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类学视域下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研究

2024-05-07 13:34马晓艺
艺术评鉴 2024年2期
关键词: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马晓艺

【摘   要】本文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深度剖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与文化传承,着重探讨其审美、社会及历史三个维度之间的交互关系。通过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源起、演变、技艺特色,以及地域文化背景,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审美价值和文化传承领域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艺术人类学  朱仙镇木版年画  艺术价值  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2-0055-06

朱仙镇,这座历史悠久的古镇,位于河南省开封市祥符区,以其独特的千年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而蜚声中外。这份宝贵的艺术传统,不仅是朱仙镇人民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宋代起源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元、明、清三代传承与发展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地域特色。从艺术人类学的视角审视,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反映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和地域文化特色,更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展示了民间艺术的丰富多样性、地域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历史与社会的变迁。

一、艺术人类学概念界定

艺术人类学作为一个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领域,涵盖艺术、人类学以及文化研究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它主要关注艺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传播、接收和意义,以及艺术如何反映和塑造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体身份。艺术人类学关注艺术的生存语境和文化场域,将艺术视为人类社会文化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研究人类行为的艺术现象和艺术活动。研究者要进入艺术事象所在社区的现实生活场景中,通过观察、问卷、访谈、参与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等方式,展开调查研究,捕捉当地人对艺术事象的理解,综合考量艺术事象生存的文化语境,挖掘艺术之于日常生活和社区居民的价值与意义。田野研究作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的阐释工具与理论基础,在艺术人类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确立了注重实证的学术传统,强调研究者需要亲身参与观察,从而确保研究的深入、准确与客观性。这种研究范式不仅体现了艺术人类学的严谨与稳重,更凸显了其理性的学术追求。

所谓的民间美术、民间风俗、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等最常用的研究方式就是实地考察和对考古文化的深入挖掘。这一点与艺术人类学所阐述的观点相吻合。艺术人类学是一门探究艺术与人类社会、文化、历史和个体身份之间关系的学科,通过对比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现象,深入理解艺术在人类生活中的多样性和普遍性。艺术人类学可以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研究提供跨学科视角和方法,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贡献力量。同时,木版年画也可以作为艺术人类学研究案例,丰富该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实践领域。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和发展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年画的鼻祖,始于唐朝,以手绘门神年画走进千家万户,刻画的是唐朝著名将领秦琼、尉遲敬德。民间美术研究的不仅是年画本身,更涉及其与人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及生活方式。在北宋时期,繁荣的商业文化和兴起的世俗文化为木版年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实现了由新生到鼎盛的蜕变,共同构成时代特征。那时,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其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紧密贴合百姓的心理需求,深受广大民众喜爱。到了北宋末年,受宋金战争影响,商业活动陷入低谷,朱仙镇木版年画也因此被迫迁出汴京城,步入衰落期。后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得到一定程度的传承与发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三、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

审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与历史的互动三个维度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审美角度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体现了民间艺术的审美观念和地域文化特色。

(一)审美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以鲜艳的色彩、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构图,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其中吉祥图案、神话传说和民俗场景等传达出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造型古朴,风格独特

朱仙镇的民间艺术家们独辟蹊径,以鲜明的主题、夸张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他们巧妙运用比拟、联想、隐喻和暗示等手法,将人物形象塑造得既富有神韵又不失真实感。这些工艺品的创作者大多来自广大劳动人民,他们的创作灵感源自民间,创作内容与民众生活紧密相连,其反映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皆与人间百态息息相关。

这些作品所涉及的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深受当地民间风俗和文化影响,不仅展示了朱仙镇独特的艺术魅力,更传递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无限憧憬。每一幅作品都如同一扇窗户,让人们窥见朱仙镇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2.图案精美,寓意深刻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鲜艳色彩与粗犷墨线相互衬托,构成画面的主体框架。画面中的淡雅槐黄、浓艳葵紫、亮丽苦绿等色彩对比鲜明,明度差异较大。在色彩运用上,需巧妙处理那些明度差异显著的有限色彩,使之与千变万化的图形元素实现和谐交融。这一过程旨在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既避免突兀之感,又不显单调乏味,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朱仙镇木版年画构图主要讲究对称和偶数人物、龙凤、并蒂莲等具有吉祥象征意义的图案,并且呈现出完美、祝福和吉祥的内涵。这种造型原则不仅赋予自然万物人格化的灵性,而且符合中原人特有的审美特色,使当地人们无需苦思冥想就能领会其内涵和美好寓意。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遵循古人意象造型的原则,表现为硕大丰满、完整团圆的人物造型。通过年画中的图像、文字、符号等元素,可以解读古代社会的生活习俗、信仰观念、道德伦理等方面的信息。

3.工艺精湛,技法丰富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颜料来源于当地易得的天然植物、中药材和部分矿物质,经过复杂工序精心炮制,印制成的朱仙镇木版年画不仅色泽艳丽、古朴浑厚,其色彩历经时间洗礼仍保持鲜艳,且不易脱色、褪色,防虫防腐、耐晒耐放。

朱仙镇木版年画运用木版印刷技术,运用木刻、套色、渲染等技艺,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无论是早期的民间艺术创作者,还是当代的美术工作者,他们均致力于追求色彩与造型之间的和谐统一,以实现艺术的完美表达。这不仅是艺术作品形式结构上需遵循的原则,也是满足视觉平衡的心理需求。

在技巧方面,朱仙镇木版年画注重刀法、版味、色彩、构图等方面的处理,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墨线板是主导,线条起到骨架作用,面部分为肉质。通过线条引导,推动整体画面的形成,凸显墨线在创作中的核心地位。朱仙镇木版年画中线条设计需符合美感规律,在画面构成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较强的装饰感。朱仙镇木版年画巧妙地运用自然色彩和粗墨线条,呈现出独特的风格。这种特点源于当地特有的环境和民俗风情,只有这样的线条和色彩搭配,才能相得益彰。

(二)文化价值

朱仙镇木版年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民间信仰等。这些元素通过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扬,对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吉祥祈福寓意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历史长河中,其文化底蕴逐步深厚,特别是吉祥祈福的寓意成为核心内容。宋代,朱仙镇木版年画逐渐兴盛,民间影响力不断扩大,满足了当时社会公众的精神和审美需求,使吉祥祈福的寓意得到进一步扩展和深入人心。这种艺术形态主要以古代神话和民间故事为题材,暗含着人们的美好愿望和精神追求。朱仙镇木版年画中饰有众多神秘图案和符号,具有特殊象征和寓意。如《莲生贵子》中的“莲花”因“多子”的特性而被采用,寄托人们对于家族繁荣的期望。在表达吉祥如意诉求时直接而明确,使得朱仙镇木版年画特点鲜明,易于理解其内在寓意。

2.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我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神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例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层次布局上注重自然元素的呈现,如:山水、花卉、动物等,民间艺人巧妙地将这些元素融入画面,营造出自然和谐的氛围。画面还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如:尊敬老人、孝顺父母、珍视友情、扶助弱者等,这些观念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紧密相连,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通过欣赏朱仙镇木版年画,人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同时也能够理解中国人民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认识与追求。

四、社会与历史的互动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融合新的文化元素,体现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文化传承不仅体现在艺术形式上,还体现在其背后的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从社会功能的角度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反映了当地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民众生活状况。从历史维度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记录了民间艺术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资料。

(一)社会功能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如:节日装饰、信仰寄托和道德教化等。朱仙镇木版年画通过视觉形象传达出社会价值观,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其主题内容对各年龄层观众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和启发价值,且直观体验性强。

1.忠君爱国的观念

忠君爱国题材源于北宋末年岳飞在朱仙镇的英勇事迹,以及后世对岳飞忠君爱国精神的传承。在朱仙镇,人们提及“忠诚爱国”四字,往往会想到南宋抗金名将岳飞。岳飞的忠君爱国价值观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中一直重点弘扬的主题。在朱仙镇木版年画中,关于岳飞的作品有很多,如《岳飞像》《岳飞抗金》《岳飞传》《岳母刺字》等。这些作品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形象塑造,展现了岳飞忠君爱国、英勇无畏的精神风貌。此外,《长坂坡》《二进宫》等作品也传递了忠诚思想;《杨家将》《花木兰从军》等作品则表达了保卫国家、抗击外敌的爱国情怀。在当时社会,这些由民间艺人自发创作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内容对普通百姓起到了强化忠君爱国思想的教化作用。通过欣赏这些作品,百姓能够进一步认识到忠君爱国的重要性,并将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2.传播家庭伦理观念

家庭伦理观念也是民间朱仙镇木版年画发挥伦理教化功能的突出表现,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家庭生活观念。最能体现家庭伦理教化功能的就是对家庭孝悌观念的宣扬。例如,《二十四孝图》《沉香救母》《寿星图》《福禄寿》等这些内容。通过讲述孝子孝行和家庭和睦的故事,强调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关爱弟妹等家庭伦理观念。

此外,朱仙镇木版年画亦致力于弘扬传统婚姻家庭观念。如《和合图》《麒麟送子》《金玉满堂》等作品,传递了婚姻美满、家庭幸福的美好愿景,引导人们珍视家庭关系、维护家庭和谐。朱仙镇木版年画还对生产生活、道德风尚等方面进行规范。如《农夫耕田图》《渔樵耕读》《五福临门》等作品,展示了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场景,强调勤劳、诚信、友善等道德品质,引导人们遵纪守法、热爱家园、勤劳致富。

(二)历史见证

朱仙镇木版年画是研究中国历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可以揭示朱仙镇乃至整个中国的绘画历史。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唐代,繁荣于明清时期,被誉为“天下第一年画”。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进行比较研究,可以了解中国历史长河中民间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趋势。此外,朱仙镇木版年画中蕴含着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符号,如:神话传说、戏曲故事、吉祥图案等,为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朱仙镇木版年畫的制作技艺独具特色,融合绘画、雕刻、印刷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研究,可以揭示中国古代印刷技术、绘画技法的发展水平,为探讨中国古代科技史和艺术史提供实物资料。通过对朱仙镇木版年画中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等方面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民间文化及其演变过程。

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历史上曾多次获得荣誉。例如,明朝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被指定为皇家贡品,成为宫廷御用的艺术品。清朝时期,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国际展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堪称传统手工艺中一枚璀璨的瑰宝。

五、文化传承的困境与挑战

(一)现代社会的冲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逐渐被机械印刷所取代,导致年画的产量和种类不断减少。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传统手工艺制作技艺面临的普遍困境,即如何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保持传统艺术的独特性和生命力。

为应对这一挑战,有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学者专家应当共同努力,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传统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加强传承人培训,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兴趣,以保障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二)传承人的流失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年轻的传承人越来越少,导致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传承面临困境。

在现代社会,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传承面临着多方面挑战。首先,随着经济利益的驱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倾向于从事高收入行业,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投入逐渐减少,这导致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人在数量上不断减少,传承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风险。其次,现代娱乐方式的冲击也是导致传承人流失的重要原因。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众多新兴媒体与娱乐形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日益分散,这导致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事业愈发艰难。面对传承人流失挑战,有关政府部门、民间组织和学者专家应当加大对传统木版年画技艺的扶持力度。最后,还需加强传承人培训,提高年轻一代对传统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兴趣,以保障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良好传承和发展。

六、对策与建议

(一)政策支持

政府部门应当加大重视传统文化的力度,出台相应政策,积极鼓励和大力支持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为了保护和传承具有悠久历史的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政府部门应当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这些政策可以包括对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扶持资金、培训计划、文化交流活动,以及政策优惠等。通过这些措施,激发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投身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创作与传承。

政府部门同时要坚持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创新发展,推动传统与现代元素的融合,使朱仙镇木版年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通过举办各类展览、研讨会和培训班等活动,促进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交流与传播,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与高校、企业和民间团体合作,共同致力于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研究与推广,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在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还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共同为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的繁荣作出贡献。

(二)学术研究

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高公众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加强学术研究,旨在深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为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朱仙镇木版年画提供理论支持。

在艺术价值方面,可以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作技艺、表现手法、色彩运用、构图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家如何将这些元素巧妙结合,呈现出富有特色的艺术作品。此外,还可以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不同地区、流派和时期的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特点及其演变过程,从而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在社会意义方面,可以从朱仙镇木版年画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民间信仰、风俗习惯、生活场景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和地位。重点关注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当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探讨如何将朱仙镇木版年画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发挥其在文化建设和审美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

通过以上学术研究,可以提高公众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认知和重视程度,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学术研究,深入挖掘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于推广和普及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具有重要意义。

(三)深化革新

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注入创新动力,融合经典与时尚元素,旨在拓宽其受众基础与市场影响力,确保长远且穩健的发展态势。这一过程需充分挖掘和传承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传统技艺、题材、表现手法等精髓,同时与现代设计理念、技法、材料相融合,使年画艺术既保持传统特色,又焕发时代气息。

在设计上,可运用现代构成原则,增强画面张力与视觉冲击力;在技术创新方面,尝试新型印刷工艺,提高年画品质与效率。通过创新拓展其传播途径和商业价值,例如,与时尚品牌、家居设计等领域跨界合作,将年画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用品,提高知名度;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线上展览、销售和推广活动,扩大朱仙镇木版年画市场。同时,还可以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培养新一代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家和传承人,确保木版年画艺术的传承;加强对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创新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深化革新,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拓展受众和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同时,关注传承与人才培养,为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培养传承人

通过培训、讲座、展览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趣,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境。正因如此,激发年轻一代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趣与热情,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通过这一举措,期望能够助力传统文化的薪火相传,为未来的文化繁荣贡献力量。

首先,通过举办培训课程,传授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统技艺、题材、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知识,使年轻一代能够了解并掌握年画制作技能。此外,还可以邀请业内知名艺术家和传承人亲自授课,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调动学员对木版年画的兴趣。

其次,组织讲座和研讨会,邀请专家学者介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提高年轻一代对年画的认知和欣赏水平。通过聆听讲座和参与讨论,年轻一代可以深入了解年畫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最后,举办展览活动,展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优秀作品和精美技艺,使年轻一代能够近距离感受年画魅力。此外,还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展览的传播途径,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关注年画艺术。通过培训、讲座、展览等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兴趣和热爱,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关注传承人培养的长远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保障朱仙镇木版年画传承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结语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社会历史意义尤为深远。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视觉与心灵体验。从艺术人类学的角度切入,其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及与社会历史的互动关系为深入探索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朱仙镇木版年画为当下对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与参考。面对现代社会所带来的多重挑战,人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全力保护并传承这一独特的民族瑰宝,为中华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贡献自身力量。

参考文献:

[1]王永健.艺术人类学[J].民族艺术,2022(04):153.

[2]宋宇.朱仙镇木版年画融入地方初中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研究[D].新乡:河南科技学院,2023年.

[3]方李莉,张杰.艺术人类学的特质与研究的未来态势——方李莉答记者问[J].民族艺术研究,2016(01):120-123.

[4]冉献东.朱仙镇木版年画造型色彩模式分析[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2(01):53-56+100-102.

[5]苏聪聪,李俊奎.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历史考察及其教化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1(11):69-74.

猜你喜欢
艺术价值文化传承
赏析电影中的音乐
大型黄梅戏《余三胜轶事》艺术成果评析
谈微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几点启示
浅析现代包装插画设计的商业应用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融合与创新:伪满洲国建筑研究
古城墙中所包含的艺术文化解析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当代艺术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研究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