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基本路径与当代价值

2024-05-07 20:34丁书娟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基本路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摘要]“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首次提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突出强调的重要观点,把握其内涵需要分析出场逻辑及命题意蕴。新时代进一步推进“第二个结合”要科学把握双方辩证统一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当下治国理政的重要作用。面对世界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的使命任务,“第二个结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为研判当代各种思潮提供科学方法,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关键词]“第二个结合”;科学内涵;基本路径;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33

自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重大论断以来,随后在重要会议、文件和场合中屡次被提及和论述这一思想,其间经历了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以及文明传承发展座谈会的纵深研究阐述。新时代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基本路径和当代价值,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有着重要而长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作用。

一、“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

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科学内涵需要清楚这一论断的出场语境和基本概念,为什么继“第一个结合”后又提出了“第二个结合”?为什么结合对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非中华传统文化?结合的主体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非马克思主义?

(一)“第二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的逻辑延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内含于中国具体实际,体现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话语表达等方方面面,马克思主义能够在中国落地生根,二者必然在文化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论是时间维度还是空间维度,并非中国具体实际能够完全涵盖,强调的是中国实际的“现实之维”,如革命战争年代,党内主要问题在于解决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错误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是超越时空的“精神之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升,精神方面的需求愈发重要,当下许多基层社会治理难题仅仅依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宣传难以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仍然突出,唯有通过“第二个结合”才能实现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化中国”转变,实现因“结合”而产生的化学反应,最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因此,从逻辑上看,二者是一个不断延展、递进的过程。

(二)“第二个结合”的命题意蕴

从双方命题来看,使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概念意蕴深远。中华传统文化归根结底仍然是历史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受到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在某些方面仍不可避免地带有某些阶级局限性和历史的残痕,即使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积极成分也难免被历史“尘土”所掩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最具有普适性的科学方法,其经典作家基于所处时代背景阐述的内容浩如烟海,并非所有的内容都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可见命题上颇具深意。但二者都具有开放性、包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形式,进而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为了避免陷入文化复古主义等,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本前提。

二、推进“第二个结合”的基本路径

回顾历史,党和国家在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国人的文化自信,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色。当前,新的发展环境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不断推动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的辩证关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作用。

(一)准确把握“第二个结合”双方辩证统一关系

“第二个结合”双方之间是一对矛盾,既有差异之别,更有相通之处。深刻把握双方的差异之别是正确认识彼此特征的科学方法,而科学认识双方的相通之处则是进行“第二个结合”的正确渠道。因此,要继续推进“第二个结合”就要科学认识和深刻把握双方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双方才能做到彼此吸引、双向奔赴和共同发展,从而实现双方宽领域、多方位乃至全覆盖的有机结合。

“第二个结合”的双方是一对动态发展、良性互动的矛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居于客体地位,是对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第二个结合”的双方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的关系。从辩证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人民性、实践性在中国近代挽救了历经五千年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现代以其丰富资源和深厚底蕴极大地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不断滋养使其枝繁叶茂、焕发勃勃生机。从统一角度而言,“第二个结合”的双方都已经牢牢扎根于中华大地,深刻影响中国人民、深刻影响中国命运、深刻影响中国发展。所以,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而言,是一条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结合”中的指导地位

首先,从历史逻辑看,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理论基石,先进知识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而有了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所以,提出和推进“第二个结合”体现了党对共产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体现了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体现了党对历史主动精神的准确把握。

其次,从制度邏辑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鲜明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第二个结合”与意识形态领域深刻关联,因为马克思主义在“第二个结合”中居于主体地位,关乎党的执政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第二个结合”中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会迷失发展方向、丧失发展指针。

最后,从实践逻辑看,在西方文化碰撞和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屡被怀疑、批评乃至全盘否定,由此带来了中国人民在文化上的被动和不自信。但这种被动和不自信,在中国人学会马克思主义后宣告终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代日渐式微的发展景象,改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被动求存的局面。“第二个结合”是当代文化实现发展的光明指引,故必须大力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作用

党的二十大报告全面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只有准确把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找到“第二个结合”精髓要义的源头活水;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其精髓要义,就能更好地推进“第二个结合”,进一步明确需要结合的对象、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治国理政中的基本作用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3]中华民族在生生不息的发展中总结了历史经验与教训,形成了中华文化与中国智慧,例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度平和品格、“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进取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与困难。

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保持持续创新性发展,就必须在立足于中国实践的基础之上,实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中国实践的发展。中国现阶段所遇到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国内问题,或许需要添加更多的中华文化才能得到妥善的解决,因为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确实无法预知百年之后可能会出现的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等重大问题。故推进“第二个结合”必须科学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作用,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图伟业赋能。

三、“第二个结合”的当代价值

“第二个结合”这一科学论断地提出,不僅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经验的科学性凝练,也为新时代研判各种社会思潮提供了科学方法,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从世界意义看,“第二个结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路径,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中国方案。

(一)为研判当代各种思潮提供科学方法

新时代背景下,西方的丛林文化、文化复古虚无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等思潮以各种形式粉墨登场,阻碍了世界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互鉴。如何研判各种思潮,如何持续揭露、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第二个结合”提供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对待各种错误思潮,我们要深入到该思潮背后的实际状况,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原因、发展状况和基本危害,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批判和抵制。“第二个结合”的双方都主张以史为鉴,因此“第二个结合”提供了以史为鉴的方法,面对当今的各种错误思潮,不仅要深入分析和研究该错误思潮本身,也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寻找该错误思潮的思想源头和抵制该错误思潮的历史经验教训,才能更深刻地批判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

(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科学真理但不是教条,绝不能将其当作模板而直接套用,必须在实践中将其转变为符合中国国情和中国人民认知的理论知识,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其更具中国味道,而中国味道便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百余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以“第二个结合”科学地回答了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人是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一体的中华民族先锋;在双方的深入交融中,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开辟理论创造与创新的新境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4]

(三)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中国方案

“第二个结合”是用“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态度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结合的过程不仅是文化结合现象,更是文明交融。在其发展过程中,既保留了本民族文化特色与独立特质,又平等尊重各国的文化差异与思想壁垒,缓和了各国文化冲突,促进文明间的互容、互鉴、互通。完美展现了大国风范,为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明共生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改变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促进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让世界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力量。

四、结语

时至今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全人类文明智慧,明确提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创性论断,是集体的智慧结晶和历史贡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6-18.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

[3]本书编写组.《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504..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

基金项目:滁州市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项目课题,项目名称:“两个结合”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CZDXKT202345)

作者简介:丁书娟(1994.2-),女,汉族,安徽天长人,硕士,助理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基本路径科学内涵当代价值
准确理解组织路线的科学内涵
基于审计视角下推动国家完善审计治理路径分析
学校文化建构的基本路径与内在机理
马克思主义如何紧紧抓住意识形态话语权
体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路径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价值的研究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四个全面』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