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注类构式“V起来”的预期分析

2024-05-07 07:27冯乐萌
秦智 2024年4期
关键词:语用分析

[摘要]“看、听、想”等动词与“起来”构成的“V起来”结构,往往被视为一类具有主观评注功能的特殊话语标记,可以表示动作义或主观评价义,也可与“然而、但是、可是”等转折连词搭配使用表示让步转折关系。通过陈振宇、王梦颖(2021)提出的预期认知模型,当该构式无后接小句时,往往得到正预期推理;而有后接小句时,该构式往往为反预期,并得到表让转的逆转语义,且反预期推理可以在特定语境下被取消。

[关键词]评注类“V起来”;预期认知模型;反预期;语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H0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20122/j.cnki.2097-0536.2024.04.056

引言

在汉语本体研究中,“V+起来”的意义复杂繁多,后加宾语的情况也灵活多变,陆俭明(2002)、李敏(2004)、李琳(2005)等学者都对“V+起来”的格式进行了论述,并将趋向补语带宾语的情况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把+宾语+V+起来;V+起+宾语+来;V+起来+宾语;宾语+被+V+起来;V+宾语+起来。[1]

吕叔湘(1980)指出,“起来”用在“说、看、听、算、想”之后可以加强估量、揣测的语气,这类“V起来”表示说话人主观的推测或估计,已经虚化为一种具有主观色彩的话语标记。其基本功能是“说话人对某种活动或现象的状态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加以评述”,因此在这些特殊动词后的此类构式就可以被归类为评注类话语标记。[2]

在前人对评注类“V起来”的研究基础上,本文将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这类“V起来”在不同句法位置中的功能差别;二是在表达让步转折关联功能时,“V起来”是否具有一定的预期,又是如何推理出反预期意义的;三是让转关联的“V起来”可否被取消会话含义。

一、评注类“V起来”的句法分布

以“说、看、听、算、想”等为动词的评注类动趋式“V起来”只可存在于特定的句法位置。

(一)谓语前位置的评注类“V起来”

例如:

(1)他看起来很高兴。

(2)这事听起来很古怪。

(3)那段时间他想起来就难过。

(4)这首歌听起来还不错。

在这些句子中,“V起来”位于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谓语直接陈述“V起来”的结果,是句内或句外主语对某件事、某个人、某种事物的主观评价。

王敏(2003)认为这些位于谓语之前的“V起来”表示“当……的时候”,比如(3)可以解释为“当想起来那段时间的时候”,(4)可以解释为“当听这首歌的时候”。[3]但这种分析并不适用于前两个例子,比如把“这事听起来……”解释为“当听(这事)的时候”并不合理。虽然同样是“说、看、听、算、想”这类特殊动词,但真正的评注类“V起来”与其他的“V起来”构式仍存在意义分解上的区别。

(二)主语前位置的评注类“V起来”

在主语前位置的评注类“V起来”,也可以加强估量、揣测的语气,除了能放在句中的主语之后,也可以放在句首充当插说语。

例如:

(5)算起来,这些人都应该到场的。

(6)看起来,这件事不太容易。

(7)想起来,这里面可有大文章啊!

此类“V起来”中动词的语义已被虚化,如“看”不是指观看,而是指观察并加以判断;“算”不是指计算,而是指对某事的推算;“想”不是指思考,而是指对某事的推测和认定(《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王敏(2003)将位于这些特定动词后的“起来”视为表示语气的,认为这种构式的出现经历了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3]

因此当“V”是“说、看、听、算、想”等感知类动词时,一部分的“V起来”结构会超出其原有的语义,使用更为虚化,转而表示判断、估量和推测,这也就是真正的评注类“V起来”结构。而这些结构是否能够虚化为类似“插说语”的成分,还要看句子的语境和“V”在句子中的语义。

二、让步转折用法的预期与反预期

(一)对比或逆转的语义中的评注類“V起来”

除了以上表示判断、估量和推测的例子,评注类“V起来”也常常表示让转关系,固化出了较强的让步转折功能。[4]因为“看、听”等动词所观察到的现象有时是准确的,有时却会造成错觉或假象,因此为了表达这种人类感知与事实的前后反差,评注类“V起来”就常常与“实际上”“然而”等转折词语形成对举,显示与认知不符的对比关系,形成固定的格式。这种格式又随着对举搭配的固定化和使用频率的影响,而逐渐省略为仅出现“V起来”的句式,其后的转折连词可以省略。这种功能已经成为这些“V起来”固有的语义因子,甚至在许多句子中,如果没有后分句的内容作为补充,整个句子就会显得不完整或不成立。

例如:

(8)美国的行为看起来是对我们的援助,实际上是为了保住自身世界霸主的地位。

(9)很多“专家”看起来一肚子文化,提出的建议都是胡说八道。

(10)这件事听起来扑朔迷离的,实际上很简单。

(11)我的工作听起来容易,每天光是检查设备就要花整整一上午。

表示实际情况的后分句不能省略,比如单说“美国的行为看起来是对我们的援助”时,听者会觉得话犹未尽,而不自觉地对下文进行相反情况的推理。这就说明在这些情况中,评注类“V起来”与让转语义已经绑定,必须存在于一定的对举关系中才能表达完整意义。可见,评注类“V起来”表示判断、估量和推测时,往往会与另一小句对举以表示实际情况超出判断或估量,后接小句往往是难以从表面上看出的、不易于会话双方在第一时间达成一致评价的深层事实。[4]

(二)用预期认知模型解释评注类“V起来”的逆转语义

短语词“看起来”“看上去”等主要有互有联系的三对六种不同的功用:表观感与表感知、表近似与表比况、表对比与表逆转。[5]本文认为,评注类“V起来”表对比和逆转时,是具有一个隐涵预期的,“V起来”只是能够描述条件并引出这种预期,而后接小句对预期进行否定,以达到反预期的表达效果,其中的逆转意义并不是“V起来”本身所具有的。

根据陈振宇、王梦颖(2021),预期的产生是因为认识主体对事件具有“可预见性”,O是认识主体在事前已获得的知识,或称为条件;通过条件O可以推测出特定事件M的主观概率,记为P(M|O),即是主体对一定事件的预期;而P(M)则为当前信息;整个句子对预期性的反映则可以用“|P(M|O)-P(M)|”的值来表示,即可得出当前信息与预期的关系是正预期或反预期。[6]

1.“V起来”的正预期分析。

例如:

(12)这件事看起来真古怪。

条件O:这件事看起来古怪

预期P(M|O):这件事的确古怪

当前信息P(M):这件事是古怪的(句内未说明)

预期性|P(M|O)-P(M)|:正预期

在这个例子中,当前信息P(M)并未在句内说明,但我们往往默认当前信息是符合预期的,即“这件事是古怪的”,这是由会话原则中“量的原则”推理而出的。根据足量准则,说话人所作的陈述不应该比自己认识允许的程度弱,而听话人相信对方提供的已经是他所知的最强信息,当“V起来”的认识程度已经足够时,根据不过量准则,说话人就只说必要说的话;而当“V起来”的认识程度较低而不利于会话交际的进行时,就需要额外对这种说法进行补充或修正。

因此在正预期的语境当中,当前信息P(M)是可以被省略的;反之,我们同样可以通过当前信息的出现与否来判断句子的预期性。一般情况下,当前信息不出现时,句子为正预期;而当前信息出现时,不论后接小句是否带有明显的逆转连词,句子一般都为反预期。

2.“V起来”的反预期分析。

例如:

(13)这件事听起来扑朔迷离的,实际上很简单。

条件O:这件事听起来扑朔迷离

预期P(M|O):这件事扑朔迷离

当前信息P(M):这件事实际上很简单

预期性|P(M|O)-P(M)|:反预期

(14)我的工作听起来容易,每天光是检查设备就要花整整一上午。

条件O:我的工作听起来容易

预期P(M|O):我的工作很容易

当前信息P(M):(实际上工作很复杂)光是检查设备就要花一上午

预期性|P(M|O)-P(M)|:反预期

在上例中,预期是由条件推理得出的,听者按照条件中的“V起来”首先会对接下来的事实进行顺向推理,即认为事实会符合“V起来”的评述;而根据上文提到的足量准则,当后接小句出现并进行补充时,当前信息往往与前面的评述相违背,达到修正认知的效果,句子的预期性往往为反预期。

在(13)中的“实际上”就是暗示预期性的标记,它对语篇的预期性有表达或提示的作用,常在评注类“V起来”后出现的反预期标记还有“然而”“却”“但是”等等。但在(14)中后接小句并未出现类似的反预期标记,却仍然能够清晰地表达出逆转效果,就是由于“听起来”已经发挥了反预期触发语的作用。一些评注类“V起来”存在于条件O中,由于经常与后接的反预期标记和逆转语义搭配使用,因此逐漸固化了它提示反预期的功能。在听到“V起来”出现时,听者也往往会自行推理接下来的逆转事实,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如果“V起来”不后接转折小句,整个句子就会显得不完整或不成立。

由此可见,评注类“V起来”表逆转的功能,其实是预期认知模型作用的结果;“V起来”本身并不具有表示反预期的能力,只是在一些情况下,由于其与反预期搭配的频率较高而逐渐固化成为一种反预期触发语。

三、评注类“V起来”反预期的可取消性

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V起来”的反预期效果可能会被取消。

例如:

(15)这猫看起来挺蠢的,没想到真不聪明。(摘自网络平台)

在上例中,评注类“V起来”带有表当前信息的后接小句,按照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它们本应表反预期效果;然而这里的当前信息却与“V起来”的条件相符合,形成了正预期。该例按预期模型可分析为:

条件O:这猫看起来挺蠢的

预期P(M|O):这只猫很蠢

当前信息P(M):(没想到)真不聪明

预期性|P(M|O)-P(M)|:正预期

这一模型在常用语中少有出现,只是在网络用语中出于创新、求异的目的而打破了足量准则和不过量准则。按照上文的分析,当存在当前信息且出现反预期标记“没想到”时,句子一般是表示反预期的,且“V起来”常承担反预期触发语的作用,而在这一模型中反预期意义却被当前信息的语义所取消了。可见,在评注类“V起来”中,它的预期也可以由交际双方语境认知的改变而被取消。

四、结语

通过对评注类“V起来”的分析,本文主要形成以下几点看法:首先,真正的评注类“V起来”和普通动词用法的“V起来”在语法和语义上都有区别,可以通过“V起来”出现的句内位置或语义测试来判断其类别;其次,评注类“V起来”看似具有表示逆转的功能,实际上是预期认知模型作用的结果,而模型被使用的频率对“V起来”在句中的功用也有影响;最后,在一些特殊用法中,评注类“V起来”本应该引出的反预期效果可能会被取消。

参考文献:

[1]柴闫.语料库视角下“V+起来”与宾语的搭配研究[J].汉字文化,2022(9):27-29.

[2]吴为善.“V起来”构式的多义性及其话语功能——兼论英语中动句的构式特征[J].汉语学习,2012(4):3-13.

[3]王敏.现代汉语“起来”的句法、语义分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103-104.

[4]江洪波.评注类“V起来”话语标记的功用与成因[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8(2):149-156.

[5]张谊生.“看起来”与“看上去”——兼论动趋式短语词汇化的机制与动因[J].世界汉语教学,2006(3):5-16+2.

[6]陈振宇,王梦颖.预期的认知模型及有关类型——兼论与“竟然”“偏偏”有关的一系列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5):48-63.

作者简介:冯乐萌(2000.11-),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语用分析
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角度对《初秋》会话含义的语用分析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紫色》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
运用语用学原则分析文学作品的可行性
《文心雕龙》“定势”发微
新兴“被+X”结构探析
The Pragmatic Analysis on Offensive Words
2014年央视春晚相声小品语言的语用分析
冲突性话语回应策略与权势的语用分析
英汉反身代词长距离约束的语用分析