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2024-05-07 07:27董倩雯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摘要]在文明交流互鉴背景下,对研究生培养尤其是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研究生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承担着对外传播和阐释中国文化的时代重任,在文明交流互鉴和新文科双重背景下,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课程体系等等举措显得格外重要。

[关键词]文明交流互鉴;研究生培养;新文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38

引言

“文明交流互鉴”由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中首次提出,近十年来习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内涵。新时期对外交流更加深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需要文明的交流,文明交流也为世界文明进步注入强大的动力。中国语言文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就要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实践“文明交流互鉴”路径,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文明交流互鉴的提出和内涵

2018年6月,在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明观”的阐述,也是文明交流互鉴观的主要内涵。

2019年,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提出“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四点主张,同时明确中华文明是一个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而形成的开放体系[2]。文明交流互鉴论是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观,为构建世界文明沟通范式提供了有效的中国方案。

从国际视角来看,文明交流互鉴是适应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特殊时代背景的重要举措;是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表达中国的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增进国际对中国的了解的重要手段;是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是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明冲突论”“冷战思维”的现实需要。

从国内背景来看,文明交流互鉴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助力推动人类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推动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助推文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必要方式与途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提高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证;是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化解文化隔阂,从而推动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3]

二、文明交流互鉴之于研究生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研究生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创新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对现有学科专业体系进行调整升级,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要以培养适应国家和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文研究、交叉学科复合型教育专门人才和高层次研究型人才为根本宗旨,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指导,服务国家重大文化战略需求。

(一)新文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随着国际局势变化,全球联系加深,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全球治理体系与治理秩序急需变革,这就需要培养“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4]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

“新文科建设担负着提升综合国力、坚定文化自信、培养时代新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推动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等重大使命,承担着构建中國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推进文科专业数字化改造、主动服务国家软实力提升和文化繁荣发展等时代任务。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传统文科必须适应时代变革,与新时代要求相融合,与新科技革命形成合力,对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进行调整,进而为国际文明交流提供新机遇、为国内未来发展培养新人才,以新姿态承担新时代赋予的新的使命担当。”[5]文明交流互鉴模式下的教育改革正是新文科改革下的关键一环。

(二)文化自信和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

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直接的载体,新文科的职责和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具有世界眼光、能够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高素质人才。唯有交流和对话,才能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的相知相通,推动文明的交流互鉴。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当实现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文化育人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不断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不断推进跨国间的研究、对话和交流,不断培养学生看待事物的世界眼光和胸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并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中国特色、贡献中国智慧。

三、培养路径与举措

(一)整合资源优势,深化学科交叉融合

在“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和“新文科”背景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国合作研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开发和培养方案设置,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有效整合中国语言文学与外国语言文学、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哲学、中国史、世界史、民族学等学科的师资、科研、平台等资源优势,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外国语言文学、外国历史文化研究,拓宽国际视野、掌握文明交流互鉴的方法。聚焦中华优秀文化研究与阐释,夯实国学和西学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以外国语言文学为手段,掌握语言交际和文化解释能力,提升研究生国际传播能力;以世界史为学科背景,鼓励学生自觉将文学研究置于世界史的视野和大局观中,培养国际学术交流视野;以语言文化传播为立足点,培养一批能进行跨国交流的研究生。

(二)探索课堂创新,推进教学改革

1.夯实中国语言文学基础,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文明交流互鉴的前提在于赓续中华文化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中文类学科研究生培养应重视语言学、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连贯性和延续性,只有熟练掌握母语文化、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建立起中国理论和学派、建构起中国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地与国际实现平等对话。

2.强化跨学科意识,培养文明互鉴意识。新文科的最大特征之一在于打破学科壁垒,中文类研究生课程建设要打通中西学科壁垒,实现多学科开放融合。开设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民族学、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课程,打通文史哲学科壁垒,实现课程之间的互联互通,深化人文底蕴,塑造历史视野,培育哲学思维,创新教学手段。通过构建跨学科和双语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维度为多维度,全面锻炼研究生思考能力、联想能力、融汇能力,培养文明互鉴能力、同情能力和总体文学把握能力。不断培养研究生看待事物的世界眼光和胸怀,拓展研究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研究生文明互鉴意识,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3.重视思想价值引领,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专业培养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从而构建思政课程体系以及全课程育人的格局。打通第一、第二、第三課堂,除课堂教学外,邀请国(境)外专家学者讲学,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学科竞赛,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科研项目、志愿服务实践项目、国际交流等课外活动。在日常学习和实践中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增强文化理解能力,加深对中西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的理解,不断提高研究生社会责任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三)创新人才培养手段,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1.加强新兴技术的应用。新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AI等多种新兴技术不断涌现,正在不断冲击着陈旧单一的教学形态。这就要求新时期研究生教育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发展趋势,吸收与学科密切相关的新兴技术知识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利用虚拟教研室、数字实验室等新兴技术平台,借助人工智能、虚拟技术、数据挖掘等新技术手段,探索智慧环境下在线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教学等模式,实现课堂教学的数字化,提升学生使用数字化传播文化的技能。

2.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新模式。充分发挥“孔子学院”、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功能,充分发挥平台在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学术交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开展中文国际教育、中华文化推广活动,参与以海外华文文学、英美文学与比较文学以及中外文明交流史等为重点的合作研究,培养技术素养良好的教学和研究人才。

3.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研究生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群体,是国家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时代和国家赋予的新使命;中文类研究生培养应当以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为导向,为服务国家战略需要做出贡献。积极引导研究生参与国际教学活动、国际学术会议、国际交流项目、中西合作研究等活动,在国际事务和国际交流中发出新的文化之声,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传播力、影响力与感召力,让中华文化走出去;并为不断构建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为基础的制度体系、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贡献力量。

四、结语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既注重发挥学科优势,又凸显新文科融合;既注重创新教学体系,又创新实践体系;既注重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积极追求与国际平等对话。新形势下,中文类研究生培养体系的建设主要目的是培养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建构起中国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融合创新、世界文明进步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6-11.

[2]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9-5-16.

[3]田源.习近平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研究[D].甘肃:兰州大学,2022.

[4]陈向阳.习近平总书记的全球治理思想[EB/OL].前线网,2017-8-17.

http://theory.people.com.cn/GB/n1/2017/0817/c83859-29476848.html.

[5]张庭树.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的突破口[EB/OL].光明网,2023-5-5.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5020032882510275&wfr=spider&for=pc.

基金项目:2023年福建省教育厅本科高校教育教学研究重大项目,项目名称:文明互鉴视域下文学类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FBJY20230111)

作者简介:董倩雯(1993.1-),女,汉族,福建长汀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党务人事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培养中导师与辅导员联动机制的构建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非形式教育理论的研究生素质培养的研究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后喻文化”背景下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探析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研究生导师招生资格审核工作概况及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