

二、孟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孟子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千古不变的话题,孟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发扬者,他在孔子关于人性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有关性善论的学说,并探讨了仁政和性善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人天生就是善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而這“不忍人之心”又可具体分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这“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2]故此,仁义礼智,这四种品性,它不是通过外在的教化而获得,也不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和环境来培养,而是人生来就具有的道德天赋观念。至于为什么社会中的人们道德品质都高低不同,那是由他们所处的后天环境造成的。由于客观环境的变化,人心才会朝向坏的方向发展。在此基础上,孟子把性善论和仁政思想相结合,认为君主之所以会实行仁政,是因为人性本善。“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二)柏拉图思想的理论基础:理念论

理念论是柏拉图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现实事物的原型,是一切事物的真实本质。具体事物得以存在就是因为分有和摹彷了它的理念。例如,杯子的存在就是因为摹彷了杯子的理念。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追求的目的,造物主正是通过摹彷理念世界来创造现实世界。现象世界是个体的、变动不居的,理念世界才是普遍的、唯一真实的。由于这两个世界之间的对立,人们的认识就分为两种,一种是意见,来自于现象世界,形成于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看法;另一种为知识,来自于理念世界,是对一般概念的认识。柏拉图认为,只有来自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只有掌握普遍概念的人才是具有智慧的人。

在理念世界中,最高的理念是善,善是所有事物存在的最高原因,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柏拉图形象地把善比喻为太阳,善创造且照耀着阳光下的每一个人和事物,使万事万物都具有了存在的原因。因此,柏拉图的思想可以说是建立在善的基础之上,是理念论在城邦中的体现,善所展现的就为“正义”。

(三)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理论基础之比较

二者理论思想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善为基础,去建立和谐统一的理想城邦,并且他们的善都属于天赋原则。孟子强调性善论,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的;柏拉图所主张的善来自于理念,理念世界正是现实世界的摹彷和分有的原型。

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出发点不同,孟子的善是从人的本性出发,人性本善,善来源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因此,君主才会实行仁政,实现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的局面。而柏拉图的善是从理念论出发,善是最高的理念,统筹着所有的德性,并没有对人性是善是恶作出说明。其次,孟子的性善论主张“人人平等”,没有等级的划分,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善的行为。反之,柏拉图以善为顶点,划分了一个等级分明的阶级序列。柏拉图认为人存在着三个部分,理智、激情和欲望。并且通过这三个部分在人们心中所充实着的比例不同,将人分为三个等级,而“每个人必须在国家里执行一种最适合他的天性的职务”。这样,善在城邦中才有所体现。

三、孟子与柏拉图的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仁政

仁政是孟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他用一生来追求的理想。孟子以性善为基础,以“德”为中心,以此推出由圣人统治的天下大同的仁政社会。孟子认为,仁政是决定一国之成败的关键因素,统治国家的君子或圣人必须实行仁政,以德来傍身。他用尧舜举例来说明,如果君主无法像尧舜一样以身作则,施仁政于子民,那么“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君主必须做好表率,时刻用礼仪规范警醒着自己,做好天下的榜样。正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上之风,必偃”。如果君主自身昏庸无能,又不实行仁政,那么就会“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孟子仁政的核心思想是以民为本。孟子作为孔子的传承人,接续了孔子为民之道的思想,看到了人民对国家、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也,失其心也。得天下之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这里的天下之道就是指仁政,实行仁政就可以被人民拥护。当君主得到人民的支持时,他就得到了天下。孟子在这里强调君主和社稷并不比百姓更贵重,“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相反如果君主不能实行仁政,那就可以废掉、换掉,但百姓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放弃。

(二)柏拉图思想的主要内容:正义

正义是柏拉图伦理思想的核心。在具体对正义做出解释时,柏拉图设想了一个理想城邦来说明正义是什么。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给每个人以恰如其分的报答。”当人们在社会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时,正义就会在城邦中存在。理想城邦是由哲学王、保卫者和劳动者组成的。这三种人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美德,智慧、勇敢和节制。并且,柏拉图形象地运用了金银铜铁的比喻来说明了在理想城邦中哲学王、保卫者和劳动者的区别。柏拉图把这三部分人分为三个等级,哲学王是最高的等级,因为老天在创造他时,在他的身上加入了黄金,因而他们是最宝贵的,是统治者。以此接续,造物主在创造保卫者时加入了白银,在创造劳动者时加入了铁和铜。因而,柏拉图主张天赋观念说,但他还认为“虽则父子天赋相承,有时不免金父生银子,银父生金子,错综变化,不一而足”。在这里,柏拉图强调等级的划分,任何人都不能做出超过自身职务的事情,城邦的整体利益是大于个人利益的。只有当每个人都从事着与其相对应的职位,把心中的美德扩展到最大,城邦就达到了正义。因此,正义即属于个人,又存在于城邦,城邦是放大了的个人。如果每个人不按照自己的天性来从事自己的职业,那么社会就会受到混乱,城邦就会毁于一旦。正义是一种美德,是城邦中的和谐与秩序,是统筹理想城邦的总原则。

(三)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思想主要内容之比较

仁政和正义是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们分别体现了孟子与柏拉图对理想城邦的期望与追求,并在此基础上呈现出中西方思想的差异与不同。

首先这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他们的思想都体现出重视义而轻视利的倾向。孟子主张仁政,坚持以仁为本,义就是仁得以实现的方法之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做事都是以道义作为标准,小人都是用对自身有多大的好处作为准则。如果一味地追求名声利益只会使社稷衰亡,社会动荡不安。而柏拉图主张的正义正是善的体现,柏拉图重视善的培养,认为城邦的统治者具有美德的信念,而被统治者应该对其进行美德的培养。柏拉图认为社会中劳动者内心充斥着欲望,这样就会导致劳动者不管社会利益而追逐个人私利。因此,在此基础上,柏拉图提出了节制,只有以节制作为行事准则,城邦才会充满正义。

其次,孟子与柏拉图的仁政和正义都集中体现在统治者的身上。孟子认为仁政是构建理想城邦的核心,君主是国家盛强與否的关键。只有君主以身作则,实行仁政,社会各阶层才会跟随并效仿,全社会才会充斥着安居乐业的气氛。而柏拉图提出的哲学王正是正义的化身,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正义,使得城邦中各行各业的人都各司其职,使整个城邦处于完美的形态。

孟子与柏拉图思想的不同之处在于“仁政”和“正义”的内涵不同。孟子认为性本善,人人都有仁爱之心。君主更是不例外,并且只有君主发挥自身的“不忍人之心”,才会出现天下大治的局面。这样,社会责任就归到了君主的身上,而弱化了百姓的行为。因此,孟子在人性本善的基础上,把人固有的善上升到了社稷的高度。与此相对,柏拉图的正义是一种德性,是智慧、勇敢、节制的集合。它是一种道德行为,是城邦中的个人的行事准则。正义就是社会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只做自己应当做的事。因此,正义不是社会中某一阶层独有的责任,而是每个人都应当尽的义务,是共同的责任。

四、孟子与柏拉图伦理思想的现代启示

孟子与柏拉图作为古今中西方伟大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在各自传承的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体系。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严重打击,出现了道德缺失等现象。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发挥性善的作用,发扬柏拉图“各司其职”的理论,使得各行各业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0.

[3]王博.孟子与柏拉图社会治理秩序思想比较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6.

[4]刘叶.孟子与柏拉图的政治伦理思想比较[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11.

[5]尧必文.柏拉图与孟子伦理政治思想之比较[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6]黄颂杰.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J].现代哲学,2005(3).

[7]王显峰,高剑平.孟子与柏拉图政治思想之比较[J].学术论坛,2004(3).

猜你喜欢
性善柏拉图孟子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当代孟子性善研究综述
磨刀不误砍柴工
题柿子树
柏拉图之灵魂观
从善的内涵论孟子性善
处境与心境
为什么柏拉图强调“几何”
国内近二十年来柏拉图研究综述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