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2024-05-07 01:08陈颖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深度学习翻转课堂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其中翻转课堂的应用比较广泛。但目前的翻转课堂往往停留在形式上,教学效果未能明显提升,因此需要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构建深度学习场域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完善几方面入手,提出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思政课;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48

引言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是每一位思政课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方向。为了上好思政课,思政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翻转课堂是比较常用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深度学习的视角,探究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新模式。

一、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

近些年,翻转课堂逐渐走入教师视野,它与传统的课堂相比呈现出诸多新的特点:从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上看,教师由知识的传输者和课堂的管理者变成了学习的指导者和课堂活动的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了主动的学习者;从学习的形式上看,从传统的课上讲解、课后作业的形式转变为课前学习和课堂探究的形式;师生关系和教学时序都发生了颠倒,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方面也有不同的表现,自主讨论、小组协作成为课堂的必备环节,多元多角度评价代替了传统单一式的教学评价,这些无疑为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思政課的亲和力。

虽然翻转课堂得到了很多教师的认可并在教学中实施,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形式化现象依然存在。教师在教学改革创新时力度不够,导致教学改革停留于表面,翻转课堂未能挣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很多教师在翻转课堂中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形式的转变,将翻转课堂简单地理解为教学时序的颠倒,前置学习内容效果不佳,学生课堂合作互动机械化、形式化,讨论深度明显不够,课程没有起到启迪学生心灵的效果。

其次,翻转课堂的整体教学设计不足。翻转课堂虽然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然而由于教师差异、学生差异、课程差异、环境和技术差异等因素导致这种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弊端。目前很多翻转课堂局限于先看视频再学习的形式上,未触及其本质和精髓,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欠缺、自主学习效率低、小组协作能力弱,仅仅停留在浅层学习的形式转变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教学设计环节中缺少促成深度学习的元素,未能构建深度学习场域;二是没有照顾学生的个性化差异,未能形成个性化的导学思路;三是学生主动性差,未能激发学习内动力;四是没有合理的评价机制,未能形成及时有效的反馈。

最后,学生积极性不高。学生认知偏差导致学习投入不足,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性欠缺。学生的学习投入是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可以体现在行为、认知、情感三个方面,经调查:学生在思政课的投入时间主要集中于“完成教师规定的课程作业”和“应对考试的复习”两个方面,能够主动预习和复习的很少。由于学生对思政课的主观重视程度不够,其兴趣和投入度明显不足、课前学习效果差,加之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具有吸引力,翻转课堂教学效果难以提升。

二、深度学习的内涵

美国学者布卢姆将学习目标分为“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及“评价”六个层次,其中“知道”和“领会”是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属于浅层学习范畴;“应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度理解和迁移应用,处于较高级的认知水平,属于深度学习范畴[1]。

基于相关理论基础,本文对深度学习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方式发生变化,由机械记忆、死记硬背转变为以主动理解、积极思考,找到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为主的学习方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激发内在学习动力。

其次,对学习者的知识加工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关注的不仅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间的关联度和整体的框架、架构。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对知识能够有批判性的理解。

最后,深度学习不仅仅掌握知识本身,还要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做到知情意行的统一。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迁移,对知识的运用和学习的结果有更高的要求。

深度学习和翻转课堂在理念和要求上具有一致性,均强调学生主体性的凸显,突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高阶能力的培养。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翻转课堂的模式构建深度学习场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实现深度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深度学习视域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基于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特征以及思政课的特点展开。本文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学评价的完善四个方面,提出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模式构建,尝试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通过翻转课堂的教学构建深度学习的场域,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2]。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重要指向。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需要结合教学单元、教学内容、学生学情,教学目标细化为知识、技能、情感三个层面,每个层面设置多层次目标,努力使学生实现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学目标的设置上体现学生在不同维度、不同层次的学习成果,具体地说:在知识目标维度上,设置浅层记忆、深层理解与灵活运用、批判性创造性地实践三个层次;在技能目标维度上,设置能够完成自主学习、能够完成团队协作、能够批判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三个层次;在情感态度维度设置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与大时代相结合的使命感等不同层次;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思政课程设置更加细化、精确化的目标,实现多维度、多层次、精准化的教学目标设置。

(二)教学内容的整合

翻转课堂教学中,自主学习资料的整合对实现教学目标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学资源如果晦涩、深奥,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相反,教学资源如果简单、浅显,很难通过自主学习实现学生知识结构的丰富、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的提升,使得自主学习徒有其表,也违背了翻转课堂的本质。

好的课前教学资源应该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一是课前资料与教学内容贴合度高,与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能够融通,学生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相关知识,通过自主学习实现“指导”“领会”两个层次的学习目标,为深度学习提供基础;二是课前资料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和时效性,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案例素材众多,需要教师逐一甄别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典型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素材;三是课前资料要有吸引力、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能够引发深入的思考;四是课前资料的难度要有阶梯性,由于课程班级容量较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异较大,要在考虑班级特点的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以往的学习基础、不同专业等因素[3]。

课前材料既要体现吸引力,又要有系统性、挑战性。吸引力是指需要基于学生的原有知识、基于当代学生的特点、基于学生的认知习惯和学习习惯,提供能够引发学生兴趣的学习资料。系统性是基于课程内容而言,提供的学习资料要和课程内容能够有机融合。挑战性是基于学生的现有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加工的能力,是对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课前发布学习资源,设置课前学习评价,提出探究问题,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依据、有目标;学生完成自主学习、自主思考、自我测评后,教师再通过数据了解整体学习情况。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

教学活动的设计是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关系着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环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切入点,以线上平台线下课堂为支撑,以多元评价为指导构建符合学生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

课前,教师發布学习资源,提出研究问题,学生在线上平台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思政课的知识理论性较强,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自主学习往往通过观看微视频、文本资料等方式进行,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浅层理解,这是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深度学习的基础。

课中,学生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小组合作、协作探究合作解决问题,进一步挖掘对问题的深度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实现知识的深入学习,获取新的知识,掌握新的学习方法,提升协作能力,锻炼思维水平。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促进教学内容的完成、学生能力的提升。

课后,作业的布置需要根据课堂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的创造性转化;教师需要对学习困难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协助其完成深度学习。

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组织上需要以问题和活动贯穿教学过程。要实现学生深度学习,教师需要通过课堂活动设计,将一系列的思考、讨论融入课堂教学中,在活动中学生深度参与、合作探究、实现学生思维能力阶梯式地发展[4]。

(四)教学评价的完善

教学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效果、反馈教学情况的重要信息。构建指向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需要以综合评价为指导,及时准确反馈教学信息。

课前,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前检测,了解学生的能力水平和自主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设计和指导教学过程。

课中,评价基于学生教学活动中的表现,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能够及时有效地反馈。

课后,通过课后评价进行全面反馈[5],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小组等,评价方式可以通过学习平台、纸质反馈、口头反馈等多种途径呈现,教学评价实现全时段、多主体、多维度、多媒介。

四、结语

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是提升思政课授课效果、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改革中更需要注重改革的效果、构建全方位的教学改革体系并以此指导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优势和问题并存,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深度学习,而不是停留在浅层的教学形式转换。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构建翻转课堂教学新模式,才能够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的五个特征[J].人民教育,2019(6):76-80.

[2]陈玲玉.“深度学习”视角下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4):48-50.

[3]胡畔,刘凌波,雒锦洋.促进深度学习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与实践[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3):85-91.

[4]汤文华.大学“深度学习”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169-172.

[5]田昕,乔爱玲.深度学习理念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型构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3(14):60-64.

基金项目:2022年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专项,项目名称:指向深度学习的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KYSZ202207)

作者简介:陈颖(1985.9-),女,汉族,河北永清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思政课深度学习翻转课堂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MOOC与翻转课堂融合的深度学习场域建构
大数据技术在反恐怖主义中的应用展望
深度学习算法应用于岩石图像处理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的人脸年龄分析算法与实现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