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分析

2024-05-07 12:03李玉鹏
秦智 2024年4期

[摘要]人类社会是由个体构成的一个集体,其运动规律必然是由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通过分析人类个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将其社会化后分析集体社会的运动规律。通过对“集体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基本秩序”、“共同认识”、“生存空间”等概念的阐述,结合对基本相互作用关系的分析,讨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螺旋式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阶段,讨论了奴隶社会的非必然性和资本社会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

[关键词]基本相互作用;共同认识;基本秩序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04

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个体对自由的追求,包括精神上的自由和物质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是指个体在思维、思想上的活动空间,物质上的自由是指个体利用外界事物实现自我生存发展的空间,物质上自由支撑精神上的自由,精神上的自由反作用于物质上的自由,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发展,合起来构成个体的生存空间。

一、人类集体生存的原因及面对的矛盾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群居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里程碑,是人类由个体生存发展转变为集体生存发展的标志,由个体形成集体,是人类在生存过程中,利用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扩大和保障个体生存空间的体现。对生存空间的追求是个体的共性诉求,个体的共性诉求最终促使集体的形成,在集体中个体通过相互依存进一步扩大和保障个体的生存空间,因此从根本上说集体是个体之间为扩大和保障自己生存空间的客观抱团行为,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集体存在的最终目的必然是扩大和保障个体的生存空间。广义的集体指所有产生相互交流个体构成的整体,交流包含精神上的交流和物质上的交流;狭义的集体是社会中各种各样的利益集体,如现代社会中的家庭、家族、民族、国家、企业等,不同类型的集体在扩大和保障个体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集体所面临的矛盾,一方面是集体需要通过组织最大限度的发挥出集体的力量,通过内部的不断调整与适应,使得集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最终达到当时集体生存空间的边界,即最大值。最大值取决于当时集体能达到的最大生产创造能力,称之为“内部矛盾”。另一方面是整个集体的生存空间面对的外界压力,主要指与自然界之间的竞争,即个体与生产创造能力提高之间的矛盾,称之为“外部矛盾”。生产创造能力的提高决定集体生存空间边界的延伸,因此不管集体“内部矛盾”如何,都要为集体生产创造能力的保持和提高服务,“外部竞争”是集体发展的最终矛盾,因为集体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扩大和保障个体的生存空间,马克思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性力量[2],其根本原因是科学通过提高集体的生产创造能力,从而扩大了集体空间的边界;乔恩·埃尔斯特认为,对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最佳概括似乎是: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人的发展和社会整合的不断进步[3],从中也可以看出集体面临的两方面的矛盾。“外部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本文主要讨论“内部矛盾”。

二、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及其作用

人类形成集体进行的生存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过程,既是在追求物质上和精神上的自由;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推动生产创造能力向前发展,其基本力量单位是集体中个体的力量,其基本方式是通过集体劳动创造获得物质和精神支撑。马克思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4],其原因也在于此。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直接影响整体力量的发挥,集体中个体之间存在四种基本相互作用,即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与竞争、个体之间的组织与管理及个体之间的支持与反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社会化后,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形成某种运行秩序的集体,进行生产创造,四种相互作用的相适应程度决定当时集体力量的发挥程度。

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交流在四种基本作用中起基础作用,合作竞争、组织管理及支持反对都是通过交流发生,交流包含物质上的交流和精神上的交流。相互交流也是形成集体的先决条件,交流的方式、质量和效率对集体规模、组织层次和集体秩序都会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规定集体的组织结构。

集体中个体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集体进行劳动创造的主要方式,通过合作取长补短、集中力量提高生产效率,通过竞争激发出个体的潜能和创造力,从而使得个体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合作与竞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在一个产生相互交流的所有个体构成的集体中总的竞争力度的过渡和不足,都会导致总的合作力度的不足,合作的不足又决定了竞争力度的不足或过渡,“竞争”起主导作用,“合作”因“竞争”的变化而变化。前面已经讲到集体面对“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因此集体面对的竞争一方面是内部个体之间的竞争,另一方面是整个集体与外部压力之间的竞争;“外部竞争”是集体发展的最终矛盾,因此“外部竞争”处于主导地位,“内部竞争”要为其服务,“内外部竞争”相互统一,最终都将直接作用于合作;“竞争与合作”的过渡和不足导致集体的力量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马克思哲学称为“生产关系不能与生产力相匹配”;个体之间的竞争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矛盾,马克思哲学称为“阶级矛盾”。个体之间的競争社会化后,随着生产创造能力的提高,会形成多种多样的集体形态,如家庭、家族、企业、国家等,这些形态是生产劳动社会分工后个体抱团应对竞争的行为。

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组织与管理是对集体发展变化的引领和对集体中个体行为的约束,通过“组织”引导集体的发展变化方向,包括物质生产创造上的引领和精神上的引领;通过“管理”约束集体中个体的行为,组织与管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统一。在一个集体中管理的过渡和不足,都会导致组织的不足,组织的不足又决定了管理的过渡或者不足,“管理”起主导作用,“组织”因“管理”的变化而变化。任何一个集体的生存空间,都是由其中所有个体的生存空间的总和所构成,而集体中的“组织与管理”的不力,会直接导致“交流”、“竞争合作”、“支持反对”的混乱和无序,最终影响所有个体的生存空间大小,因此集体中的“组织与管理”关系所有个体利益,是四种相互作用中的中枢神经,将一个国家作为一个集体研究的时候,那么国家要履行的职能就是这个集体的部分“组织与管理”职能;“组织管理”不能客观正确的发挥作用,会直接影响其他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发挥,从而使得整个集体达不到当时集体应该达到的生产创造能力,阻碍历史的发展。

集体中个体之间的支持与反对在“合作竞争、组织管理、交流”中形成,形成后通过支持强化“合作、组织、交流”,通过反对规范“竞争、管理、交流”。支持与反对对规范集体秩序起重要作用,其社会化后直接决定一个社会秩序的稳定与否;另外“支持和反对”对集体的微观组织单元起决定性作用,如家庭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的主要支撑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支持和反对作用”。

三、基本作用下集体秩序的一般逻辑和规律

(一)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螺旋式发展的本质

集体在个体的共性诉求下形成,在形成中个体之间的交流、合作竞争、组织管理和支持反对伴随产生,共性诉求必然产生共同认识,共同认识在集体进行生产创造过程中发展变化,逐步形成集体文化,即当时集体中个体的共同认识。在四种基本作用中“合作竞争”是个体进行劳动创造的主要方式,“合作与竞争”的程度决定集体生存空间的大小,因此其他三种基本作用都要为其服务,而合作与竞争中,竞争起主导作用,因此集体的运行秩序将被“竞争”所主导,四种基本作用在集体形成的过程中通过共同认识伴随产生,因“合作与竞争”的主导地位,其他三种作用围绕“合作与竞争”展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个集体运行秩序的维持主要依靠集体当时的文化来实现,集体文化包含道德、意识形态等,即当时集体中个体的共同认识,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竞争合作、组织管理、支持反对、交流的基本方式,构成集体运行秩序的基础,即主体部分;在基本秩序的基础上,由集体中个体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四种基本相互作用进一步规范和发展集体秩序。主观作用通过“组织管理”規范其他三种基本作用,进而保障和发展整个集体的运行秩序,这种主观作用,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是历史向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集体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自然形成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基本方式,构成集体运行秩序的基础,通过“主观作用”进一步保障和发展秩序,构成一个完整的集体运行秩序。

因集体面对的矛盾有两个方面,即内部竞争和外部竞争,所以集体的共同认识的主要方面也有两个,一是对集体秩序的共同认识,二是对生产创造的共同认识;集体在生产创造中不断积累和创造共同认识,在共同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四种基本作用生产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向前发展,此即是人类社会接续发展的一般规律。

集体的生存空间是由相互联系的个体生存空间组合而成,在一定的社会运行秩序下,“内部竞争”持续发生,不断刺激个体生产创造,集体的生存空间随着生产创造不断扩大,当集体通过持续的生产创造使得在当时的运行秩序下集体的生存空间达到最大时,即达到了当时的空间边界,个体以现有的竞争秩序通过生产创造扩大在集体中的生存空间的效果基本消失,但“内部竞争”持续发生,此时“过度竞争”发生,个体之间开始通过“零和博弈”扩大自己在集体中的空间,最终合作秩序遭到破坏,劳动创造的产出急剧下降,集体生存空间急剧缩小,社会秩序紊乱;在缩小的过程中,集体尽最大努力重建和恢复秩序,消失的生存空间,使得新一轮竞争开始,社会变革也在此时发生;在此过程中人类的共同认识持续提高,即不断改进对社会秩序的认识和对生产创造的认识,因此新一轮竞争达到的发展高度将会比上一轮的发展高度高,这即是人类社会呈螺旋式上升发展的一般规律,只要社会秩序被“个体之间的竞争”主导,这种规律则不会改变。我国封建社会国家公权力周期性更替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都是这种规律的典型表现。

(二)由“竞争”的主导地位形成个体的基本方面

“内部个体之间竞争”的主导地位,反应到物质上,即是个体对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竞争,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是维系个体生存空间的物质基础,通过竞争,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者,在“基本秩序”里将处于组织管理的地位,那么整个集体秩序的“主观部分”也会被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所代表,这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在“内部竞争”为主导的社会中,反应到物质上社会秩序将被“主要生产生活资料”所主导。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者最终的历史价值方向是让生产生活资料在当时的生产创造能力下的产出达到最大,且要保持向前发展创造,因此其会最大限度的通过组织管理刺激其中个体的生产创造潜能,并且会在“组织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障和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压迫”、“阶级矛盾”由此产生,但所有者必须要代表靠其所有的生产生活资料生存的所有个体的利益,若生产生活资料的所有者不能使得其“产能”的主要作用发挥出来,那么其所有权将最终被历史所取代。以上是在独立的生产生活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在有多个生产生活资料所有者的情况下,最终是同样的道理,所有者处于组织管理地位,但不管有多少所有者,最终社会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组织管理者,一方面是生产劳动者,两个方面组合起来进行生产创造。

(三)集体公权力的产生及其运行规范

因集体是由个体构成,集体的行为必然是个体行为统一后的表现,个体行为的统一是个体之间基本作用后的结果,个体行为的统一首先靠共同认识,其次是集体通过基本作用后的主观意志,可以看出个体行为在统一的过程中首先要维护“共同认识”,其次要保障集体主观意志的落实,此过程中产生“集体公权力”。个体行为因集体利益而统一,因此集体的公权力必然要代表集体利益,组织管理者代表集体利益,那么也将代表集体公权力。不同的组织管理者的利益相互交织又相互联系,最终因社会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支持反对的作用,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组织结构,整个结构中包含形态各异、层级分明的组织单元,但相互联系的组织管理者将形成一个“利益集体”,共同代表一定区域和范围的“集体公权力”。

一个集体的公权力标记了他的领地,即是现代意识形态上的国家,国家是现代集体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集体组织单元,集体秩序中的主观部分在发挥“保障和发展”作用时,因主观的不确定性或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会导致集体秩序的主观部分的作用得不到发挥,甚至起到反作用,如回顾当代一些国家公权力近年来的表现,不难发现这一点,可以得出“主观作用”与基础秩序相适应才能保证集体朝正确的方向发展的结论,但里面涉及太多,这里不展开讨论。当代各国的共同认识的不一致,导致了当代各国的“国家的公权力”组织形式的不同,共同认识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社会秩序的认识上的不同,对生产创造上的共同认识全球基本一致,即是主要发展“自然科学”,社会秩序认识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对内部竞争秩序认识的不同,这种共同认识的不同与发展水平和历史经历有关,还与落后国家的发展受发达国家干扰和发达国家的发展受落后国家影响的有关,导致不能按照一般规律运行。当前全球形成了一个相互交流的整体,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即劳动创造全球化不可逆转,但全球公权力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有效的组织起来,全球公权力将以何种形态组织并有效实施,是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可以肯定的是全球公权力将代表全球所有个体的利益,全球公权力如何组织,使得全球这个“大集体”的力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是“全球公权力”组织的唯一方向。

四、人类社会发展形态的分析

(一)原始社会的形态分析

在原始社会,主要矛盾是集体和生产创造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即“外部竞争”,此时集体即使达到当时最大的生产创造能力,其中个体能获得物质支撑也只能维持自身生存,如果个体之间再通过相互竞争争夺生存空间,那么必然导致集体的崩溃,此时集体被“外部竞争”所主导,社会内部的相互作用围绕“外部竞争”展开,此时社会公权力的作用非常模糊,整个集体的运行主要靠“基础秩序”完成,但原始社会的公权力是存在的,此时公权力的落实主要依靠个体之间的“支持反对”作用来完成,公权力在发挥组织管理的职能时,主要任务是规范合作秩序和集体事宜的决策,如原始社会的部落、氏族制度等,是后面国家公权力产生的雏形。综上,原始社会中,个体之间合作与竞争相互作用,合作起主要作用,竞争主要来自外部,个体之间的合作和外部竞争构成一个平衡,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形态分析及奴隶社会非必要的原因

随着原始社会共同认识的积累,生产创造能力缓慢发展,集体的生存空间逐步扩大;当集体的生存空间平均到每个个体,不但能维持每个个体的基本生存且有剩余产生的时候,人类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竞争逐渐变成了整个集体社会的主导,其原因是个体之间通过充分和合理的竞争,激发其潜能和创造力,会使得集体在当时生产创造能力水平下的生存空间得到最大程度的扩大和保障,此时个体之间的竞争变成了集体的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必然也是集体生存和发展的主导;“个体之间的竞争”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正因如此马克思哲学认为,人类的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5]。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核心生产生活资料是土地,那么整个社会秩序也将被“土地”所主导,整个社会的秩序也围绕土地展开,个体之间通过在竞争中获得“土地”的控制权,获得在集体中的组织管理的地位,取得“土地控制权”的个体通过“组织管理”形成一定的社会秩序,维持和发展整个集体的生存空间;因为“土地”这种生产生活资料的单一性,导致取得“土地控制权”的“个体”之间只存在直接的竞争关系,不存在直接的依存关系,在这种状态下,最终导致取得“土地控制权”的“个体”拥有了绝对的权力,此时的集体公权力将会被“唯一的集体”所控制,“唯一的集体”指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此时的社会也将会被“权力”所主导,此时的社会公权力既代表对“土地”的控制权,也代表“土地”上所有人的利益,因此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统称为“权力社会”。

奴隶社会是“权力社会”的一种极端表现,人类社会可以通过“组织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避免,如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公权力”只拥有土地的控制权,“土地”在个体之间可以交易,极大地保证了“个体竞争”的充分性,使得集体生产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因此在“土地”主导的社会中,通过把  个体奴隶化,不能使得集体的生存空间达到最大,奴隸社会是典型的“竞争过渡”,最终导致“合作”不足的一种社会形态,因此“奴隶社会”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是非必经阶段。

(三)资本社会的形态分析及经济危机的发生机制

随着“共同认识”的发展,人类在对生产创造的共同认识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具体是自然科学的突破,在应对“外部竞争”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人类社会进入了资本社会,在资本社会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多样化,导致“公权力”不再具有“唯一性”,因为不同的生产生活资料的控制者,不仅具有直接的竞争关系,而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因他们具有共同的“市场”,在这种状态下“公权力”将由“不同利益的集体”所共同代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公权力”的组织形式足以说明这一点。资本社会的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通过市场最终被资本化,即市场化,资本社会最终被“资本”所主导,社会的“组织管理”也围绕“资本”展开,前面讲到社会螺旋式的发展规律,在资本社会体现的尤为明显,在经济危机产生前,社会不合理或者恶性“内部竞争”必然出现,因为此时资本在现有的秩序下“产出”达到了最大,内部个体将通过吞噬其他个体的生存空间来达到自我空间的保持和发展,即过渡竞争。现代经济学认为“投资”、“消费”和“进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其原因是这三者都是增强“内部竞争”力度的抓手,最终提高集体的生产创造能力,但这三者只能起到拉动、加速及刺激作用,经济在某一段时期内能达到的最大高度是由集体的生产创造能力在此时能达到的最大值决定,因此这三者在经济的复苏期作用明显,特别是“消费”,因其在增强“内部竞争”力度时,更具有普遍性,能更快的刺激经济复苏。

五、结语

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会呈现出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其原因是不同文明在积累和探索的过程中,集体中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相适应程度,决定了其发展高度,在没有完全发挥集体力量的情况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形成各种各样的共同认识,但不管何种形式最终要通过不断地探索,使得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相适应,集体力量得到充分发挥,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2.

[3]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8:28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04.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作者简介:李玉鹏(1985.11-),男,汉族,甘肃白银人,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