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策略研究

2024-05-07 20:34成洁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心理问题大学生

[摘要]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这成为了高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也成为各界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的主要途径,并探讨科学预防与有效干预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科学干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识别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35

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代青年,是未来推动国家建设的新生代力量,是国家繁荣昌盛和民族振兴的希望与动力。然而,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导致的极端事件却屡屡发生,若再不对此现象加以关注则不仅会阻碍大学生成长成才,也会对校园安全稳定和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本文将着重讨论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路径和科学预防与干预策略,旨在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学校、走向社会。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类型

一般来说,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统称为心理正常,而患有心理疾病则被称为心理异常。其中,心理健康状态并不代表一个人内心没有冲突,只是在挫折的境遇下更能做出积极适应、有效地进行自我调整,这也是心理健康状态与不健康状态的最大区别,而后者又根据所存在问题的严重程度,主要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一般心理问题:是当个体遇到现实生活压力事件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并因此感受到不良情绪,其特点是持续时间较短、对个体的社会功能影响并不大。大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都属于这一类型,比如人际矛盾、情绪困扰等。

二是严重心理问题:是由强烈的现实因素所激发,表现为情绪波动大、持续时间长,相对于一般心理问题而言,其程度更严重、个体所遭遇的刺激强度更大、痛苦持续时间更久。

三是神经症性心理问题:这种心理问题一般处于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临界状态,比严重心理问题程度更重,但还达不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在大学生群体中常见的是抑郁情绪,其认知、情绪、行为表现与抑郁症十分相似,但在临床上尚未达到诊断标准。

而心理异常情况一般包括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类疾病,一般需要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治,这类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并不常见。

综上,本文认为心理问题包含的范围十分宽泛,从心理不健康到心理异常情况都属于广泛意义上的心理问题。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的主要途径

(一)对特殊群体进行重点关注

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从群体特点来看大致可总结为四类:一是易与自我产生冲突,有些学生心理发展水平不足,当遇到现实与理想不符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二是易与他人产生冲突,有些学生在生活习惯、性格类型等方面与其他舍友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处理不好就容易引起心理失衡;三是易与环境产生冲突,有学校环境冲突,如因对大学环境不适应产生的自我怀疑、学习拖延等不良情绪行为反应,还有家庭环境冲突,如父母关系紧张使学生缺乏安全感导致其在面对挫折事件时缺乏力量、容易陷入心理危机;四是缺乏社会支持系统,有些学生喜欢封闭自己,没有家人朋友的支持,也不愿求助专业咨询师,长此以往压力过大、应对资源不足,也容易出现心理问题[1]。

(二)在关键节点重视特定问题

根据对心理咨询时间段的调查统计,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可以得知在开学初、学期末以及毕业前这三个“转段”时期,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首先,在开学初这一阶段,大学生需要从休息状态回归到学校学习中来,面对生活节奏的变化以及学习状态的调整,如果准备不足、经验不足或能力不足,就容易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其次,在学期末阶段,大学生容易陷入到考试焦虑的情绪中,主要表现为过于担心、紧张、不安等,还可能伴有失眠、全身不适等生理症状。最后,毕业前这一阶段,大学生面临着读研、工作等人生重大选择,容易产生丧失感和幻灭感,进而导致心理问题出现。

(三)对重要渠道保持信息敏感

由于心理状态的动态变化特征,学校应当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收集学生信息,对心理问题的早期发现渠道可分为:一是心理普查,通过量表筛查结合专业约谈、日常表现反馈,能够对严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的学生做出初步研判;二是定期心理排查,教师可以开展固定频率的谈心谈话,也可从学生干部处了解学生在学习、生活、思想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三是心理咨询反馈,学校心理中心教师在咨询时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应及时告知院系;四是日常观察,包括任课教师对学生上课时的异常行为表现观察、宿舍长对其他室友异常状态的及时捕捉等。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科学预防与干预策略

为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避免严重心理危机事件的出现,可从以下六方面着手:

(一)提高重视程度,增强主体责任意识

学校要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它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学校要鼓励各部门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如心理中心要充分挖掘第二课堂“心理育人”要素,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教务处应健全心理健康课程体系,除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外,还可开设人际交往、亲密关系、生命教育等主题选修课,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学生工作部、保卫部、后勤部、校医院等要及时参与到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中,积极承担相应职责,确保在危机事件中协调配合、处理得当;学校其他部门也应结合本部门特点就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如校团委组织学生会开展心理主题活动等,全方位加强学生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心理问题带来的消极影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校园的和谐稳定。

(二)提供条件保障,加大综合支撑力度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心理健康工作,就要提供基础条件保障。从硬件设施来讲,落实场地保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设置各种心理功能室,并配齐和更新专业设备,为学生提供深度身心放松的心理体验与活动场所。从软性条件来看,要健全部门协作、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首先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将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中,引起学校对心理健康工作的进一步重视,督促相关制度措施的部署落实;其次,大力支持心理健康相关课题的研究,促使心理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互合作,始終保持与时俱进的工作态势;最后,通过各种文化育人活动将心理健康理念融入学校文化、院系发展、班级建设和宿舍氛围中,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三)健全制度体系,夯实心理育人基础

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建设,需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学生心理问题从提早预防到科学干预都能有依据、有措施、有方案。首先,坚持预防为主的总体原则,完善心理健康测评和追踪体系、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体系;定期组织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运用测评结果;重视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开展多形式、多途径的心理健康主题活动;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理念。其次,加强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心理中心规章制度,畅通运行机制;规范咨询教师管理,提升咨询服务质量,保证心理咨询工作科学有序推进。最后,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机制,将每一级预警负责人、预警目标、预警措施条分缕析;完善心理危机监护系统、救助系统、阻控系统、后期跟踪系统等,确保危机事件处理果断、协调配合、工作到位,用心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四)深化队伍建设,形成全员育人合力

整合多方心理育人力量,共筑合力,做到用心化心、以行促行。首先,坚持专业化发展,发挥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育人主体作用,支持其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提升队伍业务水平,保障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推进。其次,提升工作胜任力,强化辅导员的育人骨干作用[2],抓住辅导员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中的沟通优势、信息优势、功能优势,缓解和消除学生潜在心理问题[3]。然次,以点连线带面,推进全员心理育人,面向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等,经常性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其更新工作理念,增强心理育人意识;对学生异常行为做到时刻保持敏感、提前精准预判、及时施以援助,凝心聚力保证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最后,发挥学生骨干的优势和力量,构建“专业帮助、朋辈互助、学生自助”三级联动支持体系,发挥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科优势,开展多举措、多渠道、多途径的专业帮助;重视朋辈互助,定期对心理委员、宿舍长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心理安全防护网;鼓励学生自助式成长,主动实现自我价值。

(五)强化宣传教育,营造健康成长环境

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原则,开启线上线下的双向平台,营造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润物无声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心态。在线下教育中,集中发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资料宣传等联合作用,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理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心理育人品牌活动,举办吟诵国学经典、瑜伽训练、舞蹈表演、体育健身、音乐情景剧、沉浸体验剧目表演等文化创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乐趣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心态;注重科普资料的宣传作用,制作针对学生、辅导员、家长等不同群体的常见心理问题操作指南,帮助其掌握必备自助互助知识和技能,提高全员心理健康防范意识和能力。在线上教育中,通过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媒体全方位的营造浓厚育人氛围,不断挖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育人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新工具。

(六)多方協同联动,共建教育合作机制

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联动的心理育人协同体系,为学生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学校层面,凝聚各方力量,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全校“一盘棋”大格局,形成育人共同体[4],做到及早预防、及时疏导、快速干预,有效控制学生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事件。在院系层面,强调二级院系定期召开学生工作例会,对特殊学生心理问题更要及时疏解,将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家庭层面,构建学校与家庭双沟通、共管理的共建模式,强化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共同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积极赋能。在社会层面,依托“工、青、团、妇”等群众组织、“文、教、体、卫”等部门齐发力、聚合力,协同搭建心理健康服务平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优化社会心理服务,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多样、成因复杂,其早期发现、有效预防与干预是一项复杂工程,这需要汇聚各方教育力量、形成育人合力,才能将大学生真正培养成为健康向上的有志青年。

参考文献:

[1]马喜亭,冯蓉.辅导员应对大学生心理危机指导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

[2]吴艳,韩君华.“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77-79.

[3]张维,张秀霞,于伟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教育机制构建研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3):87.

[4]许继亮.高校建立健全心理育人机制论析[J].思想理论教育,2022(12):108-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辅导员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以太原师范学院为例(项目编号:2023zsszsx073)

作者简介:成洁(1996.4-),女,汉族,山西临汾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心理问题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农村小学学困生心理问题初探
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研究
农村寄宿制学校留守学生心理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关注学生的心灵花园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活动中的有效实施研究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