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音乐理论著作《碧鸡漫志》研究梳理及其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影响

2024-05-07 13:34宋康
艺术评鉴 2024年2期

宋康

【摘   要】王灼所撰《碧鸡漫志》作为中国音乐文学领域重要的理论著作,在诗词与音律创作、词学史、文艺评论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文献价值。从其研究沿革可以窥见,历代学者尤为关注《碧鸡漫志》的艺术审美与创作思想,他们认为此著作不仅承袭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内涵,也对音乐文学的当代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及启示。

【关键词】  《碧鸡漫志》  研究沿革  当代创作  音乐文学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2-0013-06

《碧鸡漫志》是宋人王灼的著作,主要内容为考述中国古代音乐文学史,重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戏曲和词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全书共五卷,第一卷主要探讨宋以前的中国音乐文学史;第二卷评论北宋以来各名家所做之词,并记录一些词坛往事;第三卷至第五卷深入考证分析唐代以来的29个词调的历史渊源。全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对我国音乐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笔者将系统总结古代和近现代对该书的研究,深入分析其主要价值,并探讨其对现代歌词创作的主要影响。

一、《碧鸡漫志》的研究梳理

《碧鸡漫志》的研究沿革历经多年,早在宋朝时期便有大量研究。从著者考论、词学思想到创作启示的深入探索,这些涉猎广泛的研究维度进一步凸显了《碧鸡漫志》重要的文献价值与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古人对《碧鸡漫志》的研究

中国古代很多文人学者都对《碧鸡漫志》有所研究。早在南宋时期赵希弁所撰写的《郡斋读书志·附志》中就有相关的重要记载:“《碧鸡漫志》一卷……王灼晦叔之文也。……《漫志》可以见乐府之源委。”在这里,他指出该书的主要内容和角度是探讨“乐府之源委”,体现了该书的重要性。而到了明朝时期,张丑所撰写的《真迹日录》也对《碧鸡漫志》有较为详细的记载:“《碧鸡漫志》,宋王晦叔名灼所著。……当会同两本,以全晦叔之旧文,亦一快事。”在他的研究中,不仅体现了《碧鸡漫志》的发展演变,还较为详细地比较了陶宗仪《说郛》本和祝允明手抄本不同版本之间的区别。

到了清代,针对《碧鸡漫志》的相关研究更多了。对比不同版本之后,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评析见解。例如,著名学者钱曾在他的著作《读书敏求记》中对《碧鸡漫志》有相关记载:“王灼……追击词曲所由起,作为此书。”钱曾等人虽然肯定了《碧鸡漫志》在词调考证与学史发展上的重要价值,但也对其发展演变提出了一些怀疑之论。①在清朝的一些其他典籍上,也有关于《碧鸡漫志》的记载,譬如《钦定续文献通考·经籍考》将其阐述为“是编详述曲调源流……于此可见大概”,与钱曾一样,对其在乐曲考古与学史发展上的地位与价值表示了重视态度。

(二)近现代学者对《碧鸡漫志》的研究

沈曾植自1914 年开始,便对知不足斋的刻本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校勘工作,并在作跋时留下重要批注:“右天一阁抄本……校知不足斋刻本,是正十余字,甚快意。”而傅增湘则从1924 年开始,他结合多位学者对《碧鸡漫志》的校对版本与反复勘对,最终选择以知不足斋本《碧鸡漫志》为底本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勘正,其跋语表明了其具体时间与版本。从1927 年張宗祥重校《说郛》中可以窥见,他不仅根据《碧鸡漫志》的六种明抄本对其重新编排了各条次序,还结合自身的研究所获对其增拟了细致的条目。②

从这些不同版本的相关书目著录中,可以较为详细地了解《碧鸡漫志》各个版本的流传、变迁、校对情况,也能够从不同版本的分类归属、论证重心、引证文献中较为明晰地看到这些学者对该书性质所产生的认知变化。民国学者的校勘版本尤为注重对相应笔记、词话等相关佐证文献的考证与征引,而整个过程也更加凸显了他们对《碧鸡漫志》这部著作在后世词学发展中的重视。这部著作在音乐文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也为当前的词学研究提供了诸多宝贵资料。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王灼《碧鸡漫志》的研究逐渐深入,学者们主要聚焦于著作本身及其作者王灼的生平事迹、版本流传、词学理念等方面,并开始深入探索其在艺术审美层面的独特价值。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些学者认识到,当时大多数研究仍集中在王灼《碧鸡漫志》一书上有所偏颇。于此,他们逐渐开始将研究视角扩展到《颐堂词》和《颐堂文集》等其他相关著作的关联性研究上,并将研究与创作相结合,拓展了词学研究维度。他们采取整体、综合的学术态度,对王灼的词学思想作了更为详尽的解读。但需要注意的是,从这些研究成果来看,诸家之说仍存在着很多争议之处。譬如关于王灼的生卒年等方面便存在着许多分歧,仍需进一步考证。李孝中曾经在他的《王灼生平爵里考辨》中考证,王灼出生于当时的遂宁府,大约出生在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而在谢桃坊所撰写的《王灼事迹考》中又认为他的出生时间较早,应为元丰三年(公元1081年),大约卒于绍兴三十年(公元1160年)左右;钱建状在《王灼生年新证》的论证中则认为,王灼的生卒年应为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至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这一时间范围大致能够与史籍中记载的他的生平活动相吻合。

(三)当代对《碧鸡漫志》的研究

当代对《碧鸡漫志》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碧鸡漫志》的词学系统研究之上,尤其是将重点放在了词学创作、音乐史论及音乐美学部分。以往学界对王灼及《碧鸡漫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词学观及词学批评方面,如《论王灼的词学观点》《王灼〈碧鸡漫志〉词学思想探析》《论王灼的诗乐观》《王灼〈碧鸡漫志〉的诗词乐关系论探微》等;二是音乐史方面,如《〈碧鸡漫志〉史料来源》等;三是词学思想方面,如《王灼〈碧鸡漫志〉“中正”音乐思想探源》《王灼词源主张及哲学基础》等;四是校对以及版本考证方面,如《〈碧鸡漫志〉校正》《〈碧鸡漫志〉疏证》等。

二、《碧鸡漫志》对词曲研究的贡献

《碧鸡漫志》作为词曲评论笔记,内容非常丰富,很多见解独到、精辟,对推动我国词曲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一)对词曲溯源有延伸

在《碧鸡漫志》中,王灼对于词的起源论有独到见解,眼光超出时人之上。在王灼看来,与其说是词史,不如说是“歌曲”史。书中表述:“古人初不定声律……而声律从之,唐、虞三代以来是也,馀波至西汉末始绝。西汉时,今之所谓古乐府者渐兴……古歌变为古乐府,古乐府变为今曲子,其本一也。”从中可以窥见,《碧鸡漫志》第一卷即从歌曲的起源谈起,以朝代的更替为线索,梳理每个时代的歌曲及其演变历程。作者以音乐与文学修辞的关系为主线,探寻词的本源,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可以说是词的古代演变史,其理论指向的是词的本质和根源。作者以人的初心为词之起源,从而避免了在这个问题上不够全面的弊端。尽管作者的看法还须参考《乐记》等,但他的词体起源论仍然具有开创意义。在王灼看来,诗起于人心,即起于情动于中时希望形之于言的冲动,由诗发展为歌,再由歌而演变为有律有乐的形式。

(二)对词曲功能有拓展

《碧鸡漫志》对词曲的功能研究有了新的拓展,除了在书中进一步肯定词曲能够在社会文化场域实现认知引导、道德教化、娱情抒情等实际功能之外,也对音乐具有提高审美认知水平等方面作出了较高评价,进一步肯定了音乐从审美到社会层面的多重功能性。王灼所处的时代是政治腐朽、内忧外患、战事频发的南宋时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众与士大夫阶层涌现出了很多爱国主义思想,民族情绪高涨。但王灼没有简单地把音乐和社会实际之间的“必然联系”结合起来,而是较为客观地论述了其审美性与功能性之间的区别。在王灼看来,词曲艺术可以对政教等社会功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根本还是审美性、艺术性、抒情性。这是他对词曲所涵有的艺术及审美价值的强调。就其本质来说,这是对儒家重视词曲的社会功能的拓展,继承和发扬了词曲在政治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王灼虽然受儒家诗论的影响较为重视词的政教功能,但从上文所述中也能够感受到北宋晚期到南宋早期儒家思想对当时艺术创作的重新审思与时代思考,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审美痕迹。

可以说,王灼《碧鸡漫志》这本书将词教化功能的认知、音乐文学审美与传统诗词创作理论等密切联系了起来,而这又是基于当时词坛状况提出的许多批评。这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王灼不满于宋代诗词领域那些文人之间求新变异、独重女音、词尚婉媚等不合古道的现象,认为古今歌曲皆应当具备教化功能;另一方面,王灼着力批评北宋后期到南宋前期的婉约词派,强调诗词品格的独立、艺术审美性的特质,并对柳永、李清照等婉约风格作出了猛烈批判,反对那种局限于描写个人情感(尤其是世俗艳情)、片面追求形式上辞藻词风的堆砌等现象。

(三)对词曲发展有推动

《碧鸡漫志》对词曲的发展有很多方面的推动,主要体现在形式、情性、音律等方面。王灼所处的年代盛行依曲填词的风气,他从音乐美学的高度对其进行了纠正,表达了内容决定形式、依诗创作歌调的思想。他通过引用《乐记》中的“诗言其志,歌咏其声,舞动其容,三者本于心”,说明了志、诗、声的关系。不难看出,其中的因果关系是非常清晰的,声是紧紧地貼附在诗上的,所以不应到诗外去求声,而应在“诗中求其声”。对于词的创作,王灼更是重视情性与形式的统一。他不仅欣赏苏轼等豪放派的洒脱雄浑,也赞美周邦彦等婉约派的清新典丽,但又较为反对柳永部分作品之中的浅显艳俗以及李清照的轻佻尖新。他认为“情性”是诗词的重要核心,而“文采”则是服从于情性的形式与表现方式。音乐文学的审美价值与倾向还应整体服从于创作主体真实的思想情感。此外,王灼尤为重视词与古曲的继承与发扬。通过分析古曲流变,他认为将古乐曲调进行整理和传承对词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使得《碧鸡漫志》对中国乐论、音乐形态、古乐谱考古产生了重要价值——譬如对敦煌琵琶乐和宋代音乐等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便是当代研究中极为重要的音乐史料。

三、《碧鸡漫志》对现代歌词创作的影响

《碧鸡漫志》是我国一部重要的包含音乐、文学、词学等诸多内容的历史文献,以论词为主,涉及音乐、舞蹈、戏曲等艺术范围,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现代歌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影响歌词创作的“情”

《碧鸡漫志》的开篇便强调了“情”的重要性,之后又引用《乐记》和《毛诗序》的论述,直接将音乐归之于“情”。它认为,用语言表现的就是诗歌,用形体表现的就是舞蹈,用声音表现的就是音乐。音乐与诗歌、舞蹈一样,都植根于情感,是情感的外现形式。在现代歌词创作中,这种“情”体现在很多方面。譬如当代歌曲《我爱你中国》中那种爱国之“情”,《信天游》中那种质朴豪迈之“情”,《朋友》中那种真诚之“情”,以及《同桌的你》中那种同窗深切的“情”,等等。正是这些歌词真挚地表达了情感,使它们成为经典之作,为世人所传唱。可以说,歌词创作没有“情”的表达,将没有生命力。歌词通过心灵的交流,让人身临其境,自然就会被广泛传唱。

(二)影响歌词创作的“正”

《碧鸡漫志》中提出了“中正则雅”的观念。王灼认为歌词创作需要秉“正”而立。众所周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其核心追求就是实现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社会和谐。而这一中国古典哲学所强调的“中正”正是其中的重要观念。王灼在《碧鸡漫志》中提出的“中正”概念,其中包含“中正之气”和“中正之音”。而词想要真正达到音乐美中提倡的“中正”标准,其创作与审美的核心主要是在作者、作品、鉴赏之间实现“中正之气”和“中正之音”的和谐统一,进而形成统一完美的审美形式。这可以让受众与之产生情感共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这种“中正”概念的运用,在现代歌词创作中也多有体现,比如宋祖英的《大地飞歌》、屠洪刚的《霸王别姬》、腾格尔的《故乡》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唱起来歌声悠扬、荡气回肠、气息绵长。这样和谐统一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中能够让人振奋精神、提升气质。这种“中正”的概念,将在今后的歌词创作中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

(三)影响歌词创作的“雅”

宋代文人追求平淡,这既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音乐艺术创作上的一种最高境界。究其原因,宋代文人士大夫阶层普遍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的“中正平和”思想使其音乐的特点表现为平稳、淡雅。与之相似的,《乐记》中“乐者,德之华也”以及《毛诗序》中“发乎情,止乎礼义”等,都体现了“崇雅抑郑”的思想,强调了“雅”的重要性。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将这种思想进一步阐述表达,他从“中正”这一基础概念出发进一步提出了“雅”的审美标准,强调了词的音乐美是建构“雅”的必要条件之一(“中正则雅”)。同时,他强调了文人气质的培养、创作经验的累积、生活经历的观察等方面对“雅”的重要影响,在其观念之内体现出了中国传统士人阶层的审美意味及艺术创作表达倾向。③这种“雅”,在很多现代歌曲创作中多有体现,比如蒋大为的《北国之春》、费玉清的《一剪梅》、周杰伦的《青花瓷》、王菲的《又见炊烟》等。这些歌曲的“雅”,风格各异,但共同特点是清丽脱俗、雅俗共赏。这与有些歌曲内容粗俗形成鲜明对比,现代歌词创作如果缺少“雅意”“雅音”,将不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

(四)影响歌词创作的“韵”

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韵”可谓是文艺理论上承前启后的重要环节,这样的美学思想对现代中国歌词的创作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支撑作用。《碧鸡漫志》认为“韵”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美学观念、创作思维法则,并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审美标准、评论标准提了出来。王灼将“韵”视为一个重要的美学境界或艺术标准,而不是将其看作是词创作的具体格式要求。简而言之,他提出判断词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韵”,“韵”的高低甚至能够决定与影响词作者的审美境界、作品境界以及艺术评论境界的高低。《春天的故事》将改革开放的蓬勃朝气、《万疆》将新时代的爱国情怀、《小城故事》将小城生活的淡雅宁静……都写得“韵”味流长。这些歌曲唱起来,给人展现的是美丽画面,讲述的是动人故事,令人浮想联翩,给人以音乐的美感。现代歌词创作的“韵”是不可缺少的元素,它直接影响着一首歌的美感,需要去研究和发扬。

另外,《碧鸡漫志》提倡在创作中凸显对音乐文学的观照,尤其推崇多元的创作手法与深厚的文化思想的交融。因此,创作者需要从古籍、生活、经历等方面寻找灵感,在作品中融合更为多元的文化元素,创造出具有丰富文化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原创音乐作品。创作者需要积极探索独特的创作手法与艺术语言,在音乐中塑造生动可感的艺术形象;追求艺术意境的形成,达成艺术意蕴层面的和谐与平衡;强调作品的情绪表达,“以声传情”,通过音乐来传递情感和情绪;不断追求作品的精神性与纯粹性,专注于歌词文本与音乐形态本身,追求创作上的专注、净澈、精致。尤其是在当前,更加强调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碧鸡漫志》等古籍中,可以吸取更多有益启示,从而在继承与发扬传统艺术精神的同时,积极发挥其在当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还可以通过萃取《碧鸡漫志》中的文化思想、传承审美理念、探索跨媒体创作以及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创新等路径,让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更多具有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的艺术作品,并以深厚的文化思想与审美内涵为当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创意,推动艺术创作的发展与创新。

四、结语

综上所述,《碧鸡漫志》突破了前人的研究方法,在对词的看法上标新立异,用儒家的诗乐观重新审视了词的本质。这种创新精神不仅是它所秉有的,也是它所提倡的。在对词的品评中,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坚持创新。《碧鸡漫志》不仅承袭了中国古典艺术的审美内涵,也对音乐文学的当代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及启示。它是一部系统讨论音乐文学理论的专著,其词论开创了后代词话之作的先河。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对现代歌词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秋芳.《虞美人》词牌的源流考[J].文教资料,2007(07):187-189.

[2]迟乃鹏.谈王灼《碧鸡漫志》的审美标准——兼与颜飞林先生商榷[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28-31.

[3]钱建状.王灼生年新证[J].古籍研究,2004(01):169-171.

[4]迟乃鹏.王灼《碧鸡漫志》“中正”音乐思想探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10-12.

[5]岳珍.王灼诗文辑佚[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報,2003(03):179-181.

[6]岳珍.王灼行年考[J].词学,2003(00):187-204.

[7]谢桃坊.宋词的音乐文学性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4):115-120.

[8]谢桃坊.唐宋燕乐歌辞的历史考察——论《碧鸡漫志》的主旨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研究,2002(01):134-139.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0年西南音乐研究中心立项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成都古代音乐文学作品《碧鸡漫志》艺术审美考究,项目编号:xnyy2020039。

①钱曾:《读书敏求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②徐利华、马兴祥:《王灼〈碧鸡漫志〉研究述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7年,第4期。

③颜翔林:《论〈碧鸡漫志〉的词学思想》,《文学遗产》,200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