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来且入灵岩寺

2024-05-07 06:54孙凤国
当代小说 2024年4期

孙凤国

提起济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一山一泉一湖——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其实,济南还有另一处名胜,只不过不似其他三处位于市区,而是藏在深山人未识而已。此处名胜便是与浙江天台国清寺、江苏南京栖霞寺、湖北当阳玉泉寺并称为“域内四绝”,且为“四绝之首”的灵岩寺。

灵岩寺,位于泰山十二支脉之一的灵岩山,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灵岩山以方山为顶点,两侧山脉如双臂环抱,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山谷。谷内古树参天,流水潺潺,仿若世外桃源一般。灵岩古刹便坐落在这山谷之中,红墙黛瓦,佛音袅绕。

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身处闹市,抽出点时间就能前往,而游灵岩,则需“三闲”:一曰时间闲。灵岩寺距济南市区约40公里,游访需一天时间,短了便有些意犹未尽;二曰身体闲。灵岩古刹历史悠久,典故众多,需将自己从繁杂事务中脱出,方能静心观瞻;三曰心境闲。“灵岩是泰山最幽胜处”,放空心境,于幽静之处听心语,才能游有所得,游有所悟。

前段时间细雨连绵多日,今日骤停,恰有了“三闲”,便驱车前往。车拐入进山道路后,鲜见有人往来,幽静之境初现,正合吾意。

一踏入灵岩寺山门,肃穆感便逐渐自心底升腾,由心向四肢蔓延,慢慢占据身体。灵岩寺山门,又称金刚殿,始建于元代,内有金刚二尊,俗称哼哈二将。二尊金刚怒目圆睁,手持金刚杵把守着入寺的大门。

穿金刚殿而出,是一座石拱桥,拱桥下水流潺潺,名为虎溪。过虎溪后,便是天王殿,迎面有一尊弥勒佛,两侧分列增长、持国、多闻、广目四大天王。弥勒和蔼可亲,天王威严有加。出天王殿,左右分别为钟楼和鼓楼,僧侣们早课敲钟,晚课击鼓,所谓晨钟暮鼓。我久久伫立于钟楼和鼓楼之间,闭上双目,缓缓呼吸着山林清新的空气,陷入冥想。久远的钟鼓之声交替传来,在悠长的历史中,不知有多少善男信女到访此处,有多少沧桑的岁月与钟鼓声相伴。

再向后,依次为大雄宝殿、五花殿、千佛殿。大雄宝殿面阔五间,进深六间,前为外廊式卷棚顶,后为硬山顶,供奉有释迦牟尼和菩萨像,是现在寺中僧人举行佛教活动的场所。五花殿在宋代供奉主尊观音像,使得灵岩寺多了“观音道场”的美名,可惜后来毁于大火,现仅余高大宽厚的石墙。千佛殿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出檐深远,在唐宋时被称为大雄宝殿,为寺之大殿。大殿四壁有上千尊佛像,因此得名千佛殿。

千佛殿内有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享誉海内外。其中有32尊塑于宋治平三年(1066年),8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大小如真人。塑像打破了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息和现实生活情趣。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重在体现每尊罗汉的个性与特点,重在刻画出罗汉的内心世界,使之真实、生动,更接近于生活。他们有饱经风霜的老僧,有天真无邪的沙弥,有瘦骨嶙峋的门徒,或坐禅修行,或枕臂侧卧,或高谈阔论,或说法诵经,或嬉笑洒然,或瞋目严肃,无不生动传神。梁启超先生和绘画大师刘海粟称誉这40尊罗汉像为“海内第一名塑”,诗人贺敬之更是赞曰“传神何妨真画神,神来之笔为写人。灵岩四十罗汉像,个个唤起可谈心”。

千佛殿西北,是高50余米的辟支塔,为唐高僧慧崇初建,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嘉祐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辟支”乃梵语“辟支迦佛陀”的略称,意为自悟得道、修成正果之佛,“辟支塔”乃是供奉佛祖舍利和经书的宝塔。灵岩寺辟支塔呈典型的宋代风格,塔为八角九层十二檐楼阁式建筑。塔基石筑八角,上有40幅浮雕。塔身为青砖,各层皆施腰檐,下三层为双檐,二至四层檐下置平座。塔檐与塔径自下而上逐层递减,收分得体。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柱,内辟券洞,砌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此塔气势雄伟磅礴,造型美观大方,在十余里外便能望见,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

沿辟支塔一侧拾级而下,便可到达墓塔林。此为历代高僧的墓地,现有北魏、唐、宋、金、元、明历代墓塔167座,墓志铭、石碑81通。与少林寺的砖塔不同,灵岩寺墓塔林属于石塔,是国内现存最大的石塔林。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形状不尽相同,早晨圆寂的高僧墓塔呈钟形,黄昏和晚上圆寂的呈鼓形,与僧人们晨钟暮鼓的习惯相契合。塔身上刻有僧人法名年号,塔刹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花卉、龙图等图案造型。

我认真拜读着塔林中的每一片文字,手指在塔身上轻轻抚过,历代高僧仿佛一一从我眼前缓缓经过,他们或双手合十,或手持念珠,或念经诵文,或凝神思索。我又不由想起二十多年前我和大学同学身负重物,气喘吁吁地攀爬灵岩山的一幕,苏轼的那首《和子由渑池怀旧》从心底深处流淌而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从墓塔林返回,前往御书阁。御书阁始建于唐贞观三年,专门为存放皇帝所赐御书而建造。或许是受了帝王御书的滋养,一棵古檀从门楣上方墙壁缝隙间长出,已度过千年时光,枝柯纵横,盘根错节,状若云朵,又似凤尾,故名凤檀,与东面峭壁上的一棵状若游龙的“龙檀”遥相呼应,为阁内一大奇观。

沿御书阁而下,至千佛殿东侧崖壁下,就是著名的“五步三泉”。卓锡泉、双鹤泉、白鹤泉三泉相邻,泉水缓缓流淌,不疾不徐,池面波澜不惊,宛如明镜;池水清澈见底,一眼望穿,池中数尾红色鲤鱼悠然自得,朵朵白云映在水面,好似鲤鱼游在空中,给人以飞临半空之错觉。

我一步三顾地离开“五步三泉”,沿寺庙后门拾级而上,过甘露泉、可公床、白云洞、一线天、朗公石、巢鹤岩等天然景观,直至主峰悬崖下。崖下是开凿于唐贞观年间的摩崖佛窟,为高僧惠崇所建。正中供奉的如来佛祖释迦牟尼,系天然山体雕凿而成,高约5米,两耳垂肩,高鼻大眼,面部圆润风韵,体态丰盈自然,身披袈裟,结袈趺坐,手掌前伸,法相庄严。观音、地藏菩萨脚踩莲花,立侍两侧。

过佛窟后,继续上攀,便是灵岩主峰。山顶平坦,四面皆悬崖峭壁,故名方山。因山形似玉玺,郦道元《水经注》称其为玉符山,而“灵岩”的來历则与灵岩寺创建者朗公大师有关。传说朗公讲经说法精彩,不仅人听得入迷,而且“猛兽归伏,乱石点头”。大家称赞他讲经生动,朗公谦虚说:“此山灵也,不足怪!”于是方山逐渐被“灵岩”所取代,所建寺庙也被称之为灵岩寺。灵岩寺在唐宋之后,一直是南宗五宗之一曹洞宗的重要寺庙。曹洞宗后来传到日本、朝鲜,灵岩寺的名声也随之东渡,直至今日仍时常有从日本和朝鲜前来祭拜灵岩的僧人。灵岩寺的此等影响和在促进中外民间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我想当年朗公也应是未曾预料到的吧!

立于山巅,举目远眺,天高地阔,远山含黛,胸中混浊之气一荡而空。我心如脱笼之鹄,在天地间尽情飞舞,洒脱无拘,何等快哉!

眼见太阳一点点陷入地平线以下,我不得不踏上归程。下山之时,身心俱轻。每次灵岩幽胜之旅,我都能从悠长的岁月之河中,从广阔的壮丽山岳中,接受时间和空间的洗涤,心灵变得无比澄清,心中似乎也腾出了更多的空间,世间万物皆可包容在内。

迈出寺门之时,已是华灯初上。我回望古刹,整个寺庙在朦胧的夜色中显得更为静谧,让人感觉有说不出的闲适。清风轻拂,佛灯点点,几句诗在脑海自然形成:幽胜灵岩山,古寺越千年。闲来且入寺,出寺心更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