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音乐分析及演奏特点

2024-05-07 20:08孙语瞳
艺术评鉴 2024年2期
关键词:音乐分析

孙语瞳

【摘   要】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由作曲家谢鹏和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共同创作而成。该曲在借用西方创作手法的同时保留了民族特色,蕴含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本文从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展开,分析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定调定弦、曲式结构、演奏技法的重点难点以及该曲中古筝与钢琴完美交融的演奏特点。

【关键词】《远清秋》  古筝协奏曲  音乐分析  演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4)02-0091-06

古筝协奏曲《远清秋》,是由青年作曲家谢鹏和古筝演奏家赵洁楠共同创作完成的作品。这首乐曲的曲名取自宋代柳永的诗词《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乐曲运用了陕西地方的音乐元素,在作曲技法上采用了西方曲式结构,使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特点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

一、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作品概况

古筝协奏曲《远清秋》虽是以音寄情,但又有浓厚的诗词底蕴作为铺垫,整体呈现了一种清远、淡雅、萧瑟的氛围。这首乐曲由引子、慢板、快板、再现和尾声几部分组成,是一首优秀的古筝协奏曲。

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两位创作者谢鹏和赵洁楠,当时都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毕业季的他们饱含着即将离开大学生活的不舍、即将踏入社会的迷茫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于是,他们就将这种情感寄托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这首词,并且用音乐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创作了这首古筝协奏曲《远清秋》。

离别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凝聚着文人的无限忧伤,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就是其中之一。柳永选择了一个充满悲伤情绪的词牌来抒发自己的心事。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至今仍在回荡,而作者却要与心上人分别。“夜雨淋铃”之声从唐代延续至今,令人心碎,令人肝肠寸断。

这首词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词。词中描写了词人在四次落榜后,乘船南下汴京,与爱人分别时的心情。字里行间饱含着浓重的离别之情,浸透着深深的秋风萧瑟。这一幅忧郁的“秋江离别图”深深打动了每个读者的心。作者正面临的官场失意、被迫与爱人分别的悲痛无一不在折磨着他,秋风萧瑟的意境似乎将这分别的伤感又加重了几分。词人的痛苦似乎使这秋日的景色显得更加凄凉。整首词情景交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

二、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音乐分析

(一)曲式结构

《远清秋》这首乐曲分为钢琴伴奏声部和古筝独奏声部,在创作上糅合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与近现代作曲技法的特点。作为一首具有标题性特征的近现代古筝作品,创作者谢鹏、赵洁楠在乐思、乐句、乐段的布局设计上立意创新,以钢琴和古筝合奏的方式,描绘出《远清秋》细腻的音乐形象。这首曲子表达了创作者对时间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的深深叹息。它以音乐的形式,充分展示了题目“远清秋”的音乐理念,凸显了传统民族音乐与现代作曲手法相融合的时代气息,兼具可听性、思想性与艺术性。

《远清秋》整首作品严谨而精密,曲式结构为带引子、尾声的减缩再现复三部。在曲式布局上,作品共分为六个部分:引子(1~12小節)、第一部分慢板A乐部(13~66小节)、第二部分快板B乐部(67~150小节)、连接句(151~167小节)、第三部分小快板A1乐部(168~192小节),第四部分慢板coda尾声(193~194小节)。整体结构为带引子、尾声的减缩再现复三部曲式。每个乐段的规模不一,通过节拍律动、调式调性等方法增加了音乐材料的对比性。

在节拍律动上,《远清秋》的速度变化符合民族传统音乐结构中“散、慢、快、慢”原则。引子(1~12小节)速度为Adagio自由宽广的柔板,并奠定了全曲以4/4拍为主要律动框架的基础;第一部分A乐部(13~66小节)的速度为慢板;第二部分快板B乐部(67~150小节)提速到快板;第三部分A1乐部(168~192小节)为小快板;第四部分coda尾声(193~194小节)回归到慢板。频繁转换速度、模糊旋律中的强弱拍点及轻重音,使音乐中的戏剧性和不稳定因素增强,从而推动了古筝声部的主旋律的持续发展。

在调式调性上,引子(1~12小节)以C为宫音,调式调性建立在a羽清乐的七声调式上,并运用民族传统和声中的调式交替手法,多次转换调式调性,出现了a羽燕乐七声调式、降E宫雅乐七声调式、A宫燕乐七声调式、b羽燕乐七声调式、d商六声调式加变宫和e角清乐七声调式。这种多次转调丰富了旋律色彩,增加了和声层次,从而塑造了《远清秋》的音乐形象。

此外,在旋律写作上,运用了同头换尾、变化重复等作曲手法,如第一部分A乐部(13~66小节)和第三部分A1乐部(168~192小节),正是运用了同头换尾的技法,才使得乐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二)音乐特征

1.定弦特点

这首乐曲采用了五声音阶的传统定弦法,在G大调音阶的基础上,改变了17、18、19号的定弦音高。此外,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必须把二弦音高从C调到B调,使定弦更好地在传统定弦的基础上融合现代作曲技法,这就需要古筝与钢琴的完美配合。古筝演奏者需在优美的钢琴间奏中不突兀地完成移码转调。此作品中还运用了小二度、增四度、减五度、大七度等不和谐音程,这些不和谐音程在传统的定弦中从未出现,它们为乐曲注入了现代化的声音色彩,同时增加了音乐旋律发展的可能。

2.古筝与钢琴的协奏特点

钢琴作为“乐器之王”,无论是与古筝,还是与其他各种乐器的协奏,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钢琴与古筝的协奏深受听者的喜爱,变得更加普遍。钢琴不仅能够弥补古筝音响效果的不足,同时也能为主奏声部增添色彩,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远清秋》的引子部分由古筝声部单独出现,将乐曲的大幕缓缓拉开,呈现一种优美缓慢的揭示,给人以深情婉约之感。慢板部分钢琴旋律加入,与古筝旋律相呼应,仿佛情侣间的喃喃细语;二者在慢板部分的音色都较为柔和,钢琴声部的分解和弦营造出空旷幽远的意境,使古筝所表达的深沉悲凉之情更加浓厚。在58~63小节,古筝以单音形式奏出,钢琴则以水滴般的音色紧随其后,仿佛是古筝旋律出现的回音,又像是对于古筝声部的回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美感。快板部分,钢琴利用较密集的音符以及柱式和弦帮助古筝将激烈的音响效果推至全曲顶峰,增加音乐张力和爆发性。由于该段落速度较快,要求古筝和钢琴的速度必须统一,这对两位演奏者来说是最具挑战性的段落。从168小节开始,钢琴旋律消失,仿佛是古筝声部的独自追忆,暗示全曲接近尾声,引人深思。

整首作品中,钢琴并不是一味地处于伴奏地位,而是与古筝交相辉映,展示出其独立性。钢琴和古筝这两件乐器的选择,也完美贴合了该曲在中国传统音乐基础上使用西方创作技法的特点。这就需要两位演奏者之间默契配合,在保证彼此音乐想法相同的基础上,也要对气息、肢体动作等进行统一,以呈现出更加完美的音乐效果。

三、古筝协奏曲《远清秋》的演奏特点

(一)演奏技法的应用

1.快速指序

随着对古筝研究的不断深入,古筝的弹奏技术由原来的“勾、托、抹、劈”发展到“轮指、双手摇、快速指序”等多种指法的现代演奏技术。“快速指序”是一种非常符合古典乐器改革和发展的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当代古筝作品中。在现代筝曲中,由于使用了大量的快速指序技术,因此如何正确地把握和高效地演奏快速指序,就成了古筝演奏的基本要素。

在《远清秋》中,快速指序可以说是快板的一大特色,它用密集的音符把乐曲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快板指序的组合形式复杂多变,旋律复杂,节奏快。所以,选择符合逻辑、便于演奏的指法尤为重要。若不能正确地排列好手指顺序,将很难保证弹奏的顺畅。合理地选择顺序,能让演奏者在最少的努力下,获得最好的结果。其次是要保持手指的独立性,要加强每一根手指的独立弹奏能力,让它的触弦动作更具爆发性。在弹奏快速指序时,每个手指都有足够的时间来弹奏,手指可以保持一种放松的状态,不会出现手指肌肉紧张的情况。必须将大指的腕掌关节向手掌外展开,这样八根手指的力量和力度才能保持均衡,从而让快速指序的每一个音都有一个平均的声学效果。

在弹奏过程中,无名指因在指序中很少用到,且其独立性也相对较弱,因此,在弹奏快速指序时,无名指的音量会小于其他手指。在快速指序中,手指的靈活性和颗粒性都有较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各手指之间的相互独立、平等。因此,在练习时,要注意锻炼无名指的独立性和颗粒性。还要有很好的协调性和控制力,才能让每一个音符都保持平衡。这样可以提高快速指序的流畅度和颗粒度。乐器演奏技法是乐器表演的基础保证,它对技术的要求非常高。在学习古筝快速指法的时候,不要盲目地去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出正确的弹奏方式,以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快速指序法是一种速度快、难度大、指序复杂、技术含量高的技巧,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双手的协调,同时还要更加注重各手指间的协调性。筝曲的弹奏必须以娴熟扎实的演奏技法作为前提,通过熟练的演奏技巧、长年累月的练习,才能将乐曲完美地演绎出来。

2.摇指

在各种弹拨乐器中,都会选择“摇指”技术,以保证曲调的连续性,使其时值保持充足。古筝,是通过一根或多根手指在一根或多根琴弦上迅速地来回弹动,以一种强烈而富有韵律的频率将每一个音符都连接起来,形成线性感,这样才能保证曲子的连贯性和音符时值。从古筝的弹奏技巧来看,它可以更好地发挥其特点,因此它也是所有乐器中最常见的一种, 它发展和创新的速度也要比其他乐器更快。在《远清秋》中,较多地运用了“摇指”技法中的“长摇”。顾名思义,“长摇”即通过持续而悠长的“摇指”技巧来展现。这种技法可以将不同的旋律音用“摇指”的形式连贯地展现出来。在筝乐演奏中,“长摇”已成为一种极具美学意义的技法。

当大量的“摇指”段落出现,在演奏时要将乐曲的情绪和强弱进行长线处理,以避免单一音甚至每个音都产生固有的“枣弧型”,这也是“高级处理”。要保持“摇指”的音色,指甲与琴弦的接触要平,而不能用指甲上的棱角去拨动琴弦,否则会发出很大的杂音。因此,要调整好指甲与琴弦的角度,并且放松双臂、肘关节以及腕部,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手指上,使其能够长时间均匀地发出乐音。“长摇”对肌肉的耐力有很大的要求,所以在日常的训练中,一定要加强这种基础动作的耐力训练。当肌肉酸痛的时候,不要过度用力,可以将肩膀下沉,让自己的身体略微向右下倾斜,这样才能更好地集中精力。

(二)音色及情感处理

1.音色的控制

《远清秋》中要加强对古筝音色的控制。这首乐曲以一个6拍子的mi音引入,首先要确保第一个音饱满而绵长,以吸引住听众。随后,四个泛音营造出一种秋风萧瑟之感。在音乐情感最丰富的慢板13~24小节中,可以将其分为三个层次:13~16、17~20、21~24,以弱—中弱—强的力度来演奏。在13~14小节中,应突出右手主旋律,在保证左右手音量有对比的情况下,由弱渐强。第16小节的“摇指”要起到一个承前启后的作用,由弱渐强再减弱,连接到第二层次,使得第二层次音色更加宽广。同样20小节的“摇指”连接到最强的第三层次,需要弱渐强,以保证气息的饱满和张力的增加。第三层次的“摇指”部分虽然是整个慢板部分的情绪高潮,但同样不能脱离全曲忧伤的感情基调,在演奏中应确保音色干净,不出音头,并注意“劈指”与“托指”音量的平衡。第三层次之后的乐段虽然是高音段落,但是由于已经将最热烈的情绪在第三层次表达出来,所以这些乐段要弱下来演奏,表达出梦幻般的压抑情绪。在快板部分,弹奏速度较快,达到整曲的最高潮,整个乐曲的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同时也展示了古筝的技术难度。在快速的弹奏中,既要避免杂音的出现,又要保证每一个音符的颗粒性。

古筝协奏曲《远清秋》对于钢琴的演奏有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在快板的部分。古筝和钢琴的节奏和旋律要协调一致,要表现出内心的强烈斗争。整首作品中滑音不多,但每一个滑音都能完美地表达出心中的哀伤。而不同的演奏手法则反映了不同的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左手旋律有时激烈,有时充满深情,这就需要在演奏时对音色变化进行控制。该曲中钢琴旋律由慢板部分进入,这一部分古筝声部的音乐缓慢而柔和。因此,钢琴演奏时应注重手指与琴键的接触面,将手指平稳地贴近琴键表面,以发出较柔和的音色。同时,应利用左踏板控制音量,配合古筝声部的情绪变化而变化,与古筝声部形成一种娓娓道来的叙述感,仿佛在诉说秋风萧瑟的悲伤。由于快板部分古筝声部的速度较快,情绪较激昂,但是古筝这一乐器本身的音乐色彩并不是很强烈,因此,这个时候钢琴应当弥补古筝音响效果的不足,快速干脆地弹奏,以清脆嘹亮的音色出现,将乐曲推向最高潮,从而增强音乐表现力。

2.情感的把握

古筝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在音乐表演中,作曲家、演奏者和听众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演奏者作为作曲家和听众的桥梁,需要准确地将情感传达给听众。因此,古筝演奏不仅需要高超的技巧和完整的作品呈现,还需要对作品进行理解,通过演奏将作曲家蕴含在乐谱中的情感及意境传达给听众。

那么,应该如何正确把握一首作品的情感呢?笔者在演奏中总结出一些心得:首先,把握筝曲特色,找寻情感突破点。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对各流派及其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其中的差别,将有助于以后的弹奏表达。其次,演奏者作为观众与作曲家之间的重要纽带,需要更好地将作曲家想要表达的情感传达给听众。尤其是古筝演奏,由于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特质和独特的艺术演奏形式,因此表演者需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曲家的创作意图等进行深入分析,发掘其中蕴涵的情感,并以自己的感悟去表达,使观众能够更准确地体会到其中的含义,从而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情感表达时适当运用身体语言。在古筝演奏中,不仅要掌握高超的演奏技术,还要对作品有深刻了解,同时运用恰当的身体语言,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让听者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获得别样的视觉效果。演奏者需要把听者带到作品所营造的氛围中,从而增进观众与他们的情感。

(三)演奏感受及启发

弹筝的本质是用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和对音乐的理解。因此,不应在乎动作技巧有多迅速、多复杂、多夸张,而是要确保技巧与音乐相契合,用技术来展现音乐。通过姿态、指法、呼吸等技术来调养身心,表达感情与思想。弹筝的基本原则是放松身心、调整呼吸,动作要自然流畅,不要僵硬。要全身心地投入,去表达音乐、表达作曲家的情绪思想,这样才能弹奏出沁人心脾的美妙筝曲,愉悦自己,愉悦听众。弹筝的最高境界就是随心而起,琴为心之声,琴发于灵,有物有事所指,一气呵成,意蕴丰富。在小小的音乐篇幅中,能够蕴含复杂而充沛的情感与情怀。因此,弹奏时要努力表现出曲目的意境。要达到这一境界,就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基本功和对音乐的领悟能力。

笔者在弹奏过程中发现,《远清秋》整首乐曲的第一个音尤为重要,它体现了演奏者是否已经进入演奏状态,也决定着能否将听众引入《远清秋》的意境之中。第一句开始时,可以选择吸气抬手、呼气落音的呼吸方式,缓慢吸气抬手,将力量集中到手指,在呼气的过程中手指触弦出音。出音以后不能戛然而止,要弹出饱满悠长的音,同时身体将力量往前送出,气息也要保持,直到连接第二个音。气息对于古筝演奏来说尤为重要,在古筝演奏中,急缓、快慢、强弱等都与气息息息相关。快板部分因情绪变得急促,所以频率加快,引起听众紧张的情绪,呼吸加速,不自觉地带动手中的力道变得更快更强,将快板部分强大的音乐震撼力表现得淋漓尽致。慢板部分情绪饱满而缓和,通过调整悠长的气息,将手中动作放慢放缓,带给听众绵长柔和的音乐情绪,使听众平静下来,感受细腻丰富的情绪感情。

在演奏《远清秋》引子部分时,要有山峰中云雾缥缈的感觉,把握悲凉的感情基调,做到声音弱而不虚,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为听众提供广阔的想象空间。慢板部分蕴含较丰富的音乐情感,因此演奏时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弱的力度,而需要把握意境,做到有层次、有变化的弱音处理,保持气息与音色的平衡,像讲故事般将乐曲传达给听众,引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快板部分音响效果强烈,音符密集,速度较快,因此也是最能考验演奏者基本功的乐段。演奏者需要在保证快速且均匀速度的前提下,确保音色干净,不出杂音。在演奏时,要保持情绪的兴奋,同时要注意气息、表情和肢体动作的配合,使音乐效果更加完整、音乐表演更加完善,为观众呈现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感官冲击。

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认为慢板部分的21~23小节中,原谱中右手原本的“小撮”技法,不足以表达出万千思绪的意境。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演奏习惯,在演奏过程中将其以“摇指”形式呈现,将单音转换成长线条的旋律。这样的处理方式使听觉效果更加具有线条性和流动性,并与17~19小节的单音进行变化再现,使慢板部分的音乐更加有层次感,音乐表现力更加饱满。

四、结语

中国音乐已经走上了国际舞台,古筝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它的演奏也不再局限于独奏或与其他民族乐器的协奏。如今,中国民族特点与现代创作技法相融合的作品逐渐丰富,《远清秋》便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深受人们的喜爱。

古筝协奏曲《远清秋》以古筝與钢琴的完美融合,将《雨霖铃》的无限忧伤以音乐的形式完美呈现,给人以无限美好的遐想。这首乐曲将西方创作手法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传达出一种清远、萧瑟的意境,可以说是一次诗、情、乐的完美结合,是一首非常优秀的古筝协奏作品。

参考文献:

[1]马月亮.一曲淋铃泪数行——《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情感透视[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1(13):44-45

[2]苏国庆.情韵至美 别离至伤——柳永《雨霖铃》特色赏析[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27):79-80.

[3]杜晨燕.筝曲《远清秋》的音乐与演奏技法微探[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9年.

[4]庄悦敏.浅谈古筝与钢琴协奏的艺术融合——以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为例[J].北方音乐,2018(22):248-249+253.

[5]杨晶,阴明娟.快速指序技法在筝曲《望秦川》中的运用[J].黄河之声,2021(22):140-142.

[6]沈晖.古筝摇指技巧的种类及运用细节研究[J].艺术大观,2020(07):6-7.

[7]张姝.谈古筝演奏音色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20(24):77+112.

[8]王岚岚.情感教育在古筝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J].艺术教育,2020(04):97-100.

[9]王艺桥.古筝演奏艺术表现力的形式及提升建议[J].戏剧之家,2022(10):91-93.

猜你喜欢
音乐分析
歌剧《原野》中金子唱段<哦,天又黑了>的分析与演唱演绎
亨德尔《弥赛亚》中咏叹调的音乐分析与演唱研究
浅谈《黄河怨》的音乐处理
柴可夫斯基钢琴曲《dumka》的音乐分析及演奏技巧
歌剧《女人心》中咏叹调《年轻的姑娘应该懂得》的音乐分析
孤独与诗意的交织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664 Op.120(1825)第一乐章音乐分析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舒曼钢琴套曲《狂欢节》的艺术特征
舒伯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D850)第一乐章创作特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